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

合集下载

毒理学——4

毒理学——4
配气系统 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类 动式吸入接触(动式染毒); 面罩接触(面罩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的优、缺点
24
3.经皮肤染毒 脱毛: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 (体表面积的10%)。 染毒:局部涂敷受试物或大鼠、 小鼠浸尾法染毒。
25
4.经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或滴注;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椎管内注射
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58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和品系 实验动物对受试物的生物转化、生理生 化、毒性反应与人类相当或相似。
两种实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59
(2) 性别、年龄和动物数 两种性别,每组雌雄各半;
13
适宜容积染毒
① 经口:20ml/kg(空腹动物); ② 经皮:2ml/kg; ③ 静脉:1ml/kg(5min以上); ④ 肌肉注射:0.5ml/kg(一个部位); ⑤ 眼睛:0.01ml/每眼; ⑥ 直肠:0.5ml/kg; ⑦ 阴道:大鼠0.2ml,兔lml; ⑧ 吸入:2mg/L; ⑨ 鼻:猴或犬每鼻孔0.1ml。
吞咽胶囊:将受试物装入胶囊中,放至舌 后部,迫使动物咽下。 喂饲: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 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18
2.经呼吸道染毒 吸入染毒 静式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
气管内注入
19
静式吸入染毒 方法:将实验动物置于有一定体积的密 闭容器中,加入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形成 一定浓度的受试物空气环境进行染毒。 优点:简单、方便、受试物消耗少,适 合于小鼠。 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 收;不适合稍大动物;挥发性。

毒理学实验对比

毒理学实验对比
受孕率;正常分娩率;幼仔出生存活率;幼仔哺乳成活率。
毒性作用评价
LD50标志着一个化合物毒性的大小,所以常用作急性毒性分级。极毒、剧毒、中等毒、低毒、实际无毒、无毒。 LD50<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放弃; LD50>10倍,进入下一阶段
蓄积毒性产生的因素:蓄积毒性作用产生的因素:与接触剂量大小和时间间隔有关;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脂溶性还是水溶性,体内的贮存库);与动物种属的代谢特点有关
①检测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和人的致癌性; ②检测外源化学物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人体的遗传危害性。
了解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成年哺乳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生育力的影响。
通过计数胚胎或胎仔吸收或死亡数,测量胎仔的重量和性别比,检查外观、内脏和骨骼的形态,来识别受试物有无对胚胎或胎仔的致死、致畸或其他毒性作用。
作用机制:一是以DNA为靶点的直接诱变,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二是不以DNA为靶点的间接诱变,即基因组突变。
①三代两窝生殖试验;②两代一窝和一代一窝生殖试验。
最佳试验方案是对成年动物进行染毒并包括子代从受精卵到性成熟所有生长发育阶段。观察期应贯穿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以检测近、远期效应。最常选用的方案为三阶段试验。
哺乳动物致癌试验:哺乳动物致癌试验是鉴定化学致癌物的标准体内试验。哺乳动物致癌试验用来确定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剂量-反应关系及诱发肿瘤的靶器官。
实验设计
实验动物、染毒途径、染毒剂量、观察周期、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蓄积系数法、生物半减期法
在遗传毒理学及一些前期的试验难以做出明确评价时需要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在整个亚慢性试验期间,动物均应摄食试验饲料。受试物可掺入饲料中,也可掺入饮水中。不得已时可采用灌胃法进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是指研究药物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这些实验常用于药物的开发、评价和监管。

药理学实验常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对生理系统和器官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3. 药物对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血糖等)的影响;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测定最小有效剂量、最大耐受剂量等。

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等。

常用的毒理学实验包括:
1. 急性毒性实验:用于确定药物对动物的一次性剂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2. 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3. 亚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中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4. 各种毒性指标的测定,如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致畸性、致癌性等。

药理毒理学实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等。

实验设计需要符合伦理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且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药理毒理学实验虽然可以提供药物效果和毒性的初步评估信息,但实验结果在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方面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环境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

