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传染病学实习指导

(修订版)

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二00六年八月

传染病学见习指导

一、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Epidemiolog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时:

12学时。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人类了解、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理论指导。传染病见习课是传染病学的重要部分。通过传染病的见习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传染病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教学重点:

以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传染病见习方法概述】

1. 老师讲解疾病的主要内容,提示体格检查的重点、难点。

2.学生6~8人为一组,对病人进行问诊、体格检查。

3.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的问诊、查体,规范操作。

4. 结合具体病人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病情分析。

5. 实习结束前进行小结,提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6. 所有实习结束后书写完整病历一份。

【传染病见习仪器设备概述】

每次见习,学生均应自备白大衣、工作帽、口罩、听诊器、笔记本及笔,随时做好记录。

见习一消毒、隔离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措施。

2. 熟悉常用的消毒方法、隔离衣穿脱和洗手的方法。

3. 了解传染病房的布局和管理制度。

【见习内容】

1. 教师讲授传染病房的设置、隔离消毒的措施

(1)讲授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虫媒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并讲解常见传染病所用的隔离方式。

(2)介绍消毒种类,各种消毒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特点,以及各种医疗物品的消毒方法。

2.教师带学生参观传染病房。

(1)传染病房的布局,污染区,清洁区,半污染区的划分。

(2)传染病房出入管理制度。示教正确的洗手方法和穿脱隔离衣。

【见习方法】

1.教师讲解相关消毒隔离的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和操作示教。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目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要点,尤其是急性重症肝炎的病情判断。

2. 基本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尤其是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 了解认识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消毒、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日常生活是否接触被污染的食品和水,食用未煮熟贝类动物,或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者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应用消毒不严格的注射器。

(2)有无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和其他合并症。

(3)家庭中有无病毒携带者。

2.理解并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突然出现而又无其他原因解释的明显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乏力等。肝肿大,质地软,伴有压痛或肝区叩击痛,可见黄疸及发热,巩膜、皮肤黄染,但无黄疸型占多数。

(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迁延不愈延续半年以上,反复出现疲乏、头晕,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即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若病程超过半年,一般情况差,消化道症状明显,肝病面容,肝肿大质硬,有脾大、蜘蛛痣、肝掌。肝功能持续明显异常。应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

(3)重症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腹水进行性增多,出血倾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等。

(4)淤胆型肝炎: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黄疸等表现。

3. 体格检查:病人有无蜘蛛痣、肝掌、皮肤巩膜黄染、腹水、肝脾触诊以及意识改变。

4. 了解病人肝功能的结果。

5. 了解病人特异性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对诊断各类型肝炎有一定价值,乙肝病毒免疫标志二对半,丙肝抗HCV抗体和丙肝印迹试验等。

6. 了解病人肝脏B超、CT、AFP、血氨情况。

7. 初步掌握病毒性肝炎的一般治疗原则:

(1)按肠道传染病或血行传播传染病隔离、消毒。

(2)卧床休息,适当加强营养,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可靠的特效治疗。乙、丙型肝炎可用抗病毒药物治疗。①急性肝炎:适

当补充维生素,静脉点滴保护肝细胞降酶制剂。②慢性肝炎:根据病情可选用非特异性护肝药物;促进解毒功能药物;促进能量代谢及蛋白合成的药物。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抗病毒的制剂。③重症肝炎:应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积极抢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见习方法】

1.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二伤寒(typhoid fever)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2.基本掌握肥达反应、血培养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

3.基本掌握伤寒的各种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是否与伤寒患者有接触史,饮生水及进食不洁食物史,是否发生于夏秋季。

2. 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病人是否持续发热,发热的热型及程度,是否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呆板、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等。

3. 熟悉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肥达氏反应阳性;血培养发现病原体。

4. 病人住院前的诊治情况。

5. 掌握伤寒的一般治疗原则:

(1)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卧床休息,观察生命征,观察腹部情况和大便性状等。

(2)发热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水分充足;恢复期逐步增加饮食量,防止肠出血及穿孔。

