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明而道中庸_论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处世之道

合集下载

颜氏家训教育思想总结

颜氏家训教育思想总结

颜氏家训教育思想总结颜氏家训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颜之推先生所著的一本有关教育家训的著作。

这本著作总结了颜之推先生多年的教育经验,对于家庭和个人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颜氏家训教育思想的一些总结。

颜氏家训大致可以分为“六字真言”和“八句养生之道”两大部分。

首先,“六字真言”包括了教育的六个关键字:“忠、孝、爱、信、礼、义”。

这六个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教育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颜氏家训中,这六个字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忠:对祖国忠诚,对事业忠心,对家庭忠良。

忠诚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种言行一致的态度和品质。

孝:尊敬父母、奉养双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

孝敬父母是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依赖,是一种家庭情感的延续和升华。

爱:对人、对事、对环境都要有爱心。

爱是一种善良、宽容和友善的品质,是人之常情,也是处世之道。

信:做人要讲信用,信守承诺。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商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礼:对人应有礼貌,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义:守法、有正义感。

有义气,有胸怀。

义是对社会准则的尊重,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品格和行为方式。

这六个字是颜氏家训的核心,这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了整本书,也是颜之推先生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八句养生之道”是颜氏家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指导原则:1. 天地之中心,人心之中“中”。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平衡和协调的原则。

2. 居安思危,存正修身。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莫懈怠,同时要修身养性、保持心灵的纯洁和健康。

3. 知止而后有不厌之心。

这句话强调了对欲望的节制和满足,告诫人们要知足常乐。

4. 集思广益,多数取方。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广泛倾听不同声音,善于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处事绝学_《颜氏家训》——阅尽沧桑之后的彻悟

处事绝学_《颜氏家训》——阅尽沧桑之后的彻悟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境界的理想人物。

绝对的中庸之道固然难以做到,但积极进取而又合理克制自己的欲望,增强自己的才干。

务实求真而又懂得养生之法,这些我们还是应该去努力做的。

[简介]《颜氏家训》作者为南北朝时北齐杰出的文学家颜之推(531—590后)。

该书始作于南北朝,成于隋朝初年。

原书分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等二十篇。

内容多是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修身、治家、处世、交友、为学等问题,集中表现了他的家庭伦理观和处世之道。

其文立论平实,说理透彻,风格平易,自成一家之言。

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他本人的见闻,读来亲切有趣。

清人王钺在《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治家篇[原文]夫风化①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孔子曰:“奢则不孙②,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及栋宇器械,樵苏③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

梁孝元世,有中书舍人,治家失度,而过严刻,妻妾遂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处世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处世之道
论述了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行为哲学, 以期对 当代社会提倡入 的身心发展 、 协调入际关系、 治国安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 键 词 :颜氏家训 ; 中庸; 修身; 文学 ; 处世
中图 分 类号 : / I 7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2 28 (09 一 。4 - 0 1 0- 59 20 )1 1 01 2
也。嵇康着养生之论 , 以傲物受刑 ; 而 石崇冀服饵之征 , 而 以贪溺取祸 , 往世之所迷也 。” 以上 四人都是没有把握好 分寸, 顾此失彼 , 颜之推要求子孙以此为戒 。他特别指出 ,
在 日常行 为规范中 , 首先要“ 省事省言 ” 即“ , 无多言 , 多言
“ 君子不可 以不修身” 修身是实现儒家“ , 修身 、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 人生抱负的基础 , 历来倍受 中国传统知识分 子关注 。颜之推作 为一个“ 三败其 国” 的封建 士大夫 , 自然 极其注重这一点 , 在《 风操》 篇对 士大夫修身作 了具体 阐
不能像 “ 单豹养于内而丧外 , 张毅养于外 而丧 内, 前贤所戒
是超越具体思想的一种哲学 原则 , 这一切体现 在他 的代表 作《 氏家训》 : 盖序致 至终篇 , 颜 中 “ 无不折衷今古 , 会理道 焉” 的确 , , 中庸思想贯穿于颜之推生存哲学的各个方面 ,
贯穿于他修身 、 为学、 处世 的理论与实践之 中。
规 的“ 过礼” 现象含 蓄地进行 了批判 :近 在扬都 , 一士 “ 有 者, 呼梧桐树为 白铁树 , 便似 戏笑耳” “ 、 吾亲识 中有讳襄 、 讳友 、 同、 讳 讳清、 讳和 、 禹, 讳 交疏造 次, 一座百犯 , 闻者辛
苦, 无愣赖焉。” 处于“ 1 6 1 交疏造次 , 一座百犯” 的环境里 , 颜

