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

合集下载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

浅谈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思考城市公共艺术是指在城市中建设的为集体和公众服务的艺术作品,通过雕塑、壁画、景观等形式来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内在品位和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城市公共艺术可以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表。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城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延伸和体现,是城市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向市民和游客传达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丰富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景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积极引导和塑造市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城市公共艺术可以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对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公共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走向国际,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和建设方式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推动。

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浅谈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关系的探讨

浅谈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关系的探讨

浅谈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关系的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公共艺术作品的定义以及公众空间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公共艺术作品在公众空间中的定位与功能。

同时还探讨了公众空间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影响,以及公共艺术作品如何塑造和丰富公众空间的环境和氛围。

还分析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联,强调了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总结了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公共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意义和效果。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空间的重要性和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作品、公众空间、关系、定位、功能、影响、塑造、城市规划、互动关系、意义、效果1. 引言1.1 公共艺术作品的定义公共艺术作品是指被安置在公共场所、为公众所共享和欣赏的艺术作品。

它们可以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雕刻等形式,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增添了文化氛围。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与传统的画廊展览不同,它们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与观众建立起更加直接和亲近的联系,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美感,更在于其作为公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它们不仅属于艺术家,也属于整个社会,展现出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启发和感悟,使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1.2 公众空间的重要性公众空间是城市中供人们集会、休闲和交流的公共场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公众空间的设计和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互动。

一个优质的公众空间可以促进社会活动的展开,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质。

公众空间也是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可以承载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现,为城市增添活力和魅力。

公众空间的设计和建设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更是关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公共艺术总结1000字

公共艺术总结1000字

公共艺术总结1000字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来提升公共空间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教育。

公共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公共艺术是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更加注重与大众的互动和参与。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会被放置在公共场所,如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等,以便人们能够随时欣赏到这些艺术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考虑到观众的角度和感受,力求使作品与观众产生共鸣。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通过公共艺术的展示,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使城市具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出资兴建的,旨在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教育。

艺术作品的展示不仅能够提升公共空间的美感,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艺术欣赏和交流的场所。

公共艺术的兴建和运营,往往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体现了社会公益事业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艺术是艺术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

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需要艺术家对城市环境的深入了解和审美把握。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一体化,使艺术作品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同时,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与城市环境的互动,为城市景观提供新的视觉体验和艺术表达。

总的来说,公共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面向公众、城市文化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艺术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等特点。

公共艺术的兴建和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的教育。

希望公共艺术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的美好与文化。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公共艺术的心得体会

公共艺术的心得体会

公共艺术的心得体会公共艺术即指在公共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旨在为公众提供美学体验和文化教育。

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公共艺术项目,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公共艺术能够为城市增添文化氛围。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而艺术的存在能够让城市更加有温度和魅力。

无论是街头的壁画,还是市区的雕塑作品,它们都让城市焕发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气息,让人们在美的环境中流连忘返。

其次,公共艺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艺术作品往往富有内涵和深度,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观者。

公共艺术作品置于公共场所,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呈现,更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它还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的传播。

再者,公共艺术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往往缺乏放松和享受的机会。

而艺术作品的存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净化。

无论是在公园散步时与雕塑亲密接触,还是在花草间静静品味街头艺术,都能够让人们暂时远离喧嚣,沉浸在美的世界中。

最后,公共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主题往往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息息相关,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比如,一幅揭示环境污染的壁画可以提醒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尊纪念英雄的雕塑可以让人们缅怀历史。

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当地,还可以通过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从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对城市和社会的贡献。

它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提供美的享受,还能够教育人们,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

而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和支持公共艺术的发展,为美丽和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公共艺术实验专业中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浅谈公共艺术实验专业中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浅谈公共艺术实验专业中面临的问题及措施公共艺术实验专业是一门结合艺术、设计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

在这个领域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本文将浅谈公共艺术实验专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问题一:跨学科合作不顺畅在公共艺术实验专业中,需要跨学科合作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需要与建筑师、社会学家、市政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合作进行项目策划和执行。

但是由于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和学科间的沟通不畅,导致合作不够紧密,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果。

解决措施: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跨学科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跨学科合作的能力。

