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企合作案例1.pptx
校企合作汇报报告ppt模板

年均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 1300万元
联合企业,以专业群为边 界,组建由博士、青年科 技骨干、企业专家、技术 大师、专业社团优秀学生 等组成的科技团队
陕西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
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 制技术职教集团
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
此处可以添加文字此处可以添加文字
四、合作共赢,有成效
校企合作铸魂育工匠 产教融合强技树品牌
校企合作铸魂育工匠 产教融合强技树品牌
CONTENTS
1.问题导向 2.寻求突破
找根源
找方法
3.探索实践 4.合作共赢
谋发展
有成效
从设计层面看——“校主企辅” 从实施过程看——“校热企冷” 从实施结果看——“校强企弱”
企业:招不到有用之才 用人荒 学校: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匹配岗位
就业难
机制建设上重形式、轻内涵,缺乏 有效的内生动力,仍需完善, 但学校为企业提供不了对等支撑和 服务也是“一头热”的一大根源。
寻找“门当户对” 的合作企业
搭建校企合作的有 效平台,寻求合作 共赢的利益平衡点 和持续合作激励点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从企业想什么?
做什么?要什么?出发
思考学校 能给什么?能改什么?
能做什么?
三、探索实践,谋发展
学校立足陕西、面向全国, 以高科技、大企业、行业 百强企业为主,寻找“门 当户对”的合作企业联姻。
一是此处可以添加文字 二是此处可以添加文字
三是此处可以添加文字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项目化教程》 《机械制图项目教程》 《铸造工艺及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与实训》 《普通机械加工技能实训》 《机械加工基础》等
工业机器人等 染整技术等 机械制造等
入职 培养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单位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单位你想啊,蓝翔技校那可是名声在外。
它和那些工程机械企业合作,就像是一对超合拍的伙伴。
蓝翔技校呢,有一群热情满满、渴望学技术的学生,他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获取技能知识。
而那些工程机械企业呢,就像是拥有无数宝藏的大仓库,不仅有先进的设备,还有实际的工程需求。
两者合作之后,企业把自己那些牛哄哄的挖掘机、装载机啥的设备提供给蓝翔当教学工具,蓝翔的学生们可就乐坏了,能摸到真家伙练习啊。
而且企业还会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到蓝翔当兼职老师,给学生们传授在实际工作中才会遇到的各种小窍门和应对难题的绝招。
对于企业来说呢,蓝翔就像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
蓝翔的学生毕业后,很多就直接进入这些合作企业工作,他们在学校就已经对企业的设备和工作流程熟悉得很了,一上岗就能干活,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这就好比企业提前预订了一群得力小助手,双方都受益,这合作简直绝绝子。
还有华为和高校的合作案例也很厉害。
比如说和清华大学吧。
华为就像一个科技界的超级大侠,技术超强又很有创新精神。
清华大学呢,那是学术的殿堂,里面全是聪明的大脑。
华为和清华合作,华为会把一些自己在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前沿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清华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中。
清华的教授和学生们就像一群充满智慧的探险家,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有时候他们还共同成立一些联合研究项目,资金由华为出,技术支持和研究场地、人员由清华出。
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他们能接触到华为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设备,了解到行业最前沿的需求,这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
而华为呢,借助清华的科研力量,可以更快地攻克技术难题,研发出更厉害的产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跑得更快,简直就是双赢的典范呢。
2020年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pptx

术设备更新改 学校进行攻关或技术改造等来 技能人才进行
学校教师按照企业需求为 企业培训高级技术人员和高技 能人才,实现教学相长。
造
提高教师水平。
培训
5.实习教学
5.1.1 学校建 立校内实习 基地
学校为满足企业需要,建 立校内实习基地,配备必要的 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
5.2.1 校企共 建实习基地
设委员会。
3.1.1 校企共 3.课程建设 同制定教学
计划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培 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在 此基础上,与企业共同修订和 评审。
3.2.1 校企共 同确定课程体 系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双方有关人员共同编写 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由专业建 设委员会进行评审。
发创新人才对教师采用“导师 脱产”教学
由企业负责安排相应人员接
制”对学校教师进行传帮带。
替,确保换人不空岗。
4.1.2 学校培
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
养培训师资 业进修实习并形成制度。
4.2.2 学校教
通过校企共同安排学校教 4.3.2 学校教
师参与企业的 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或技术改 师对企业高级
技术攻关和技 造;企业把某一技术课题委托给 技术人员和高
学生行为规范。学校聘请企业 相关人员参加,建立结构合理 的学生管理机构,按照企业用 人标准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学 生活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研
9.2.1 学校与 企业共同制定 操行考核及奖 惩制度
9.3.1 校园文化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操行
应融入相应的 考核及奖惩制度,并运行有效。
企业文化内容
在学校营造相应企业文化 氛围,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 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促进毕业生素质就业。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与教育、培训、科研等相关的项目或活动。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也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下面是一个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某大学与某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是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
这个汽车制造企业是当地的知名企业,在汽车制造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而该大学在工程、机械和汽车等领域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首先,双方合作建立了汽车工程实训基地。
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汽车制造设备和实车,大学提供了相应的场地和实训师资力量。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企业也能够通过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其次,双方共同开展了科研项目。
学校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汽车制造的最新技术和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第三,双方开展了企业实习项目。
学校的学生可以到该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参与实际的工作,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实习项目选拔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最后,双方合作还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学校可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而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取到学校的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的校企合作,某大学与某汽车制造企业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
