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据库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

关系数据库是当今数据库技术的主流,本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全面概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

内容覆盖了数据管理技术的进展和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数据模型的组成和分类、关系模型、SQL语言(含数据库完整性的实现)、索引和视图、数据库安全性、事务的并发控制和恢复、规范化设计理论、ER模型和数据库设计等。

面对21世纪互联网应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和巨大点击量,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助推了更注重大数据存储和高并发交互响应的NoSQL数据库技术的诞生。

本课程概要介绍NoSQL数据库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存储模式、基本操作和应用场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也是一切信息系统的基础。

本课程采用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同时,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14和MongoDB)对照讲述数据库的基本技术与应用。

通过Python数据处理技术的学习,训练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2、掌握SQL语言查询和编程的基本技术,具备SQL语言编程能力;3、掌握一个典型的RDBMS(如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性管理、事务并发控制以及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的基本技能;4、掌握关系数据库规范化设计理论和ER模型基本方法,具备独立思考设计数据库的能力;5、初步掌握使用Python语言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基本能力;6、初步掌握自主学习方法,能够阅读并理解数据库相关文献,不断拓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从而了解数据库技术的最新发展。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 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 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教学大纲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以及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2. 数据模型:介绍常见的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以及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XML数据模型等。

3. 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等。

4. 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组成,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包括存储管理、事务管理、并发控制、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5. 数据库系统应用:介绍数据库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包括企业级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联网等。

6. 数据库系统性能优化:介绍数据库系统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查询优化、索引优化、系统配置优化等。

7. 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介绍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数据库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审计等。

8. 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发展:介绍数据库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包括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以上是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六版教学大纲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教学大纲《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数据库应用技术(SQLSERVER)是现代软件技术的重要支撑,是诸多研究方向如分布数据库、并行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基础、也是支持人工智能、CAD、办公自动化软件,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等的有力工具。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从事软件开发的本科专业。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一)从教学内容上,应使学生掌握SQLSERVER数据库各种相应操作,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二)从能力方面,学生会使用SQL Server2000 数据库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能熟练掌握Transact-SQL 语言,并能进行简单编程。

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库的安全。

(三)从教学方法上,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环节中,注重解决SQLSERVER数据库操作的实际问题。

从理论到实践,力求以统一的观点阐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对先修课程的要求: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20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一)数据库基础1学时1、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2、数据库系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3、数据模型掌握E-R 方法和3 种数据模型的特点4、本门课的学习方法与考核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模型、E-R 方法、关系模型等知识。

(二)SQL SERVER 2000 概述1学时1、SQL SERVER 的演进,特性2、SQL SERVER 2000 的体系结构3、SQL SERVER服务管理器,企业管理器,查询分析器要求学生掌握SQL SERVER 2000 的特性、体系结构、构造、应用程序的开发构架、安装等。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相关专业名称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相关专业名称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2)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包括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关系完整性等。

(3)熟悉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语法和操作,能够进行数据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4)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

(5)了解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基本任务和方法,包括备份与恢复、安全性管理、并发控制等。

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MySQL、Oracle 等)创建和管理数据库。

(2)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使用 SQL 语言进行复杂的数据查询和处理。

(3)具备初步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能够与编程工具(如Java、C等)结合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开发。

(4)能够分析和解决数据库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具备一定的数据库优化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数据库系统概述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2、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1)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和两级映像。

(2)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部分(数据库、硬件、软件、人员)及其作用。

3、数据模型(1)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实体、属性、联系)和表示方法(ER 图)。

《Visual-FoxPro数据库及其应用》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Visual-FoxPro数据库及其应用》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教学大纲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要求的内容与考核目标授课及实验学时分配课程实验要求考试方式及考试成绩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二、课程性质1.教学对象:本课程既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文理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国家规划教材。

