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优秀案例整理

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优秀案例集目录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优秀案例集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上海市嘉定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1 2 7 11 16 19 22 25 31 36 48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项目概况编制机制·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南端,太岳山北麓,汾河中游东岸。
·全县行政区划为6镇(昭馀镇、东观镇、城赵镇、贾令镇、古县镇、来远镇)、2乡(西六支乡、峪口乡)、3个城区管委会(丹枫、麓台、昌源)、经济开发区(祁县经济开发区)、154个行政村,289个自然村,县城驻地昭馀镇。
·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村民参与的编制机制乡村体系规划:多维度的乡村体系根据各个村人口预测、医疗设施、养老设施、教育设施、商业活动频率及公共交通覆盖范围,综合确定乡村体系结构。
·平川区体系县城——重点镇(东观)——一般镇 / 重点村——中心村 / 特色村——基层村·丘陵区体系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山区体系一般镇——基层村 / 特色村——自然村·管理机制乡镇政府全过程的对接与管理机制(参与决策—方案协调—实施); 乡镇政府工作职责——乡村规划分类许可管理; 乡镇政府工作职责——监督检查。
·反馈机制建立定期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
祁县在晋中市域空间结构中的区位以两年至五年作为动态期限,对重点规划建设内容进行评估校核在规划期限内,非重大调整可由编制单位调整后向审批部门上报,组织规划更新对于重大工程建设对区域造成较大的影响、和项目有较大变更的情况,重新组织规划编制编制祁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进行定期动态维护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乡村用地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规划增减:根据祁县土地利用规划与本次乡村用地规划进行协调。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山市城市规划局黄山市规划设计院2003.7项目名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委托方(甲方):黄山市城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总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二零零三年七月合作单位:黄山市城市规划局黄山市规划设计院资质证书:乙级[建]城规编第(1550153)主要编制人员名单: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总工汪志明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张全高级城市规划师所技术负责人:靳东晓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郑德高硕士城市规划师李海涛硕士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朱力博士城市规划师张全高级城市规划师罗赤高级城市规划师王贝妮助理城市规划师张永波助理城市规划师关丹助理城市规划师二、协作单位清华大学:杜鹏飞博士副教授龚道孝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柏兰芝副教授徐辉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张志军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谢正观教授台湾大学:夏铸九教授蒋雅君博士研究生张维修博士研究生陈宜伶硕士研究生刘慧璇硕士研究生黄山市城市规划局:梅一峰局长高级工程师韩建予科长注册城市规划师秦国元注册城市规划师黄山市规划设计院:万国庆院长注册城市规划师江涛工程师黄宏跃工程师顾维芬注册城市规划师胡秀娟助理工程师目录第1章总则 .............................................................................................................................................................第2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第3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4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1节城镇体系 ...............................................................................................................................................第2节南部城镇群规划 ...................................................................................................................................第3节重点城镇发展规划................................................................................................................................第4节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5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6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7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8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5章屯溪区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第9节城市总体布局 .......................................................................................................................................第10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11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12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13节绿地景观规划 .......................................................................................................................................第14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第15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16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17节供电工程规划 .......................................................................................................................................