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 水稻栽培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稻基础知识点总结水稻,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水中的禾本科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重要的主粮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七大农作物”之一,对于世界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水稻的种植繁育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研究,培育出了各种不同品种的水稻。

本文将对水稻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水稻的生长环境、植株生长特点、主要品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一、水稻的生长环境1. 气候条件水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

一般而言,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在20-35摄氏度之间,生长最佳温度为25-30摄氏度。

水稻对日照充足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穗粒的形成。

另外,水稻对降水的需求也较大,一般生长季节的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左右较为适宜。

2. 土壤条件水稻最适合的土壤是肥沃的水田土壤,同时对于排水性能也有一定的要求。

水稻耐水性强,但不耐涝。

因此,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壤应该是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3. 光照条件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穗期,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穗粒的形成和充实。

而且光照对水稻的生长孕育周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充足的光照会影响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二、水稻的植株生长特点1. 水稻的生长节律水稻的生长节律主要分为五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

在每个生长阶段中,水稻植株的生长特点和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种植管理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进行调整。

2. 水稻的生长习性水稻是一种重茬作物,对水排水性能有一定的要求。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水稻对水的需求比较大,需要保持水田内的水分稳定。

3. 水稻的生长特点水稻的生长特点主要体现在叶片形态、分蘖和根系生长等方面。

水稻植株的叶片常呈长椭圆形,叶脉平行,叶子有成草状和柄状的区别。

水稻的分蘖能力较强,一株水稻可以分蘖多株,这也是水稻的高产生长特点之一。

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

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

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活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了解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将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水稻栽培的基本要点,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水稻的选择和准备1.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确保良好发芽和健壮生长的关键。

种子处理包括浸种、消毒、沥干等步骤,以确保种子的健康状态和生长能力。

二、田地准备和种植1.土地准备:在水稻栽培前,田地应进行适当的耕作和松土,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育苗:水稻的育苗是种植的重要步骤。

育苗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水分、温度和光照等因素,以确保幼苗的良好生长。

3.移栽:当水稻幼苗长到适宜的高度时,应将它们移栽到稻田中。

移栽时要注意适宜的间距和深度,以便幼苗能够充分生长。

三、水分和营养管理1.灌溉:水稻是水生植物,对水分需求较高。

适当的灌溉是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灌溉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条件来控制,避免过度浇水或过度干燥。

2.肥料施用: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

在适当的时候施用合适的肥料,可以提供水稻所需的养分,促进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四、病虫害防治1.病害防治:水稻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害,如稻瘟病、稻瘿蚊等。

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合理轮作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影响。

2.虫害防治:水稻常见的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

掌握虫害的防治方法,如使用昆虫防治剂或天敌昆虫等,可以保护水稻免受虫害的侵害。

五、收获和储存1.收获时机:水稻的收获时机是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水稻应在籽粒饱满、颜色转黄的时候进行收获。

2.储存和加工:收获的水稻应及时进行储存和加工,以保持其质量和营养价值。

合适的储存条件和加工方法可以延长水稻的保存期限,并减少损耗和质量变化。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

下面是水稻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的详细介绍。

一、品种选择1.根据种植区的生态条件、水稻生物学特性、市场需求等,选择适宜的优良水稻品种。

一般来说,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更受农民欢迎。

同时,要注意选择适应性强、耐倒伏、耐逆境的品种。

二、土壤准备1.水稻喜湿怕旱,所以要选择排水良好、土壤保水性好的地块种植水稻。

2.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杀灭病菌和虫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三、育苗管理1.选择健康的水稻种子,进行种子浸种、脱胶等处理,提高萌发率和苗期抗逆性。

2.选择合适的育苗基质,控制温度和湿度,注重通风,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

3.控制育苗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影响后期株型和产量。

四、田间管理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合理配比氮磷钾肥料,并进行精确施肥,提高效果,避免浪费和污染。

2.控制灌水量和灌水时机,根据水稻生育期的需水量,科学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以保持适度湿润的土壤环境。

3.杂草管理:及时除草,手工除草或喷洒除草剂,保持田间整洁,防止杂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损失。

5.病虫害防控中要尽可能选择环保、低毒的药剂,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6.控制倒伏:采用稳杆等措施,避免水稻出现倒伏现象,保证产量和质量。