该课程为3学分,实行学分制。

2. 课程特点: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了Visual FoxPro 9.0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学习和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数据库的应用和可视化程序设计技巧。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即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库开发和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了解和掌握可视化软件工具的开发应用方法。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学、英语是本课程的前序课程,其后序课程为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与数据库技术的专业课程或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中有数据处理要求的的相关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的本书以初学数据库的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初步掌握Windows95/98基础知识为教学起点,以中文VisualFoxPro6.0为蓝本,详细介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操作方法。

教材内容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关系数据库语言SQL命令,适当增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应用,删除了用户自定义函数的内容。

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国家规划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Foxpro》第2版,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修订。

本书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同时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编写过程中还参照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软件工程系提供)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软件工程系提供)

《数据库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笔机设其二、课程定位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强调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的任务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应用能力,使学生知道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理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数据库设计方法。

掌握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的建立,更新,查询等数据库操作的方法,熟练掌握SQL语言的应用,并能开发出一个含客户终端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ACCESS数据库,C程序设计三、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理论,掌握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和数据库设计方法。

2、能力要求能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库设计;能够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熟练掌握SQL语言的应用,并能开发出一个含客户终端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3、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思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整个课程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2.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SQL语句的熟练使用和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难点是数据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使用T-SQL语句创建带参数的存储过程等,特别是相应知识点在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中的应用问题。

采用下列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1)结合学生选课数据库,讲解数据库必须知识,是学生理解数据库必需知识。

(2)将重点内容SQL语句和数据库建立及管理分成三个阶段循环,渐进,深入学习和应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建立方法和SQL语句应用方法。

(3)以“学生选课数据库”为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开发“学生选修数据库”等实际应用系统,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技术,解决难点问题。

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 思政

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 思政

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思政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思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学生在数据库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品质,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需要兼顾技术性和思政性的要求。

一、实验目标数据库实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数据库基本操作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将会学习到数据库的创建、删除、备份和恢复等基本操作。

同时,还需掌握数据库对象的创建和管理,如表的创建、修改、删除,以及索引、视图和触发器的使用。

2. SQL语句实验学生需要通过编写SQL语句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会掌握SQL语句的基本语法和常用操作,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数据库设计实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

从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到物理设计,学生需要全面考虑数据库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模型的选择、表的设计和关系的建立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包括实验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心得等内容。

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数据库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思政要求数据库实验教学大纲中的思政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术诚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守学术诚信的原则,不得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或代码。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数据库实验中,学生通常需要分组完成实验任务。

大学《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重点、难点

大学《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重点、难点

大学《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重点、难点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学分:3总学时:48(其中实验9学时)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通讯等相关专业先修课程:数据结构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本大纲以一学期51课时讲授。

本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用数据库系统的使用,使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开发。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上机实践为辅,配合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应用为例,提高理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安排学时安排:16周X3学时二48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3周X3学时=39学时,上机实验3周X3学时=9学时。

课堂讲授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工作原理,上机实验练习理论的实现和一个典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课堂教学:第一章绪论(3学时)第二章关系数据库(6学时)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6学时)第四章(数据库安全性)和第五章(数据库完整性)(3学时)第六章关系数据理论(6学时)第七章数据库设计(6学时)第八章数据库编程和第九章关系查询与优化(3学时)第十章数据库恢复技术(3学时)第十一章并发控制(3学时)上机实验:实验1(3课时):E-R模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掌握数据库系统和DBMS的组成,练习SQLServer的配置和使用,E-R模式设计,设计并实现一个具体的数据库。

实验2(3课时):数据库的范式设计和数据库的数据操纵的设计与实现。

利用E-R模式设计,进行关系模式设计和模式规范化过程的练习,设计并实现数据库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更新以及视图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3(3课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和整体设计。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系统的整体设计。