学校也可以设立跨学科项目专门的实验室或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促进跨学科教师合作,组织相关的专业研讨会和讲座,增进不同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意识。

问题二:公众参与度不高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也影响了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解决措施:对于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激励。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开展一些线上的互动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公共艺术项目中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公众参与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到项目的设计、策划和执行中。

这样既可以增加公众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也可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

问题三:环境与市场因素制约公共艺术实验专业需要依托于特定的环境和市场背景进行项目实施,但是受制于环境和市场因素的影响,项目的实施往往面临很大的局限性和难度。

解决措施:在解决环境和市场因素制约的问题上,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措施。

可以提高学生的市场敏感度和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环境和市场情况的适应能力。

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市场调研和环境分析,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

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

浅谈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公共艺术创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从造型、材料质感、视觉动感、色彩等几方面对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语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提高公共空间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以及建立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桥梁的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沟通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public art creati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from modeling, material texture, visual sensation of movement, color and several aspects of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 detail.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ublic space attrac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bridge of the ways and means.key words: public art;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中图分类号: tu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言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大背景下超前的、现代的文化氛围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加快。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公共艺术创作者都在共同探索,公共艺术给予公共空间使用者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愉悦。

就像黑格尔所说:艺术的显现却有这样一个优点:艺术的显现通过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以外。

指引到它所表现的某种心灵的东西。

公共艺术应最大可能性的带给人们源于心灵的愉悦,这一点不单单通过美学认同感来体现,公共艺术与人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公共艺术研讨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公共艺术研讨会,与大家共同探讨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参会者,向主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近年来,我国公共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公共艺术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公共艺术应立足于城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展现时代风貌。

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公共艺术的发展目标。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公共艺术事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2. 注重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公共艺术作品应与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相协调,形成良好的空间氛围。

3. 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鼓励创新。

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

二、公共艺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公共艺术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增长。

1. 社会效益:公共艺术能够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市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2. 经济效益:公共艺术可以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增加城市财政收入。

同时,公共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也逐渐显现,为艺术家和投资者带来收益。

三、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实施公共艺术创作与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公众参与: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公共艺术作品符合公众需求。

2. 艺术家主导: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专业优势。

3. 专业团队协作:建立健全公共艺术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4. 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科技含量。

总之,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打造美丽中国、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公共艺术创作存在问题的分析,从造型、材料质感、视觉动感、色彩等几方面对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语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提出了提高公共空间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以及建立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桥梁的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沟通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omestic public art creation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from modeling, material texture, visual sensation of movement, color and several aspects of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language in detail.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ublic space attrac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effective measures of public art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bridge of the ways and means.
Key words: public art;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大背景下超前的、现代的文化氛围的冲突与融合逐渐加快。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公共艺术创作者都在共同探索,公共艺术给予公共空间使用者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愉悦。

就像黑格尔所说:艺术的显现却有这样一个优点:艺术的显现通过本身而指引到它本身以外。

指引到它所表现的某种心灵的东西。

公共艺术应最大可能性的带给人们源于心灵的愉悦,这一点不单单通过美学认同感来体现,公共艺术与人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公共艺术创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在这一进程中,我国出现大批的城市雕塑,主要以宏大的社会性、歌颂性主题为依托。

工业生产机制对公共艺术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1]。

政府决策者和开发商的投资直接决定公共艺术的状貌,从而导致很多创作者因为权钱的得失而放弃最初的创作方案,产生了一些毫无艺术性可言的公共艺术作品。

3沟通的重要性
公共艺术不同于艺术,它可以是对公众产生影响并紧密联系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具有艺术性的公共设施、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2]。

它与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是处于公共空间的每一个人,它是开放的、民主的,是让公众逐步分享公共空间的权利的载体。

4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语言
在探讨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沟通语言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在公共空间中人们的行为。

公共空间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

怎样才能够促使人们自发的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活动中去,建立起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沟通桥梁?提高公共艺术的“吸引力”就是最佳答案。

对于“吸引力”,我们将从公共艺术品的造型、材料质感、视觉动感、色彩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4.1 造型语言
造型艺术属于艺术创造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的需求。