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案例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案例在咱们这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职业教育领域啊,有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那就是本地的一所烹饪职业院校和一家知名酒店之间的合作。
这所烹饪职业院校呢,就像一个充满潜力的小宇宙,里面全是对烹饪充满热情的未来大厨们。
不过呢,你也知道,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有时候就像纸上谈兵,虽然有各种理论知识和在模拟厨房的一些练习,但和真正的厨房战场还是有点区别的。
而那家酒店呢,那可是在餐饮界大名鼎鼎的。
他们的厨房就像一个魔法厨房,每天要炮制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来满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
可是呢,酒店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就是员工的流动有时候比较大,而且想要招到那种既有扎实基本功,又对酒店文化和菜品风格快速上手的厨师也不容易。
这时候啊,校企合作的火花就擦出来了。
烹饪职业院校和酒店达成了一个超酷的合作协议。
首先呢,酒店的大厨们会定期到学校去,那场面可真是星光熠熠啊。
大厨们一到学校,就像武林高手传授秘籍一样,给学生们讲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比如说,怎么根据不同季节食材的特点,快速调整菜单,还能让菜品保持新鲜和美味。
而且大厨们还会分享一些在酒店厨房遇到的紧急情况,像突然来了一大桌重要客人,要求短时间内做出一桌高规格的宴席,这时候怎么合理安排人手,高效地把菜做出来。
反过来呢,学校会挑选优秀的学生到酒店去实习。
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从学校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一下子进入到酒店忙碌的后厨,刚开始的时候眼睛都看不过来。
很快他们就适应了,因为酒店会给他们安排专门的师傅,这个师傅可不是光让他们打下手的,而是真的一点点教他们。
比如说,如何巧妙地处理海鲜,既保持海鲜的鲜味又能让它的卖相超棒;还有怎么在高峰期保持冷静,像个有条不紊的小陀螺一样快速出餐。
酒店还会和学校一起开发一些新的菜品呢。
学校的老师们有深厚的理论知识,酒店的大厨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两拨人凑在一起,就像一场创意大爆炸。
有时候是把传统的本地菜加入一些新的西餐元素,搞出个中西合璧的新菜品;有时候是根据酒店顾客的特殊需求,开发一些养生又美味的新菜肴。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马忠⾹⼀、实施背景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紧密型校企合作⼈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
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发展⽰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先开展了⼴泛的⾛访和调研⼯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个时期职业教育改⾰发展的重点。
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撑能⼒,要服务区域特⾊产业的发展。
⽽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种新的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的重要⽅向,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程技术⼈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深⼊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在⼈才培养⽅⾯的优势,形成合⼒,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和设备不⾜的问题,可利⽤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资源不⾜;⽽学⽣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提⾼⾃⾝的实践能⼒和⼯作能⼒。
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三⽅真正受益。
⼆、主要⽬标“校企合作”模式是⼀种新的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培养⽬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的重要⽅向,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化,培养学⽣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校企合作——成功案例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来源:先锋浙江网该校创建于1978年,2000年升格为技师学院。
学校设有数控、机电、信息、采矿四大类30多个专业,分中职、高职、技师三个学历类别,在校生9200余人。
学校拥有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建有数控中心、计算机中心、焊接中心等42个实验室及实习车间,实习工位2600多个,先后建成一个国家级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专业,5个市级示范专业。
建校30年来,学校累计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万多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100%,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2006年10月,成为教育部确定掀起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全国百所职业院校之一。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该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建成了包括徐州矿物集团、中国石油管道二公司、沙岗集团公司、外高教造船集团公司等106家企业的校企合作网络,合作涉及煤炭、造船、冶金等多个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急”“冷”人才需求日趋增长,高效、优质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2001年后,随着煤炭企业复苏和企业异地发展、多元发展的战略实施,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对“技师”更是需求,但当时企业高级工和技师十分短缺,距离劳动部提出的企业技术工人高级工及高级技师的比例相差甚远。
针对此问题,我校在学校发展战略上适时调整了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与徐矿集团一直保持着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其到企业调研和洽谈如何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明确表示,他们要的不是由学校招生培养出来的没有工作经验的技师,他们希望的技师是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培养而来。
校企合作工作案例

校企合作工作案例一、合作背景。
咱这有个时尚学院,那里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满脑子时尚创意,就像一个个小火苗似的,就等着机会燃烧呢。
然后呢,有个本地的服装厂,规模不算小,但是产品风格有点老气,就像个老古董似的在市场上晃悠,销量也不咋地。
这服装厂老板心里急啊,想着得找点新鲜血液注入进来。
这时候,就有人牵线搭桥,时尚学院和服装厂就这么看对眼了,打算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校企合作。
二、合作方式。
1. 人才输入与实践基地。
时尚学院直接把大三的学生“打包”送到服装厂实习。
这对学生来说,就像一群小鸟出笼,终于能去真正的时尚战场大展身手了。
服装厂呢,就把这些学生当成宝贝,专门给他们腾出一块地方做实践基地。
在这基地里啊,学生们可不受约束,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
比如说有个学生叫小敏,她一直对复古风有独特的见解,来了之后就跟厂里的老师傅说:“叔啊,咱能不能把这衣服的领口改改,弄成那种中世纪欧洲贵族的那种荷叶领。
”老师傅一开始还半信半疑,但是想着让孩子试试呗,结果这衣服一经推出,还真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2. 企业导师进课堂。
服装厂也不含糊,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去时尚学院当导师。
这些老师傅一进课堂,那可就像一阵不一样的风刮进来了。
他们可不会跟你讲那些文绉绉的理论,上来就给学生们看衣服的样板,讲怎么做衣服最省料又好看。
有个老师傅叫王师傅,他拿着一件衣服就说:“同学们,你们看这衣服的缝线,这就像人的脊梁骨,要是歪了,这衣服穿着就不得劲儿,而且还不结实。
”学生们听了觉得可新鲜了,比以前光听那些书本知识有意思多了。
3. 项目合作。
双方还一起搞项目。
比如说,服装厂想推出一个新的系列,针对年轻的上班族。
时尚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就一起开动脑筋。
老师们从市场调研的专业角度出发,带着学生去写字楼里给那些年轻白领做问卷调查,问人家喜欢啥样的款式、颜色,平时上班穿衣服有啥困扰之类的。
学生们就根据调查结果开始设计草图。
有个小组设计了一套可拆卸的西装套装,就是外套可以变成马甲,裤子可以变成七分裤,还能搭配不同的配饰,一下子就解决了年轻上班族想要在工作和休闲之间轻松转换着装风格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 涯