实验4(3课时):简单关系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数据库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现代数据库技术课程英文译名称:Modern database technology课程编码:05141090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总学时:32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8学分:2.0适用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先修课程: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原理开课院(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现代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课程以ORACLE 11g为开发、管理环境,是继《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之后的又一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oracle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的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主要介绍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3种主要的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工具的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内部体系结构;oracle数据库模式对象的应用与管理;oracle数据库的创建与配置、启动与关闭方式、网络服务管理与配置、安全性管理与配置、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等;另介绍PL/SQL程序设计,开发数据库下的函数、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让学生掌握oracle数据库的基本管理工作和信息管理数据库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理论教学部分应坚持理论与具体例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增强学生的理解。

同时通过部分例题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每堂课应布置一定数量的习题,来帮助消化所学内容。

3、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动手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oracle环境(一)讲授内容:1.1 数据库基本概念1.2 数据库应用系统1.3 ORACLE数据库环境(二)基本要求:(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模型、数据库开发步骤。

(2)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模式结构:C/S结构和B/S结构。

(3)了解oracle 11g的安装过程。

(4)掌握oracle数据库的管理开发工具:SQL/PLUS、SQL DEVELOPER和OEM。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用系统的模式结构;安装过程重点参数的选择和设置。

难点:安装过程重点参数的选择和设置。

第二章数据库创建(一)讲授内容:2.1 ORACLE 数据库基本概念2.2 界面方式创建数据库。

2.3 命令方式创建数据库。

(二)基本要求(1)理解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组成:实例和数据库。

(2)掌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组成。

(3)掌握界面方式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

(4)了解命令方式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oracle数据库服务器的组成:实例和数据库。

实例的概念和组成;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界面方式创建和修改数据库。

难点:理解实例的动态性,SGA的组成,进程的作用;数据库的物理文件的多样性;表空间的概念;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映射。

第三章表与表数据操作(一)讲授内容:3.1 表结构和数据类型。

3.2 创建和管理表空间。

3.3 界面方式操作表。

3.4 命令方式操作表。

3.5 界面方式操作表数据。

3.6 命令方式操作表数据。

3.7 同义词。

(二)基本要求(1)掌握表结构的设计和创建。

(2)掌握表空间的概念、类型、状态、空间管理、创建;表空间和数据文件的关系。

(3)掌握SQL developer和SQL plus环境下表的创建,数据的录入。

(4)掌握同义词的概念和创建。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表结构的设计和创建;表空间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的设置;理解表空间和数据文件的映射关系;掌握主要开发管理工具的使用。

难点:表空间的概念和主要参数的设置,表空间和数据文件的映射关系。

第四章数据库的查询和视图(一)讲授内容:4.1 查询语句的基本语法结构。

4.2 连接查询。

4.3 子查询。

4.4 视图。

4.5 格式化输出结果。

(二)基本要求(1)掌握SQL语句的基本用法。

(2)连接查询重点掌握内连接和外连接。

(3)掌握子查询,关联和非关联子查询,用WITH和ROWNUM实现子查询。

(4)掌握视图机制。

(5)定制SQL PLUS环境,会使用替换变量。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连接查询和子查询的使用。

难点:区分关联和非关联子查询的区别,及查询结果集的不同。

用ROWNUM限制查询结果。

第五章索引与数据完整性(一)讲授内容:5.1 索引。

5.2 数据完整性。

(二)基本要求(1)了解索引的分类和使用索引的原则。

(2)掌握创建、维护和删除索引。

(3)掌握数据完整性的分类和创建。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索引的概念,用处和分类;索引的创建和维护;数据完整性的概念、分类及实现。

难点:索引的维护;参照完整性的设计和实现。

第六章PL/SQL语言(一)讲授内容:6.1 PL/SQL概述。

6.2 PL/SQL字符集。

6.3 PL/SQL常量、变量与数据类型。

6.4 PL/SQL基本程序结构和语句。

6.5 系统内置函数。

6.6 用户定义函数。

6.7 游标6.8 包(二)基本要求(1)掌握PL/SQL程序设计的基本元素: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基本程序结构和语句。