五、收割和后期管理1.选择适宜的收割时机,一般在稻穗成熟后,但还未开始飒落时进行收割,以保证稻谷的品质。

2.秋季水稻通常需要晾晒一段时间后才能入库,要注意避免霉变、变质等情况。

3.做好田间秸秆的处理,可以采用还田、秸秆还田等措施,减少秸秆的燃烧,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水稻栽培管理技术的要点包括品种选择、土壤准备、育苗管理、田间管理、收割和后期管理。

水稻栽培技术及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及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及要点
一、水稻栽培技术
1、基地准备
水稻栽培的基地是水稻所在的地方,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料,因此,需
要选择满足如下条件的河流原野:土质深而坚实,酸碱度适中,排水良好、湿度充足,具有足够的氮、磷、钾等有机肥料的河流原野。

有了适宜的基地,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土壤处理。

2、土壤处理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促进土壤的新陈代谢,增加养分储存量,在
深耕时,应尽可能深耕到地下40厘米以下,将土壤基本筛细,以保证地
表土壤质地良好;其次要进行肥料撒施,以便增加土壤肥力,增强水稻的
根系发达;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机肥料,如粪肥,可以提高水稻对气候、病虫害的适应性,增强水稻抗性。

3、种植
根据稻米种类的不同,有两种种植方式,一种是播种,一种是坐播。

播种时,要选择降雨后湿润的土壤,防止种子受到烈日、冷风等环境影响;坐播时,要视情况施用丰沛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种子耐旱,增加抗旱性。

4、灌溉
水稻灌溉的关键在于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发达,特别是在农节期间,水稻的灌溉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利用自来水、池塘等水源灌溉;同时。

水稻种植技术

水稻种植技术

水稻一、水稻的生物学基础(一)水稻的生长发育1、水稻的一生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发根、长叶、分蘖、拔节、长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最后形成新的种子,称为水稻的一生。

从播种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日数,叫水稻全生育期。

水稻一生共分为四个时期:(1)秧苗期。

播种——移栽(2)返青分蘖期。

移栽——幼穗分化前(3)拔节孕穗期。

幼穗分化——抽穗前(4)抽穗结实期。

抽穗——成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划分:(1)营养生长期。

根、茎、叶、分蘖(营养器官)(2)生殖生长期。

穗、花、籽粒(生殖器官)2、种子发芽(1)种子构造:谷粒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构成。

(2)种子生活力:一是种子成熟度。

开花授粉后7—10天的种子具有发芽能力,20天后发芽力正常。

二是种子休眠期。

籼稻的休眠期很短,特别是早稻种子休眠期更短。

三是种子寿命。

种子贮存的时间越长,寿命越短。

种子在一般条件下贮存,生活力可保持2年,但发芽率只有50%左右。

(3)种子发芽过程:一是吸胀;二是萌发(破胸);三是发芽三个阶段。

露出白色的胚称为破胸,胚芽达到谷粒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3、根的生长水稻的根系:水稻属须根系,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不定根又分为普通根和浮根,浮根除吸收水分和养分外,还能吸收氧气,输送到下部的根系,以提高下部根的活力,这是水稻适应淹水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

4、叶的生长水稻叶有完全叶和不完全叶两类。

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在胚中已分化形成。

水稻一生叶主茎的叶片数已定。

主茎第1—3片叶是在幼苗期生长的,最后3片叶则是在幼穗分化期生长的,其余各叶都在分蘖期生长。

5、叶片功能叶片功能期是指叶片保持光合能力时间长短。

叶片功能期随着叶位上升,由短变长,水稻1—3片叶只有10多天,而剑叶功能期可达50—60天。

6、水稻分蘖水稻茎基部节上腋芽长成的分枝称为分蘖。

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

掌握分蘖规律,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成穗,保证足穗,达到高产稳产。

7、水稻分蘖规律(1)分蘖发生的节位:无论主茎或分蘖茎,都有很多节,每个节上都有一个腋芽。

水稻耕种知识点总结大全

水稻耕种知识点总结大全

水稻耕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水稻的种植1.选地种植: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作为水稻的种植地,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2.耕地准备:在种植前需对水稻的种植地进行深翻耕地,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3.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的生长周期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来说,水稻的春季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份,夏季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份。