(3)高热时可适当降温用镇静剂。

(4)中毒情况严重时,在使用有效抗生素同时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5)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等。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三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菌痢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菌痢大便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菌痢的预防、隔离知识。

【见习内容】

1.询问病史:

(1)是否为夏秋季高发。

(2)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或接触过菌痢病人。

2. 有无下列症状、体征:

(1)急性菌痢:发热、恶心、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和脓血便,左下腹压痛。

中毒型:突发高热、昏迷、惊厥和呼吸衰竭,早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

(3)慢性菌痢:有菌痢病史,超过2月,常伴有贫血,大便培养阳性。

3. 了解实验室检查:

4. 掌握菌痢的治疗原则:

(1)肠道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饮食。

(2)病原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喹诺酮类药物等。

(3)中毒性菌痢:①病原治疗,②对症治疗。

(4)慢性菌痢:①病原治疗:联合使用有效抗菌药物。②对症治疗。

【见习方法】

1.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流脑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腰椎穿刺的方法及脑脊液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流脑的预防及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是否为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2)患者年龄。

(3)发病前是否到过公共场所或接触过流脑病人。

2. 发病情况:起病急、高热、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神志改变,皮肤、粘膜瘀点,脑膜刺激征。

3.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80%;瘀点涂片检查可见G-双球菌。

(2)脑脊液外观混浊如米汤样,压力增高,细胞数100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量降低。

4. 掌握流脑的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为宜,保持每日尿量>1000毫升。

(2)高热时物理降温,头痛时可用阿斯匹林或高渗葡萄糖静推,或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点滴。

(3)昏迷病人加强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褥疮发生以及角膜损伤。

(4)及早使用有效抗菌素,首选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五麻疹(measles)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麻疹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麻疹粘膜斑的检查方法及皮疹的观察。

3.了解认识麻疹的预防、隔离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麻疹流行季节有否接触麻疹病人。

(2)过去是否患过麻疹。

(3)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

(4)患儿是否到过公共场所。

2. 掌握麻疹的临床表现:前驱期3-4天,发热、咳嗽、卡他症状、发病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达高峰。恢复期2-3周。

3. 熟悉实验室检查。

4. 了解有无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脑炎、心肌炎等。

5. 熟悉麻疹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

(3)并发症治疗。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六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乙脑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乙脑血清免疫学检查的意义。

3.了解认识防蚊、灭蚊的意义及乙脑的预防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患者年龄、发病季节。

(2)居住地蚊子情况。

2. 掌握患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病情在2-3日后加重。有脑膜刺激征,椎体束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强,婴儿前囟隆起。严重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脑疝等。

3. 熟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CSF检查有参考价值;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可做出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主要用于乙脑的流行病学调查。

4. 掌握乙脑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隔离,注意水分的补充给予输液供给能量。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药物:选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治疗。

(4)中医中药:对症降温醒脑。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七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认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在流行季节,起病前2个月内去过疫区或与鼠类有接触史。

(2)是否进食过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2. 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

(1)急起病,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热退后病情反加重。多数有出血倾向包括皮肤、粘膜和内脏等处;尿中有蛋白和膜状物、红白细胞及管型。危重者有昏迷和

抽搐等凶险症状。

(2)典型病例分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3. 熟悉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升高,有异型淋巴细胞、尿为蛋白尿,有红白细胞管型、血尿素氮升高,电解质失衡;免疫血清学检查。

4. 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原则:

(1)“三早一就”为本病治则,卧床休息,高热量,多种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

(2)抗病毒治疗。

(3)高热时可用激素。

(4)经补液扩容纠酸后,血压不升,可加用多巴胺,阿拉明,654-2等血管活性物质。

(5)少尿期: 20%甘露醇、速尿、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6)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防治继发感染。

(7)及时抗感染和处理出血倾向。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八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各型钩体病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2.基本掌握钩体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3.了解认识钩体病的预防原则。

【见习内容】

1. 询问病史:

(1)在夏秋季,病前1—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鼠、猪等排泄物)。

(2)患者的年龄、职业是否为易感人群。

2. 掌握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伴剧烈头痛、腰痛及腓肠肌疼痛、压痛。

(1)流感伤寒型:有上述症状和体征,类似于“流感”、“伤寒”早期。

(2)肺大出血型:发热3—5日呼吸心率增快,发绀咳嗽咯血痰或口鼻流血。

(3)黄疸出血型:发病4—8日出现黄疸肝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肝昏迷,肝肾功能衰竭。

(4)脑膜脑炎型:发病数日出现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瘫痪等脑炎症状。重者出现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呼吸衰竭等危险征象。

3. 熟悉本病的实验室检查:血象、蛋白尿,尿中有红白细胞和管型;黄疸出血型有肝功能损伤;病原分离。

4. 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症处理。

(2)病原治疗:防赫氏反应。

(3)出现赫氏反应应立即注射氢化考的松及抗休克治疗。

【见习方法】

1. 老师指导学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学生查阅相关辅助检查资料。

3. 集体讨论、分析及诊断病情。

见习九传染病病例分析

【目的要求】

1.加深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基本掌握如何对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的具体病例进行分析,并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原则。

3.启发和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见习内容】

结合课堂讲授的常见病进行传染病常见病例的分析,并做出诊断及制定治疗原则。

【见习方法】

1.选择传染病常见病如肝炎、麻疹、流脑、伤寒、痢疾等典型病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供给必要辅助检查,让同学在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方面进行讨论。

2.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典型新入院或急诊病例,可由教师灵活熟练掌握,临时改变教学程序,结合遇到病例进行学习。若无典型病例,可提供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在教室进行集体病例讨论。

七、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表

八、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20%。平时考核为书写完整病历一份。

九、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自编教材《传染病学实习指导》,传染病学教研室主编,2003年。

2. 参考书目:

《诊断学》(第六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

《传染病学》(第六版),彭文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

《内科学》(第六版),王淑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

《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4年。

编写教研室:临床医学系传染病学教研室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一答案

实习一描述性研究 【课题一】 (二)疾病的三间分布 1、疾病的时间分布 【课题三】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意大利在北半球,因此,随着夏秋季的来临,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渐升高,到9-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而阿根廷在南半球,季节正好与意大利相反,因此,其发病高峰集中在3月份左右。 脊髓灰质炎是肠道传染病,而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夏秋季高发,而冬春季比较干燥,因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 2、疾病的地区分布 【课题四】 各国冠心病死亡率存在差别的可能原因有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分析时应注意各国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不同可能造成的偏倚。各国诊断水平不同也可能产生偏倚。 【课题五】 从资料可以看出,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该病的发生与当地环境中的碘含量有关。(相关资料,海洋是地球上碘的重要蓄积场所,来自海洋的碘蒸汽和微量碘尘与空气混合后,流向地区各地区时,引起分子量叫空气的平均分子量29大,所以距海洋远或被高山隔绝的地区,空气中含碘量也较少,此外,一地区的环境含碘量还与地势变化和被水冲刷,淋失有关。)3、疾病的人群分布 【课题六】 一方面,婴儿由母体获得的抗体在出生后即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6个月龄后婴儿麻疹发病率逐渐上升,使感染者血清中出现相应抗体。 【课题七】 红绿色盲和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性体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当隐性致病基因

在杂合状态(XAXa)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或遗传病不显示出来,这样的女性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纯合子(XaXa)时才表现出来。在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Y染色体上缺少同源阶段,所以只要X 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XaY)就发病,因此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大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书_4

大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书 大学物理实验 力学部分 实验一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类别:专业主干课 实验学时:2 所属课程:大学物理

