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毒性试验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试验周期在3个月以内的,在最后一 次给药后24小时和恢复期结束时各 进行一次各项指标的全面检测 试验中期检测指标
24
(6)特异性指标及其他
特异性指标
能反映毒物对机体毒作用本质的特征性指 标,常与其毒作用机制有关,可作为效应 生物学标志 根据受试物毒性资料,增加一些相关检查项目
25
(二)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专业化人才设计项 目实施管理 试验项目管理 保障设施仪器状态良好 专业培训的实验人员
26
试验设计合理
足够高的剂量以能观察到受试物的毒性作 用,动物死亡率不能超出10% 阴性结果 严格控制技术规范
可采取多设一个剂量组的方式
成功的试验设计 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理想的LOAEL NOAEL
27
试验动物环境 标准化 国际化 控制检测条件 检测仪器和辅助条件 短期内准确可靠 长期稳定可比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subacute toxicity/repeat dose toxicity subchronic toxicity chronic toxicity 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张文娟 毒理学系 zhangwj11@
第三节
短期、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一 概述
研究长期重复接触化学物毒作用的必要性 长期重复接触化学物毒作用分类
20
(2)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液学:RBC HGB WBC PLT
PT PTA Fbg ALP ALB
血液生化学指标:AST ALT
BUN TP GLU Crea
T-BIL T-CHO 21
(3)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心 肝 肾 脾 肺 肾上腺 甲状腺 睾丸 卵巢 子宫 脑 前列腺
脏器相对重量(relative organ weight)
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功能蓄积可能是
❑ 由于贮存体内的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数 量极微,不能检出物质的蓄积 ❑ 或者是由于每次机体接触化学物之后所引 起的损害累积所致
蓄积作用的检测有两类方法
• 理化方法:应用化学分析或其他技术测定 化学物进入机体以后,在体内含量变化的 过程 该方法可确定化学物的半减期,故可 作为检测物质蓄积的方法
二、慢性毒性作用 (chronic toxicity)
(一)概念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 (甚至 终生)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毒性 效应。
• 慢性毒性试验的试验期限,应依受试物的 具体要求和实验动物的物种而定 • 如用大鼠试验期限可为1年,用狗则试验期 限可1~2年 • 慢性毒性试验可终生接触受试物 • 如果慢性毒性试验与致癌试验结合进行, 则实验动物染毒时间最好接近或等于动物 的预期寿命
• 蓄积系数法由于分次染毒的设计不同, 分 为: 1. 固定剂量法: ➢ 先测出1次染毒的LD 50(1),然后每天 给予 1/10(1/20) LD 50 直到半数动物死亡为 止, 此时总剂量即为 LD 50(n)
2. 剂量递增法: ➢ 实验开始时 , 按 0.1 LD 50 × 4 天 , 0.15LD 50 × 4天,0.22LD 50 × 4天, 0.34LD 50 × 4天,依次类推,最长28天, 试验期间,当化学物引起动物累计死亡一 半时间即可终止,计算K值
3、剂量选择与分组
亚慢性试验的上限剂量,需控制在实 验动物接触受试化合物的整个过程中,不发 生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但有明显的中 毒效应,或靶器官出现典型的损伤。此剂量 的确定可参考两个数值,一是以急性毒性的 阈剂量为亚慢性试验的最高剂量;一是以此 化合物LD 50 的 1/20-1/5为最高剂量。
亚慢性毒性试验解析

毒理学作业农药2,4-滴钠盐原药为白色粉末,水溶性,表1是其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试验结果,请根据表中结果,给出该农药的90天亚慢性试验的试验方案,以及如何对保证实验质量予以控制。
表1 2,4-滴钠盐原药对SD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剂量设置高剂量为25%LD50,中剂量为12.5%, 低剂量为6.3%。
雌性LD50为584mg/kg,高剂量为146mg/kg,中剂量为73mg/kg,低剂量为37mg/kg;雄性为501mg/kg,高剂量为125mg/kg,63mg/kg,低剂量为31mg/kg。
根据GB15670《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的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2,4-滴钠盐原药的LD50>500mg/kg,属于低度农药。
因此试验时选择SD大鼠的LD50为584mg/kg。
农药2,4-滴钠盐原药SD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喂饲农药2,4-滴钠盐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
方法:取初断乳 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组。
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拌入饲料内经口喂饲染毒90d。
观察:大鼠外观体征、体质量、进食情况等。
在实验中期和末期采血检测检测血液学。
试验末期检测血生化指标以及尿常规检查。
实验结束时处死实验动物,计算脏器指数,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物农药2,4-滴钠盐原药,白色粉末,水溶性,由某地某农药公司提供。
