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集

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集作者: 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组委会编价格:100元.书号:ISBN 7-302-13152-X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为了配合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的召开,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从近千个高校与企业申报的材料中精心筛选出的典型事例,旨在展示我国高校与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的实践经验.本书分为《科技创新篇》与《人才培养篇》两大部分。
---------------------------------------------------------------------------------------------------------------------- 目录《科技创新篇》共建跨部门跨行业联合体 ——浙江大学与中国石化创办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以企业为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研究与测试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浙江大学与中控科技集团进行全方位合作高端定位共携手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浙江大学与网新集团合力打造创新平台校企合作让传统农业产品“青春焕发” ——浙江大学与黑龙江九三油脂合作研发大豆深加工系列产品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助力高新技术创新 ——清华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共建联合研究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清华大学与同方威视联合研究经验谈“数字高清”技术的里程碑 ——上海交通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联合开展关键技术开发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撑起自主创新的双翼 ——北京大学与贵航集团共同研究高分辨率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创新性研究助企业增强竞争力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建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建研究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联手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现代中医药研究“ FAI 技术”产业化的成功之路 ——天津大学与钱江集团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紧随国家战略科技支持经济 ——天津大学与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创新型企业以企业自主创新为重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合力研发自主品牌汽车坚持科技创新加速理论研究的产业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与西门子联合开发无线技术研发项目企业“救急”与高校“治本”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公司组建联合研究室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再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实现双赢开放式合作模式实现三赢 ——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技术研究中心集成技术优势推进创新开发 ——北京化工大学携手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强势联合资源互补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兰州大学与金川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从教师入驻工厂到开辟研究特区 ——大连理工大学与沈鼓集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联合研究推动海水淡化 ——大连理工大学与大化集团开展科研合作发挥校企优势提高汽车产品研发能力 ——西北工业大学与东风汽车商用车开发中心合作经验大型苯乙烯成套技术的国产化之路 ——华东理工大学与齐鲁石化联合开发年产 20 万吨苯乙烯成套技术聚酯成套技术的国产化征途——华东理工大学与大型化工企业联合开发聚酯成套技术优势互补,突破煤炭行业重大技术瓶颈 ——华东理工大学与兖矿(集团)公司联合开发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石油化工装置的核心竞争力 ——华东理工大学与扬子石化联合开展先进技术研究开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 ——华东理工大学与广东星湖科技的产学研实践联合研发超纯石英砂技术 ——南京大学与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产业化合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开创产学研新局面 ——武汉大学与武大有机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技术为青藏铁路绘就点睛之笔 ——北京交通大学与青藏铁路公司合作研发 GSM-R 系统科学研发和人才培养并重 ——中国地质大学与中石化胜利油田合作“年会制”结出双赢硕果 ——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集团年会制合作经验解决重点难题提升企业效益 ——东北大学与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探索水下堤坝探测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长城水下高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抢占生物制药技术制高点——厦门大学与养生堂有限公司共建生物药物联合实验室强强携手打造校企合作新“模板” ——中国计量学院与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中国水利建设添砖加瓦 ——三峡大学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共谋发展精诚合作铸就辉煌 ——东南大学与江苏沙钢集团开展深入合作聚焦汽车工艺创新核心科技 ——合肥工业大学与江淮汽车集团构建产学研联盟科技为媒:吉大联姻世界化工巨头 ——吉林大学与德固赛公司转让及共建中外合资企业面向“三农”校企联姻成果转化一步一阶 ——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合力推进成果转化校企优势互补共建跨学科开放实验室 ——同济大学与微软共建 Windows 移动与嵌入式技术中心从科研到人才全面合作成绩斐然 ——华东理工大学与西门子公司开展多领域、高效率合作校企联合创新共建环保品牌 ——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涂料新产品分工明确以应用为先导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同 Motorola 公司的合作经验开发实验室级研发推动校企合作创新 ——清华大学与惠普共同研发网格运行的核心系统与跨国企业在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 ——浙江大学与 IBM 公司共享大学研究生命科学项目《人才培养篇》面向 2008 年奥运会培养电视体育转播专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培养电视体育转播专业人才"4+1"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济南钢铁集团的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与济南钢铁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崇尚实践知行并重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经验“本硕博线”的人才培养机制 ——中南大学分布式计算实验室团队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继教形式培训企业高管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培养企业高管别具一格的“授之以渔”的人才培养 ——清华大学与神东煤炭探索人才共建创新之路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跨学科的一体化工程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的人才合作培养战略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核电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内核电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依托产学优势实施创新软件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经验结合学生阶段特色塑造基础研究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 IT 基础研究人才教师专家精诚合作打造国家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探索精品课程共建新模式探索新型培养模式,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同济大学与苹果电脑公司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雅达计划: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全新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与艾默生—雅达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培育航空英才探索办学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飞行员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凸显行业院校特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大庆油田联合打造人才培养基地“订单式”培育石油石化行业高层次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西部企业培养创新人才 ——贵州大学与贵州西洋集团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朝阳产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践企业深度介入共塑合格人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中外运联合培养物流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探索“ 2+1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大学与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经验校企创新培养模式共同塑造核电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核电人才共建博士工作站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川农业大学与多家企业人才培养走新路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新模式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创建财经类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与四川华信(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实习基地“ 