4.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以保证产量和质量。

5.良种繁育: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有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性。

6.密度控制: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地的肥力状况,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每亩种植量在240-270kg之间。

二、施肥1.基肥:在耕地准备的过程中,施入适量的基肥,以提供水稻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可以选择有机肥或化肥进行施肥。

2.追肥:根据水稻的生长期进行追加肥料施肥,一般来说,水稻的追肥期在抽穗前后和结实期。

3.土壤养分检测:在施肥前进行土壤养分检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确定施肥方案,有利于提高施肥效果和减少浪费。

4.肥料选择: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的生长需要选择适宜的肥料进行施肥,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效果更佳。

5.肥料比例:合理控制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施用比例,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三、病虫害防治1.预防为主: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损失。

2.生物防治:采用天敌或天敌类物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持生态平衡。

3.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时,可适当采用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防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合理轮作:合理的轮作种植方案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减少对病虫害的化学防治。

5.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一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在病虫害发生时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四、水管理1.排水系统: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保证水稻的根系充分通气,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栽培复习重点

水稻栽培复习重点

(水稻栽培)一、名词解释1、安全齐穗期:生产中常将秋季连续2天或3天低于20-23℃的始日定为安全齐花期,向前推5天为安全齐穗期。

2、拔节长穗期: 长穗期从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需要30d左右,生产上也常称拔节长穗期。

3、保花肥:防止颖花退化的肥料称为保花肥,一般雌雄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肥。

4、促花肥:在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时追肥,有促进颖花数增多的效果,称“促花肥”。

5、返青分蘖期:是指移栽到幼穗分化以前的时期。

6、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7、感温性: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8、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9、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经济产品器官(稻谷或糙米)的收获量。

10、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的比重,称为经济系数。

11、生物产量: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一般指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12、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

13、无效分蘖: 一部分出生较迟或生长量小的小分蘖,生长逐渐停滞至枯死,称无效分蘖。

14、秧龄:一般指水稻从播种到拔秧的秧田日数或叶龄。

15、叶龄模式: 以叶龄为基准,对水稻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包括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的叶龄模式、高产群体叶龄模式和栽培技术叶龄模式。

16、叶龄余数: 水稻单茎未长出的叶数。

17、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所有的绿色叶片总面积,是一个比值。

18、营养生长期: 指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包括种子发芽和根、茎、叶、蘖的增长,并为过渡到生殖生长期积累必要的养分,分幼苗期和分蘖期。

19、有效分蘖: 分蘖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蘖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蘖。

20、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在该叶龄前发生的分蘖一般成为有效分蘖,在该叶龄期后发生的分蘖为无效分蘖,这个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的转换叶龄期称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一般为N-n。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1.地力准备:水稻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进行种植。

在种植前进行土壤翻耕,除去杂草和病虫害,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2.良种选用:选择优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3.适时播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避免低温和多雨时期播种,以免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水稻要在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

4.浸种浸液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将稻种进行温水浸种或浸液处理,以促进发芽和增加出苗率。

浸种时间一般为24小时,浸种温度控制在25~30℃为宜。

5.密植适宜:根据品种的特性和种植区域的条件,合理控制水稻的密度。

一般来说,一亩地的适宜株数在2.5~3.5万株之间,这样既可以保证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6.科学施肥:水稻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较高,因此合理施肥对提高产量非常重要。

在不同生长期,根据作物需求的不同,进行合理施肥。

同时,在施肥过程中注意控制施肥量,防止肥料过量,造成浪费和污染。

7.水田管理:水田是水稻生长的重要环境,合理管理水田对增加产量和保护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在水田管理中,要注意合理控制水位,保持适宜的水分供应,避免过干或过湿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

8.害虫防治:水稻生长期间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进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巡田,发现害虫及时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9.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进行田间管理非常重要。

浇水、松土、除草等管理措施要及时、合理。

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和需求,定期松土、除草、以保持土壤通气性和保证水稻的光合作用效果。

