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毒性试验最新研究进展
通肾颗粒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2021,42(1):82-87ProgressinVeterinary Medicine通肾颗粒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王军1,王雅倩2,侯会霞2,边小利3,王虹雅2,陈胡羚2,张芬芳2,,孙蓉2,李引乾2*(1.陕西汉中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3.陕西省府谷县麻镇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府谷7194003;.陕西省眉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陕西眉县722300)摘要:采用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通肾颗粒的毒性。
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试验组分别以12、6、3g/kg对大鼠进行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6周,观察记录大鼠的反应。
结果显示,SD 大鼠的健康状况指标如血常规和生化等无不良变化,内脏器官也没有不良变化,但会对大鼠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通肾颗粒;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图分类号:S853.74;S85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21)01-0082-06肾炎(nephritis)是临床上以水肿、肾区疼痛、尿量改变、尿液含有多量上皮细胞和管型为特征的肾小球、肾小管或肾脏间质组织发生炎症的病理过程[1。
发病多与感染、毒物刺激和变态反应有关2。
临床治疗以消炎利尿、抑制免疫反应和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为主[4。
通肾颗粒由黄芪、苦参、白茅根、金银花等中药组成,具有可清热燥湿,清热利尿和清热解毒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以水肿、尿少、尿血、腰收稿日期20190521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NY-005)作者简介:王军(1963—),男,云南昆明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Endophyte in Aconitum gymnandrum LIU Xin-yu1,HUANG En-xia1,ZHANG Shu-hang1,ZHANG Yu1,ZHU Yan-li1,LIU Yi-ing1, WANG Jing-ong2,,SUN Lu1,SONG Run-jie1,ZHAO Bao-yu1,LU Hao1(1.CoUege of VebeHnary Medicine,Northwest A&F UniversiL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2.Barley ImprovemenL and Yak Breeding Key LaboraLor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Tibet,85000, China;3.InsHuU of PraLacuIbural Science,Tibet Academy of Agriculi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ss,Lhasa,Tibet,5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fungal endophyte in Acoeitum gymnndTum collected from Tianzhu of Gansu province,endophytic fungal isolation was conducted by sur-facedisinfection,speciesandITSsequenceanalysistechniquesforspeciesidentificationofisolatedstrains,andsystematicevolutionanalysisusedby MEGA505software 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wereabun-dantfungalendophytesin Aconitumgymnandrum,33fungalendophyteswereisolatedfromroots,stems,leaves,flowers and seeds,after identification,they were belonged to2classes,orders,families and4gen-era;thetotalrelativeisolatiofrequency was9394%Endophyticfungihavethehighestfrequencyofleaf infection,thesecondisthestem,leastintheseed;theirspecies Penici ium sp hadthehighestrelativeiso-lationfrequencyandwasthedominantspeciesoffungalendophytesin Aconitumgymnandrum,theirspe-cieswerefoundina l theabovetissuesandtheirdistributionwasthemostextensive Accordingtophylo-genetic analysis,these isolated strains were divided into population I,population n and population川. Theseresultscanfurtherenrichthediversityoffungalendophytesof Aconitum andlayafoundationforthe researchofsecondary metabolitesofendophyticfungiin AconitumgymnandrumKey words:A co eU u m gymeaedrum;fungal endophyte;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P s HS iSum王军等:通肾颗粒的亚慢性毒性试验83部疼痛等为主症的肾炎。
