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Word 文档
2020版《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验操作规程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样品不溶性微粒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1.1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1.2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1.3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人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
2、试验环境及检测:2.1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l.O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取微粒检査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l测定,要求每10ml 含lO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取50ml测定,要求含10μm 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
3、第一法(光阻法):3.1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
3.2对仪器的一般要求:3.2.1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3.2.2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u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3.3仪器的校准: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㊁注射用无菌粉末㊁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㊂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㊂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㊂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㊂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㊂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㊂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㊁无微粒㊂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㊂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 l测定,要求每10m l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㊂显微计数法取50m l测定,要求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㊂第一法(光阻法)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㊂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㊁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㊂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 l㊂仪器的校准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㊂(1)取样体积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杯中,称定重量,通过取样器由取样杯中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后,再次称定重量㊂以两次称定的重量之差计算取样体积㊂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ʃ5%以内㊂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ʃ3%以内㊂也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校准,结果应符合上述规定㊂(2)微粒计数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制成每1m 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静置2分钟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3次,记录5μm通道的累计计数,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后两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与已知粒子数之差应在ʃ20%以内㊂(3)传感器分辨率取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平均粒径为10μm的标准粒子(均值粒径的标准差应不大于1μm),制成每1m l中含1000~1500微粒数的悬浮液,静置2分钟脱气,开启搅拌器,缓慢搅拌使其均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8μm㊁10μm和12μm三个通道的粒子数,计算8μm与10μm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和10μm与12μm两个通道的差值计数,上述两个差值计数与10μm通道的累计计数之比都不得小于68%㊂若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应重新调试仪器后再次进行校准,符合规定后方可使用㊂如所使用仪器附有自检功能,可进行自检㊂检查法(1)标示装量为25m l或25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3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置于取样器上)㊂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 l,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㊂(2)标示装量为25m 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产生气泡),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㊂(1)㊁(2)项下的注射用浓溶液如黏度太大,不便直接测定时,可经适当稀释,依法测定㊂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在洁净工作台小心合并至少3个供试品的内容物(使总体积不少于25m 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㊂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 l㊂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3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置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㊂(3)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34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小心盖上瓶盖,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㊂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取至少3个供试品,在洁净工作台上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分别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小心合并容器中的溶液(使总体积不少于25m