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学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学知识要点

疫苗学知识要点疫苗绪论疫苗(Vaccine) :疫苗是将病原微⽣物(如细菌、⽴克次⽒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减毒、灭活或利⽤基因⼯程等⽅法制成的⽤于预防传染病的⾃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 :⼀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度结合。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使⽤的⼈群不同:⼀般药物主要⽤于患病⼈群,疫苗⽤于健康⼈药物的性质:⼀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物药物,⽽疫苗均为⽣物药物。

药物作⽤:⼀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疫苗的成份和特点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

(疫苗效果)佐剂:⼜称⾮特异性免疫增⽣剂。

本⾝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于防⽌外来微⽣物的污染。

⼀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适宜的防腐剂。

⼤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醇、氯仿等。

保护剂或稳定剂: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疫苗中常⽤的乳糖、明胶、⼭梨醇等。

灭活剂: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法除了可⽤物理⽅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化学⽅法灭活。

常⽤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体有⼀定毒害作⽤,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缓冲液、盐类等⾮活性成分。

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免疫原性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机体后引起抗体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疫苗是一种含有微生物抗原的制剂,通过注射进入人体,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对该微生物的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可以帮助人体建立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特定传染病的风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儿童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

除了儿童疫苗外,成人也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有关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和接种方法,应当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推荐。

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公众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营养、运动健身、心理压力管理、饮酒戒烟、艾滋病预防、儿童保健等。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医生诊疗过程中的健康宣教、社区健康讲座、健康教育书籍、健康网站等。

健康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习如何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风险。

3.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卫生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食品环境的卫生保护。

空气环境卫生包括减少大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措施;水环境卫生包括保持水源清洁卫生、饮水卫生等;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

环境卫生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某些疾病的传播。

4. 营养健康营养健康是指通过合理膳食,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营养水平,预防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合理的膳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膳食指南,以指导公众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健康。

营养健康的重点内容包括:膳食搭配、饮食均衡、饮食习惯、食物安全等。

5.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自身情绪、心理状况的控制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已经成为全球健康的重要负担。

医学知识之流脑疫苗

医学知识之流脑疫苗

流脑疫苗一概述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疫苗称流脑疫苗。

二接种的意义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冬、春季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角弓反张,少数患儿出现关节痛,起病数小时后皮肤和黏膜可见大片淤血点、淤血斑,淤血严重者可造成局部皮肤坏死。

预防这种严重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三种类及免疫程序目前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有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2种,多糖疫苗有A群、A+C群、A+C+Y+W135群3个品种,结合疫苗有A+C群结合疫苗。

1.A群流脑多糖疫苗该疫苗现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

适用于6月龄~2岁儿童。

婴儿在6~18月龄时接种第1、2剂次(2剂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2.A+C群流脑多糖疫苗该疫苗现有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

适用于2岁以上的人群。

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已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一剂次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在儿童满3岁、6岁各接种1剂次(两剂间隔不少于3年)。

3.A+C群流脑结合疫苗该疫苗现为二类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适用于6月龄(部分厂家疫苗可从3月龄开始接种)以上儿童、成人。

4.A+C+Y+W135群流脑多糖疫苗该疫苗现为二类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原则进行接种。

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推荐前往流行区旅游或居住在流行区的人群、医务人员、实验室人员、军人等接种。

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由于“流脑”多在冬季为患,且疫苗接种后需待一个多月才可产生抗体而发挥抗病作用,故流脑疫苗的接种需提前至10月份,最晚不得迟于11月份。

另外,10月份的气温与自然环境也比较适合接种流脑疫苗。

四接种对象对2岁以上儿童,A群和C群多糖疫苗有85%~100%的短期效果,A+C群多糖疫苗则可提供至少3年的保护作用,但对2岁以下儿童的保护作用较短暂。

疫苗学知识点

疫苗学知识点

疫苗学知识点序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疫苗已成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疫苗学作为一门研究疫苗的学科,涉及了疫苗的原理、制备、接种和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为您介绍疫苗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以增进大家对疫苗的了解。