第18节电信工程规划 .......................................................................................................................................第19节环境保护规划 .......................................................................................................................................第20节环卫工程规划 .......................................................................................................................................第21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22节防灾规划 ...............................................................................................................................................第6章徽州区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第23节总体布局规划 .......................................................................................................................................第24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25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26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7章黄山区总体规划 ...........................................................................................................................................第27节总体布局规划 .......................................................................................................................................第28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29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30节绿地景观规划 .......................................................................................................................................第31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第8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32节市域近期建设规划................................................................................................................................第33节屯溪区近期建设规划............................................................................................................................第34节徽州区近期建设规划............................................................................................................................第35节黄山区近期建设规划............................................................................................................................第9章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第36节屯溪区-徽州区城市远景构想............................................................................................................第37节黄山区远景构想 ...................................................................................................................................第10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11章附则 ...............................................................................................................................................................第1章总则第1条为促进黄山市城市的合理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以及黄山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03月29日 09:48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黄山市人民政府令第 24 号《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3年12月17日市人民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长李宏鸣二○○四年一月十六日黄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市规划,依法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的,都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负责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县人民政府根据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第四条黄山市城市规划区由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城市规划区和市域内世界遗产地、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名村名镇)以及因保护和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组成。
屯溪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屯溪行政区域以及歙县王村镇、休宁县临溪镇、万安镇镇域范围内因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面积近350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控制区包括黎阳小龙山至高枧、奕祺、占川一线,新潭至梅林、海宁一线,篁墩至罗田、王村一线,阳湖至临溪一线,万安—徽光一线等,上述范围约70平方公里。
徽州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徽州区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需要实际控制的区域。
规划重点控制区:东至里光上、环山、择树下;南至罗田、翰山、岩寺煤矿;西至长龄桥、芝簧、西溪南;北至水界山、方塘、梅村,其中位于东北向的属歙县行政辖区,东南侧的有林山地属歙县林场管理,总面积51平方公里。