10.收获和储存:水稻的收获要在水稻籽粒成熟后进行,一般水稻穗上千分之二十的籽粒呈黄熟期即可收获。

收获后应及时晒干,除杂质,储存到通风、干燥的库房中,避免受潮和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品质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栽培基础知识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部学习资料目录前言 (2)第一章水稻的一生 (2)第二章培育多蘖壮秧 (3)第三章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 (8)第四章争取壮秆大穗 (11)第五章提高结实率 (14)第六章高产栽培要点 (17)前言为了提高水稻栽培技术(主要是杂交水稻,含杂交水稻制种﹑繁种栽培),提高水稻产量,我们总结群众的经验,通过科学分析编写这本教材,以提高员工和农户的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

水稻的生产能力是非常高的。

一粒杂交水稻种子,通过一百多天的生长发育,可生长获得1000多粒甚至几千粒稻谷。

水稻这种巨大的物质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总结认识这些规律,善于利用这些规律,就能获得更大的收获!第一章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一生可分为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的生长方式。

一种叫营养生长,一种叫生殖生长。

习惯上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又可分为秧苗期﹑分蘖期﹑稻穗发育期﹑结实期四个生长时期。

营养生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分蘖数的增加。

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

插秧后,秧苗有一个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停滞,发生新根的过程,这就是回青期。

抛秧的因为植伤少,回青期不明显。

回青后开始分蘖,并且愈来愈多,直到稻株开始拔节,由于生长中心已经转入(早熟品种)或即将转入(中迟熟品种和感光品种)生殖生长(幼穗分化),一般不再继续产生分蘖。

这些分蘖可分成两类:能正常结实的分蘖,叫做有效分蘖,不能正常结实的分蘖,叫做无效分蘖。

在正常情况下,杂交水稻迟熟组合,在幼穗分化前有三片叶以上和较强壮的独立根系的分蘖,大多数可以成穗。

中迟熟组合在幼穗分化时有三片叶和较强壮的独立根系分蘖,大多数可以成穗,早熟组合在幼穗分化二期前有三片叶和独立的根系的分蘖,还可以成穗。

应以幼穗分化为界,根据不同熟期的组合和禾苗生长封行情况以及土质条件来区别判断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生殖生长的开始标志是稻株的幼穗开始分化,这个时间一般在抽穗前的26~32天。

生殖生长除稻穗的分化发育成长外,还有节间拔长﹑新叶抽出﹑根系深扎等营养生长同时也旺盛地进行。

应该说,稻株的幼穗分化开始前是营养生长;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抽穗后到成熟,才基本上是生殖生长。

由于幼穗分化开始后,稻株的生长中心已转入稻穗的分化发育,因为稻穗的分化和发育对夺取高产关系极大,一般都是把稻种萌发到幼穗分化这一期间叫做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把稻穗分化到成熟这一期间叫做水稻的生殖生长阶段。

生殖生长的显著特征是稻穗的成长和谷粒的灌浆充实。

这一阶段分为稻穗分化发育期和结实期。

习惯上幼穗分化一﹑二期为枝梗分化时期;三﹑四期为颖花分化时期;五﹑六期为花粉减数分裂和幼穗伸长时期;七﹑八期为花粉成熟期。

结实期从抽穗到成熟,又可以分为乳熟期﹑腊熟期﹑完熟期。

幼穗分化发育是决定每穗粒数的时期;结实期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是水稻产量的结果。

水稻高产栽培必须从秧苗抓起,打好扎实的基础。

第二章培育多蘖壮秧“秧好一半禾”,要想种稻高产,首先要育好多蘖壮秧。

(一)浸种催芽一粒稻谷,剥开外颖(谷壳)就见到米粒,在米粒靠外稃基部一侧,有胚,米粒其余部分叫做胚乳。

胚包括胚芽(幼芽)、胚轴和胚根(幼根)。

胚是稻谷的生命点,如果胚死亡,稻谷就丧失生命力。

胚芽或胚根或者胚芽和胚根同时突破稻壳,开始生长发育,就叫稻谷萌发。

(见图1、2、3)稻谷萌发必须具有的水、温、气三个条件。

1、水分:籼稻含水量在13%以下,可以长期储藏。

吸收水分达到占本身重量25%时,就可以开始萌发,吸收水分达到40%时,最适宜萌发。

浸种是稻种发芽的必须条件。

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因谷壳薄、透水性好,浸种时间早春要12个小时,晚造只要6-8个小时即可。