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点:误差原理有效数字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测长度的几种常用仪器的使用,并会正确读数。练习作好记录和误差计算。 二、实验要求 (1)分别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金属圆筒、小钢球的内外径及高度,并求体积。(2)练习多次等精度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金属圆柱体,小钢球,铜丝 四、实验方案 1、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所给样品的体积。 2、分别用千分尺和读数显微镜测量所给金属丝的直径。 数据处理 注意:有效数字的读取和运用,自拟表格,按有关规则进行数据处理。 描述实验过程(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五、考核形式 实际操作过程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实验操作的成败、实验的关键点等内容进行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七、思考题 1、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时如何读数 游标本身有没有估读数 2、千分尺以毫米为单位可估读到哪一位初读数的正负如何判断 待测长度如何确定 实验二单摆 实验类型:设计 实验类别:专业主干课 实验学时:2 所属课程:大学物理 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点:力学单摆周期公式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使用停表和米尺,测准单摆的周期和摆长。利用单摆周期公式求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1)测摆长为1m时的周期求g值。 (2)改变摆长,每次减少10cm,测相应周期T,作T—L图,验证单摆周期公式。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单摆、米尺、游标卡尺、停表。 四、实验方案 利用试验台上所给的设备及材料,自己制作一个单摆,然后设计实验步骤测出单摆的周期,再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当地的重力加速速。 改变摆长,讨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五、考核形式 实际操作过程实验报告 六、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处理。 对实验中的特殊现象、实验操作的成败、实验的关键点等内容进行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提出实验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七、思考题 1、为什么测量周期不宜直接测量摆球往返一次摆动的周期试从误差分析来说明。 2、在室内天棚上挂一单摆,摆长很长,你设法用简单的工具测出摆长不许直接测量摆长。 实验三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类别:专业主干课 实验学时:2 所属课程:大学物理 所涉及的课程和知识点:力学牛顿第二定律摩擦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垫导轨的使用,使学生通过在气垫导轨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更深刻的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本质。 二、实验要求 验证当m一定时,a∝F,当F一定时,a∝1/m。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光电门,气源 四、实验方案 1、调整气垫导轨水平。 在导轨的端部小心安装好滑轮,使其转动自如,细心调整好导轨的水平。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大学物理实验课后答案

实验一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预习思考题】 1.列出计算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n、电导率σ及迁移率μ的计算公式,并注明单位。 霍尔系数,载流子浓度,电导率,迁移率。 2.如已知霍尔样品的工作电流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如何判断样品的导电类型? 以根据右手螺旋定则,从工作电流旋到磁感应强度B确定的方向为正向,若测得的霍尔电压为正,则样品为P型,反之则为N型。 3.本实验为什么要用3个换向开关? 为了在测量时消除一些霍尔效应的副效应的影响,需要在测量时改变工作电 流及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因此就需要2个换向开关;除了测量霍尔电压,还要测量A、C间的电位差,这是两个不同的测量位置,又需要1个换向开关。总之,一共需要3个换向开关。 【分析讨论题】 1.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按式(5.2-5)测出的霍尔系数比实际值大还是小?要准确测定值应怎样进行? 若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不完全正交,则测出的霍尔系数比实际值偏小。要想准确测定,就需要保证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完全正交,或者设法测量出磁感应强度B和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 2.若已知霍尔器件的性能参数,采用霍尔效应法测量一个未知磁场时,测量误差有哪些来源? 误差来源有:测量工作电流的电流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器件厚度d的长度测量仪器的测量误差,测量霍尔电压的电压表的测量误差,磁场方向与霍尔器件平面的夹角影响等。 实验二声速的测量 【预习思考题】 1. 如何调节和判断测量系统是否处于共振状态?为什么要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 答:缓慢调节声速测试仪信号源面板上的“信号频率”旋钮,使交流毫伏表指针指示达到最大(或晶体管电压表的示值达到最大),此时系统处于共振状态,显示共振发生的信号指示灯亮,信号源面板上频率显示窗口显示共振频率。在进行声速测定时需要测定驻波波节的位置,当发射换能器S1处于共振状态时,发射的超声波能量最大。若在这样一个最佳状态移动S1至每一个波节处,媒质压缩形变最大,则产生的声压最大,接收换能器S2接收到的声压为最大,转变成电信号,晶体管电压表会显示出最大值。由数显表头读出每一个电压最大值时的位置,即对应的波节位置。因此在系统处于共振的条件下进行声速测定,可以容易和准确地测定波节的位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2. 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是怎样实现机械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的? 答:压电陶瓷超声换能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压电陶瓷环。压电陶瓷环由多晶结构的压电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发生机械形变时,会发生极化,同时在极化方向产生电场,这种特性称为压电效应。反之,如果在压电材料上加交