l),置于取样㊃671㊃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㊂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 l,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㊂(4)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按各品种项下规定,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单个制剂的最大规格量)4份,分别置取样杯或适宜的容器中,照上述(3)法,自 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 起,依法操作,测定并记录数据,弃第一次测定数据,取后续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㊂结果判定(1)标示装量为100m l或10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 l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㊂(2)标示装量为100m 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㊁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㊁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6000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600粒㊂第二法(显微计数法)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洁净工作台㊁显微镜㊁微孔滤膜及其滤器㊁平皿等㊂洁净工作台高效空气过滤器孔径为0.45μm,气流方向由里向外㊂显微镜双筒大视野显微镜,目镜内附标定的测微尺(每格5~10μm)㊂坐标轴前后㊁左右移动范围均应大于30m m,显微镜装置内附有光线投射角度㊁光强度均可调节的照明装置㊂检测时放大100倍㊂微孔滤膜孔径0.45μm㊁直径25m m或13m m,一面印有间隔3m m的格栅;膜上如有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并不得有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使符合要求㊂检查前的准备在洁净工作台上将滤器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至洁净,用平头无齿镊子夹取测定用滤膜,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后,置滤器托架上;固定滤器,倒置,反复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冲洗滤器内壁,控干后安装在抽滤瓶上,备用㊂检查法(1)标示装量为25m l或25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至少3个,分别按下法测定: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在洁净工作台上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用适宜的方法抽取或量取供试品溶液25m 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经预处理的滤器(滤膜直径25m m)中㊂静置1分钟,缓缓抽滤至滤膜近干,再用微粒检查用水25m l,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洗涤并抽滤至滤膜近干,然后用平头镊子将滤膜移置平皿上(必要时,可涂抹极薄层的甘油使滤膜平整),微启盖子使滤膜适当干燥后,将平皿闭合,置显微镜载物台上㊂调好入射光,放大100倍进行显微测量,调节显微镜至滤膜格栅清晰,移动坐标轴,分别测定有效滤过面积上最长粒径大于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㊂计算三个供试品测定结果的平均值㊂(2)标示装量为25m 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在洁净工作台上小心翻转20次,使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用适宜的方法直接抽取每个容器中的全部溶液,沿滤器内壁缓缓注入经预处理的滤器(滤膜直径13m m)中,照上述(1)同法测定㊂(3)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规定外,照光阻法中检查法的(3)或(4)制备供试品溶液,同上述(1)操作测定㊂结果判定(1)标示装量为100m l或100m 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 l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12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2粒㊂(2)标示装量为100m 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㊁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㊁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3000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数不得过300粒㊂㊃771㊃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不溶性微粒仪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一、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注意事项: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查溶液型静脉用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除另有规定外.测定方法一般先采用光阻法;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经适量稀释后测定。
二、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的要求: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干1 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50ml,按相应检查法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
光阻法要求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要求每5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玻璃仪器或试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三、光阻法原理及操作方法:3.1光阻法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成正比,光阻法检查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即依据此原理。
3.2 实验环境、仪器装置3.2.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所处环境应不得导入明显的微粒,可以在超净室、层流净化台或者符合要求的洁净实验室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都应洁净,无微粒。
所用的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本法系用以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本法包括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光阻法不适用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注射剂。
对于黏度过高,采用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测定的注射液,可用适宜的溶剂稀释后测定。