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二、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种类与特点 (4)2.1 食用菌类天然防腐剂 (5)2.1.1 菌种选育与优化 (6)2.1.2 子实体的提取与纯化 (8)2.1.3 生物活性评价与应用 (9)2.2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 (10)2.2.1 中药提取物 (11)2.2.2 植物精油 (13)2.2.3 植物提取物的应用与挑战 (14)2.3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 (15)三、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抑菌机理研究 (16)3.1 化学成分与抑菌作用 (17)3.2 信号传导与抑菌机制 (18)3.3 机理研究方法与应用 (20)四、天然防腐剂的复配与增效研究 (21)4.1 复配防腐剂的抑菌效果 (22)4.2 复配防腐剂的协同效应 (23)4.3 复配防腐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5)五、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稳定性研究 (26)5.1 温度对天然防腐剂稳定性的影响 (27)5.2 pH值对天然防腐剂稳定性的影响 (28)5.3 光照对天然防腐剂稳定性的影响 (29)六、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毒理学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30)6.1 急性毒性试验 (31)6.2 亚慢性毒性试验 (32)6.3 致癌性评估 (33)6.4 致畸性评估 (35)七、天然防腐剂在实际食品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5)八、展望与挑战 (37)8.1 天然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38)8.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0)8.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40)一、内容描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保质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天然防腐剂,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减少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食品中天然防腐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来源、种类、作用机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氢槲皮素毒性研究现状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2月下第20卷第36期·综述及个案报道·二氢槲皮素毒性研究现状高峰1 张燕芳2 张晶莹1 孟令仪1 孙兰1 张培军1 周博宇1△(1.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62)(2.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又称花旗松素(taxifolin),是一种重要的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1],具有抗肿瘤[2]、抗氧化[3-5]、抗病毒[6]、治疗心血管疾病[7]、降血糖[8]、抗炎抗过敏等多重功效[9-10]。
二氢槲皮素在食品、药品、化妆品以及保健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人们对其食用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
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二氢槲皮素的毒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二氢槲皮素;毒性研究;食品添加剂【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36-0193-03Review on Toxicity of DihydroquercetinGAO Feng1, ZHANG Yan-fang2, ZHANG Jing-ying1, MENG Ling-yi1, SUN Lan1, ZHANG Pei-jun1, ZHOU Bo-yu1△(1.Jili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li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Changchun Jilin 130062, China)(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Abstract】Dihydroquercetin, also known as taxifolin, is an important dihydroflavonol compound.At present, dihydroquerceti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cosmetics and other industries.It has anti-tumor, anti-oxidation, anti-virus,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ypoglycemia,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 allergic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afety of its consumption.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toxicity of dihydroquerceti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words】Dihydroquercetin; Toxicity study; Food additives二氢槲皮素(5, 7,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从落叶松根部提取,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药品等相关行业,具有很大的潜力[11]。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一)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到化合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并求得LD50 ( LC50)1、实验动物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鼠或大鼠。