4+X+ 1 ” 军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合作培养人才“三个课堂”无缝对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 IBM 公司合作培养人才搭建全面人才培养平台 ——教育部与 IBM 合作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青出于蓝”计划 ——中国高校与 IBM 合作培养面向实践的高素质 IT 人才合作培养应用型车辆化工人才 ——吉林大学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联合办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索 ——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电力联合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加强联合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西安交通大学与深圳富士康集团联合基地建设“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施 ——暨南大学与“李锦记”联合探索食品科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新世纪“创想家”的“梦工厂” ——暨南大学与华侨城控股公司共建华侨城旅游讲习所打造开放式办学新模式三部曲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华迪共建实训教学基地发挥区域优势服务特色产业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拓宽高校与企业合作之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五星电器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联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与 Autodesk 公司合作培养人才实践依托企业优势推进学院内涵发展--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双元制”培养复合人才 " 新思路 " 探索发展坦途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北京菜百合作培养应用型财贸高职人才建立学用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相互借力成效显著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受托开展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多种模式实践合作促双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集团全方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互惠双赢的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保税区全方位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将前沿技术的科研成果应用在教学之中 ——电子科技大学与德州仪器公司开展 DSP 技术研究与教学。
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旨在促进教育和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产学融合。
它是现代教育体制与现实经济需求的结合,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并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展示这种合作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1. 四方电子与某大学:推动科研与产业创新的结合在这个案例中,四方电子与某大学的合作旨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创新的发展。
四方电子是一家专业从事电子元器件设计和制造的企业,而某大学则是一所在电子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研究实力的高校。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旨在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和产业创新的结合,还提供了学生实践机会,培养了他们在产业界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某职业学院与汽车公司: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个案例中,某职业学院与一家汽车公司合作开展职教融合项目,旨在培养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汽车维修技术人才。
根据合作协议,该汽车公司为该职业学院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训设备,学院则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通过这种合作,学院保持与行业接轨,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和行业要求,为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
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熟悉汽车维修工作,还能够与企业员工互动交流,了解工作环境和行业文化,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某大学与科技企业: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个案例中,某大学与一家科技企业合作,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科研人员可以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合作,将其应用到产品开发中。
双方共同成立了一个技术转移中心,旨在促进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加速技术创新的转化。
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与科研人员一同工作,了解科研的实际操作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支持,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单位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单位你想啊,蓝翔技校那可是名声在外。
它和那些工程机械企业合作,就像是一对超合拍的伙伴。
蓝翔技校呢,有一群热情满满、渴望学技术的学生,他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获取技能知识。
而那些工程机械企业呢,就像是拥有无数宝藏的大仓库,不仅有先进的设备,还有实际的工程需求。
两者合作之后,企业把自己那些牛哄哄的挖掘机、装载机啥的设备提供给蓝翔当教学工具,蓝翔的学生们可就乐坏了,能摸到真家伙练习啊。
而且企业还会派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到蓝翔当兼职老师,给学生们传授在实际工作中才会遇到的各种小窍门和应对难题的绝招。
对于企业来说呢,蓝翔就像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
蓝翔的学生毕业后,很多就直接进入这些合作企业工作,他们在学校就已经对企业的设备和工作流程熟悉得很了,一上岗就能干活,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这就好比企业提前预订了一群得力小助手,双方都受益,这合作简直绝绝子。
还有华为和高校的合作案例也很厉害。
比如说和清华大学吧。
华为就像一个科技界的超级大侠,技术超强又很有创新精神。
清华大学呢,那是学术的殿堂,里面全是聪明的大脑。
华为和清华合作,华为会把一些自己在通信技术、芯片研发等前沿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清华的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中。
清华的教授和学生们就像一群充满智慧的探险家,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有时候他们还共同成立一些联合研究项目,资金由华为出,技术支持和研究场地、人员由清华出。
对于清华的学生来说,他们能接触到华为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设备,了解到行业最前沿的需求,这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
而华为呢,借助清华的科研力量,可以更快地攻克技术难题,研发出更厉害的产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跑得更快,简直就是双赢的典范呢。
校企合作最佳案例

校企合作最佳案例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合作,既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
下面列举了10个校企合作的最佳案例。
1. 某大学与一家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
学校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学生人才,而企业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平台。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某高校与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合作,共同开展汽车工程研究。
学校提供研究人员和实验设备,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生产经验。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企业也能够从学校的科研成果中获益。
3. 某职业学院与一家酒店集团合作,共同开设酒店管理专业。
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而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职业培训。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学习,并且能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4. 某农业大学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学校提供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团队,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企业也能够从学校的专业知识中受益。
5. 某艺术学院与一家影视公司合作,共同开设影视制作专业。
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学团队和设备设施,而企业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们能够在实际的影视制作环境中学习,并且能够获得就业机会。
6. 某大学与一家医药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新药研发项目。
学校提供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设备,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这种合作,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企业也能够从学校的专业知识中受益。
7. 某工科学院与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建筑设计项目。
学校提供专业的教师资源和设计软件,而企业提供实际项目和实践机会。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们能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学习,并且能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是一个旨在促进中国教育发展的专业学会,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