1. 疫苗的定义和分类疫苗是指通过给予人体或动物免疫原,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的一种制剂。

根据免疫原的来源和制备方法,疫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灭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经过灭活处理制备而成,如灭活狂犬病疫苗、灭活流感疫苗等。

1.2 温活疫苗:由病原微生物培养并杀死后制成,如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

1.3 亚单位疫苗: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产物或其代表性抗原制备而成,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1.4 构建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抗原基因插入其他生物体表达,如HPV疫苗、SARS-CoV-2疫苗等。

2. 疫苗的原理和作用机制疫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模拟感染引起免疫应答,进而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保护。

它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1 细胞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通过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引发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并诱导生成记忆性T细胞,以实现对感染和肿瘤的清除。

2.2 体液免疫:疫苗中的免疫原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复制。

3. 疫苗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疫苗制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从病原体的培养、灭活或减毒、纯化和稳定性测试等多个环节进行。

同时,为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制造商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质检。

3.1 疫苗制备:疫苗的制备包括病原体培养、灭活或减毒、抗原提取和纯化等步骤。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原材料的选择和确保制备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

3.2 质量控制:疫苗的质量控制包括种子病毒的检测、活性测定、纯度检验、稳定性评价等环节。

其中,活性测定是疫苗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可以通过动物免疫试验、细胞培养等方法进行。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有哪些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有哪些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有哪些
预防医学专业是以疾病预防为核心的学科,旨在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以下是预防医学专业所涉及的一些知识和技能:
流行病学:了解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包括疾病的分布、影响因素、传播途径等,能够设计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预防策略:掌握各种疾病的预防策略,包括个体层面的健康促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以及社区和群体层面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卫生管理:了解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卫生政策制定、卫生资源管理、项目规划与评估等,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预防医学工作。

营养与健康: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能够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进行营养评估和指导,推广健康饮食习惯。

疫苗接种:了解各类疫苗的特性、接种程序和安全性,能够进行疫苗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进行疫苗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

卫生教育与宣传:掌握卫生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计划,传播预防医学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疾病控制与监测:了解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能够进行疾病监测和调查,制定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危机事件应对:具备处理突发卫生事件和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的能力,包括灾害应急、传染病爆发等,能够组织和协调相关的应对工作。

1。

疫苗的生物学原理

疫苗的生物学原理

疫苗的生物学原理
疫苗的生物学原理
疫苗是由一种病原体或疾病的免疫原制成的复合物,可以产生免疫和保护接受者免受传染病的侵染。

疫苗有疫苗、活性、减毒和融合四种类型。

这些疫苗的原理都是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保护被免疫者免受这些疾病的攻击。

免疫原是疫苗中最重要的成分,它可以识别不同的病原体和疾病,并能够识别和攻击它们。

疫苗中可以含有病毒、细菌、原虫、活细胞疫苗等几种病原体。

每种类型的疫苗都有不同的特性及方法,例如疫苗可利用吸收由连续外毒素或内毒素凝集技术机制制成,活性疫苗使用活菌或活病毒,而减毒疫苗则使用细菌和病毒,但以较低的活菌或病毒滴度接种,适合慢性或危及慢性疾病的免疫。

融合疫苗则是将几种不同种型的病原体的DNA片段进行拼接和融合,增加反应性,能够使患者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在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疫苗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的效果。

曝露病原体或疫苗时,接种者的免疫系统会发现入侵的外源性刺激物,释放特定的免疫信号蛋白,诱导B细胞增殖,对一个或多个抗原特异性分泌抗体,完成抗原识别,这种反应则称为免疫原识别反应(IRR)。

