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唯物主义都是准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4、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有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是先导)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错)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有条件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准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准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有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3、物质和意识相互促动、相互依存。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能够离开意识而单独存有。
)4、人的理解水平是有限的。
(个人的理解水平有限,人类的水平无限)5、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6、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准确地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有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易错点在于,有些同学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强调精神、思想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而忽略了其是否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一关键判断标准。
例如,当我们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认为信念决定了一切物质存在。
易混点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比如,“理在事先”“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有些同学会把事物的简单变化,如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等误认为是发展。
易混点是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但在实际判断中,同学们容易忽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以及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提示:错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提示:错误。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提示:错误。
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提示: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提示:错误。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提示:错误。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提示:错误。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提示:错误。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示: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示: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错误。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
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提示:错误。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生活与哲学完全知识归纳整理(含易错点,标记重点记忆,含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及马哲基本知识【原理】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原理】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本义)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误区×]哲学都是正确、科学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误区×]a.哲学是世界观,各门科学是方法论。
(正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唯物论=世界观;辩证法=方法论。
(正解: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不能说科学)★【原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误区×]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正解: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哲学包括具体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正解: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越高,其哲学观点越正确。
(正解:不一定。
生活与哲学的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之科学”、“科学之母”等)5、哲学是具体知识的基础,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颠倒说法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哲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是其中一个基本特征)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一)哲学的基本思想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2)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4)世界观体现方法论(反映)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4)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同。
(6)哲学研究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7)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是科学”(8)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9)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哪个基本形态?(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__ ________(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__ ________(3)气者,理之依也。
__ ________(4)理生万物。
__ ________(5)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__ ________(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_______(7)物是观念的集合__ ________(8)心外无物__ _______(9)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__ _______(10)黑格尔的绝对精神_ _______(1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__ ________(1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__ ________5.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6.哲学与真正的哲学(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精品推荐:《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母”。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5.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9.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注意: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
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辨析一、哲学概论易混易错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分析:错误。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2、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分析:错误。
真正的哲学(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3、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分析:错误。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分析:错误。
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往往是零散和、朴素的。
)5、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分析:错误。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分析:错误。
哲学有正误之分。
真正的哲学(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分析:错误。
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9、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0、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11、具体科学是哲学研究之母。
(分析:错误。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12、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具体科学研究之母。
)13、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或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反应”应为“反映”,“大脑”应为“人脑”(“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另外,规律是不可以改变,只能认识和利用。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前对后错。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
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是知识的混淆)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辩证法的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颠倒因果关系)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обучения,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