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在上诗中,前两句引用的是扬雄语,但是提出光看文章并不能论断一个人的人格,后两句是举例论证,晋人潘岳(字安仁)写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闲居赋》,哪知道他为了求官做,见到朝中重臣贾谧出门,竟然遥望路尘屈膝下跪。

由此可见,有时候文并不如见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必定影响其作品的好坏。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画心声与人品之间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画心声与人品之间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心画心声与人品之间文学创作被视为心灵深处的抒发,它借由文字将作者的情感、思想、品格等内在素质外化成可感知的作品。

从古至今,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的观念影响深远,它认为作品的风格同作者的人品是一致的。

然而,金代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提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即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格调高雅,并不意味着其人格的高尚,这似乎在表明有创作品与作者人品不相吻合的情况。

对此,我认为,作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二者既可能存在一致性,也可能存在背离性。

首先,作品风格与作者人品的一致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个人的作品是他在特定时期的思想、经历和情感的反映。

例如,宋代的苏轼,他的诗词充满了豁达和乐观的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开朗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同样,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他的《聊斋志异》中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这些例子中,作者的人品与作品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然而,艺术创作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作品与作者的真实人格并不完全一致。

元好问的观点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文学创作者可能出于种种原因,如迎合读者喜好、隐藏真实身份等,在作品中表现出与其真实人格不符的特征。

比如一些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其作者身份扑朔迷离,作品风格与作者的真实性格可能截然不同。

此外,有些现代文学工作者可能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制作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无关。

进一步来说,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个作家在早期可能是激进的,后期则可能变得保守;或者在某个阶段关注社会题材,而在另一阶段则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这样的变化是正常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作品自然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将一个作家的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视为其人品的完全体现是不妥当的。

在分析作品与人品的关系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文字构建的虚拟世界,它包含了作者的想象和创意,这些不一定完全是作者人品的直接投射。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作品与人品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作品与人品

三一文库()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作品与人品〕
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
人的终生追求。

小编收集了作品与人品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
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
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
第1页共4页
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范文:
▲作品与人品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
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
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
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
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
24。

作文范文之文章和人品0分作文

作文范文之文章和人品0分作文

文章和人品0分作文【篇一:论文品与人品(2015浙江高考作文分析)】论文品与人品论调1:首先做艺术的人应该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人不成功一切都不必谈,而做人的关键是人品,人品极差的人他搞出的艺术的品位与艺术境界也不会是很高的,古人讲:画如其人,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的假不了,假的永远真不了,艺术如此。

真金不怕火炼,作品的境界与层次其实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好作品应经得住别人的评说的。

还有写诗的人如果思想境界不高,会误导众生,罪过很大的,所以作品不可轻易示人,但可自娱,不可愚弄青少年的心灵,破坏人性中的真善美。

论调2:其实,这种调子是老生常谈了,认同的人的确也很多。

但这又怎么样,一样不妨碍那些所谓“人品”不好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被欣赏,甚至被模仿、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

倒是有一些“人品”好得没话说的艺术家,因作品本身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大潮里。

所以我认为,艺术是艺术,人品是人品,不能混为一谈。

窃以为,艺术作品水平的高下,应以作品本身的立意、技法等多方面来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以一句“人品不好”,否认或抹杀艺术家的成就,那才是真正的“误导众生,罪过很大”!例1:文学界——徐志摩、顾城从徐志摩的经历来看,当年他去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糟粕的部分,不顾道德随着自己的感觉走,对共同生活了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不讲,遗弃原配夫人张幼仪及自己的孩子,见异思迁去追求林徽因,可是一见钟情的林徽因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是不足以信赖的,便悄然离他而去。

另外,徐志摩也忘记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去追求朋友之妻陆小曼,造成了另一个家庭的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致使公婆坚持不见陆小曼。

他随会写诗文,但对爱情轻率并违背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

身为人师带坏社会风气,结局是不幸的。

那是在一九三一年的第二段新婚生活,死时才三十五岁。

而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却宽恕了徐志摩,且自己抚养儿子长大,仍孝敬徐家二老并送终,还每月寄钱接济徐志摩的遗孀,自强自立事业兴隆。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作品与人品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作品与人品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作品与人品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生”、“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以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展示】作品与人品正如干涸的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

林妹妹生性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而一举夺魁。

因为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性,并不是人品决定作品或者作品决定人品,而是它们都是人的思想的产物,也是环境的产物。

难道不是吗?作品的格调是人的思想跃于纸上,而人品则是人的思想付诸实践。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于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

陈忠实在孤独的平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这一巨作。

他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的坚韧与平静。

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

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份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的荒谬啊!当然,作品与人品在表面上并不是完全的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背离。

要知道,要想一个人写出的文字与行为相背离,即使是疯子也做不到。

有人指着齐白石贴在门上的要价单,嘲讽大师也有俗的一面。

孰不知,这位国画大师成为大师的原因却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而他笔下的山水鱼虾,其意境可谓静矣。

而齐白石作画的价钱,不是因为他钻进了钱眼儿,而是为生活所迫罢了。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_共6页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_共6页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_共6页“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真题解读】这是文艺气质类考题,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是“作品”和“人品”。