试验环境及检测试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应在洁净工作台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取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符合下列要求:光阻法取50ml测定,要求每10ml含lO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 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粒以下。
显微计数法取50ml测定,要求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
第一法(光阻法)测定原理当液体中的微粒通过一窄细检测通道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人射光,由于被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仪器通常包括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径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仪器的校准所用仪器应至少每6个月校准一次。
(1)取样体积待仪器稳定后,取多于取样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置于取样杯中,称定重量,通过取样器由取样杯中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粒检查用水后,再次称定重量。
以两次称定的重量之差计算取样体积。
连续测定3次,每次测得体积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5%以内。
测定体积的平均值与量取体积的示值之差应在±3% 以内。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Word 文档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C)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测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液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中国药典》规定了两种检查方法即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第一法光阻法1 简述光阻法是当一定体积的注射液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供试液中的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再根据通过检测区供试液的体积,计算出1ml供试液中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2 实验环境、仪器与用具2.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 仪器装置光阻法不溶性微粒测定仪通常包括定量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度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不溶性微粒测定仪应定期校正与检定(至少每6个月校正一次),并符合规定。
3 操作方法(应在符合2.1项条件下进行)3.1 检查前的准备3.1.1 取50ml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经微孔滤膜(一般孔径为0.45μm)滤过,置于洁净的适宜容器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
按光阻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25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玻璃仪器和实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为确保不溶性微粒检测仪的正常使用,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完好性,特制定本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安全操作规程1.操作前必须佩戴好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2.仪器应放置在平稳的地面上,避免压力或震动对设备产生影响。
3.操作前必须检查并确认所使用的试剂、仪器等是否在有效期内。
4.切勿把电线插头、插座放在任何湿润环境中,保持干燥。
5.操作时应手握仪器握柄,手部不得接触被测样品。
6.操作时应采用直线移动方式,不允许在测试过程中进行急停或急转动作,以免损坏设备。
7.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任何异常,则必须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联系设备厂商或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处理。
8.操作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试剂及设备,以减少化学污染和交叉感染。
9.操作完毕后,应将插头拔出插座,关闭电源开关,并将仪器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保养规程1.定期检查并更换设备的滤膜、液位计、阀门、电池等易损件,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保养时,应用中性洗涤剂或清水清洗仪器表面,不得使用强酸、强碱等有害物质。
3.定期检查并更换仪器配件,如电池、电线、液晶显示屏等。
4.保养前,必须断电,防止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5.保养过程中如发现任何异常,请立即中止保养并联系设备厂商或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处理。
总结以上是不溶性微粒检测仪的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为了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者的安全,以上安全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均不可忽视。
在实际的操作和保养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实施。
如果您对不溶性微粒检测仪的操作及保养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联系设备制造商或售后服务人员。
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不溶性微粒检查仪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前言不溶性微粒检查仪是一种专业测量和分析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食品、电子、医疗等行业。
在进行正确使用前,应该了解并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设备及用户的安全。
安全操作规程选择适合的实验室环境在进行检测前,应确保环境干净、安静、稳定。
实验室内应有空气净化设备,且应定时更换滤网。
室内具备整洁的防尘措施和必要的安全设施,这些应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操作前检查设备在使用不溶性微粒检查仪之前,需要进行设备检查。
注意检查仪器是否工作正常,设备是否接地良好,是否安装正确,电压电流等参数是否正确。
设备应该在每次使用之前进行外部检查,如果发现设备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维修。
穿戴合适的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需要穿戴各种适当的安全服装,以防止接触不溶性微粒和有害化学品。
必备的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和贴身服装等。
在操作时应尽量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之下。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操作不溶性微粒检查仪之前,需要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步骤。
在进行检测操作时,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务必不要胡乱操纵设备。