一般受试动物应是雌、雄各半;若雌、雄动物对待测化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明差异,则应分别求出各自的LD50;如果试验是为畸形试验做剂量准备,也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小动物每组10只,狗等大动物可每组6只。
2、染毒剂量设计首先要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溶解度、挥发度、PH等理化性质。
对于新的受试化学物,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一般按几何级数)染毒,找出找出10%~90%(或0% ~100%)的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设几个剂量组。
改良寇氏法最好设5个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剂量组要求以等比级数设置。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i=(lgLD90-lgLD10) / (n-1) 或:i=(lgLD100-lgLD0) / (n-1)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n 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有的毒性较小,此时可不再求其LD50,而应进行限量试验。
在用大鼠或小鼠进行试验时,一般用20只动物,雌雄各半。
单次染毒剂量一般限定为5g/kg (体重),对于食品毒理学试验,限量要求为15g/kg (体重)。
如果实验动物无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死亡率低于50%), 则可得出LD50大于限量的结论。
3、观察染毒后一般要求观察14天,依据14天内动物的总死亡情况计算LD50。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受试物有关测试规程要求确定观察期的长短。
观察内容包括:(1)动物死亡情况:包括动物死亡数及各自的死亡时间。
慢性毒性试验测定

慢性毒性试验测定1目的检测受试物长期染毒对实验动物所产生的毒性作用,确定其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及毒性作用的靶器官。
2实验动物试验选用刚离乳的大鼠。
在试验结束时,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的动物应不少于10只。
中间需活杀动物检查时,需相应增加实验动物数量。
3试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在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除不接触消毒剂外,其它与实验组相同,若在试验中对受试物使用溶剂或赋形剂时,阴性对照组应给予相应剂量的溶剂或赋形剂。
试验剂量根据亚慢性试验结果选择。
高剂量应引起明显的毒性效应甚至个别动物死亡,低剂量应不引起毒性效应。
4操作程序(1)用灌胃法或将受试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喂饲。
掺入饲料的受试消毒剂的最高浓度一般不超过5%0饲料中受试消毒剂应定期监测,观察其均匀性和稳定性。
(2)灌胃法每天给药一次。
(3)前3个月每周称量体重,3个月后每月称1次体重,调整受试物灌胃量。
如受试物掺入饲料,应定期称饲料消耗量。
如受试物溶于饮水中喂饲,需记录动物的饮水量。
(4)试验期限为一般为6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2年。
5观察指标指标与亚慢性毒性试验基本相同,也可根据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和靶器官,可适当增加或更换一些针对性更强更灵敏的观察指标。
(1)临床观察:观察中毒表现,体重前3个月每周1次,以后每月I次。
(2)血液学检查:于试验的第3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半年进行1次血液学检查。
(3)血液生化检查:检查时间同血液学检查。
(4)病理学检查:系统解剖:所有实验动物包括试验过程中死亡的动物都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解剖和详尽的肉眼观察。
肉眼可见的异常组织都应留样作进•步组织病理学检查。
脏器重量:称取脑、肝、肾、肾上腺和睾丸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
组织学检查:对照组、高剂量组动物及系统解剖发现异常的组织均需作详尽的组织学检查。
当高剂量组有异常发现时,其它剂量组才进行相应检查。
检查脏器一般包括脑、心、肺、肝、脾、肾、胃、肠、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睾丸(卵巢)和子宫等。
波棱瓜子总木脂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波棱瓜子总木脂素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4)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7)2.3 实验设计 (7)2.4 样本制备与剂量设置 (8)2.5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9)三、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10)3.1 实验动物与剂量选择 (11)3.2 急性毒性症状观察 (12)3.3 生物毒性评价指标 (13)3.4 急性毒性试验结论 (13)四、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14)4.1 实验动物与剂量选择 (15)4.2 亚慢性毒性症状观察 (16)4.3 亚慢性毒性生理指标变化 (17)4.4 亚慢性毒性组织器官损伤评估 (17)4.5 亚慢性毒性试验结论 (18)五、波棱瓜子总木脂素的安全性评价 (18)5.1 急性和亚慢性毒性综合分析 (19)5.2 安全性评价标准与方法 (20)5.3 波棱瓜子总木脂素的安全性评级 (21)5.4 安全性应用建议 (21)六、结论与展望 (22)6.1 研究成果总结 (23)6.2 存在问题与不足 (24)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25)一、内容简述本试验旨在研究波棱瓜子总木脂素(total oleanolic acid,TOA)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下波棱瓜子提取物对实验小鼠的生长、行为、器官功能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价TOA的毒性水平。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剂量和200 mgkg)的波棱瓜子提取物,分别进行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对各组小鼠进行定期观察,记录生长情况、活动能力、食欲、体重变化等指标,并对主要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肺等进行病理学检查。
