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原理及色彩三要素》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色彩三要素教案

色彩三要素教案

色彩三要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色彩的三个要素: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2.学会通过调色来改变图片的色彩。

3.了解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1.色相(1)颜色的分类颜色是根据波长长短顺序排列的,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基本颜色。

这些基本颜色可以通过光线加深或混合来得到其他颜色。

(2)色相的定义色相是指颜色在光谱中所处的位置,也是颜色的基本属性之一。

它可以用角度来表示,即0度为红色、120度为绿色,240度为蓝色。

2.亮度亮度可以理解为颜色的明暗程度。

亮度较高的颜色比亮度较低的颜色更加鲜艳明亮。

3.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在饱和度高的情况下,颜色更加鲜艳,而在饱和度低的情况下,颜色比较暗淡。

三、教学步骤1.引入2.讲解分别从色相、亮度和饱和度三个方面详细讲解每个要素,并配以实例。

3.实践操作(1)调整图片的色彩让学生自行打开一张图片并调整其色彩,教授调整的方法和技巧。

并让学生通过调整颜色的三个要素,观察变化前后的影响。

(2)设计难度不同的配色方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风格设计难度不同的配色方案,引导学生思考色彩搭配的原则和表达的效果。

4.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颜色的三个基本要素有了深入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来调整图片色彩和设计配色方案。

五、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张图片,进行调色处理,并说明调整的理由和思路。

提交图片和调整记录。

六、教学要点2.理解不同配色方案的原则和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建议1.在讲解时可辅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展示每个要素的特点和变化。

2.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指导和重复练习来提高学生们的调色技能。

3.在设计配色方案的环节中,建议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主题和情境进行实践,从中体会不同配色方案的表达效果。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三要素的定义及意义;2.掌握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概念;3.能够运用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进行色彩设计。

二、教学内容1.色彩三要素的定义及意义;2.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概念;3.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鲜明色彩的画作或照片,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色彩三要素的定义及意义•色相:指颜色的基本属性,是色彩的种类或名称。

如红色、蓝色等。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是由颜色的明亮度决定的。

明度高的颜色会给人以轻松、明亮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会给人以沉重、暗淡的感觉。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或饱和程度,是颜色的鲜艳度。

饱和度高的颜色会给人以明亮、浓烈的感觉,饱和度低的颜色则会给人以柔和、平淡的感觉。

3. 讲解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概念•色相环:向学生展示色相环,让学生了解不同色相之间的关系。

•明度等级:向学生展示明度等级图,讲解明度的概念及不同明度对人的感受。

•饱和度等级:向学生展示饱和度等级图,讲解饱和度的概念及不同饱和度对人的感受。

4. 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色彩搭配原则:讲解常见的色彩搭配原则,如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等。

同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

•色彩情感表达原则:讲解不同色彩对情感的影响,如红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场景中应该选择哪种色彩来表达特定的情感。

•色彩平衡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在设计中如何保持色彩的平衡,避免过于单调或过于杂乱的效果。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要求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海报或广告页面,运用所学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以及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鼓励学生创意,并提供辅导和指导。

6. 展示与分享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作品,并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分享意见。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作品以及课堂问答等形式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在色彩设计方面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评估。

色彩构成教案(全)

色彩构成教案(全)

色彩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3. 学会使用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进行色彩搭配。

教学重点:1. 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3. 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色彩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2. 色彩搭配的实践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

3. 彩色卡片或色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色彩的三要素(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色彩三要素的识别和运用。

三、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色彩轮盘和色彩坐标图进行色彩搭配。

四、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10分钟)1. 向学生讲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和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色彩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色彩的三要素和搭配方法。

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应掌握色彩三要素的识别和运用,以及色彩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色彩构成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色彩的冷暖概念和情感表达。

2. 学习色彩的对比效果及其在构图中的运用。

3. 探索色彩的节奏与和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色彩的冷暖概念和情感表达。

2. 色彩的对比效果及其在构图中的运用。

3. 色彩的节奏与和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色彩冷暖的理解和应用。

2. 色彩对比效果的创造和构图的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色彩Ⅲ》课程教案

《色彩Ⅲ》课程教案

《色彩Ⅲ》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色彩Ⅲ》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色彩的原理、搭配技巧以及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色彩知识,提高色彩搭配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色彩设计人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体系及色彩搭配原则。

2. 掌握色彩的心理效应、文化内涵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能够运用色彩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的定义、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 色彩体系:RGB、CMYK、Pantone等色彩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3. 色彩搭配原则:对比搭配、类似搭配、渐变搭配等。