浸种时间太长,会使胚乳中的营养物质渗出发粘(称为现糖),种子内容空虚,降低发芽率。

种子吸足水分的标准,是能透过谷壳看出腹白和胚为度。

2、温度:稻谷萌发必须有适宜的温度。

籼稻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宜的温度为30-35℃,最高温度为40℃。

如已吸足水分,温度在12℃以下,则不能萌发,时间一长,病菌侵入,就会烂种。

若温度超过38℃则抑制幼芽生长,超过40℃将会烫死根芽。

在25℃以下的温度,稻种虽然能萌发,但萌发持续的时间长,出芽参差不齐。

在30-33℃的环境下,对萌发最有利,破胸整齐。

在破胸后要将温度降至20-25℃,以降低幼根幼芽的生长速度,减少胚乳的消耗,有利催出粗壮的根芽,使秧苗三叶前有充足的养分成长壮秧。

3、氧气:稻种在萌发时,要进行旺盛的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以使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为可溶性的糖类和氧化物,供给胚的生长。

进行呼吸作用,就需要氧气。

稻种在浸水缺氧的情况下也可以萌发。

这是因为水稻的祖先曾长期在淹水的条件下生活,形成一种“无氧呼吸”(也称“酒精发酵”)的适应性。

“无氧呼吸”就是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进行不吸氧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胚的生长发育。

缺氧对水稻萌发生长将有严重问题:(1)在无氧呼吸时,要得到同样的能量,据科学测定需要消耗比有氧呼吸大约要多27倍的营养物质,使得秧苗生长衰弱;(2)秧苗和幼根对缺氧的反应完全不同。

缺氧时(如灌深水),幼芽以细胞伸长方式进行生长,幼芽的伸长比有氧时快得多,表现瘦弱细长;幼根则以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生长,缺氧生长就慢,深水下几乎不能生长,萌芽的稻种有芽无根或“头重脚轻”,遇到低温就会闷种烂芽。

水气适宜的条件,先长根后长芽,根系发育好,成秧率高。

“湿长根,水长芽”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水稻一生的规律。

要使稻种萌发整齐,秧苗健壮,除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外,还必须有充足的通气条件,供给氧气。

(二)育秧1、叶龄稻种萌发后,从地上部来说,首先长出芽鞘(无色),接着长出不完全叶(即鞘叶),出现不完全叶后,秧苗呈现绿色,称为“见青”。

以后从不完全叶的叶鞘内长出第一片完全叶“简称第一叶”,从第一叶鞘内长出第二叶,从第二叶鞘内长出第三叶……等等。

一个品种在大体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其一生中主茎总叶片数大体相同,变动不会太大。

因此,从秧苗期开始,我们就可以像人用年龄来表示年青或年老一样,用主茎已出生的叶片数来表示稻株的年龄,这就叫做“叶龄”,一定的叶龄代表着稻株内部生理上一定的发育时期,所以叶龄可以比较精确地表示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