传染病学临床作业

(一)选择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 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 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 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7.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8.甲类传染病是指(D) A、SARS,狂犬病 B、黑热病,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D、鼠疫,霍乱 E、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9.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一、总论 1、感染过程出现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即五种表现) 隐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的感染,其表现约超过显性感染的10倍以上。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代表菌群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 3、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人群易感性(即三个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经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易感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而又有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时,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即四个特点) 5、再燃与复发 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 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6、传染病的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包括:鼠疫和霍乱。要求城镇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农村不少过6小时。 小结:传染病过程包括三个条件、四个特点、五种表现 二、病毒性肝炎 1、乙肝的抗原抗体系统: A.HbsAg(表面抗原)和抗HBs:表面抗原是HBV感染后首先出现的抗原,该抗原只有免疫性,无传染性。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其抗原转阴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B、HBcAg(核心抗原)和抗HBc:核心抗原因存在于Dane颗粒中,在肝脏,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出现较晚于HBcAg,其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传染性。抗HBcIgM较早出现,其阳性提示急性期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IgG出现较迟,可保

大学物理实验4-指导书

1.1 静电场 实验内容 图示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同心球壳电场及电势分布图。 实验设置 有两个均匀带电的金属同心球壳配置如图。内球壳(厚度不计)半径为R 1=5.0 cm ,带电荷 q 1 = 0.6?10-8 C ;外球壳半径R 2 = 7.5 cm ,外半径R 3 = 9.0 cm ,所带总电荷q 2 = - 2.0?10-8 C 。 实验任务 画出该同心球壳的电场及电势分布。 实验步骤及方法 基本原理:根据高斯定理推导出电场及电势的 分布公式;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如Microsoft Excel 绘制电场及电势的分布图。 在如图所示的带电体中,因内球壳带电q 1,由于静电感应,外球壳的内表面上将均匀地分布电荷-q 1;根据电荷平衡原理,外球壳的外表面上所带电荷除了原来的q2外,还因为内表面感应了-q 1而生成+q 1,所以外球壳的外表面上将均匀分布电荷q 1+q 2。 在推导电场和电势分布公式时,须根据r 的变化范围分别讨论r < R 1、R 1 < r < R 2、R 2 < r < R 3、r > R 3几种情况。 场强分布: 当r < R 1时, 001=?=???E dS E S 当R 1 < r < R 2时, ?= ???0 1 εq dS E S 2 1 0241 r q E επ= 当R 2 < r < R 3时, 00 3=?=???E dS E S 当r > R 3时, 1

2 210 40 2 141r q q E q q dS E S += ? += ??? επε 电势分布: 根据电势的定义,可以求得电势的分布。 当r < R 1时, 3 2 10210110143211414141 3 3 2 21 1R q q R q R q U dr E dr E dr E dr E dr E U R R R R R R r r ++ -=?+?+?+?=?=?????∞ ∞ επεπεπ 当R 1 < r < R 2时, 3 2 102101014321414141 3 3 2 2R q q R q r q U dr E dr E dr E dr E U R R R R r r ++ -=?+?+?=?=????∞ ∞ επεπεπ 当R 2 < r < R 3时, 3 2 10143141 3 3 R q q U dr E dr E dr E U R R r r += ?+?=?=???∞ ∞ επ 当r > R 3时, r q q U dr E dr E U r r 2 1014141 += ?=?=??∞ ∞επ 至此,可以用MS Excel 来绘制电场及电势分布图。方法如下: 打开Excel 后会有一个默认的表格出现(如下图) 在A1、A2、A3单元格内分别输入“R1=”、“R2=”、“R3=”;在B1、B2、B3单元格内分别输入R1、R2、R3的数值。