这种免疫原识别反应可以激活潜在的B细胞,从而诱导B细胞分泌抗体,也可以引发T细胞反应,从而诱导各种细胞和细胞因子来吞噬原虫病原体或病毒,或使其发生凋亡。

最终达到保护接种者免受疾病的目的。

疫苗和免疫学基础理论

疫苗和免疫学基础理论
胞活化增值,故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并不重要,如肌肉和皮下注 射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相同;
✓ 卡介苗在注射部位局部和远端淋巴结中都会复制,不仅在注射部 位产生迟发炎症反应,也能引起远处局部引流淋巴结反应。
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强
10
精选课件
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类毒素疫苗、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灭活疫 苗主要在接种位点激活固有免疫,不能复制,疫苗引起的免疫激活有限, 故需要多次接种。
苗效果 剂量:一般来说高剂量效果好,但剂量过大出现免疫耐受 受种者基因:免疫逃逸现象 灭活疫苗很少能接种1次就可以产生理想效果,所以需要
间隔3-4周重复接种(至少2次以上),不断刺激产生生发 中心反应。
23
精选课件
体液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
抗原的性质:活疫苗持久性好,如果再有抗原暴露或免疫 记忆在激活,就可以维持终身。
✓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 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
异性结合 ✓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半抗原特性应用-结合疫苗
免疫耐受:某些情况下(身体虚弱,感染)机体对抗原无 应答。
抗体: 致敏B细胞在收到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 的一类蛋白质,包括IgG、 IgM 、 IgA 、 IgD 、 IgE。
生发中心反应
✓ 在循环中被致敏的B细胞有些发育为B细胞淋巴滤泡,这种活性的 淋巴滤泡被成为“生发中心”[一般需要几周时间],每个生发中心 都由单个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子代组成。
✓ 通过吸引DC细胞,诱发生发中心反应,即生发中心的特异性B细 胞开始大量克隆增值,通过抗体亲和力测试和凋亡等过程,导致 抗体种类和亲和力改变。
免疫记忆
免疫系统再次遇到原来接触过的抗原后产生的强大反应能 力-免疫记忆

疫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疫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疫苗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疫苗:它是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和治疗用的试剂,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用于人或动物体的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

(或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免疫原性: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是指能使接种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n dose,ID50):是指能使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后,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感染发病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量。

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阴性菌裂解产生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方式细菌崩解后释放合成分泌到菌体外的化学成分脂多糖(LPS)蛋白质稳定性较稳定,耐热不稳定,易被热、酸和消化酶灭活毒性作用弱,对组织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毒性作用相似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并能引起特殊的病变和症状医学抗原性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能否产生类毒素不能经0.3%~0.4%甲醛液作用成类毒素致热性常使宿主发热对宿主不致热灭活疫苗:是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接种于动物、鸡胚、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繁殖后、经灭活处理使其失去致病力,但仍保留完整的生物结构和免疫原性。

疫苗中含有的菌体或病毒颗粒是“死”的,因此又称作死疫苗。

弱(减)毒活疫苗: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使病原体的毒力即致病性减弱或丧失后获得的一种由完整的微生物组成的疫苗制品。