4. 色彩心理效应: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色彩情感表达等。

5. 色彩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象征意义、色彩在历史和艺术中的演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色彩基本概念、原理及搭配技巧。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色彩搭配心得,互相评价。

五、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 教学过程:a. 色彩基本概念讲解(4课时)。

b. 色彩体系及搭配原则讲解(4课时)。

c. 色彩心理效应及文化内涵讲解(4课时)。

d. 色彩搭配实践练习(8课时)。

e. 经典案例分析及讨论(4课时)。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作业完成情况(30%)。

2. 实践作品:色彩搭配练习作品,包括色彩稿、设计草图和实际应用(40%)。

3. 课堂讨论:小组讨论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观点阐述清晰度(20%)。

4. 期末考试:色彩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1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色彩学》、《色彩搭配手册》等教材。

2. 网络资源:色彩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教案《色彩三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色彩的属性(明度、色相、纯度),色彩三要素形成幼师生必备的美术素养。

色彩的一般运用法则。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和世界艺术的喜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意识。

3、培养学生敏锐的色彩辨别能力,感受色彩的对比与变化,色彩三要素丰富视觉经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色彩三要素[b]教学过程[/b]:[b]第一环节:小故事引题,激发学习兴趣。

师较夸张地讲生活小故事播小动画《买裙子》、《洗照片》,引出要准确表达色彩需要了解色彩的属性——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纯度)。

[b]第二环节:通过课件演示色彩三要素的定义。

[/b]明度指色的明暗深浅程度,可用明度高和明度低来表达;色相指色彩呈现的面貌,用色彩的名称来表达;纯度是指色彩的饱和纯净程度,艳的纯度高,灰的纯度低。

色彩“三要素”与“三原色”互相关联又容易混淆,色彩三要素教案教师可演示“什么又是三原色?”部分,指出三原色为红、黄、蓝等不可由其它颜色调配的基本色,黄色是明度最高;由三原色可以调出绿橙紫等三间色,再混合可得红灰、黄灰、蓝灰等复色。

原色纯度最高,复色纯度明度都低,记住十二种常用色相的名称。

[b]第三环节:一起接受趣味考验![/b]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抢答四个色彩辨别练习。

“汽球的色相渐变排列”按色相环由红—紫—蓝—绿色相渐变。

“学校照片偏色因素的判断”判断偏色的主要原因。

“女孩的裙子的明度渐变排列”观察和排列色的深浅(用明度高低表达)“女孩的裙子的纯度的区分”原色间色的线度高,一些粉色、复色纯度低。

这个环节主要为巩固三要素知识点并培养辨色能力。

色彩三要素[b]第四环节:色彩三要素的一般应用法则。

[/b]色彩三要素第一组演示卡通形,白纸上黑字、蓝字等显得清晰说明明度对比强的容易突出,因而在手抄报的设计与黑板报的设计时因为底色不同用色也不同。

在婚礼中常采用色彩的统一与对比来突出新娘。

色彩三要素初中美术教案

色彩三要素初中美术教案

色彩三要素初中美术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三要素分析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 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色彩三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掌握。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色彩三要素的定义、示例和应用。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画中的色彩。

2. 提问:你们知道色彩有哪些要素吗?二、讲授(10分钟)1. 教师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 色相:指颜色的种类,如红、黄、绿、蓝等。

3.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越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越低。

4. 纯度:指颜色的纯净程度,原色纯度最高,间色次之,复色最低。

三、示范(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示例,讲解色彩三要素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2. 教师现场作画,展示如何通过调整色彩三要素来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给予建议和指导。

五、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强调色彩三要素的应用和表现。

六、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色彩三要素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继续练习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创作,提高色彩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创作。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绘画创作,提高了对色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 教案

色彩三要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色彩的三要素教案目标:1. 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2. 掌握如何使用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创造不同的色彩效果。

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创作自己的色彩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色彩的了解,提问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场景。

探索色彩的三要素:2. 解释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和示例。

- 色相:指颜色的种类,如红、黄、蓝等。

-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如浅色和深色。

- 饱和度:指颜色的纯度或强度,如鲜艳和暗淡。

3. 展示不同色彩的例子,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每个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特点。

活动实践:4. 分发彩色画笔、颜料或彩色纸等工具,让学生尝试混合颜色,并观察和记录不同色彩的变化。

- 学生可以通过混合不同色相的颜料来创造新的颜色。

- 学生可以通过调整颜料的明度来改变颜色的明暗程度。

- 学生可以通过添加黑色或白色来调整颜料的饱和度。

5.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创造不同的色彩效果。

创作活动:6. 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如彩色纸、颜料、画笔等,让他们设计和创作自己的色彩作品。

- 学生可以使用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境。

-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创造对比或和谐的效果。

7. 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一个展示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

