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帖:有趣的汉语称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奇特的越级称谓

中国古代奇特的越级称谓

中国古代奇特的越级称谓
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以“姐”称姊。

然而,“哥、哥哥”或“姐、姐姐”在历史上曾经分别有指称父亲和母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唐朝表现最为明显。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载:“唐时人称父为'哥’”,“唐时宫中称父称兄皆曰哥。

”《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几件事情:“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

’”这是唐玄宗(李隆基)称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为“四哥”。

睿宗的另一个儿子隆业为中山郡王,他在洛阳龙门造了一座观世音石像,该像铭文题:“弟子中山郡王隆业奉为四哥娘六亲眷属敬造观世音石像。

”这个“四哥”也指他的父亲睿宗。

睿宗在高宗诸子中排行第八,但在武后所生诸子中排行在四,故称“四哥”。

玄宗儿子李琰在回答玄宗的话时说“惟三哥辨其罪人”,这“三哥”即指排行老三的玄宗。

有趣的中国古代称谓

有趣的中国古代称谓

有趣的中国古代称谓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他有自称等等。

这不单单是一个称呼,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尊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敬称”。

是对谈话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表示尊称所用的词叫做敬辞。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

如:令、尊、贤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搞笑的语文:称谓乱套

搞笑的语文:称谓乱套

称谓不能乱套有个著名女演员在产后复出接受采访时说到孩子,谈到朋友们寄来的贺卡上很多都写着“祝麟儿……”,她解释说自己的孩子并不叫麟……其实麟儿这个词本来就是用来赞美别人家的孩子的,她的朋友给她贺卡,肯定是极尽祝福和赞美的,怎么会以为写的是孩子名字呢?还说以后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确实,她要是明白了什么是“麟儿”,可能更不好意思跟孩子解释了。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大国。

能体现“礼仪”的地方很多,从“称谓”一项就可以略知一二。

称谓,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我们平常遇到的主要是谦称、敬称和特殊称谓的问题。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古人在说自己时基本都是谦称,并且因身份而有所不同。

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

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

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

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

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

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

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

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说自己的女儿“小女”。

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

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

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

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

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

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

雅称荟萃:称谓也可以这么美!

雅称荟萃:称谓也可以这么美!

雅称荟萃:称谓也可以这么美!《礼记·少仪》有:“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中华用语不光讲究谦恭,也讲究婉雅,今天就先来看一看称谓之雅。

中国巍巍昆仑,滔滔黄河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汉书·郊祀志》:“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神州:相传,中国远古部落首领黄帝统治的土地被称为神州。

《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孟子·梁惠王下》:“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班彪列传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注:“中夏,中国。

”函夏:《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家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家乡: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趣味语文之称谓

趣味语文之称谓

对联俗称对子,在旧时也称之为桃符。

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集娱乐、文化、艺术为一体,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中华民族瑰宝。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挨门观赏取乐。

后来,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对联不仅是文人学士施展才华的表现,也成为文人学士酒后茶余游戏的方式。

· 对联的种类·目前对于对联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分类方法。

如果从对联的长短来分,我们可以把对联分为长联和短联。

但如果从使用范围上来分则可分: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源联、中堂联、谐趣联、行业联、装饰联等。

如果从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分又可分为:叠字联、复字联、顶针联、嵌字联、拆字联、音韵联、谐趣联、无情对、回文联等。

实际上对联还有很多种分类分法,并且由于它们在形式上相互渗透。

因此很难有一种统一标准的分类方法。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古代的特殊称谓名称

古代的特殊称谓名称

古代的特殊称谓名称咱今天就来唠唠古代那些特殊的称谓名称,这可老有趣了。

就说皇帝吧,那称呼可老多了。

咱最常听到的“陛下”,您想啊,这词儿多有范儿。

为啥叫“陛下”呢?这就好像皇帝高高在上,底下的臣子在台阶下(陛就是宫殿的台阶嘛)跟皇帝说话,不敢直呼其名,就用“陛下”来指代皇帝。

这就像是一种距离感的体现,你要是臣子,你能直接喊皇帝的大名?那不得掉脑袋呀!还有“皇上”,这称呼一听就觉得皇帝那是高高在上,掌控着整个天下,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

再说说官员之间的称谓。

在古代,要是一个小官见到大官,那小官得恭恭敬敬地称呼大官为“大人”。

这“大人”的称呼可不像咱现在有时候开玩笑似的称呼。

在古代那可是充满了敬重的。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古代当个小官,见着那些大官,战战兢兢地喊一声“大人”,估计声音都得发颤。

还有什么“大人明鉴”之类的话,那都是小官为了表示自己的谦卑和对大官的尊重。

咱也不能光说当官的呀,普通老百姓之间也有特殊的称谓。

比如说“娘子”和“相公”。

这俩称呼多甜呐!您想啊,小两口,男的称呼女的为“娘子”,女的称呼男的为“相公”,就好像现在的“亲爱的”“老公”之类的称呼。

我就好奇啊,古代人说这俩词儿的时候,是不是也像现代人说“亲爱的”那样充满了爱意呢?我觉着呀,八九不离十。

有一回我跟朋友聊这个事儿,朋友就说:“你看啊,古代人多含蓄,这称呼既体现了亲密,又不失文雅。

哪像现在有时候喊得那么直白。

”我当时就反驳他:“嘿,你这话说得可不对,不管直白还是含蓄,都是表达感情的方式嘛。

”古代还有对文人的特殊称谓呢。

“夫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

您要是个念书的,见着那些学问高的老师或者学者,就得恭恭敬敬地称一声“夫子”。

这就好比现在咱们对那些德高望重的教授的敬重一样。

那些文人雅士之间还互相称呼“兄台”,这称呼多亲切啊。

就好像在说:“嘿,兄弟,咱们都是同道中人。

”我有时候就想啊,如果我能穿越到古代,和那些文人雅士混在一起,我也能大大方方地称呼他们“兄台”,然后跟他们谈诗论文,那该多爽啊!还有对老人的称呼,“老丈”这个词就很常见。