方法
通常将动物长期暴露于毒物,观察肿 瘤发生情况、类型和恶性程度等指标。
03
细胞培养实验方法
细胞毒性实验
01
02
03
MTT法
通过检测活细胞线粒体中 的琥珀酸脱氢酶来反映细 胞活性,评估毒物对细胞 的毒性作用。
LDH释放法
检测细胞损伤时释放的乳 酸脱氢酶,用于评估毒物 对细胞膜的损伤程度。
中性红摄取法
06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通过图表展示数据的分布、中心 趋势和离散程度。
推论性统计
通过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推断样本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征, 评估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多元统计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挖掘数据间的内在 联系和规律,简化数据结构。
研究动物在长时间内暴露于低 剂量毒物后的毒性反应和潜在 危害。
方法
通常将动物长期暴露于低剂量 毒物,观察生长、发育、繁殖 和器官损害等指标。
应用
用于评估毒物的慢性毒性,了 解毒物对机体的长期影响,如 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致癌性实验
目的
应用
研究动物在长时间内暴露于毒物后是 否诱发肿瘤。
用于评估毒物的致癌性,为环境毒理 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提供重要依据。
04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基因毒性实验
02
01
03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
检测DNA链断裂,评估遗传物质损伤。
基因突变实验
通过观察基因突变频率,评估化学物质的致突变性。
报告基因实验
利用报告基因的表达变化,间接反映目标基因毒性。
蛋白表达实验

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资料区分

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资料区分
7
易混知识
毒性概念区分 亚慢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 1.观察长期不同剂量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2.测试靶器官; 3.获取亚慢性毒性参数NOEL值和MTD值,估计阀剂量或阈浓度 ; 4.了解受试物对成年动物生殖机能影响及子代致畸作用; 5.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提供剂量筛选和数据参考。 评价方式: 1.一般性指标:体重、饲料利用率、中毒症状。 2.生理生化指标:肝脏功能、肾脏功能、血液生化指标。 3.病理学检查:尸检、脏器系数、组织学检查。 4.特异性指标:尿液、粪便、毛发、呼出气体及各器官功能。
3
易混知识
兽药易混知识点 2.毒性概念区分 (临床资料22号-26号)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质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一定接触方式下,对 动物机体产生的总体毒效应的能力,又称作一般毒性作用。 毒性分类 1.一般毒性根据外源化学物质剂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毒性、蓄积 毒性、亚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442公告中中兽药要求的23号资料要求长期毒性试验(化药为亚慢性毒 性),长期毒性即包括: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2.相对特殊毒性根据观察目标不同可分为: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致 癌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和神经行为毒性等。
11
易混知识
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检测点
12
The End
谢谢大家宝贵时间!
请批评指正。
13
6
易混知识
毒性概念区分 亚慢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如大鼠为3 个月)接触较大剂量(相对于低剂量,无剂量下限,但低于LD50,动物无死亡或极少死 亡)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较长时间”确切天数至今尚无完全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在环境 毒理学与药品、食品毒理学中所要求的连续接触为3~6个月,而在工业毒理学中认为 1~3月即可。 现有学者主张进行实验动物90天喂饲试验为亚慢性毒性试验,即将受试物混合物饲 料或饮水中,动物自然摄取连续90天。这是由于有研究报道认为动物连续接触外来化 合物3个月,其毒性效应往往与再延长接触时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故不必 再延长接触期限。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毒理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将动物或细胞系统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中,观察其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来评估其毒性。

实验中通常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

常见的实验设计:1.急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观察其可能导致的突发反应和致死效应。

实验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动物的反应判断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2.亚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连续或间歇地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一段较长时间,观察其对生物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并通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变和行为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亚慢性毒性。

3.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长期暴露动物或细胞系统于化学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并通过观察癌症发生率、器官功能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

评估方法:1. LD50(半致死量):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造成50%动物死亡的剂量,从而评估其急性毒性。

2.组织病理学: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

3.血液生化指标: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4.外部观察和行为测定: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和行为变化,评估化学物质对其行为、神经系统的影响。

毒理学实验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安全评估:毒理学实验可用于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和无效剂量范围,从而为制定相关安全规定和生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毒性机制研究:通过毒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推测其毒性途径和潜在的毒性效应。