SPF级初断乳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50~100 g,由XXX实验动物研究所繁育场提供,动物合格证号为医动字第XX-XXXX号。
1.2 饲养与管理SPF 环境条件下,同组同性别两只一笼喂养,自由进食和饮水。
环境温度 21~25℃,相对湿度 40%~60%。
严格控制昼夜交替。
1.3实验方法试验前将雌、雄大鼠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将2,4-滴钠盐原药按146、73、37mg/kg mg/kg剂量分别均匀混入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辐照灭菌后分别供高、中、低剂量组动物食用,连续每日一次喂养90d;对照组给予不加受试物的正常饲料。
短期、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

接触天数
1~4 5~8 … 25~28
每天接触剂量LD50 0.1 4天接触剂量LD50 0.4 累计接触剂量LD50 0.4
0.15 … 1.12
0.6 … 4.48
1
… 12.74
15
③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通常采用经口灌胃染毒方式,将动物随机分成五组,包
括阴性对照组和1/20LD50,1/10LD50,1/5LD50,1/2LD50四 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10只。每日染毒一次,连续染毒20 天。观察每组雌雄合计动物数。
6
7
2.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 机体多次地接触 化学毒物一定时间之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出 机体内存在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3.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 机体多次地接触 化学毒物一定时间之后,虽不能测出该物质或其代 谢产物,但机体有慢性中毒的症状出现,这种情况 称为功能蓄积。
20
forward
毒效应谱
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亚临床改变
临床中毒
死亡
损害效应
Hale Waihona Puke 癌 致突变 致畸fallback
21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22
1. 实验动物选择: ①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 大鼠、小鼠、家兔 两个动物种属 非啮齿类 犬、猴子
评价:均无死亡
蓄积性不明显
仅1/2LD50有死亡 仅1/20LD50无死亡 均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弱蓄积性 中度蓄积 强蓄积
16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17
一、亚慢性毒作用
生态毒理学1 (3)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2.3.9.1 目的(1)检测消毒剂较长期染毒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并确定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2)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3.9.2 实验动物一般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
所用大鼠应为 4周~6 周龄者。
全部试验至少需用 80 只动物。
2.3.9.3 试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雌雄各半。
选择受试物剂量时,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 10%;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属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至于具体的剂量选择,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20~1/5,高、中、低3个剂量间的组距以3倍~5倍为宜,最低不小于2倍。
另以受试物溶剂代替受试物进行试验,作为阴性对照组。
2.3.9.4 操作程序(1)采用灌胃方式或将受试物掺入饲料经口染毒。
(2)灌胃法每天灌胃1次,每周称体重,并按体重调整受试物给予量。
如受试物掺入饲料时,应定期称饲料消耗量,计算消毒剂摄入量。
(3)试验期为3个月(90d),末次染毒后24h检测各项观察指标,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做病理学检查。
2.3.9.5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可因消毒剂毒理作用不同而异,一般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1)临床观察: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每周称量体重1次,食物消耗量至少1次~2次。
(2)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等。
(3)血液生物化学检查: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等。
必要时,可根据所观察到的受试物毒性效应,或与受试物化学结构相似物质的毒性作用,选择其他一些生化指标。
(4)脏器重量:测量主要脏器(如肝、肾、肾上腺、睾丸等)的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5)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系统解剖和肉眼观察,并将主要器官和组织(如心、肺、肝、肾、脾、脑、肾上腺、睾丸、卵巢、胃肠和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等)固定、保存。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毒理学 长期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作用