究竟什么样的公共艺术品是受欢迎的,更加吸引人的。

以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铜马车这一城市雕塑为例,可以毫无疑问的说《铜马车》是城市雕塑中的精品。

(图1) 在对50名去过中央大街的游客进行的调查中,其中有32人坐上“铜马车”合影留念;43人对“铜马车”有深刻的印象;接近90%的人表示“铜马车”是中央大街上最具吸引力的雕塑作品。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节假日期间平均每一分钟就有6.7个人坐上“铜马车”合影留念,而中央大街上的其他雕塑平均每一分钟仅有0.7人拍照留念。

这一串的数据足以证明“铜马车”的强大吸引力,形成如此巨大吸引力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在对参观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访问之后,我们发现秘密就来自于铜马车的座椅,马车的座椅对所有参观者发出了邀请,邀请参观者加入到其中,而当有生命的人参与到凝固的雕塑作品之中时,其视觉动感更加强烈。

人们是否愿意参与其中就要看造型的语言,出色的造型蕴含着对公众发出的邀请,这就是造型的魅力所在。

著名雕塑家野口勇的代表作品《旋涡型滑梯》就很好的诠释出了这一点,雕塑家的初衷就是希望为孩子们建造一个能够愉快游玩的场所,事实证明他做到了,每逢节假日这里就充满了笑语欢颜,独特的造型语言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艺术家带给他们的欢愉,这就是公共艺术与公众沟通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共艺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过程(图2)。

图1图2
4.2 材料语言
材料质感带来得吸引力体现在材料质感美在人性化设计中得运用,人性化设计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追求设计改变人们生活的本质[4]。

材料本身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作品的风格,同时影响着审美者的心理感受。

还是以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铜马车为例,有体验者表示“坐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铜马车雕塑上,感受历史沧桑,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材料赋予铜马车的历史沧桑感直接传递给审美者,这就是材料质感给艺术品带来的魅力。

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来讲,美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就是追求奢华和昂贵,更重要的是一种和谐美。

4.3 视觉语言
对于处在活动状态下的事物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在餐厅或是酒吧里,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靠窗或者吧台的位置而不是角落。

所以“不动之动”一直以来都是造型艺术的一个追求。

黑格尔说:“真正的运动在纯粹的雕刻里很少有地位,除非雕刻已离开自己的领域而采取另一艺术的表现方式[5]” 艺术家们一直力图摆脱造型艺术的静态的束缚,追求运动感的表现。

罗丹在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即使我的某些作品中并不显著地表达动作,但我总是找出一种姿态来说明;我很少表现完全的静止,我常用肌肉的跳动来传达内在的感情”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视觉动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创造视觉动感呢?我们可以通过以静示动的手段,例如玛莎·施瓦茨在雅各贾维茨广场(Jacob Javits Plaza)的设计中,绿色的长椅弯曲缠绕在花坛旁,高空俯瞰像若干条绿色的长蛇,极富动感。

(图3、4)它以静态的形象或者几何描绘影响到人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从而使人感觉到运动和变化。

图3 图4
4.4 色彩语言
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色彩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先声夺人的,协调优美的色彩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视觉的兴奋。

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色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不容忽视,它与城市环境色调规划控制直接相关,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建筑带来的视觉冲突和无序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共空间色彩的合理使用而消除或减少。

那么我们该怎样合理的运用公共环境色彩语言的表达方式呢?首先,要创造与周边环境和谐整体的语境,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公共设施,在色彩运用上都应与整个公共空间的大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5. 结语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出行、经济活动、运动休闲、城市运作息息相关。

脱离了环境与艺术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就脱离了公共艺术的根本创作意义。

利用造型、材料质感、视觉动感、色彩等方面的沟通语言,将艺术内涵、场所特性传递给公众,注重公众对公共环境的需要,提高公共艺术的感染力。

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公共艺术与公众沟通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创作者会通过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打造出更多有魅力的、人性化的、和谐的人居公共场所。

参考文献
[1] 梅法钗, 赵琦. 谈公共艺术在今天的发展. 美术观察, 2005, 10:101
[2] 吴立君. 谈公共艺术的审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5: 32-33
[3] (丹麦) 杨·盖尔著, 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 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上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