总结与评价:8.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对色彩的影响。

9.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色彩的应用,如在绘画、设计、摄影等领域中的运用。

11. 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和资源,让学生继续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创作更多的色彩作品。

教案评估:- 学生对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理解程度。

-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色彩三要素教学设计方案

色彩三要素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掌握色彩三要素在绘画、设计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绘画创作。

(2)能够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设计作品。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美术专业学生、设计专业学生及对色彩感兴趣的爱好者。

三、教学内容1. 色彩三要素概述1.1 色相1.2 明度1.3 纯度2. 色彩三要素在绘画中的应用2.1 色彩搭配2.2 色彩表现2.3 色彩构图3. 色彩三要素在设计中的应用3.1 品牌设计3.2 室内设计3.3 产品设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提出问题:色彩有哪些要素?它们在绘画和设计中起到什么作用?2. 讲解色彩三要素2.1 色相:介绍色相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2 明度:讲解明度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3 纯度:阐述纯度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 色彩三要素在绘画中的应用3.1 色彩搭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技巧。

3.2 色彩表现:指导学生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3 色彩构图:讲解色彩构图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掌握构图技巧。

4. 色彩三要素在设计中的应用4.1 品牌设计:分析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4.2 室内设计:指导学生运用色彩三要素进行室内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产品设计:讲解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色彩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5.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或设计作品。

5.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色彩运用能力。

6. 课后拓展6.1 学生收集与色彩相关的资料,了解色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6.2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色彩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原理及色彩三要素》教学教案一、本次课主要内容:●对上堂课的一些问题进行复习●新课导入(提问)●新课内容●小结●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如下:(一)、对上堂课的一些问题进行复习:(二)、新课导入(提问):色彩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一种物理现象还是心理现象?(三)、新课内容:色彩原理没有光源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

什么是光呢?从广义上讲,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它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

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

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们肉眼都可以分辨。

只有波长在 380纳米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觉。

这段波长的电磁波叫可见光谱,或叫做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

如:长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实际上,阳光的七色是由红、绿、紫三色不同的光波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我们把这红、绿、紫三色光称为三原色光(目前彩色电视所采用的是红、绿、蓝,实际上混合不出所有自然界之色,只是方便而已,但光学一直采用红、绿、蓝为三原色,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色图"来表示),国际照明学会规定分别用x、y、z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百分比。

由于是百分比,三者相加必须等于1,故色调在色图中只需用x、y两值即可。

将光谱色中各段波长所引起的色调感觉在x、y平面上做成图标时,即得色图(见图2)。

因白色感觉可用等量的红、绿、紫(蓝紫)三色混合而得,故图中愈接近中心的部分,表示愈接近于白色,也就是饱和度愈低;而在边缘曲线部分,则饱和度愈高。

因此,图中一定位置相当于物体色的一定色调和一定的饱和度。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实验,他用三棱镜将太阳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色带。

据牛顿推论:太阳的白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分解叫做色散,虹就是许多小水滴为太阳白光的色散,各色波长如下:单位:纳米可见光谱表: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

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

(图3)物体色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争论颇大,有人认为有固有色,有人认为没有。

主张没有的人说:没有光什么物体也不具备颜色,物体之所以有色,是因为不同物质对七色光中不同的色光吸收或反射不同,所以呈现色彩不同。

他们又说:绿叶这种物质能反射绿光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绿的,红花这种东西是能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上去是红的。

而主张有固有色的人说:为什么红花照上红光会显得更红,这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红色素,它的红色已饱和,所以全部反射出来,而将红光照到绿叶上,绿叶会变成黑色,这是因为绿叶中没有红色素,它全部吸收,自然会成为黑色的,而白色纸上任何色素都不具备,照上任何色光它大部分都反射出来。

另外白色的棉花因为它不具备任何色素,所以反射全色光,当染上红色素后,其质地没有多大变化,因而反射红光,吸收其他色光。

为了免其争论,我们称它是物体色,但要说明物体之所以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不同物体反射不同色光,为什么?因为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反光曲律,这种曲律,人们称为色素。

比如说,红色物体,它的曲律能反射红光,也就是说它的曲律是能反射640~750纳米的电磁波,如果红光照到上面,即可产生同步共振的效应,使红光反射回来,只有一部分红光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

所以我们看到它为红色,也称该物体反射红光。

如果是其他色光照到上面,因为曲律不同而产生波长的干扰作用,所产生的干扰波不一定是多少,如果是550~600纳米的黄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会产生类似600~640纳米的干扰波,即类橙色,这就是所谓黄光被吸收。