毒性试验

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处于比较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药物筛选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将影响到药物开发的进程。
一般而言,根据其检测的遗传学终点可分为4种类型:检测基因突变;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染色体组畸变;检测DNA原始损伤。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细胞毒性试验一般是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观察评价动物反复给予受试物后,机体产生毒性反应的特征及其毒性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主要毒性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动物接受药物1-2次(间歇时间为6-8小时),观察给药后动物7-14天内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可确定被研究药物的毒性程度,即剂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亦可以比较被研究对象与其他已知急性毒性物的相对毒性程度,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出现毒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就可以确定药物不同接触途径的相对危害。
受试物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提供受试物的无毒性反应剂量和临床主要检测指标,为制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资料。
因此长期毒性试验的设计 最好能包括神经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相关的形态学指标的监测,还应注意受试物再组织中可能的蓄积,以及通过其他机制产生的延缓毒性作用等。
北校区北门2205师母,13515209736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大鼠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对雌性大鼠受孕后的第6-15天连续给药。观察受试品对胎仔外观、体重、身长、尾长、内脏和骨骼等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围产期毒性试验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孕鼠妊娠15天开始至分娩后28天,观察受试品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大鼠胚胎后期生长发育、母鼠分娩、以及新生F1代大鼠的生理发育指标、神经反射发育指标和生殖功能,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急性毒性试验
(一)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
通过试验得到化合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求得LD50(LC50)
1、实验动物
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鼠或大鼠。

一般受试动物应是雌、雄各半;若雌、雄动物对待测化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明差异,则应分别求出各自的LD50;如果试验是为畸形试验做剂量准备,也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小动物每组10只,狗等大动物可每组6只。

2、染毒剂量设计
首先要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溶解度、挥发度、PH等理化性质。

对于新的受试化学物,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一般按几何级数)染毒,找出找出10%~90%(或0%~100%)的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设几个剂量组。

改良寇氏法最好设5个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剂量组要求以等比级数设置。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有的毒性较小,此时可不再求其LD50,而应进行限量试验。

在用大鼠或小鼠进行试验时,一般用20只动物,雌雄各半。

单次染毒剂量一般限定为5g/kg(体
重),对于食品毒理学试验,限量要求为15g/kg(体重)。

如果实验动物无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死亡率低于50%),则可得出LD50大于限量的结论。

3、观察
染毒后一般要求观察14天,依据14天内动物的总死亡情况计算LD50。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受试物有关测试规程要求确定观察期的长短。

观察内容包括:
(1)动物死亡情况:包括动物死亡数及各自的死亡时间。

(2)动物体重:于染毒前、染毒后每周和死亡时测定体重。

(3)中毒反应症状:临床观察每天至少一次,观察皮肤、被毛、眼睛和粘膜改变,呼吸、循环、自主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四肢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等,特别要注意有无震颤、惊厥、腹泻、嗜睡等现象。

神经毒性:惊厥、共济失调和死亡。

植物神经兴奋:腹泻或竖毛。

(4)病理学检查:解剖进行尸检,观察各器官有无改变,对肉眼观察有变化的脏器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4、LD50计算
(1)霍恩氏法
(2)简化寇氏法
M = X – i(Σp –
式中: m— log LD50,
X—最高剂量组剂量对数值,
p—死亡率(用小数表示),
Σp—死亡率总和,
i—相邻两组剂量对数之差。

(3)直接回归法:
死亡频率呈正态分布,则变化曲线为典型的“钟罩”型;死亡频率化为累积死亡频率,反应曲线呈S形;累积死亡频率化为概率单位时,反应曲线呈直线。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其他方法
1.固定计量法
2.急性毒性分级法
3.上、下移动法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
1、实验动物
要求选拔两种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首选是大鼠,另一种为非啮齿类,首选是狗。

亚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每个剂量组20只大鼠,或每组4~6只狗。

慢性毒性试验每组40只大鼠,狗每组8只或以上。

2、染毒途径
常用的染毒途径是经胃肠道、经呼吸道和经皮肤染毒。

3、染毒期限
工业毒理学—— 3-6个月
食品毒理学—— 6个月-1年
环境毒理学—— 6个月-1年
致癌试验——接近或等于动物的预期寿命
4、剂量分组
(1)亚慢性毒性的剂量选择:
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急性毒性的阈剂量:1/20~1/5 LD50
组距:3~10倍,最低不小于2倍
(2)慢性毒性的剂量选择
阴性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亚慢性阈剂量:1/50~1/5LD50
组距:2~5倍,最低不小于2倍
5、观察指标
(1)中毒症状(行为和外观)
(2)体重:每周称量一次
(3)食物利用率(试验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
(4)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2)尿液检查
3)血液生化学检查
(5)病理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濒死动物进行解剖。

试验结束及恢复期结束时,活杀实验动物。

1)系统解剖:消化道、肺、肝、肾、淋巴腺、眼、皮肤等,记录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2)脏器系数:是指某个脏器质量与体重的比值,又称脏体比值。

常以100 g体重或1g体重计。

需称量脏器湿重并计算其脏器系数。

3)组织病理学检查
(6)特异性指标
6、结果分析: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