古时有趣的称呼

古时有趣的称呼

古时有趣的称呼都说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巍巍华夏。

无论是大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还是小到饮食、衣着等方面一直都是“四方蛮夷”所仰慕的主体。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老祖宗们的一些有趣的称呼。

现在男同胞们把自己的对象都叫“老婆”或者是“媳妇”,而古人呢,则有好几种叫法,接下来我们就举几个例子。

一、拙荆拙荆又作“山荆”,“荆室”,或简称为“荆”,是旧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谦称。

“拙”念第一声,意思类似于笨拙的我。

“荆”为一种灌木,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

荆钗布裙,指以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

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生活俭朴,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笨拙的我的妻子。

后因以“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还逐渐还演变成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梁鸿与妻子孟光二、贱内“贱内”与“拙荆”的意思一样,都不是对女性的蔑称。

“贱”是指低贱的自己,都是自谦之词。

说白了,“媳妇”的“妇”就是一个女人拿着一把扫把,所以古时也把自己老婆称作“执帚”。

接下来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自称的。

三、在下古时候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意思就是在人家下面(看官老爷们别想歪了)各类古代小说里面屡见不鲜。

如《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妇人问道:‘不敢动问官人,高姓尊讳?’ 许宣答道:‘在下姓许名宣,排行第一。

’”《老残游记》第一回:“今日奇缘,在下到也懂得些个。

”四、老夫老夫是成年男子对自己的称呼。

《礼记》:“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七十以上男子自我谦称老夫。

当然到了后面,年纪也不那么明显,比如曹操和苏轼都自称过老夫。

五、奴家奴家是古时女子、妇女的自称。

也是一种谦称,取义为生活得像奴隶一样的人。

这个,大家可以详细参照《水浒传》。

《水浒传》影视剧照有了自称,当然就有了对别人的称呼。

六、足下、阁下足下,汉语词语,古代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现代多用来指脚底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的称谓(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对平辈或尊辈一般称字。

如称屈平为屈原。

(2)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3)称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如欧阳修谥号为“文忠”。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某人。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官地(1)称籍贯指用籍贯之名来称呼某人。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2)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某人。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是因为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之。

(2)称爵名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古代帝王自称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2)读书人自称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4)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辞。

“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汉语称谓
有趣的汉语称谓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

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

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

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

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我你您他(她)我们你们他(她)们咱们咱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和非亲属间两种: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

爸爸、妈妈是典型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姐等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
血亲称谓爷爷
祖父奶奶祖母姥爷姥姥外公外婆爸爸父亲妈妈母亲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儿子女儿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儿
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姻亲称谓姑父姨夫舅妈婶婶伯母大妈大娘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
儿媳妇侄媳妇女婿侄女婿
孙媳妇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姐等。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
爸妈爷奶姥叔舅姑姐哥
三叔大伯老舅四姨二姑三姐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

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

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

如:
借子称:他爸他妈他叔他三奶他二叔……
从子称:姐姐哥哥爷爷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

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先生夫人太太少爷小姐大人陛下老爷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总统先生居里夫人张太太王小姐法官大人国王陛下张先生。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姐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

先生与小姐是不对称的,
先生是一种尊称,小姐不一定是尊称;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姐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姐,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它有以下一些形式:同志老师师傅同学老板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

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

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

老板是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

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

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

可谓风水轮流,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医生护士律师教练会计经理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市长团长主任上校教授博士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司机厨师理发师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司长局长署长处长科长股长省长专员州长市长县长乡长队长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
(2)军衔:元帅将军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3)职衔:教授讲师研究员助研编审高工工程师
(4)学衔:博士硕士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

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

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

谦称:
(1)称自己
:小弟属下弟子孩儿老朽愚兄鄙人
(2)称己方:贱内犬子敝友家严家慈
敬称:直接称呼对方:老王老张王兄郭老老伯尊大人令尊令堂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

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

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

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

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

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

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赵刚钱进
复名则有两种可能:连名带姓称谓或纯名称谓,后者比前者要亲昵得多。

比如崔希亮这个名字,在正式的场合要姓和名一起说,同学之间也经常是连名带姓一起说。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小名、大号、绰号。

小名是童年时期所使用的名字,使用范围仅限于家庭邻里之间,而大号则是学名,是一个人从上学时开始使用的正式名字。

这个名字一般来说要伴随人的一生,绰号是别人强加的名字(有的本人会欣然接受,有的本人不接受。

常常会在一段时间里代替本名,作为称谓形式存在。

名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了几千年,人名的研究也很有成绩。

但是人名作为一种称谓形式,历史上却有很多讲究,有避讳、有变化,如曾国藩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在他的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落款。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的遗风在今天也还有影响。

8.亲昵称谓
亲昵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小张小王(小+姓);小明小玫(小+名)
(2)张儿王儿(姓+儿,儿不占音节);英儿花儿(名+儿,儿不占音节)
(3)李子杨子(姓+子);梅子英子(名+子)
(4)大王大刘大李
(5)明明朗朗兰兰西西
(6)哥们儿爷们儿姐们儿
(7)小伙子小姑娘闺女小朋友9.戏谑称谓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称谓对象来说,这种称谓形式显得不够尊重或缺乏礼貌,但是在开玩笑的时候当属例外。

常见的戏谑称谓有:老外大兵老(冒)儿板爷儿小子老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