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等,以评估TOA对小鼠的肝肾功能的影响。
药物毒性评价技术的新发展

药物毒性评价技术的新发展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毒性评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以往的毒性评价主要依靠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时间长、成本高、难以准确模拟人体生理过程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的药物毒性评价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药物研究效率、降低药物研发成本、保障用药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新兴药物毒性评价技术1、体外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源于基因芯片技术,主要通过快速筛选出可起到调节特定目标蛋白的化合物,从而选择出可能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国内外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开发基于体外高通量筛选技术的毒性评价平台,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测试时间短且产生大量数据。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筛选过程过于简单、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等。
2、计算毒性学计算毒性学基于模型的方法,结合了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通过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关系模型等来预测化合物的毒性效应。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都已经开始尝试将计算毒理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价药物的毒性。
这种技术可用于精准化合物筛选、毒性成因研究等方面。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在药物毒性评价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对药物毒性进行分类,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药物的运营、售后等方面进行监控和预测,从而进一步保障药物的安全性。
二、药物毒性评价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虽然新兴药物毒性评价技术发展前景广阔,但其实际应用还面临很多挑战。
毒性评价技术的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加准确、高效的检测手段,但同时也需要详细地了解药物治疗机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毒性反应进行分类和识别。
同时,药物毒性评价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也极大地增加了其研究成本和难度。
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关注数据的隐私问题,开发人员必须清楚地了解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
同时,由于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过于复杂,药物毒性评价与数据处理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

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阿莫西林又被称为强力阿莫仙、弗莱莫星、强必林等,是一种带有氨基侧链的青霉素类抗生素,颜色主要为类白色或白色,属于一种结晶性粉末,不溶于乙醇,但可微溶于水,对对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同时,该药物具有较强的细菌抑制作用,并且毒性较低,因而成为临床的主要抗生素之一。
本文针对阿莫西林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予以综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阿莫西林;药理研究进展;毒理研究进展目前,在我国临床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抗感染药物。
而阿莫西林是氨苄西林的对羟基同系物,其抗菌作用于氨苄西林基本相同,涉及到对绝大多数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比如对于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阿莫西林比氨苄西林要更为强烈和迅速,尤其是对于沙门菌和肠球菌的抗菌作用,阿莫西林相当于氨苄西林的两倍。
由于阿莫西林的性质稳定、杀菌力强、吸收迅速,且副反应少,因而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具体综述如下。
1.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机理通常情况下,阿莫西林的作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则是作用的靶分子。