药物进入机体后,经过生物转化以代谢产物或化学物原型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毒物
反复多次给动物染毒,化学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和排泄的速度
(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毒物的蓄积作用 (accumulation) 。
三、长期毒性试验与急性毒性试验的根本差异
1.给药的期限不同
急性毒性试验为一次性给药或 24h 内多次给药。
长期毒性试验为连续多日接触一定剂量给药,给药期限可以从数天至终生甚至数代,一
般为临床用药的 3-4 倍。
表 3-1 常用实验动物的平均寿命及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
试验动物 平均寿命(年) 亚慢性试验给药期限(月) 慢性试验给药期限(月)
使用本方法时要注意染毒期间定期(每 4 天一次)给动物称重,按实测体重,调整化学毒 物的染毒绝对量。 3.剂量固定的 20 天蓄积法:
通常采用经口灌胃染毒方式,将动物随机分为 5 个组,包括阴性对照组和 1/20 LD50、 l/10 LD50、1/5 LD50 和 1/2 LD50 四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 10 只,雌雄各半。每日染毒一次, 连续染毒 20 天。观察每组雌雄合计的死亡动物数量。
①供试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蓄积作用:测定有关的蓄积参数,有助于了解药物的蓄积性。 对于高蓄积性药物应适当减少剂量; ②供试药物是否有可能被特殊的酶所“解毒”或“活化增毒”,而这些酶又是否易被供 试药物本身所诱导或抑制。例如,某些药物如果抑制与其本身代谢或解毒有关的酶,则 该药物的给药剂量应酌情减少。 ③供试物在消化道中的稳定性,与胃肠道内容物有亲和性的药物,应酌情增加剂量。
功,是其它实验动物不可替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慢性毒性试验
2.3.9.1 目的
(1)检测消毒剂较长期染毒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并确定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2)为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3.9.2 实验动物
一般用啮齿类动物,首选大鼠。
所用大鼠应为 4周~6 周龄者。
全部试验至少需用 80 只动物。
2.3.9.3 试验分组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20只动物,雌雄各半。
选择受试物剂量时,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但不引起死亡,如果出现动物死亡应不超过 10%;中间剂量组应可观察到轻微的毒性效应;低剂量组应不引起任何毒性效应(属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至于具体的剂量选择,可考虑高剂量为LD50的1/20~1/5,高、中、低3个剂量间的组距以3倍~5倍为宜,最低不小于2倍。
另以受试物溶剂代替受试物进行试验,作为阴性对照组。
2.3.9.4 操作程序
(1)采用灌胃方式或将受试物掺入饲料经口染毒。
(2)灌胃法每天灌胃1次,每周称体重,并按体重调整受试物给予量。
如受试物掺入饲料时,应定期称饲料消耗量,计算消毒剂摄入量。
(3)试验期为3个月(90d),末次染毒后24h检测各项观察指标,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做病理学检查。
2.3.9.5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可因消毒剂毒理作用不同而异,一般至少包含以下方面。
(1)临床观察: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每周称量体重1次,食物消耗量至少1次~2次。
(2)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及其分类计数、血小板数、网织红细胞数等。
(3)血液生物化学检查:例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等。
必要时,可根据所观察到的受试物毒性效应,或与受试物化学结构相似物质的毒性作用,选择其他一些生化指标。
(4)脏器重量:测量主要脏器(如肝、肾、肾上腺、睾丸等)的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5)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系统解剖和肉眼观察,并将主要器官和组织(如心、肺、肝、肾、脾、脑、肾上腺、睾丸、卵巢、胃肠和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等)固定、保存。
当各剂量组动物尸检未发现明显病变时,先进行高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动物肝、肾、胃、肠及其它重要的和可能受损的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如发现病变,还应对中、低剂量组动物相应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2.3.9.6 评价规定
将各试验组动物观察指标与阴性对照组加以比较并进行统计学检验,注意各剂量组间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评定受试物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和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及毒性作用的靶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