人品决定文品,文品体现人品,文品来源于人品,而又高于人品。

考生可以选择“统一”或“背离”行文,也可以选择中间路线入笔。

行文时,可从文品谈起,再落到人品,亦可从人品入笔,再说到文品。

不主张延伸到真与假、字品、球品等其他品格上。

但只谈或泛泛而谈“人品”或“文品”,也没有说服力,必须有材料,会思考,能亮出自己的人生观。

【备考提示】有关“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进行议论,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备考时,可以从文学、写作这类基础角度出发积累素材;多问自己“为什么”,提高思考的深度与广读,以精妙绝伦的说理赢得阅卷者青睐。

【高分作文一】且以作品论英雄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作文

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作文

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作文
哇,说到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

你想啊,一个艺术家的画儿、写的书或者弹的曲子,不都是他们心里想的东西嘛?
就说那个画画的朋友吧,他画的山啊水啊,都特别生动,感觉他整个人都沉浸在大自然里了。

他平时也是,特爱去户外走走,亲近大自然,跟他的画儿一个味儿。

再说说那个写小说的哥们,他的书我特别喜欢读,里面的人物都活灵活现的,感觉就像真的存在一样。

后来跟他聊过天,发现他对人的观察特别细腻,总是能抓住人心里的小九九。

怪不得他写的书那么抓人呢!
还有位弹吉他的哥们儿,他的音乐总能让人心情舒畅,感觉啥烦恼都没了。

有一次听他讲,说他写歌的时候都是想着身边人的事儿,想把那份感动分享给大家。

看来,他的音乐就是他的人,真诚又温暖。

所以啊,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人品保持一致,真的挺重
要的。

这样大家看他的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美,还能感受到他的真实情感。

这样的艺术家,才更让人喜欢,更让人尊敬。

作品与人品不一致的作文

作品与人品不一致的作文

作品与人品不一致的作文
哎呀呀,大家都知道,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还得看内在呢。

这作品就好比人的外表,人品就像是内在呀。

有时候,这作品和人品还真就不一致呢!
就说我们班的那个小李吧,他画画可厉害啦!每次美术课上,他画的画都能让老师和同学们惊叹不已。

那画得简直跟真的一样,可漂亮啦!大家都觉得他肯定是个特别细心、特别好的人。

可是呢,在和同学们相处的时候,他却总是很霸道,动不动就抢别人的东西,还爱欺负人。

这人品和他那厉害的画作可太不相符啦!这不是让人很惊讶吗?
还有啊,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明星,他演的角色都特别正义、特别善良,好多人都可喜欢他啦。

可是后来却传出了他一些不好的事情,什么不尊重别人啦,做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啦。

哎呀,这可把大家都惊呆了!原来他在屏幕里和现实中完全不一样呀!这就好像一个苹果,外面看着红彤彤的特别诱人,可咬一口才发现里面居然是烂的。

这多让人失望呀!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呢。

想想看,一个人能做出那么好的作品,怎么人品就不行呢?难道就不能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认真地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吗?我们可不能学他们这样,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和人品都一样好,都能闪闪发光呀!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实实在在地做个好人,这样大家才会真正喜欢我们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作品与人品”材料作文解读例析: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急促,品行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2015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真题解读】
这是文艺气质类考题,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关键词是“作品”和“人品”。

人品决定文品,文品体现人品,文品来源于人品,而又高于人品。

考生可以选择“统一”或“背离”行文,也可以选择中间路线入笔。

行文时,可从文品谈起,再落到人品,亦可从人品入笔,再说到文品。

不主张延伸到真与假、
字品、球品等其他品格上。

但只谈或泛泛而谈“人品”或“文品”,也没有说服力,必须有材料,会思考,能亮出自己的人生观。

【备考提示】
有关“作品与人品”的关系,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立意,也可以综合两种观点进行议论,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备考时,可以从文学、写作这类基础角度出发积累素材;多问自己“为什么”,提高思考的深度与广读,以精妙绝伦的说理赢得阅卷者青睐。

【高分作文一】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之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然后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人品上的美与良善。

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欠债者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

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从作品中无法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
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

作者终将逝去,其人
品也会销蚀不见,但只要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后世。

对于作品,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点评】
该文得以在几十万篇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高分60分,首先在于观点的新颖独特。

作者跳出“作品与人品的一致或背离”的观点,强调忽略背后的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在论题的内涵上有所推进,在视觉的选择上很巧妙。

虽有唯作品论之嫌,但作者能够自圆其说,使读者信服。

莎士比亚是考生最爱用的人物素材之一,但能将莎士比亚“敛财如命”的人物性格与其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内在矛盾深刻剖析的考生寥寥无几。

想要将经典人物写出新意,本文值得借鉴。

【高分作文二】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的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
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展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淹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发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齐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

也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显出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的山巅。

龙应台年轻时如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

与作品携手并肩,她向着更深阔的远方迈进。

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几经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

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时光的磨蚀下肆意成长,我们得以从一方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做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

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地割下左耳。

我们能说他们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
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品的背离,实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点评】
本文得满分60分,考场中最有价值:典故开篇,引言铺路。

这篇议论式散文采用递进式结构,以“白堕春醪”的典故开篇,用冯骥才的名言铺路,以百家争鸣为桥,以中俄两国作者为例,证明人的成长环境决定其作品的品性。

考生用语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抨击文品与人品相违的现象,并在结尾提出困惑:谁能告诉我人品与文品真正相一致的作品?引人深思。

(皓月空明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