如果是480~550纳米波长的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可能产生较为紊乱的干扰波,这种干扰波大部分不在可视光波之内,仅有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产生视知觉,我们说这种绿光波吸收而产生黑灰色的视知觉。

如果是白色光照在红色物体上面,只有白光中640~750纳米的光波产生同步共振,其余的光波产生干扰,我们说,这是红光被反射出来,而其余光波被吸收。

能反射不同波长的物体,因为其曲律不同而对不同色光产生同步共振,我们称它能反射不同色光。

如果是黑色物体,它不能纯净地反射某种色光,也就是说:不能使任何一种色光同步共振,只能反射干扰后的混合型较杂乱的电磁波,所以我们称它为黑色吸光体。

黑色之所以吸光,就是因为色光照到它上面不能产生同步共振的返回,所有不同波长电磁波被干扰,干扰后即将光能消耗在干扰之中,产生热量,这就是黑色吸光的作用。

而白色物体能将七色光的电磁波大部分同步共振地反射回来,仅有一小部分在共振时消耗其能量,所以,我们称它反光率高,有凉爽感。

这就是物体反射不同色光的原理。

另外,我们知道,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因而它同样具备电磁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这又是与色光相同的物体色反射相同色光的又一原因之所在。

任何物体对光都具有吸收、透射、反射、折射的作用。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也最强。

比如说:清晨的太阳为什么是红的?这是因为清晨的太阳光要照到我们身上需穿过比中午几乎厚三倍的大气层,而且清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子。

阳光穿过它时,其他色光许多被吸收、折射或反射了,只有红光以巨大的穿透力,顽强地穿过大气层、水蒸气来到地面,在此其间,大部分蓝紫色光都被折射在大气层及水蒸气里,而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大部分是红橙色,所以太阳看上去是红的。

在卫星上看天空本来是漆黑一团,但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呢?这就是因为太阳光照到地球上,其中蓝紫色的光因其穿透性最弱而被空气吸收、折射、反射了,这些蓝光散布在空气中,看上去自然是蓝的。

而海水为什么是绿的呢?水不是无色透明的吗?这也是因为阳光照入水中,大部分青绿色光折射在水中,所以看上去海水是青绿色的。

在空气污染极少的天山,我们发现,近山是绿树,中景山是青蓝色,而远景山则是蓝紫色,故人称"青山绿水"。

由于以上原因,我们绘画中就出现了"色彩的透视",即:近暖、远冷,近实、远虚,近纯、远灰,此处暂不多赘。

色彩的三要素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素。

(一)明度在无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

在有色彩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一中明度特征。

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紫色为明度最低的色,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相和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

在我们进行一副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色彩关系轴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明暗的敏锐判断力。

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构成的关键。

(二)色相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

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彩的概念。

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

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

在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的波长与频率,它们从短到长按顺序排列,就像音乐中的阶级顺序,秩序而和谐,大自然偶而将这光谱的秘密显露给我们,那就是雨后的彩虹。

它是自然中最美的景象,光谱中色相发射着色彩的原始光辉,它们构成了色彩中的基本色相。

在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是用色环而不用呈直线运动的光谱表示色相的系列,处于两个可见光谱的两个极端色-----红色与紫色,在色环上绝妙地连接起来,使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最简单的色环由光谱六色相之间增加一个过渡色相,这样就在红与橙之间增加了红橙色,在红与紫之间增加了紫红色,以此类推,还可以增加黄橙、黄绿、蓝绿、蓝紫各色,构成了十二色环。

从人眼的辨别力来看,十二色环是很容易被人分清的色相。

如果在十二色相间继续增加一个过渡色相,如在黄绿与黄增加一个绿味黄,在黄绿与绿之间增加一个黄味绿,就会组成一个二十四色的色相环,它呈现着微妙而柔和的色相过渡节奏。

二十四色相在色彩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三)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程度。

它取决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

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具有绿色相似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提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也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纯度变化系列是通过一个水平的直线纯度色阶表示的,它表示一个颜色从它的最高纯度色(最鲜色)到最低纯度色(中灰色)之间的鲜艳与混浊的等级变化。

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等,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

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到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

纯度体现了内向的性格。

同一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

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纯度的选择往往是决定一块颜色的关键,只要对色彩纯度的控制达到精妙的程度,才可以算是一个严格的、经验丰富的色彩设计家。

(四)、小结:色光的分解原理,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及各自概念,特点。

对固有色的理解。

三要素的区别及各自的层级把握。

(五)、课后思考与练习:根据色彩的形成原理,运用明度推移,纯度推移,色相推移一起做出一张的才构成作业.思考个种推移对画面气氛的影响都在哪些方面?(六)、课后反思:我们生活的接触过哪些色彩三要素的直接表现形式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