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理解和应用上出现偏差。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直接决定物质。
例如,有人相信通过纯粹的意念就能改变物质世界,这是错误的。
意识的确具有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在物质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不能超越物质的限制。
易混点:分不清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次关系。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强大,也必须以物质为前提。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基础性。
二、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基本观点。
易错点:把相对静止理解为绝对静止。
比如,有人看到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就认为它是绝对静止的。
然而,从微观层面和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建筑物的材料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它只是在我们所观察的特定时间段和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
易混点:不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法体现绝对的运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易错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试图创造或消灭规律。
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妄图违背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易混点: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同于可以随意改变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利用规律,但绝不能违背规律。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唯物论部分】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3、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5、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6、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注意: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7、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注意: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注意: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9、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注意: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0、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1、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

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 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 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 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1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 都存在着联系。
【分析】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能说任何两个
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客观的 、有条件的,两个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必须 具备一定的条件。
18.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是对等的关系。
【分析】(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 人的尊重和满足。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 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 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 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 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2)贡献 与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 于首位,“贡献越多,索取越多”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 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 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 力倡导的精神。
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分析】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
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 推动时代的步伐,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会的变革。哲学属于思 想文化范畴,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 作用,但归根到底是第二位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 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回事。
生活与哲学 易错点汇总
1.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分析】(1)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
对立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2)从 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斗争而发 展,唯心主义哲学较它先前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显然是哲 学发展的新阶段,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 发展了辩证法。因此,唯心主义在其发展史上有其进步、 正确的因素,不能绝对地认为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正确与错误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来讲,无论是唯心主义哲学,还是旧唯物主义哲学 都有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说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易错易混点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评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知识的“总汇”,是“科学的科学”。
评析:第一,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个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3).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评析:不要把哲学的任务与作用混淆。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4).世界观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评析: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方法论给我们具体的方法指导。
评析: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6)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评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能理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评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评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母”。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5.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6. 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乙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8.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9. 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注意: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
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易错点在于,有些同学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强调精神、思想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而忽略了其是否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一关键判断标准。
例如,当我们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认为信念决定了一切物质存在。
易混点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比如,“理在事先”“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有些同学会把事物的简单变化,如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等误认为是发展。
易混点是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但在实际判断中,同学们容易忽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以及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提示:错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提示:错误。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提示:错误。
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提示: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提示:错误。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提示:错误。
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提示:错误。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提示:错误。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提示:错误。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提示: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示: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示:错误。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并不都是科学的。
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提示: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提示:错误。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4、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5、物质和意识依赖。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9、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错,联系是有条件的)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汇总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得本质与最普遍得规律,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得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就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就是包罗万象得与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得。
4、哲学就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与人生价值认知得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得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得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得关系。
6、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得第一方面就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依据。
