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古诗赏析资料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讲解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习题讲解寻陆鸿渐①不遇唐皎然②移家虽带郭③,野径八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④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
②皎然:僧人,本姓谢。
③带郭:靠近外城:7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
B.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C.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D.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陆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加以赏析。
4分14.1分A15.3分A错在“刻意”16.4分作品以描写和叙述的手法,1分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1分写“野径入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景物,表现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突出其高沽不俗;1分写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态度和潇洒疏放的性格。
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三阮籍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①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①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1分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由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
B.七、八句是作者在无奈之中做出的人生选择。
C.九、十句的决然态度显示出作者的无限豪迈。
D.最后两句,作者否定了自己此前的归隐选择。
16.请联系全诗,说说五、六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14.1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5.3分C16.4分五、六两句意思是有繁华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厦终会倒塌,成为荆杞滋长的荒芜之地,揭示了有盛必有衰的道理。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

济南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清)陈维崧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
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
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
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
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
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
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B.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C.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D. 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2)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D(2)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内心沉重、颇为自负,而又怀才不遇,渴望受到赏识(或得到重用)的作者形象。
“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自比毛公、薛公和侯嬴,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渴望像毛公、薛公、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
故选D。
(2)“席帽聊萧”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正满目、荒台败叶”写出了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B. 三个C. 四个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委婉B. 雄奇瑰丽C. 高亢豪放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临江仙送佑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钟鼎山林”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2)下阕画线句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述。
(3分)(3)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4分)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解析(1)钟鼎指做官,山林指退隐。
借代。
(3分)(2)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
(3分)(3)这两句对偶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4分)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杜牧(唐)①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②春深锁二乔。
登赤壁山魏裳(明)③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注:①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②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③魏裳,蒲圻(今湖北赤壁)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山西副使。
后罢官归籍。
8.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9.两首诗的尾句在写法各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6分)答: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解析8.杜牧诗为绝句,魏裳诗为律诗。
(1分)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2分)魏裳的诗重在对赤壁之战后苍凉景象的描写,借此反映了嘉靖年间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出对战争的厌恶。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山东新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备考讲解

山东新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备考讲解【说明】获取word版及相关针对性练习,请私信笔者。
【备考指南】从近几年高考的选文体裁来看,诗歌鉴赏文本选取仍然以律诗为主,五言、七言律诗是鉴赏题的首选。
从作家来看,均是唐宋有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龟蒙、苏轼、陆游出题率都很高。
从题材来看,题材非常丰富,酬赠送别诗、奉和诗、咏物诗等多有考查。
所选诗歌篇幅精致、情感丰富、技法精妙、语言优美、风格独具,艺术价值很高。
在题型上,基本稳定。
一道客观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在客观题上,更加侧重对诗句含义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
主观题上,题干的设问与诗句相结合,与内容联系更加紧密,注重诗句内容的理解和拓展,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
【核心能力·对点突破】一、读懂诗歌内容1.抓住“四个关键点”关键一: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时间、对象、主旨;②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标题暗示的诗歌的意境及表达技巧。
关键二: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注意:①诗人不同,风格不同。
如: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②境遇不同,情感不同。
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作品因处境的改变,风格情感都发生了改变;③时代不同,精神不同。
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有所区别。
关键三:看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诗歌的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如: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关键四:读诗句①看特点。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杜甫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
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B(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想要提高语文的古诗鉴赏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的鉴赏练习中提高,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供考生鉴赏练习。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一)新荷叶辛弃疾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
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
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
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
试听啼鸟殷勤。
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
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
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
(6分)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分)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解析8.这一天,兰蕙花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2分)文人们在做着曲水流觞的游戏(2分), 江边有众多游春的美女,她们折了花回去,大路上衣袂飘飘,带起了一片芳尘。
(2分)9.面对良辰美景,大好春光(1分),作者从啼鸟的殷勤叫声中感慨时光易逝(2分),感叹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人们只能借助文学来向后人传达悲喜的感情(2分)。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二)送人游塞王建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
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
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
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注】[边头]边疆;边地。
8.“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颈联、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
(6分)山东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答案解析8.这两句写了分别的地点以及朋友即将赴往的地方,照应了首联分别时的情景,(2分)也为后面写分别的场景感受作了铺垫。
(2分)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分)9.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因朋友的别离而伤感的心情,(2分)朋友就要分离了,驻车饯行,还未出发就问归期,多么急切盼望能与朋友在一起;(2分)想想朋友即将远离,马上分别,成了孤零零的行客,多么让人伤感而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高考语文古诗赏
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012年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
答案:(1)思路: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思路: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
2013年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案】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
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2014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
2015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解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
下篇深沉、壮烈。
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1)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
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