传染病学作业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 2.感染 3.病原携带 4.隐性感染 5.复发 6.再燃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2.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窗口期 2.胆酶分离 3.血清转换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2.简述HBV感染后主要的复制指标有哪些。 3.典型乙脑患者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简述乙脑治疗的“抢三关” 5.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如何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 6.试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第3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试述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休克 2.脑膜炎球菌病 3.第二次菌血症 4.伤寒复发与再燃 5.干性霍乱 6.Pastia线 二、简答题 1.何种征象提示存在感染性休克的可能?2.简述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要求。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4.典型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有哪些?5.简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黑尿热 二、简答题 1.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如何鉴别? 2.疟疾引起黑尿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1章至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染源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病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3章至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与再燃 2.霍乱肠毒素 二、简答题 1.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三、论述题 1.试述肠阿米巴病的治疗原则 2.间日疟典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哪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传染病-实习报告

传染病-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学院: 动物医学院 课程: 兽医传染病学实习 班级: 动医10*班 学号: 171102** 姓名: ** 指导教师: 王先炜职称: 副教授 实习时间2013年5月26日至2013年5月31日实习地点逸夫楼4017 2013年6月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以副猪嗜血杆菌病和蓝耳病为模型,学习传染病的 临床诊断技术; 2.通过对感染猪体内病毒和细菌的分离鉴定,学习掌 握细菌性猪病、病毒性猪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3.掌握畜禽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技术。 4.掌握畜禽传染病实验室诊断方案的设计、诊断试剂 的准备和检测结果分析判定。 5.掌握畜禽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技术。 6.掌握细菌药敏试验指导畜禽临床用药。 二、实习安排 时间地点内容 星期一 5月26日白天 逸夫楼4017 诊断试剂的配制; 器皿的准备以及灭菌的处理 星期二 5月27日白天 逸夫楼4017 病料的采取与处理; 细菌的涂片检查与分离培养 星期三 5月28日白天 逸夫楼4017 病毒的分离接种(病料过滤和接种细 胞);分离细菌镜检和增殖 星期四 5月29日晚上 逸夫楼4017 细菌的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 定; 观察接种细胞 星期五 5月30日 江浦农场参观学习 星期六 5月31 日下午 逸夫楼4017 病毒细胞病变观察、菌落鉴定 三、实习内容 日期:2014.5.26 星期:星期一白天 王先炜老师讲解本周传染病学实习的主要内容和实习目的,包括传染病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及及操作,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将48名同学分为12小组,本组为第12组。分组进行实验器材的领取和准备。 准备实验器 采集病畜病 1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磁性物理实验指导书

磁性物理实验 讲义 磁性物理课程组编写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二O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起始磁导率温度特性测量和居里温度测试计算分析 (1) 二、电阻率测试及磁损耗响应特性分析 (3) 三、磁致伸缩系数测量与分析 (6) 四、磁化强度测量与分析 (9) 五、磁滞回线和饱和磁感应强度测量 (11) 六、磁畴结构分析表征 (12)

一、起始磁导率温度特性测量和居里温度测试计算分析 (一) 、实验目的: 了解磁性材料的起始磁导率的测量原理,学会测量材料的起始磁导率,并能够从自发磁化起源机制来分析温度和离子占位对材料起始磁导率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及方法: 一个被磁化的环型试样,当径向宽度比较大时,磁通将集中在内半径附近的区域分布较密,而在外半径附近处,磁通密度较小,因此,实际磁路的有效截面积要小于环型试样的实际截面。为了使环型试样的磁路计算更符合实际情况,引入有效尺寸参数。有效尺寸参数为:有效平均半径r e ,有效磁路长度l e ,有效横截面积A e ,有效体积V e 。矩形截面的环型试样及其有效尺寸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 ??-=21 1 211ln r r r r r e (1) ???? ??-=21 12 11ln 2r r r r l e π (2) ???? ??-=2112 211ln r r r r h A e (3) e e e l A V = (4) 其中:r 1为环型磁芯的内半径,r 2为环型磁芯的外半径,h 为磁芯高度。 利用磁芯的有效尺寸可以提高测量的精确性,尤其是试样尺寸不能满足均匀磁化条件时,应用等效尺寸参数计算磁性参数更合乎实际结果。材料的起始磁导率(i μ)可通过对环型磁心施加线圈后测量其电感量(L )而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式(5)所示。 2 0i e e A N L l μμ= (5)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人卫版)