安全放置设备完成操作之后,应在安全放置不溶性微粒检查仪。
定期清洁设备并进行保养。
保养规程定期清洁设备设备在操作后需要进行清洁处理。
应仔细清洁设备表面以及各零部件,使用不会对设备造成危害的清洁剂。
清洁时需要注意避免将水和松散的物品进入设备。
定期清洁有助于减少设备的故障和损坏,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不溶性微粒检查仪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持其良好的操作状态。
每一次操作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必要的维护工作包括清洁过滤器、更换密封圈和橡胶垫等。
同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日常维修,以避免设备故障和不安全操作。
定期更换耗材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受到细微和无法观察的因素的影响,例如损坏和磨损。
定期更换设备中的耗材,以保证其正常运作。
在更换时,应选择相应的耗材,不要随意更换。
不溶性微粒检验规程及案例分析

文件编号:版本号:A/0不溶性微粒检验规程编制: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批准:1、目的对本公司产品和初包装的不溶性微粒污染控制做出指导,明确微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和检测方法,保证公司产品和初包装满足相关产品的技术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无菌产品和初包装的不溶性微粒的检验。
(如产品标准有关于微粒检测的要求,请参照相关标准。
)输注泵输注泵的包装袋检测可以参照成品的检测方法过滤器的包装可以参照YY0770.1-2009普通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袋检测可以参照药包材或药典的要求3、术语、缩略语无4、职责4.1质检部负责制定相关的检验作业文件;4.2质检部负责人负责审核,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4.3质检部检验员负责实施,并收集、归档相关记录。
5、工作程序5.1检验周期a,初包装:按采购批检测,每批一次;b,无菌医疗器械产品:1)同品种连续生产,每月至少检测一次;2)间隔半年再生产时、工艺(含设备)或材料重大变动时、生产环境变化时,连续检测三批。
5.2参考依据《中国药典第四部》(2015版)通则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第二法(显微计数法)YBB00042005-2015注射液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272004-2015包装材料不溶性微粒测定法5.3显微计数法5.3.1原理:将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富集于滤膜上,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用测微尺对粒子粒径进行判断,并对粒子的数量进行计数。
5.3.2试验环境、仪器和用具a.试验环境:不得引入外来微粒,在净化台中进行;玻璃仪器和其它所需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使用前须经不大于LOum的微孔滤膜过滤。
(应符合:取50ml用显微计数法测定,含10um及10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20粒以下,含255及25 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应在5粒以下。
)b.仪器和用具1)洁净工作台:高效空气过滤器孔径为0.45um,气流方向由里向外;2)显微镜:双筒大视野显微镜,目镜内附标定的测微尺(每格5〜105).坐标轴前后、左右移动范围均应大于30mm,显微镜装置内附有光线投射角度、光强度可调节的照明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不溶性微粒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C)系在可见异物检查符合规定后,用以检测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液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
《中国药典》规定了两种检查方法即光阻法和显微计数法。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或供试品不适于用光阻法测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测定,并以显微计数法的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第一法光阻法1 简述光阻法是当一定体积的注射液通过一窄小的检测区时,与液体流向垂直的入射光,由于被供试液中的微粒阻挡而减弱,因此由传感器输出的信号降低,这种信号变化与微粒的截面积大小相关,再根据通过检测区供试液的体积,计算出1ml供试液中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2 实验环境、仪器与用具2.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测定前的操作在层流净化台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 仪器装置光阻法不溶性微粒测定仪通常包括定量取样器、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器三部分。
测量粒度范围为2~100μm,检测微粒浓度为0~10000个/ml。
不溶性微粒测定仪应定期校正与检定(至少每6个月校正一次),并符合规定。
3 操作方法(应在符合2.1项条件下进行)3.1 检查前的准备3.1.1 取50ml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经微孔滤膜(一般孔径为0.45μm)滤过,置于洁净的适宜容器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
按光阻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10ml中含10μ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10粒以下,含25μm(≥25um)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玻璃仪器和实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3.1.2供试品应事先除去外包装,并用净化水将容器外壁冲洗干净,置适宜实验环境中备用。
3.2 检查法3.2.1标示装量为25ml或25ml以上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立即小心开启容器,先倒出部分供试品溶液冲洗开启口及取样杯,再将供试品溶液倒入取样杯中,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或将供试品容器直接置于取样器上)。
开启搅拌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3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
记录数据;另取至少2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每个供试品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3.2.2 标示装量为25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或注射用浓溶液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翻转20次,使溶液混合均匀,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在层流净化台上小心合并至少3个供试品的内容物(使总体积不少于25m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min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
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量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3.2.1和3.2.2项下的注射用浓溶液如黏度太大,不便直接测定时,可经适当稀释,依法测定。