实际上,有少部分青霉素结合蛋白属于自溶酶,一旦将这种酶激活,极易导致菌体細胞发生破裂分解。
阿莫西林通过对这些青霉素结合蛋白进行抑制,会导致菌体细胞发生变形,从而大大延迟细胞分裂的时间,一般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阿莫西林属于繁殖期杀菌药物,并且对于没有细胞壁的动物细胞,其毒性比较小,甚至完全没有毒性。
2.阿莫西林的毒理学研究进展2.1慢性、急性和免疫毒性针对慢性毒性,耿广平(2010)等研究人员通过克拉维酸和阿莫西林(1:4)亚慢性毒性试验,将第1组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口服蒸馏水,将其余3组作为观察组,予以口服克拉维酸合并阿莫西林进行治疗,每天的剂量分别为50、500、2500mg/kg,连续口服90天。
实验结束后,所有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同时采集血液、增重、食量等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慢性毒性试验最新研究进展△黎运西1,2,金小宝2,曾爱华2,苏小茹3,朱家勇2(11佛山市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528300;21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06;31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为了优化慢性毒性试验的研究方法与方案,更好地评价临床新药安全性,提高慢性毒性试验结果与临床试验的符合率,本文就实验模型动物的选择、检测方法、结果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总结如何提高实验可靠性和效率的方法与方案,使慢性毒性试验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
关键词:慢性毒性试验;药物研究;临床前研究学科分类代码:350 中图分类号:R9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75(2009)08-0583-04△基金项目: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08B080703065 作者简介:黎运西,男,汉族,副主任检验师,病原生物学硕士研究生。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Chronic Toxicity TestsLI Y un -xi ,J I N X iao -bao ,ZE NG Ai -hua ,et al 1(Department of Clinical L aboratory ,The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of S hunde of Fushan City ,Fu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ronic toxicity tests in viv o and provides several Approaches to im proving concordance between animal toxicity test and clinical trial to av oid the error 1F or exam ple ,the animals should be reas onablely chosen in toxicological study 1M oreover ,the suitabl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imal toxicity tests were als o should be cho 2sen 1At last ,the results of animal toxicity tests should be correctly avaluated 1Through these m othods ,the accordance between the chronic tests and clinical trials could be maintained 1K ey w ords :Chronic toxicity test ;Drug study ;Preclinical study 慢性毒性试验等体内毒性试验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药开发领域,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动物的浪费严重、动物模型之间的差异;一些毒理学试验方法的不完善之处;在毒理学结果的安全性评价中,分不清有害效应和非有害效应;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基因差异性所致的对毒性反应的差异而造成的错误评价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动物毒性试验的准确率与效率。
因此,必须应用一系列的技术去克服这些问题。
本文综述了慢性毒性试验的一些方法,并提出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慢性毒性试验的准确率与效率,使其更加符合临床试验的结果并提高动物的利用率。
首先,是在慢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合适类型和数量的动物;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及技巧;最后,对毒理学动物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综合性安全评价。
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慢性毒性试验的可靠性与效率。
1 实验动物类型及其数量的确定更加严格111 动物数量的确定随着欧盟号召取消短期的动物体内毒性试验,为了更符合人道主义和减少动物浪费,应尽更大的努力去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1〕。
但要用体外试验取代动物毒性试验,目前尚未成熟。
本文认为,发展完善地取代动物试验的毒理学试验技术,才是根本的出路。
而弄清毒性作用的靶点的细胞或分子机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但目前还要用有限的动物试验去证实体外试验的可行性。
当前,可以改进的是在许可的情况下减少动物使用数量。
例如,借鉴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2〕,先用1个剂量受试物去试,再根据这个剂量的结果增或减剂量做其它剂量组。
因为这样可减少动物方面的研究开支。