(完整word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完整word版)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531一约595)字介,南北朝时梁人。

祖籍琅琊临沂。

其家世传《周官》、《左氏》学,早承家业,博览群书。

曾任梁朝散骑常侍、北齐黄门侍郎、北周御史上士,隋朝太子学士等官职。

他是当时著名学者,长于文词、音韵、训治、校勘之学。

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后人以为家教规范,流传极广,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极为重视家庭教育,这是因为,当时官学衰落,家庭教育成为士族教育的重要方式。

为维护士族的社会地位和儒学传统,他总结了自己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丰富经验,以教育子孙,形成了他的教育主张。

(一)实施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应及早进行,最好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1]婴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期,这时施加教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2]。

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可塑性大,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免去以体罚纠正恶习的工夫.他认为,俗语说“教儿婴孩"这话是对的[3].(二)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偏爱他认为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正确处理爱与教的关系却无共同认识。

他认为教子切不可溺爱,不可“无教而有爱”,如果“饮食运为,恣其所欲。

宜诫反奖,应诃反笑",一旦养成习惯,再进行纠正制止,将会“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4]。

他强调教子要严,甚至可用“楚挞,惨其肌肤",主张对于子女要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就可获得“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威而生孝矣"[5]的效果。

他在反对对子女溺爱的同时,也反对偏爱子女。

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多所以祸之."[6]偏爱子女也是溺爱的表现,除对被偏爱的子女会产生上述溺爱的各种恶果外,还会引起不被偏爱的子女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还会造成子女间的矛盾,甚至导致骨肉相残的悲剧。

我所尊崇的教育家

我所尊崇的教育家

我所尊崇的教育家――颜之推颜之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但他对教育的贡献非常大,影响深远。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我认为有下列几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首先,他把受教育者按人性分为三类。

即上智之人、下智之人、中庸之人。

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

也就是现在所说高智商的人,悟性高的人。

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却是无效果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智障的残疾儿童。

中庸之人必须接受教育,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

使之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关于这三类人的比例。

上智、下愚之人点比例较小,中庸之人点绝大部分。

我们的班级教学需要掌控的就是这些学生,并且将这些学生细分为几类进行施教。

前些年我们实行目标教学时,所提到的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就指出:除了1-2%的超常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之外,95%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

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

从最近几年的统计看,是比较接近这个比例的,初中每个年级也就只有1-2人(可能有部分智障孩子延缓入学)。

今年我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校年级组,班级也在实施培尖工程,培尖工程里面就包括这些超常儿童(上智之人)的教育。

建议:给这些学生松绑,少布置那些机械的,重复的,无意义的作业,让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扩充知识,去发展,去进步。

(个人观点,与老师们共同探讨)马振强是一个标准的例子。

第二点,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颜之推提出: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教育孩子要从婴幼儿开始。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孩子七岁时的表现可看出孩子中年后的成就与发展。

在婴幼儿时期就应做好人生规划,着力培养。

在我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就是初一年级,在初一就要培养学生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

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

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

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

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

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感知人物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浅析《颜氏家训》中的为官之道

浅析《颜氏家训》中的为官之道

浅析《颜氏家训》中的为官之道作者:黄玮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34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仕宦家训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在中国家训史中堪称经典之作。

其中的为官之道内容十分丰富,本文结合文本,分别从人生之道、技能之道、处世之道、以及修身之道四个方面详细阐释其内容及意义,从而体现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颜氏家训》颜之推为官之道南北朝时期著名思想家颜之推,生于乱世,播迁南北,历经坎坷,一生共经历了四个朝代。

颜氏作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为了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传继后世,教导训诫后世子孙,从北齐武平三年(572)起至去世,颜之推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著成《颜氏家训》一书。