(2)掌握常用的系统内置函数的使用,掌握自定义函数的编写。

(3)掌握游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4)了解包的概念。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常用的系统内置函数的使用,用户自定义函数的编写,显示游标的使用。

难点:游标变量的使用。

第七章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一)讲授内容:7.1 存储过程。

7.2 触发器。

7.3 事务。

7.4 锁。

(二)基本要求(1)掌握存储过程的创建、修改、删除和执行。

(2)掌握触发器的创建、修改、删除和执行;启用和禁用。

(3)掌握事物的概念和事务处理。

(4)了解锁机制。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创建和执行,事务的处理。

难点:DML触发器、INSTEAD OF触发器和系统触发器的触发时机、动作和作用。

第九章系统安全管理(一)讲授内容:9.1 用户。

9.2 权限的管理。

9.3 角色管理。

9.4 概要文件和数据字典视图。

9.5 审计。

(二)基本要求(1)掌握使用界面和命令方式创建用户,设置用户的概要文件、验证方式、口令、表空间、状态等相关属性。

(2)掌握权限的分类及常用的权限,进行权限的管理,角色的创建鱼管理。

(3)了解数据字典视图的内容及作用。

(4)掌握概要文件的用途及相关参数的意义及设置。

(5)了解审计的用途及分类。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用户、角色的创建和权限的管理;常用的数据字典表的访问;概要文件的创建和参数的意义及设置;审计的概念、用途。

难点:概要文件的参数的设置,通过数据字典查看系统信息。

第十章备份与恢复(一)讲授内容:10.1 数据备份和恢复。

10.2 逻辑备份与恢复。

10.3 物理备份与恢复入门。

(二)基本要求(1)备份的作用和种类。

(2)逻辑备份与恢复。

(3)物理备份介绍冷备份与恢复和热备份与恢复。

(三)重点及难点:重点:逻辑备份与恢复和物理备份与恢复。

难点:热备份与恢复过程中,数据库归档模式的设置,联机日志归档及日志文件的切换。

五、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教学内容:(1)数据库和表的创建和管理实验(4学时,基础性实验):熟悉ORACLE环境,使用SQL PLUS工具和SQL DEVELOPER 工具创建数据库、表空间和表,创建三类数据完整性约束,进行表数据插入、修改和删除,索引的创建。

(2)PL/SQL编程实验(2学时,设计性实验):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存储过程和触发器,通过小程序片段来访问数据库里的数据,并进行计算统计工作,通过触发器自动触发一些动作,进行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一致性保护。

(3)数据库的安全性实验(2学时,基础性实验):数据库用户、角色的创建、权限的授予和回收,概要文件的创建和管理。

了解oracle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策略。

实验要求:(1)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实验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并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复习教材中相关知识,并根据需要查找资料。

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拟订实验方案,规划流程图。

为保证尽量在统一安排的上机时间内顺利运行通过程序,应事先设计好程序。

(2)学生认真进行实验、自主调试程序、主动解决出现的问题,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教师在实验课上现场进行指导。

(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实验报告并按时提交。

教师课后进行批改。

实验安排:本课程实验共安排3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2个、设计性实验1个;共分4次实验课进行,每次2学时,共计8学时。

六、课外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七、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任课教师需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oracle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的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

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实例引导,辅以学生的实验训练。

教师课后需布置一定题量的作业,并认真批改。

在课程教学中安排期中测验一次,随堂进行(2节课,笔试闭卷),其成绩不计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仅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本课程考核采用统一笔试闭卷考试,并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

成绩评定仅由课程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定。

八、学时分配建议九、建议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郑阿奇主编,ORACLE实用教程(第3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参考书:●孙风栋,王澜等著,Oracle达人修炼秘籍(oracle 11g数据库管理与开发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郭克华,王超主编,oracle数据库开发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十、其它学习教材的同时,提供学生相关电子书籍进行学习。

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程实验环境建议使用oracle 11g。

编写人:丁杰敏审核人:黄巍教学院长:黄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