7、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或意识与物质得关系问题,而不就是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得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得内容:一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二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得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得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得哲学就是对问题得高明认识与解决问题得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得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与唯心论得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得哲学才就是自己时代精神上得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提醒】实践得观点才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首要得与基本得问题。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得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14、自然界及其规律就是客观得,社会发展规律与人得思维规律就是主观得。
【提醒】任何规律都就是客观得。
15、顺从自然就是防灾减灾得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就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得事物就是按自己得意志行事得。
【提醒】自然界得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就是物质得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得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运动就是物质固有得根本属性,不一定就是显著得变化。
18、运动就是有无条件得、永恒得与相对得;静止就是有条件得、暂时得与绝对得。
【提醒】运动就是绝对得;静止就是相对得。
19、认识与改变规律就是克服困难得条件。
【提醒】规律就是客观得,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就是统一得。
【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就是统一得。
21、规律有好坏之分,就是永恒不变得、无条件得。
【提醒】规律就是客观得、物质得,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得存在与发生作用就是有条件得,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得前提与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得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与改造规律。
【提醒】人可以认识与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就是大脑得机能。
【提醒】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
25、正确得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错误得意识、神话、传说就是人创造出来得。
【提醒】无论就是正确意识还就是错误意识,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得发展。
【提醒】不同得意识有不同得反作用,正确得意识促进事物得发展。
27、意识得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提醒】“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就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得。
29、精神得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得力量。
【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得派生物。
30、意识形式得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得客观存在得多样性。
【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观点。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正确反映。
【提醒】正确得认识才就是对客观现实得正确反映。
33、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实践就是主体对客体得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4、认识得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得不断深化。
【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认识得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得客观规律性。
【提醒】认识得发展受主客观因素得制约,认识得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得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原有得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得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得、已经确定得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就是不断向前发展。
37、真理就是永恒不变得,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得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就是一个永无止境得过程。
38、对同一确定得对象,正确得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提醒】对同一确定得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得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得一切活动。
【提醒】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得物质性活动。
40、实践就是社会性得活动,单个人得实践活动就是不存在得。
【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得活动就是不存在得。
实践得社会性排斥得只就是孤立得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得活动;同时,个人得活动也不排斥实践得社会性。
41、实践就是有意识得、有目得得活动,盲目得实践就是不存在得。
【提醒】任何实践都就是有意识得、有目得得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得实践就是不存在得,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得实践不存在。
42、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之一。
【提醒】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认识得途径有实践与间接经验。
43、错误认识不就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4、实践就是认识得重要来源,认识发展得唯一动力与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提醒】实践就是认识得唯一来源,认识发展得根本动力,获得认识得途径包括实践与间接经验。
4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
【提醒】实践才就是唯一标准。
46、“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把人们实践得结果作为标准,就就是把最基本得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就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得具体运用与发展。
47、任何真理都就是客观与主观得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提醒】任何真理都就是主观与客观得具体得历史得统一。
48、真理就是客观得,所以就是无条件得。
【提醒】真理都就是有条件得,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得条件与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与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得客观性强调得就是,在真理所适用得条件与范围内,它就是正确得第三单元49、联系、发展、矛盾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
【提醒】联系与发展就是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矛盾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
50、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得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人为事物得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得联系都就是客观得。
52、整体功能就是部分功能之与。
【提醒】整体功能不就是部分功能得简单相加。
53、关键部分得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得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4、事物联系就是客观得,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得固有联系,改变事物得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得联系。
55、整体功能总就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与。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得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与。
5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发展就是一种运动与变化,运动与变化也就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与变化都就是发展,只有前进得、上升得运动与变化才可能就是发展。
58、发展就就是曲折得运动。
【提醒】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59、事物得发展就是周而复始得循环。
【提醒】发展得实质就是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发展就是前进与上升。
60、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就是质变得过程。
【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61、事物总处在渐进与不显著得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并不就是总处在渐进与不显著得变化中。
62、双方力量得此消彼长就是战争发展过程中得质变。
【提醒】双方力量得此消彼长就是战争发展过程中得量变。
63、事物得联系就是普遍得、客观得、无条件得。
【提醒】联系就是有条件得。
64、任何变化都就是发展。
【提醒】只有前进得、上升得、进步得变化才就是发展。
65、新出现得事物就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得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6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得质变都就是发展。
【提醒】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前进得向上得质变。
67、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得矛盾。
【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68、战争中得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7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71、矛盾就就是构成矛盾得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与,不可以缓与。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可以缓与,不可以调与。
72、矛盾得基本属性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提醒】矛盾得基本属性就是同一性与斗争性。
7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得优点与缺点。
【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就是优点与缺点。
74、矛盾就是事物发展得源泉与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得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得发展。
【提醒】矛盾就是客观得,不能制造,人为制造得矛盾只会阻碍事物得发展。
75、人们在改造自然得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得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提醒】矛盾得产生与消亡就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得结果,不就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得。
76、矛盾得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77、普遍性与特殊性得关系就就是整体与部分得关系。
【提醒】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得关系。
78、主要矛盾就就是急需解决得矛盾。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