全书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颜氏家训》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教导子孙如何读书治学、经世致用、为官从政等,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清人王钺在其《读书丛残》中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颜氏家训》中涉及修生、治家、为学、文学等诸多思想,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为官之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一、人生之道:守道崇德,谦虚自抑颜氏家族以儒传家,颜之推自小便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儒家思想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学本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极其关心社会,积极参与政治。

在仕途上,颜之推自己坚持并教育后人要谨守“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①的入仕之路,这种入仕思想正是儒家所谓“君子遵道而行”,“君子依乎中庸”思想的现实反映和表露。

在他看来,君子应该坚守正道,增强自身修养,蓄养身价名望,等待合适的机会,而不应当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违背道德。

颜之推教育思想论要

颜之推教育思想论要
二 、早 教 思 想 2 O世纪下半叶开始 ,早教思想越来越 引起全世 界的注 意 ,如 日本 大企业家 井深 大力 主张早 教 ,其著 作问世后 风 靡 整 个 日本 ,甚 至 在 世 界 范 围 产 生 影 响 ,成 为 世 界 著 名 的 早 教 专 家 。其 实 早 教 思 想 在 中 国 很 早 就 出 现 了 ,至 南 北 朝
时代 的颜之 推便 加 以系统论述 , 之推可谓 中 国早 教思想 颜
的杰 出代 表 。
颜 之推极力 提倡早期 教育 ,并 且主张从 胎教开 始。他 说 : “古 者圣王 有胎 教之法 :怀 子三月 ,出居别宫 ,目不 ‘ 斜 视 ,耳 不 妄 听 ,声 音 滋 味 , 以礼 节 之 。 [ p认 为 胎 儿 ” 23 1

的 ,因 此 他 首 先 是 强 调 了 自家 子 弟 接 受 教 育 的 必 要 性 和重 要性 。而他 的家庭 可看作封建 时代 “ 中庸 ”层 次家庭 的代 表 ,因此他 的人性论 与教育作 用论显然是 代表者封 建时代 的 主 要 阶 层 的 。 过 去 喜 欢 用 阶 级 论 的 观点 去 批 判 古 人 ,实
偏 宠 问 题 ,以 及 1 常 父 母 的 偏 爱 问 题 ,他 认 为 都 足 值 得 注
书 , 一 月废 置 ,便 至 荒 芜 矣 。 罔 他 历 仕 四 朝 ,皆 被 重 ” 用 , 他 把成 功 归 为 自 己所 接 受 的 早 教 , 他 说 : “ 家 风 教 , 吾 素为整密 昔在龆 龀 ,便蒙 诱诲 ; 从两 兄 ,晓夕 温清 ,规 每 行 矩 步 ,安 辞 定 色 ,锵 锵 翼 翼 ,若 朝 严 君 焉 。 i p这 无 ” 22 1 疑载 告 诉 子 孙 , 自己 人 生 的 成 功 ,与 早教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三 、关 于 家 庭 教 育 中 家 长 对 子 女 的 态 度 的论 述 世俗 家 庭 中 的教 育 问 题 有 两 个 极 端 ,家 长对 子 女 或 过 于 严 苛 ,或 过 于 溺 爱 。 颜 之 推 总 体 上 主 张 要 严 、慈 结 合 , 既 不 可 过 于 严 苛 ,也 不 可 过 于 溺 爱 ,要 适 中适 度 ,方 能 达 到 良好 效 果 。 他 说 : “ 母 威 严 而 有 慈 ,则 子 女 畏 慎 而 生 父 孝矣 。 ”又说 : “ 父母之 严 ,不可 以狎 ; 肉之 爱 ,不 可 以 骨 简 。 简 则 慈 孝 不 接 , 狎 则 怠 慢 生 焉 。 心 这 都 说 明 他 是 ” 要 主 张 既 要 威 严 ,又要 慈 爱 。 但 是 社 会 现 实 上 的 父 母 在 教 育 上 更 多 的 偏 于 慈 爱 ,往 往 不 知 不 觉 中 对 子 女 在 行 为 上 姑 息 迁 就 ,久 而 养 成 不 好 习 惯 ,至 于 道 德 败 坏 ,再 欲 教 之 , 已 经 晚 了 。 所 以 他 说 : “ 见 世 间 无 教 而 又 爱 ,每 不 能 然 ;饮 食 运 为 , 恣 其 所 欲 , 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处世之道程时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广东510300)摘要:颜之推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中庸是他的思想核心和处世原则,本文从修身、文学、处世三个层面论述了颜之推的中庸思想和行为哲学,以期对当代社会提倡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治国安邦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颜氏家训;中庸;修身;文学;处世中图分类号:I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41—02作者简介:程时用(1975-),男,汉族,湖北阳新人,文学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里所说的“中”,即不偏不倚,“庸”就是“用”的意思。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所谓“德”,《释名·释言语》:“德,得也,适事宜也”,就是做事做得适宜、直道中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之意。