黄山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黄山区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及城市新区、耿城集镇建设区、绿谷开发区等需要实际控制的区域。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

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满足深渡镇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镇规划标准》,参照安徽省有关城镇规划编制的有关规定,编制《歙县深渡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深渡镇城镇发展与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深渡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3)建设部《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7)《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8)《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9)《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2001-2020年)》;(10)《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1)黄山市《2011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意见》;(12)《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3)《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4)歙县、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15)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条例。
第4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区域统筹发展原则、规划连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第一层次:深渡镇域,即,深渡镇行政辖区范围(99平方公里)。
重点在空间上落实深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完善镇村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共享共建,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层次:规划区范围,包括规划建成区以及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规划区范围的用地面积45.25平方公里。
合福高铁歙县北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3页word

目录1.项目概述 (3)1.1合福高铁歙县站建设背景 (3)1.2高铁站前区宏观区域发展背景 (3)1.3车站选址 (3)1.4规划范围 (3)1.5主要工作内容 (3)2前期分析 (5)2.1高铁站前区特点 (5)2.2歙县城市化发展对站前区的影响 (5)2.3历史文化沉淀对站前区的影响 (6)2.4高铁站前区现状分析 (6)3上位规划影响分析 (8)3.1站前区规模 (8)3.2空间结构 (8)3.3站前区用地 (9)3.4站前区交通规划 (9)4功能定位策划 (10)4.1高铁站区功能定位 (10)4.2产业发展建议 (11)5相关范围分析 (12)5.1相关范围路网 (12)5.2相关范围用地分析 (12)5.3与总规规划结构对接 (13)6道路网规划 (14)6.1站前区路网规划 (14)6.2公交规划方案 (18)6.3停车规划方案 (19)6.4交通组织 (19)6.5枢纽体(核心区)交通设计 (21)7土地利用规划 (24)7.1规划结构 (24)7.2规划要素 (25)7.3功能细化 (25)7.4规模预测 (25)7.5用地规划方案 (26)7.6景观绿地规划 (29)7.7分期实施规划 (30)8城市设计 (30)8.1现状解析 (30)8.2总体布局 (31)8.3设计策略 (33)8.4建筑空间布局 (34)8.5建筑风格意向 (35)8.6绿化景观 (35)9市政规划 (36)9.1给水工程规划 (36)9.2排水工程规划 (37)9.3电力通讯工程规划 (38)9.4燃气工程规划 (39)9.5管线综合规划 (39)9.6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40)10城市防灾规划 (41)10.1消防工程 (41)10.2防震减灾工程 (41)10.3人防工程 (41)10.4政府宏观调控 (42)1.项目概述1.1合福高铁歙县站建设背景合福铁路客运专线是京福铁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通华中与华南地区的一条大能力客运通道。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地理位置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东经117°12'-118°53'和北纬29°24'-30°31'之间,辖三区四县,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皖赣铁路横贯辖区,公路四通八达,水陆空交通极为方便。
歙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位于皖南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之间,总面积2122平方千米。
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截至2020年末,歙县辖15个镇、13个乡,常住人口为36.3万人。
自然环境概况1.1.1地形地貌黄山市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谷地从属,其地层为扬子江地层江南地层分区,发育较全。
总厚度3.7万米,建设项目拟建厂址周围地形以低丘山涧河谷平原盆地为主,低丘绝对高程300m,相对高程50m,组成物质以浅变质岩石灰岩和红色沙砾岩为主,无一定延伸方向丘顶,多呈浑圆状坡度,一般小于15,最大不超过20。
丘间谷地低部多呈U形或箱形,分为高谷地和低谷地盆地,绝对高程200m,相对高程30m。
多发育在断陷带,呈北东至南西或北西至南东向延伸。
谷地边缘可见清晰的断崖和三角面。
地势低下,为水流汇集之区,经长期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宽广的沿河冲击平原。
1.1.2土壤植被生态丘陵地带为红壤中的黄红壤亚类和黄壤,呈酸性,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13%,保水保肥力较差。
分布在歙县大阜王村等地的侏罗纪紫色土,呈酸性,分布在临溪至歙县桂林等地的白垩纪紫色土呈中性或微碱性,旱地和岗地主要为黄红壤紫色土和沙泥土。
水田土主要有潴育型淹育型和潜育型三种,沼泽型和侧渗型较少。
土地利用规划

歙县深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08土地资源管理(1)班组员:路才、王旭、徐朦朦、张雅琼、吴海霞、盛书薇材料收集:盛书薇、徐朦朦、张雅琼、吴海霞编制图表:王旭、路才文本编辑:徐朦朦、盛书薇文本修改:吴海霞、张雅琼一、地理概况:深渡镇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南部,深渡镇的纬度是:30°43 ′,经度是119°02′。
山丘屏列,邻谷交错,波流清澈,到处清荣俊茂,山灵水秀。
其中新安江最具特色,它是全镇的主要河流,属于钱塘水系。
它源出休宁冯村五股尖(海拔1618米)北侧,上源流经祁门县,复入休宁以后称率水,它在屯溪纳横江后,称为渐江,江面展宽,流至歙县城南朱家村又有练江来汇,始称新安江。
深渡镇的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
深渡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
根据2008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深渡镇的年平均气温15°C―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