总论 概述: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1)散发性发病: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 (3)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①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1天,猩红麻疹次第连(2、3日),斑疹伤寒第5日,伤寒再接第6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充血、增生,肝脾淋巴结肿大 3.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

大学物理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的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目的与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它不是“大学物理学”的分支或组成部分。虽然物理实验必须以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进行实验或研究,但是“大学物理实验”又独立于“大学物理学”,它不是以验证物理定律、加强理解物理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分散的力、热、电、磁、光实验的堆切,而是以物理实验的基本技术或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为主线,再贯穿以现代误差理论,现代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器件的原理、使用方法,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但又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框架。其教学目的如下: (1)掌握基本物理量的各种测量方法,学会分析测量的误差,学会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能正确的表达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 (2)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器件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物理学理论指导实验。 (3)培养、提高基本实验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基本实验能力是指能顺利完成某种实验活动(科研实验或教学实验)的各种相关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 观察思维能力──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正确规

律的能力。 使用仪器能力──能借助教材或仪器使用说明书掌握仪器的调整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故障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能正确找出原因并排除故障的能力。 数据处理能力──能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正确分析实验误差的能力。 报告写作能力──能撰写规范、合格的实验报告的能力。 初步实验设计能力──能根据课题要求,确定实验方案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仪器的能力。 (4)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德;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精神。 2、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它的特点是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通常每个实验的学习都要经历三个阶段。 (1)实验的准备 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讲义,做好必要的预习,才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实验。同时,预习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学习环节。预习时要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苏州大学流行病学实习答案

实习一疾病频率指标的测量 课题一 1. 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 发病率= *K= 5/1.5万= 3.33/万 同期暴露人口数 某年某病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K=2/1.5万=1.33/万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100%= 2/12×100%=16.7% 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 2.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期间患病率= 同期间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K=9/1.5万=6/万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100% (说明在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应注意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对在同一家庭来自家庭外感染,或短于最短潜伏期,或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 课题二 1.(1)1990年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176/91098×10000=19.33/万 患病率=(176+59-2)/91098×10000=25.36/万 死亡率=119/91098×10000=13.06/万 病死率=119/(176+59-2)=51. 52% (2)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 时点患病率=59/89769=6.57/万 (3)1990年细菌性痢疾的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家庭内续发率=31/102×100%=30.39%(二代家庭内续发感染率?) 家庭外续发率=26/272×100%=9.56%(二代家庭外续发感染率?) 注意:在计算有关率的指标时,理论上分母指暴露人口,但样本量很大时,某年某病危险人群可粗略地用该年的平均人口数代替。如果正在患病人多,去逝的人比较多时,暴露人口又比较少的时候,分母要减去死去的人或正在患病的人。 另外这是一个队列研究,要计算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时,要以开始时总人数为分母。(此研究样本大,人口较固定,观察时间短。) 2.(1)1991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疾病的分布,发病率的升高或降低意味着影响疾病发生因素的变化。发病率适合于病因学研究。根据发病率,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评价防治效果。 患病率可表示恶性肿瘤在该地的流行因素以及检测疾病的防治效果,估计恶性肿瘤对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卫生管理人员制定卫生保健服务规划提供依据。患病率不适于病因学研究。 死亡专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病死率高(如本例的恶性肿瘤)的疾病,常用来反映发病水平。但对于不至死的疾病如普通感冒,以及病死率低的疾病,用死亡率分析不合适。(与粗死亡率的区别?自己考虑)。 病死率可用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它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以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 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时点患病率表示在该时点该监测点的人群中恶性肿瘤新旧病例数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