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 企合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 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 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 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 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 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 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 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 应用与维护、3D 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 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 400 个,覆盖行业 20 多个。 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 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例如,广东省岭南工 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 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 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 600 多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 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 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 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 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 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 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
五、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 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等体验式、现场式 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一是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工作室项目主持人,开展“带徒传技 ” 实训教学,方便学生与技能大师同研究、同试验、同交流,传 承 技能大师的精湛技艺和钻研精神。例如,广东市轻工技师学院 积 极传承岭南文化,设立“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引进 60 位 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玉雕、广彩、广绣、端砚 等 15 间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传承人。二是完善校内实训 教
学海无 涯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 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 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 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 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 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 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 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2017 年,全省培 养技能人才 38.7 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 98%,稳居全国前 列。
四、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整合学校、企业师资力量,既邀请 企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开展现场教学,又组织专业教师接 受企业实训、建设“双师型”队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教学针对
பைடு நூலகம்
学海无 涯
性、专业性。一是由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聘请有丰富实 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主管、财务总监、培训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同 学院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与实施教学,其中基 础课程由学校教师负责,技术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 以更好发挥各自专长。例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同广州电缆厂 对口合作,教学团队除学校教师外,还包括企业内训师、技术主 管、人力资源负责人等 12 名企业导师。二是由企业为教师提供 技能培训。建立定期轮训机制,各院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 参加 2 个月以上的实训锻炼,进一步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 水平。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通过与发那科 ( FANUC)机器人公司共建“ FANUC 机器人华南地区教育培 训基地”,为省内及国内的各类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培训平台;广 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与上汽大众设立合作培训项目,4 位教师 被评为大众 SCEP(大众校企合作项目)骨干教师。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 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 台,组织 100 家技工学校与 1000 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 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 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 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 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 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 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 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
学海无 涯
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 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
合作办学的重要方向,由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制定招工招生方 案,“量身定制”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一是按需招生。企业综 合考虑结构调整、产能状况等因素,提供 3—5 年的人才需求情 况,学院根据自身资源与企业协商确定招生规模。例如,深圳技 师学院与华晨宝马合作培养汽车技术高技能人才,双方根据华晨 宝马未来实际用工岗位和培养技术精英的需求,组建两个宝马 班,每班 16 人,实行小班教学。二是择优录取。校企共同制定 招生简章和录取标准,企业派员参与命题评卷、面试等各环节工 作,共同协商确定录取名单,确保“好中择优”录取学员。例如 , 珠海市技师学院与珠海中车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双方共同 出 题并开展专业技术笔试和面试考核,从学院电气技术系、机械 技 术系的 300 多名学生中选拔出 92 名学生组建中车学徒制班。 三 是学费补贴。以全额补贴或补助的方式,由企业分摊部分学 费, 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部分企业还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加大 对优 秀学生、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例如,中山技师学院与中山 市力 泰电子工业公司开办双制班,由企业全额支付学费;东莞市 技师 学院的双制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每月补助 1200—1800 元, 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一年补助 1 万元、工作两年补助 2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