在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中国教育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案例。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范例。
典型案例一:阿里巴巴集团与高校合作阿里巴巴集团与多所高校展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阿里巴巴集团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课程共建、师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为高校提供了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就业竞争力。
典型案例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多所高校展开了深度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推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
同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典型案例三:上汽集团与高校合作上汽集团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合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合作平台,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上汽集团能够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入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同时,上汽集团还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种合作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典型案例四:中小企业与高校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
例如,一些中小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技术转移等项目。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中小企业能够获取到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能够从实践项目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以上只是部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通过这些合作,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典型案例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典型案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与培训活动,搭建培养人才的平台。
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个典型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案例。
案例:A大学与X公司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A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以工科为主,与X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双方于20XX年开始了一项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符合X公司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该项目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由A大学教师和X公司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教学工作。
首先,双方制定了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A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X公司的实际需求,并邀请X公司的技术人员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项目实践。
其次,A大学与X公司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进行了合作。
X公司提供了实训场所和设备,并提供了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
学生在实训期间,可以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和企业运作模式,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巩固。
此外,双方还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上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A大学的教师和X公司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互相借鉴经验和技术,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合作促进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也为X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持。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得到了X公司的青睐。
X公司愿意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保障,培养他们成为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员。
其次,该项目促进了学校教学的进行。
A大学教师在与X公司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结起来,A大学与X公司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种成功的案例。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和培训,企业得到了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1. 东华大学与华为合作
东华大学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了“智慧东华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东华大学教师及华为工程师组成,共同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创新应用。
该实验室的建设,不仅有效提升了东华大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水平,也为华为公司提供了优秀的人才支持。
2. 北京理工大学与百度合作
北京理工大学与百度公司合作,建立了“百度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双方共同投入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该实验室的成立,为北京理工大学师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百度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持。
3. 上海交通大学与汽车厂商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与某汽车厂商合作,共同成立了“智能汽车研究中心”。
该中心聚集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专家与某汽车厂商的技术团队,共同研究智能汽车的技术和应用。
该中心的建设不仅加强了上海交通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汽车厂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 1 -。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校企对接和深度融合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合作层次,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一种形式。
校企合作案例一:华为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华为是一家全球性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与各大高校合作开展创新研究,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机会。
高校与华为合作开展了物联网研究,通过搭建实验室和提供设备,共同研究物联网应用和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展创新实践。
学校提供了研究团队和研究资源,华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学生得到了实践机会,华为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产品中。
校企合作案例二:大学与当地制造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大学与当地一家制造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培训项目。
该制造企业面临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学校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经验。
双方共同开发了培训计划,并组织了技术专家进行培训。
学校提供了专业师资和培训设备,企业提供了实际生产场地和实际案例。
通过实际操作和培训,学生掌握了实际应用技能,企业也得到了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既保证了企业的生产需要,也有助于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案例三: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孵化高校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孵化项目,旨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学校提供了创新团队和研究资源,企业提供了市场经验和商业化运作能力。
双方共同筛选优秀科研项目,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得到了更好的市场化机会,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利益。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校企合作案例四:高校与外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与一家外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学校提供了创新教育资源和导师支持,企业提供了实际创业经验和创业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双赢模式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分析1、国家政策“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
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在同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中则进一步强调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2、地方经济多年来,宁国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