平均年降水量1670mm,最高达2708mm。
降水多集中于5-8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长。
深渡镇植被资源丰富,林木种类多,生产贡菊。
森林覆盖率80%,境内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林、果、茶、桑、鱼资源丰富,特别是“三潭枇杷”闻名遐迩,深渡镇因此有“中国枇杷之乡”之誉。
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
二、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深渡镇始于唐,兴建于宋,历史悠久,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为历朝郡县之重镇,是“新安江山水画廊”的主景区、“三潭枇杷”源产地。
地处于黄山至千岛湖黄金旅游线的交通枢纽,拥有黄山市最大的水陆码头,距千岛湖景区60公里,黄山风景区80公里,水路距浙江淳安千岛湖镇65公里,黄山机场50公里,徽杭高速公路10公里。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https://img.taocdn.com/s3/m/a2d09de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7.png)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皖政秘〔2011〕213号)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批准安庆市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宜政报〔2011〕13号)悉。
经研究,现就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开发未利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切实保障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民生工程、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建设用地。
到2020年,你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367973.3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14905.10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8779.38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少于8779.38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8392.9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1.74平方米以内。
四、加强土地利用统筹和管控。
加大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优化产业用地、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和方法,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居住集中、城乡协调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为依据,按照《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黄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方针,结合本县实际制定。
第三条在本县行政辖区范围内从事土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必须遵照本规划。
城镇和村镇建设规划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各部门和各行业用地规划应当服从本规划。
第四条本规划以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规划基础数据,《黄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指标为控制指标,县统计局199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土地利用水平分析资料。
第五条本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年,2000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2010年为远期规划目标年,展望2030年。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第六条土地资源概况歙县位于黄山南麓,地跨北纬29°30′25″~30°7′,东经118°15′46″~118°53′50″。
全县土地总面积2118.4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
总人口507235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
其中城镇人口73784人,农村人口433451人,人口密谋每平方公里239人。
全县辖41个乡镇,436个行政村。
歙县地处山区,境内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90.2%,岗台地和河谷盆地仅占9.8%,全县9大土壤种类中以红壤和黄壤面积最大,占土地总面积的75.91%。
第七条土地利用结构与分布全县211845.25公顷土地,农业用地占93.92%,为198970.07公顷。
其中:耕地占8.49%,为17983.84公顷;园地占20.1%,为42559.41公顷;林地占62.4%,为132201.86公顷;牧草地占2.34%,为4971.57公顷;农用水域占0.59%,为1253.39公顷。
建设用地占2.84%,为6015.32公顷。
其中:居民点及工矿占2.56%,为5419.13公顷;交通用地占0.26%,为546.91公顷;水利建设用地占0.02%,为49.28公顷。
未利用地占3.24%,为6859.86公顷。
其中:未利用水域占1.49%,为3154.32公顷;其它未利用地占1.75%,为3705.56公顷。
耕地主要分布在芜屯线、杭徽线两侧及城区周围,园地主要分布在全县低山缓平坡地带,林地重点分布于全县中低山和丘陵陡坡地带。
第八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率为96.76%,农业用地率为93.92%,土地垦殖率为8.49%,建设用地率为2.84%,森林覆盖率为53.2%,耕地复种指数191%。
按96年现价,每公顷土地国内生产总值6852元。
工农业产值11952元,其中农业产值2620元。
每公顷耕地产粮6274.3公斤,人均自产粮食147.9公斤。
第九条土地利用特点1、林地资源丰富。
歙县为山区县,林地面积大,占土地总面积的62.4%。
人均林地面积0.26公顷,是全市用材林、经济林重点生产基地。
2、名特优产品面积广。
我县是黄山市名特优产品生产基地县,名特优产品十分丰富,用地面积达42559.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1%。
茶桑果生产居全市第一,“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顶谷大方”等名优产品和“三潭枇杷”、“三口柑桔”、“金丝琥珀密枣”等传统产品名扬中外。
3、耕地面积少。
歙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5公顷,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也是黄山市人均耕地最少的区县,仅为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的59.3%。
4、旅游用地资源丰富。
歙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文物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570余处地面文物中,徽派的石牌坊、大祠堂、古民居最具特色,被誉为“古建三绝”。
其宋代长庆寺塔、新洲古塔、棠樾牌坊群、斗山街古民居、明代许国石坊、古歙三桥以及太白楼、新安碑园等,古朴多姿、风格迥异,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青睐。