因其中的微生物体是活的,因此也叫活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色葡萄球菌SPA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简称SPA)是细胞壁抗原的主要成分,几乎90%以上的菌株均含有这种成分,但不同的菌株含量差别十分悬殊。SPA占整个细胞壁蛋白成分的6.7%,通过胞壁肽聚糖以共价键与之结合。其它葡萄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不含SPA
(2)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n dose,ID50):
是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感染发病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量。
4、细菌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糖荚膜,菌毛
在巨噬细胞中生存
(2)抗体液免疫
伪装抗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血纤维蛋白
白色念球菌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肾炎结合抗体
侵袭力毒素
(3)细菌致病的3个步骤:
黏附定殖扩散
2、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机制归根结底是由于致病相关基因决定的,这些致病相关基因组成10-20kb的DNA片段,称为致病岛。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体突破皮肤、粘膜生理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
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表面结构:荚膜、黏附素、菌毛
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使抗体具有免
疫保护作用。(破伤风抗毒素)
类毒素:用甲醛处理外毒素,去除有害作用,注射后使机
体产生抵抗细菌的能力。(白喉类毒素,破伤
风类毒素)
3、细菌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是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要的微生物量。
疫苗与药物的区别
使用的人群不同:一般药物主要用于患病人群,疫苗用于健康人
药物的性质:一般药物主要为中药、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药物,而疫苗均为生物药物。
药物作用:一般药物主要减轻病痛,只有疫苗才能彻底控制和消灭疾病。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成分
疫苗的成份和特点
疫苗在制备时还需使用缓冲液、盐类等非活性成分。缓冲液的种类、盐类的含量都可影响疫苗的效力、纯度和安全性,因此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疫苗的基本特点: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由疫苗的抗原所决定,指疫苗接种进入机体后引起抗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免疫原性强弱的因素包括机体的因素和疫苗的因素。
■安全性
安全性包括疫苗本身的安全和接种的安全。大多数疫苗主要用于儿童和健康人群,因此其安全性要求极高。绝大多数国家以不允许因接种疫苗而发生的死亡率超过百万分之一作为安全标准之一。
1、细菌的致病性
(1)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
寄生:据大多数病原菌
腐生:产生毒素食物中毒
(eg.肉毒梭菌)
(2)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菌在特定条件下引起宿主疾病。
毒力(virulence):
致病力的强弱。
强毒、弱毒(减毒)、无毒
毒力因子:致病力的物质基础。
抗原:抗原是疫苗最主要的有效活性组分,是决定疫苗的特异免疫原性物质。(疫苗效果)
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
杀菌剂/防腐剂:用于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一般液体疫苗为避免在保存期间微量污染的细菌繁殖,均加入适宜的防腐剂。大多数的灭活疫苗都使用防腐剂,如硫柳汞、2—苯氧乙醇、氯仿等。
第二章
第二章疫苗学的基础
一、疫苗学的微生物基础
二、疫苗学的免疫学基础
三、疫苗学的传染病学基础
1、细菌的致病性
(1)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
可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正常条件下对宿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当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可以致病。(eg.金黄色葡萄球菌)
疫苗绪论
疫苗(Vaccine):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学(Vaccinology):一门关于疫苗理论、疫苗技术、疫苗研制流程、疫苗应用、疫苗市场及疫苗管理与法规的学科。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稳定性
疫苗必须保持稳定,以保证经过一定时间的疫苗贮存和冷藏运输过程■后疫苗仍能保持有效的生物活性。稳定性是衡量疫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广泛应用性
当某种传染病流行时,对流行区域的健康人群和易感者进行接种,在保护接种者个人的同时,随着接种人数的增加,当产生免疫的人数达到人群的80%以上时,整个人群形成一个免疫屏障,形成群体免疫,避免疾病的流行与传播。
保护剂或稳定剂:
为保证作为抗原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存活并保持免疫原性,疫苗中常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剂,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梨醇等。
灭活剂:
灭活病毒或细菌抗原的方法除了可用物理方法如加热、紫外线照射等之外,也常采用化学方法灭活。常用的化学灭活试剂有丙酮、酚、甲醛等,这些物质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因此在灭活抗原后必须及时从疫苗中除去,并经严格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
毒性作用
弱,对组织无选择性,各种内毒素毒性作用相似
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并能引起特殊的病变和症状医学
抗原性
弱,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作用弱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0.3%~0.4%甲醛液作用成类毒素
2、细菌的致病机制
(2)细菌毒素(toxin):
内毒素的治疗:抗体、内毒素拮抗剂
外毒素的治疗:抗毒素、类毒素
(二)病毒的致病作用
1、病毒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的三大重要门户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2)垂直传播
通过胎盘或产道,
病毒由母亲传给胎儿的方式胎盘产道
2、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向外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侵袭蛋白:酶
(2)细菌毒素(toxin):
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物质。
损伤宿主细胞
干扰生理功能
一、疫苗学的微生物学基础
(一)细菌的致病性与毒力因子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
产生方式
细菌崩解后释放
合成分泌到菌体外的
化学成分
脂多糖(LPS)
蛋白质
稳定性
较稳定,耐热
不稳定,易被热、酸和消化酶灭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