一批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建筑材料、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鼎湖”牌密封圈、“海螺”牌水泥、“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中,“海螺”、“凤形”、“鼎湖”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无疑会导致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1、校企合作的目的校企合作的目的: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把企业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企业在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专业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的意义a、从宏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是一批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是造就劳动技术大军的重要阵地,也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关系最密切的教育。
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朴素的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活动,强调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中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当前人才市场存在着供求矛盾: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选;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企业理想的员工是熟悉工作流程,立即上岗,拥有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但是对于刚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仅依靠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习时获得的经验很难完成工作任务。
这一矛盾反映了职业教育存在着工学脱节,“产销不对路”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效途径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发展。
c、从微观层面来看,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教师、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三方获利。
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也就意味着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的员工都将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的获利。
一方面,教师自我素质得以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将专业课的教师选派至实际工作中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科研、服务等活动,有利于教师把生产与教育紧密结合,提升其实践与科研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实践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内化了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培养的职业素养。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中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说得再生动,也不如在生产实践中的身体力行,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得以巩固,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业素养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培养。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企业的员工的职后培训得以保障。
校企合作得益的不仅是学校方面,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员工参加学校的职业培训,为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企业员工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不仅自身得益,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的实施1、合作目标1)调整专业设置,与行业接轨2)人才互通,实现资源共享3)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共建教学实习基地4)教学中贯彻企业文化精神,实现企业和学校的“无缝链接”2、合作模式1)订单式人才培养。
为解决毕业生到企业适应时间长而采取的一种提前介入、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模式。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
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专家队伍建立产学研基地,共同研发新产品。
4)专家互派,队伍建设。
通过参观、培训、互派专家指导工作,增强了校企双方的人才队伍建设。
5)文化共建活动。
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双方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进行文化联谊。
3、合作案例1)与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办班自2005年开始,我校先后与中鼎集团联办06、07、08、09中鼎机械橡塑班(大专班)。
随着中鼎集团的上市和该行业的不断壮大,我校化工、橡塑类专业随之得以长足发展。
2010年以来学校与中鼎集团下属公司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又联办开设了橡塑人才储备班、工程材料班(中专班)等。
以11春中鼎橡塑班为例。
中鼎橡塑班是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订单培养班,该班自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指导,校企之间的互动也是频繁、扎实、有效的:制定课程计划、举行开班典礼、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专家和领导来校授课、共同制做班级文化、共同拟定奖励方案、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
①组班。
根据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的需求和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面试,组成企业冠名班,该班级共有学生25人,其中女生9人。
②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完成课程设置、确定专业教学计划,并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引入班级,在整个教学进程中贯穿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③工学交替。
以平时在学校上课,暑假在企业实训的安排让学生交替完成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习,真正让学生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这样的安排中,学生既能意识到自己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又对今后的就业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④工学结合。
在完成了近两年的学习之后,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工学结合。
因为有之前工学交替的经验,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性较好,企业对学生的表现也很满意。
此外,学校又与晨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爱普科斯(安徽)飞达电子有限公司先后联办了11秋晨旭模具班和11秋飞达电子班、12春飞达电子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2)与华普节能材料股份公司合作办学华普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兴能源应用技术,新型建材和装饰材料的开发、生产、销售,新型建筑工艺技术施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建材建筑应用集团型企业。
产品涉及新型墙体系列、屋面材料系列、地面材料系列、装饰材料和保温材料系列等多个领域。
而我校建筑专业自04年开设对口升学班以来,一直在稳步前进,学校大力引进建筑人才,加强建筑师资队伍建设。
如今,除开设有对口升学班外还有普职班——建筑装饰与施工班。
学校与华普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
根据专业建设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和华普节能材料股份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利用学校的专业师资和企业的专家们一起共同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已研发并投入生产的产品有:一种带加强筋的保温型板材、一种带外饰的保温型板材、一种干挂式的板材、一种拼接式花坛等。
②建立“华普”奖学金。
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华普节能材料股份公司特建立“华普”奖学金,以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激励。
此外,华普节能材料股份公司也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于今年上学期同学校材料工程部联办了一系列的“华普建材”杯文体活动。
③专家互派,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派遣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并聘请华普节能材料股份公司生产总监来校兼职授课。
同时,企业也在开展一些活动时邀请学校教师进行工作指导。
与学校同类型合作的公司还有开源电力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津龙公司,均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工作的总结和探索我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仍处于浅层次及中层次合作,离深层合作还相差甚远。
此外,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太完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续探索、建立校企“双赢”合作机制:转化校企合作的思路,确立“双赢”思想,通过合作既为企业带来利益,又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锻炼,要从现在学校的“单相思”变为校企双方的“两情相悦”。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材料工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