第十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但仍有部分未利用地可开发利用,大量用地条件优越的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很大。
主要挖潜方向为:——低产农用地调整与改造。
我县低产农用地面积较大,低产田占耕地面积72%,低产园占可采园地49.9%,低产林占有林地9.7%,低产水占可养水面82.2%。
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对部分不适宜的农用地进行结构调整,对适宜性好的低产农用地进行低产改造,可提高生产水平30%—40%;——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803.03公顷耕地后备资源经开发复垦后,可成为优质良田。
6859.86公顷未利用地中,尚有3150.54公顷可以开发利用。
4971.57公顷牧草地,大部分为天然草地,除一部分改良保留外,可供开发为农用地的还有3309公顷;——开展土地整理与改造工作。
现有耕地中,有10819公顷耕地应进行整理改造。
据我县富堨、桂林两地整理经验,通过整理,耕地面积可增加4.8%。
全县10819公顷耕地经整理后,不仅可增加耕地530公顷,还可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生产效益;——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存量土地。
目前,全县有65.3公顷存量土地,主要分布在徽城镇和其它建制镇所在地。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高建制镇土地利用率,就可以减少农用地占用量;——通过拆迁缩并农村居民点,充分利用全县78.4公顷村内空闲地,即可提高居民点用地利用率,还可使退出的部分居民点用地还园、还林。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自1984年到1996年12年时间,全县共减少耕地7363.9公顷,是现状耕地面积的41%。
人均减少0.0145公顷,年均减少613.66公顷。
1996年全县生产粮食75032吨,仅能满足全县粮食消费量的46.2%,其余部分全靠调入解决。
规划期内,徽杭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将使我县耕地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2、生产水平偏低,农业用地效益差。
本县农业用地中,低产田占水田总数的69.4%;低产茶占可采茶园的54.5%,低产桑占可采桑园的31.6%,低产果是可采果园的24.3%。
粮食、油料、茶叶、蚕桑、水果五大主要农产品每公顷年产分别为6274.3公斤、2177.4公斤、288.9公斤、290.2公斤、1821.6公斤。
这五大农产品除部分名优产品外,大部分市场价格低、销路差、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3、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多年来的自然灾害,尤其是96年的“6·30”洪水,冲毁了我县相当一部分农田基础设施,造成沿河部分农田和靠自流灌溉的部分山坞田产量下降或停耕。
局部地区仍在陡坡种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4、城镇建设用地无规划,随意征占耕地,闲置、荒废土地。
多年来,城镇建设部分建设在公路沿线的优质良田之中,山坡非耕地则占用不多,城镇建设形成以公路为街道的条状畸形发展,镇区建设容积率低,土地闲置率高,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5、村庄建设布局不合理,“空心村”现象普遍。
村庄建设因缺乏规划,盲目外延,村中老房均为多户共有,房多人少,造成“空心村”现象,使村庄人均用地上升,个别乡镇达282.3㎡/人。
第三章规划目标和任务第十二条规划指导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文件精神,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重点,实现对农地和非农地的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保障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目标1、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全县现有17983.84公顷耕地,除930.43公顷一般农田、934.59公顷坡耕地和347公顷建设预留地外,其余15771.82公顷耕地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7.7%。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到规划期末,耕地面积增为18166.84公顷,园地增加到46147.63公顷,未利用地减至4355.52公顷,土地利用率达到97.95%。
3、建立完善的土地用途管制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近期200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目标为647.2公顷,占用耕地215公顷。
其中:城乡居民点用地142.3公顷,占用耕地28公顷;独立工矿用地30.9公顷,占用耕地14.8公顷;交通用地470.8公顷,占用耕地169.1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1公顷,占用耕地3.1公顷。
远期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目标为526.9公顷,占用耕地132公顷。
其中:城乡居民点用地306.8公顷,占用耕地53公顷;独立工矿用地78.7公顷,占用耕地35.8公顷;交通用地85公顷,占用耕地21.2公顷;水利用地56.4公顷,占用耕地22公顷。
详见表四《歙县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
4、强化耕地开垦整治力度,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
规划近期开发耕地118.3公顷,复垦耕地13.4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83.3公顷,建设占用215公顷,达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远期开发148.4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166.6公顷,建设占用132公顷,达到平衡有余,增加耕地183公顷。
耕地总面积达到18166.84公顷,人均耕地由现状的0.035公顷降为近期的0.0349公顷,远期维持在0.0349公顷。
见表二《歙县耕地规划平衡表》。
5、严格控制村镇建设规模,城镇和村庄建设总规模逐步缩小。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由现状的89.0㎡/人逐年下降,近期降至88.3㎡/人,远期降至85.4㎡/人。
总用地规模近期控制在786.6公顷以内,远期控制在960公顷以内。
村庄建设规模和人均用地都逐年减少,近期总规模和人均用地分别减至4011.7公顷和95.7㎡/人;远期降至3825.7公顷和93.9㎡/人。
城镇和村庄总规模逐年下降,由现状的4806公顷降至近期的4798.3公顷,远期降至4785.7公顷。
6、加强农用地低产改造和名特优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规划期内,结合土地整理,对低产田进行低产改造,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对全县低产园、林进行低产改造。
分别建立17000公顷粮食生产基地、30000公顷名优茶生产基地、6000公顷蚕桑生产基地、6000公顷果品生产基地和47700公顷林业生产基地。
通过低产田改造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粮食单产可提高到每公顷8340公斤,总产可达到9.85万吨;通过低产园改造和园地产品基地建设,将使我县茶桑果等名特优产品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通过低产林改造和林业基地建设,可提高林业用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