112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遗传背景一致的动物由于对化合物的耐受性不同,因而从相同剂量耐受性分析可以显示不同的个体对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3〕。
另外,测试动物基因型会影响代谢、生物利用率和靶器官的敏感性;株或表型则会决定免疫反应的改变指标是否能被检测。
因此,必须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遗传背景的动物。
113 选择合适的动物类型本文总结了常见毒理学试验动物类型优缺点(见表1)首先,水生环境毒物评价常用的是鲤科小鱼。
可以根据敏感实验或慢性实验分别选用胚胎和成熟鱼〔4〕;其次,慢性毒性试验普遍用的是S D大鼠模型。
在毒理学领域应用时间已较长,是较为成熟的模型。
另外,较新应用的是狨猴,由于抗原决定簇和受体与人更为接近。
在欧洲许多国家,狨猴已经被用作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的非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第二类物种选择。
表1 各种毒理学试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动物模型优点缺点鲤科小鱼样本数量多种间差别大实验重复性好不代表自然种群遗传性成熟鱼可作慢性试验S D大鼠易繁殖,发育快〔5〕与人的亲缘性比狨猴差有雄性繁殖效果数据库繁殖量大狨猴关养繁殖率高取血量少〔6〕性成熟早不作人生殖毒性评价〔7〕个体小不同个体胎盘形成上较相似适合作基因畸变的研究〔6〕用于研究移植免疫反应成分与人类亲缘性比犬类更近有抗人或狨猴的抗体有狨猴来源的基因蕊片2 检测方法更为先进在传统方法方面,主要有以下方法:211 毒物病理学方法对于需要查明组织或器官的功能状态的信息数据,如是否梗阻或液体平衡紊乱,或看精致的细胞联系是否完整以及细胞间隙等,则适合用毒物病理学的方法〔8〕。
212 测动物体重、食物消耗量和白细胞计数在毒性试验中,如果是抗癌药,除了在用受试物后测动物体重外,还可测白细胞计数〔9〕。
食物消耗量方面,有人测平均每只动物30d中总的食物消耗量〔10〕,而有的是测不同的周龄中每天平均每只大鼠的食物消耗量〔11〕。
本文认为:后者更能反映每周的不同变化,因而更为科学。
不同周中的每天食物消耗量最好与体重测定在同一天进行,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在同一天中的动物状况。
213 使用受体结合模型法受体结合模型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指示物,它能反映低剂量的毒性反应〔12〕。
这种方法,比上面两种方法显得更为敏感和特异。
214 应用化学混合物法用混合物作毒理学研究时,要检查多靶器官的反应情况,并弄清各种成分的作用机制,区分各种成分的毒性作用〔13〕。
在毒理学研究中,由于有很多是采用混合化合物的。
因此,应用化学混合物法进行毒理学研究,有很大的需求和前景。
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起来一个新的学科—毒物基因组学,这个学科中的一些新方法,促进了毒理学研究向微观领域的发展。
例如,检测与毒性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
研究者将毒性反应的组织学以及细胞学改变与基因表达改变相关联,以基因表达的上调和下调预测毒性反应的类型和严重性〔14,15〕。
国际毒理基因组学中心(NCT),计划在未来5年制定组织特异的基因表达标记。
从肝毒性开始研究毒性的基因表达数据,去探讨已知的毒理学机制和通路,是否与特征性的基因表达相关。
由于遗传多态性的存在,动物各亚群的易感性不同。
因此,要鉴别出涉及的特定的毒理学反应的基因,并确定其在目标人群中出现的频率以及如何定量,目前还要分析复杂的数据〔16〕。
同时,这类研究涉及道德及法律等问题。
因此,利用基因表达的数据进行毒理学评价,还要做很多的工作才能使其走上完善并应用。
例如,动物毒性反应的上调基因与人类是否相同,都是需要研究的。
使用基因表达的方法,将使毒理学研究的机制更为明晰,而且研究更为特异和具体,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实验结果的安全性评价更为科学首先,必须搞清楚与对照组的差异性是有相关性还是偶然误差。
因此,测量的精确度,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等,都是必须考虑的。
其次,判为有差异的效应,要进一步鉴别是无害效应还是不良效应(见表2)。
无害效应定义为不引起足以影响动物的一般健康、生长、发育和寿命改变的生化上、形态、或生理学上变化〔17〕。
表2 无害效应和不良效应鉴别效应类型效应特征效 应无害效应不显著的结果明显的剂量反应,评价终点以下的测量值,无生物学真性的值;没实际意义的结果适应性反应,暂时性反应,非特异效应,可逆效应;无联系的结果孤立或独立效应,非连续性效应,次要效应(体重和器官重量成比例下降),离群值不良效应血液不调肝毒性肾毒性肿瘤 这两种情况均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但只有后者是有毒理学价值并值得毒理学专家关注的。
通过这些鉴别,可以降低风险评估研究的误差。
没有剂量相关性和趋势性的个别结果不是显著性毒性结果〔10,11,18,19〕。
有差异的结果应与对照组、历史对照以及14d恢复期的结果综合考虑,要结合其它相关指标和另一性别的实验动物的情况综合考虑,还要考虑在停用受试物后是否可恢复正常范围。
同时,还要避免受试物污染,才能确定有无毒理学显著意义〔11〕。
A G Schauss指出,器官重量变化是否有毒理学意义,还要结合组织形态学检查的结果〔19〕。
如果体重或摄食量的变化上的差异是短暂的,或者它们的变化趋势同步,即使血液检查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但不超过参考范围,且偏差在5%以内,也不认为是有害作用,而是正常生物学变异〔20,21〕。
此外,据AD Dayan报道,还要鉴别出应激的和非特异的效应〔22〕。
这些都是非毒性特异的效应,不能判为毒性不良反应。
另外,毒理学动物实验应结合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综合评价〔23〕。
从有机溶剂对动物的毒性试验数据可以推断它对人类公共卫生的影响。
因为物种不同,并不影响对有机溶剂的效应的敏感性。
如果已知一种化合物对动物与人的效应的剂量关系,则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对动物的毒性试验数据推知其对人的毒性数据〔24〕。
但是,LT Habe指出,低剂量的职业暴露调查中未发现致癌性,而在高剂量的大鼠实验中却发现了致癌性,这可能是由剂量不同所决定。
因而大鼠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在受试物的致癌性的毒理学研究中,缺一不可〔25〕。
由于毒理学动物实验与人的流行病学统计不一致〔26〕,而据Rafael M ore-Eras or的观点,目前还是支持要进行人体的接触研究,以确定对人体是否真的致癌〔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