子思在《中庸》中发挥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以,中庸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又是一种理想目标。

作为思想方法,它指导人们“时而中”;作为理想目标,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中和”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庸思想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颜之推出自儒学故乡,“世以儒雅为业”[1],他“早传家业。

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2],颜之推从小就深受儒学的熏陶并且喜好儒学,尽管后来他的思想中儒、佛、道三种思想并存,但儒家思想的中心范畴———中庸仍是他思想的核心,是他思想的至极,是超越具体思想的一种哲学原则,这一切体现在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中:“盖序致至终篇,无不折衷今古,会理道焉”[3],的确,中庸思想贯穿于颜之推生存哲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他修身、为学、处世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一“君子不可以不修身”[4],修身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抱负的基础,历来倍受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关注。

颜之推作为一个“三败其国”的封建士大夫,自然极其注重这一点,在《风操》篇对士大夫修身作了具体阐述,“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他一方面告诫子孙遵循一定的要求,即《礼经》中“礼”为规范,以忠君、孝梯、谦恭、礼让等儒家道德修养为内容。

另一方面他又告诫子孙在遵行《礼经》中修身处世的规范时,要“执两用中”:“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5],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需要与时俱进,有分寸地把握《礼经》中的规范,获得“中”的适宜,达到“中”的度。

反之,如果抱残守缺,不知变通,会适得其反。

颜之推列举了一系列反面事实,对墨守成规的“过礼”现象含蓄地进行了批判:“近在扬都,有一士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赖焉。

”[6]处于“交疏造次,一座百犯”的环境里,颜之推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冷静地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这正是他一生历任四朝而绝处逢生的主要原因所在。

当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草菅人命的南北朝时期,修身的前提是保全养性,如果没有了生命与身体,修身就无从谈起。

颜之推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他再三叮嘱子孙,保全养性一定要做到“执两用中”,决不能像“单豹养于内而丧外,张毅养于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

嵇康着养生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世之所迷也。

”[7]以上四人都是没有把握好分寸,顾此失彼,颜之推要求子孙以此为戒。

他特别指出,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首先要“省事省言”,即“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8],也就是“君子”养生应“守道崇德,蓄价待时”,认真把握个人一言一行,扬长避短,做到既41知进取,又知有所不为,才是无“过”与无“不及”。

这一点对于当今世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

孔子在修身上要求君子的言行不能偏于极端,而应“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要求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

结合南北朝士族不学无术的社会风气,颜之推认为修身的最高境界是“德艺周厚”。

从“德”的方面看,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士大夫必须学习儒家的基本理论,承袭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从“艺”的方面看,就是要有真才实学,学习的教育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投等。

然而杂艺“不须过精”、“不可令有称誉”、“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以免于“见役勋贵,处于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9]只有牢牢把握“执两用中”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德”和“艺”两要素,将二者协调地互相补充、互相结合,人们在“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的动乱时代才可以随处安身。

中庸反对“过”与“不及”,提倡“恰到好处”,因而对于走极端的人是一副很好的解毒剂。

孔子提倡“毋意、毋必、毋故、毋我”,这种人生态度有利于缓解因走极端万里心理造成的人格分裂。

在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太大,因而很多人在心理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自杀、爆炸、投毒、自虐等字眼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格分裂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因而提倡中庸的人生智慧对当代人修身养性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作为最高尚的道德,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致中和”。

这种思想反映在艺术中要求把各种对立的成分和谐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颜之推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处处体现出“执用两端”的思想:在功能论上,既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文学的娱乐作用;在创作论上,既主张抒情适中,又坚持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既尊重南北民族审美的差异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又主张二者结合。