3.2.3 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小心盖上瓶盖,缓慢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直接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
也可采用适宜的方法,取至少3个供试品,在层流净化台上用水将容器外壁洗净,小心开启瓶盖,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缓振摇使内容物溶解,小心合并至容器中的溶液(使总体积不少于25ml),置于取样杯中,静置2min或适当时间脱气,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依法测定至少4次,每次取样应不少于5ml。
第一次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根据取样体积与每个容器的标示装量体积,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3.2.4 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按品种项下规定,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单个制剂的最大规格量),置取样杯或适宜的容器中,精密加入适量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的溶剂),缓慢振摇使内容物溶解,静置2分钟或适当时间脱气,小心开启容器,将供试品容器置于取样器上,开启搅拌或以手缓缓转动,使溶液混匀(避免气泡产生),由仪器直接抽取适量溶液(以不吸入气泡为限),测定并记录数据;另取至少3个供试品,同法测定。
第一个供试品的数据不计,取后续测定结果的平均值,计算每个容器所含的微粒数。
4 记录与计算记录应包括所用仪器型号、样品包装情况、检验数量以及注射用无菌粉末和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的溶解情况等,根据微粒测定仪数据处理器打印出相应的数据,计算出供试品每1ml(或每个容器或每份样品)中所含10μm以上(≥10um及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数。
5 注意事项5.1 光阻法不适于黏度过高和易析出结晶的制剂,如乳剂、胶体溶液、混悬液、脂肪乳、甘露醇注射液等,也不适用于进入传感器时容易产生气泡的制剂(如碳酸盐缓冲液制成的制剂)。
对于一些溶解性差的样品,样品在管道中与水相混时,可能会在局部析出沉淀,这不仅会使即得结果偏高,也可能造成管路堵塞,出现该情况时应考虑采用显微计数法。
5.2 供试品的检查数量:为确保检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取供试品3瓶(支)以上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
在多支样品的测定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操作的一致性(如容器翻转次数、取样方式、除气泡方式、搅拌速度等),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5.3 对于小容量注射液,可以采用直接取样法测定,也可以采用多支内容物合并法测定。
直接取样法可考察多支样品检查结果的重现性,体现各容器间的差异。
当选用直接取样法测定时,为避免供试品溶液与仪器管路中的水在相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乳光等导致测定数据偏高的现象,应先将前几个容器的测定数据弃去,使供试品溶液充满管路,然后读取后续容器的测定数据作为供试品的测定结果。
在小容量注射液直接取样的检测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吸入气泡。
一旦吸入气泡,应使用微粒检测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对管路进行充分清洗,直至气泡消失。
当采用合并法取样时,其关键步骤在于安錇是小容量注射剂的主要包装形式,虽然通常都为易折安瓿,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安瓿并不“易折”,尽管用砂轮割据安瓿会大量增加微粒,但有时却是开启安瓿时的必要操作步骤。
实际操作中如果在割据之后直接掰开,会大量引入微粒。
经实验比较,认为在保证开启安瓿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划痕的长度和力度,掰开前增加用水清洗的操作过程。
安瓿打开后,大量微粒集中于玻璃断口处,经实验比较,认为用干净注射器抽取转移的方法可以减少瓶口碎屑的干扰。
此外,采用较粗的针头抽取溶液,可减少气泡的产生。
5.4 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先用微粒检查用水或适宜溶剂溶解后,再采用直接取样法或合并取样法的测定。
在某些品种(如头孢替唑钠、头孢曲松钠等)的检测中发现,同一批样品采用不同体积的溶剂溶解后,微粒测定结果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经试验研究,这些品种在某一个浓度范围内,不溶性微粒数与主药浓度呈线性关系,故这些品种一般在正文项下均规定了不溶性微粒测试溶液的浓度,应依法操作。
5.5 当光阻法测定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应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复验,并以显微计数法为判断依据。
6 结果与判定6.1 标示装量为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注射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10μm 以上(≥10um)的微粒不超过25粒,含25μm以上(≥25um)的微粒不超过3粒,判为符合规定。
6.2 标示装量为100ml以下的静脉用注射液、静脉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注射用无菌原料除另有规定外,每个供试品容器(份)中含10μm以上(≥10um)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25um)的微粒不得过600粒,判为符合规定。
第二法显微计数法1 简述显微计数法是将一定体积的供试液滤过,使所含不溶性微粒截留在微孔滤膜上,在100倍显微镜下,用经标定的目镜测微尺分别测定其最长直径在10μm以上(≥10um)和25μm 以上(≥25um)的微粒,根据过滤面积上的微粒总数,计算出被检测的供试液每1ml(或每个容器)中含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2 实验环境、仪器和用具2.1 实验环境实验操作所处环境应不得引入外来微粒,可以在超净室、层流净化台或能符合要求的洁净实验室中进行。
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的用品都应洁净。
本法所用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适宜溶剂),使用前须经不大于1.0μm的微孔滤膜滤过。
2.2 显微镜双筒大视野显微镜,目镜内附标定的测微尺(每格5~10um)。
坐标轴前后、左右移动范围均应大于30mm,显微镜装置内附有光线投射角度、光强度均可调节的照明装置。
检测时放大100倍。
2.3 镜台测微尺(用于目镜测微尺的标定)。
2.4 微孔滤膜白色,孔径0.45μm、直径25mm(或13mm),一面印有间隔3mm 的格栅;膜上如有10μm以上(≥10um)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并不得有25μm 以上(≥25um)的微粒,必要时,可用微粒检查用水冲洗使符合要求。
2.5 直径25mm(或13mm)夹式定量滤器。
2.6 平皿。
2.7 平头无齿镊子。
2.8 计数码器。
3 操作方法(应在符合2.1项下条件进行)3.1 供试品检查前的准备3.1.1 取50ml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经微孔滤膜(一般孔径为0.45μm)滤过,置于洁净的适宜容器中,旋转使可能存在的微粒均匀,静置待气泡消失。
按显微计数法项下的检查法检查,每50ml中含10μm以上(≥10um)的不溶性微粒应在20粒以下,含25μm以上(≥25um)的不溶性微粒应在5粒以下。
否则表明微粒检查用水(或其他溶剂)、玻璃仪器和实验环境不适于进行微粒检查,应重新进行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放可进行供试品检查。
3.1.2 用水冲洗平皿,再用净化水反复冲洗,沥干,置实验环境中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