主茎总叶数相同的不同品种,在叶龄相同时,其内部生理上发育时期也大致相同。

但主茎总叶数不相同的品种,即使叶龄相同,也不会处在相同的发育时期中。

弄清楚叶龄和生长发育的关系,对看苗诊断,决定栽培措施大有参考价值。

2、促进根系良好发育播种后,培育的重点在促使其迅速扎根和形成强壮的根系上。

稻谷萌发后,最早伸出的是一条胚根(又叫种根)。

第一叶长出后,在种根基部上方长出几条称为“鸡爪根”的次生胚根,是分蘖节以下的节位上生长的根,起“立苗”、吸收肥、水作用。

培育壮秧首先要使这些根迅速生长并且全部扎入土中。

如到了二叶期,种根和鸡爪根尚未扎入土中,会大量发生飘秧、倒秧,造成成秧率低,禾苗生长不整齐,严重影响秧苗质量。

根的生长发育需要氧气。

要使根系发育良好,必须向根部供给氧气。

叶片长出后,可以由叶部气孔吸入氧气,然后通过体内的细胞间隙送到根端,在叶片长出前,此路未通,根部最容易缺氧。

农谚称为“湿长根,水长芽”。

秧苗必须用落干秧板的方法,直接向根部供氧,促进根系健康生长。

秧苗的主要根系是发生在分蘖节上的不定根,可发生不定根的节位随品种的主茎叶片数而定,通常由7-13个。

成为缩得很短的地下茎节。

水稻的次生根由下向上一节节地按顺序发生,所以形成了水稻密集的须根系。

常规稻秧苗叶龄在三叶以下时,未具有发生不定根的能力,到四叶期,最基部的分蘖节上才开始发生吸水、吸肥能力强大的不定根。

杂交水稻不育系和其杂种一代,因具有野生稻的生长特性,在二叶时即可生长不定根。

常规稻到了四叶期,杂交水稻到了三叶期最基部的分蘖节上才开始生长吸水、吸肥能力强大的不定根,苗基部也由于分蘖节的形成而开始长粗。

四、五、六叶期生长不定根节不断增多,秧苗发根能力也愈来愈强。

二叶到三叶期的秧苗,处于“断奶期”,发根能力差,插秧容易死苗、“僵苗”,不适宜插秧,三至四叶期宜抛秧,四叶一心开始,在气温稳定时可以小苗插秧。

早春天气不稳定,宜秧龄大一些插秧,晚造宜秧龄小些插秧。

3、保证秧苗的养分供应胚乳中的养料,一般可以供应到三叶期。

由于胚乳中储藏的蛋白质已分解完毕,胚乳中的养料只能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氮素供应已不能满足细胞分裂营养体生长的需要,秧苗在三到四叶,胚乳储藏淀粉已供应完,以后的生长就完全靠秧苗本身吸收和制造养料。

三至四叶期又是分蘖、不定根生长和秧苗长粗的转折点,养料供应充分,秧苗分蘖早,苗粗壮;养料缺乏,秧苗瘦弱,分蘖推迟。

因此,一叶一心应施氮肥,使断奶前准备充足养料,达到三叶分蘖长粗的目的。

4、秧苗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1)温度:籼稻秧苗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12℃,其幼芽和幼根都停止生长。

秧苗一叶一心前最耐低温,2-4叶期抗低温的能力最弱。

遇到连续的低温天气,秧苗生活力减弱,容易感染病菌造成烂秧。

较为多见的是根系活力差,受病菌感染失去吸水能力,阴冷天过后突然天晴,出现大量生理失水,造成青枯死苗。

防寒育秧最好的方法是薄膜育秧。

不采用薄膜育秧的,一叶一心前遇到低温,以采用落干秧板,湿润护苗为主。

二叶后应在低温冷害时保持水层护苗,待气温稳定回暖再排水炼苗。

但长期淹水又会闷死“即缺氧”种芽,根系生长差。

因而早春防寒育秧要协调好“水”“气”的矛盾,“以水护苗,以气养根”,根据天气的变化科学调配。

(2)光照:必须在光的作用下,秧苗才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系吸收来的水分、养料,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行生长发育。

如果没有光,秧苗长不了多久,生命就会停止。

低温寡照天气秧苗不能现青发绿,已发绿的叶色转淡,变成白化苗。

光照不足,叶片和叶鞘细长柔软不能形成壮苗。

光照充足,是壮秧的物质基础。

自然光照的强度我们无法控制,但可以采用疏播的方法来满足秧苗对光照的要求。

所以疏播是培育壮秧的关键。

播种量应掌握在移植时秧苗能满足光照需要来确定5、育成分蘖多,发根能力强,抗逆性好的分蘖壮秧秧苗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根部送来的水,进行光合作用,首先产生糖。

糖和根系吸收来的氮素结合,形成蛋白质。

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没有蛋白质的增长,稻株就不能生长。

除了蛋白质,还需要纤维素等的碳水化合物,以构成细胞壁。

当根系吸收来的氮素很多时,光合作用最初的化合物的绝大部分就会与氮素结合,用作合成蛋白质的材料,因而细胞分裂很快,秧苗生长迅速,叶色变浓绿(俗称“黑”),组织变柔嫩。

当根系吸收来的氮素适量时,则光合作用最初的产物糖,一部分与氮素结合合成蛋白质,另一部分被转化成淀粉之类的碳水化合物,在秧苗体内积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