在文学功能上,颜之推将文章分为“载道”和“娱情”两类:“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行有余力,则可习之。

”[10]颜之推认为“朝廷宪章,军旅誓诰”等应用文体属于“载道”之作,具有“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的政治功能,将文学提升到兴邦治国的政治高度。

另一方面,南北朝时期文学已发展到自觉时代,士人关注文学的缘情、娱乐功能。

颜之推并没有像当时大多数文人一样“各执一隅之解”,否定异已,不能相容,他用宽容的心态,在对立的两端中寻找适中的解决方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强调文学的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的社会教育作用,也强调文学应该有滋味,以陶冶人的性灵的美感作用。

并告诫子孙:“行有余力,则可习之”。

这种观点是对文学认识的新发展,是中和美学思想的体现。

在创作上,颜之推指出:“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11]。

一方面,颜之推认识到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的过程中,必须调养志气、志气饱满而刚健、抒发思想感情,这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言志”“缘情”重表现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针对萧纲等人提倡的“文章且须放荡”[12]、放荡浮艳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主张“以衔勒制之”,要求作品表现的情感要适度,抒情要恰到好处,要“发而皆中节”,是一种有理性的、有节制的抒情。

否则,创作中放荡无度,毫无节制,就会“多陷轻薄”之列。

颜之推将古今三十六个文人的名字鱼贯而出:“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谢玄晖侮慢见。

”[13]如此声势,是为了告诉子孙一个结论:文学创作是激发起人的潜在性情的过程,往往和理性相悖,以至促使创作者突破社会规范的围栏,为自己带来祸患。

因而创作过程中处理好性情与理性的关系,要“发乎情,止乎礼仪”[14],才能致中和。

同时,颜之推指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今世相承,趋本弃末,率多浮艳。

”[15]颜之推把“理致”、“气调”这些属于思想方面的内容放在首位,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最重要,如同人之心肾,是里面的东西、实质的东西;而典故(事义)、辞藻(华丽)如同人的皮肤、衣冠,是外表装饰的东西。

在强调文章内容的同时,颜之推也追求内容与形式配合适宜、恰到好处,用“寒木”比之于文章的内容,“春华”喻文章的形式,寒木又发春华,确是锦上添花,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定成优秀作品。

在文章体制上,他又认为“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

”[16]即古人的文章才气宏大飘逸,其体度风格胜过今文;而当时的文章韵律和谐靡丽、辞句骈丽对称,比古人的文章要好得多。

应以古人的文章体制为本、以今人的文辞音调为末,二者并存,不可偏废。

这种以古为本、调和古今和以实为主、华实并茂的思想正是居中不偏、兼容两端的中庸思想的体现。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风各异:“江左宫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溯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17],颜之推生于南朝,后入北朝,深受南北文风浸染,认识到南北文学的特点,因而主张南方丽辞佳句与北方壮大情思相结合,做到“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也”[18],表现出中和的美学思想。

总之,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创作中,践行了他的中庸的文学理论。

他远承魏晋,近学南北朝家诫,以反对浮艳,讲求平易,注重内容而又不忽视形式为指导,兼采南北,并取古今,形成了一种“不雅不俗,独申胸臆”的新文体,在南北朝文学中独树一帜。

三曾几何时,中庸一度被人简单而粗暴地批判为折中主义、调和主义,实际上,中庸的主要内容在思维上是“叩其两端”、在行为上是“无过无不及”,即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出发而不顾及其余,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执“中”地分析,全盘把握整体情况,然后采取最合适的42Being Brilliant and Way the Doctrine of Mean———on the Confucianism and Principles towards Life of Yan ZhituiCHENG Shi-yong(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C onf ucianism is t he core of idea and principles t ow ards lif e of Y an Z hit ui,an int ellect ual deeplydevot ed t o C onf ucianist canon .This paper elaborat es his C onf ucianism and behavior philosophy based on t he t hree aspect s of doct rine,lit erat ure and principles t ow ards lif e,hoping t o explore it s value on hum an m ent al and physical developm ent ,int erpersonal relat ionship,socialist harm ony.Key words:t he D oct rine of M ean ;self -cult ivat ion ;lit erat ure ;w ays of t he w orld“中”的解决方案,使自己处于不偏不倚的“中”的控制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