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2)特点
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3)成因
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
a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
b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
c在湿热气候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种种地形奇观。
(4)分布
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武陵源,河北承德的磬锤峰、僧帽山和双塔山、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青城山、重庆的四面山、乐山凌云山等。
3、岩溶地貌
(1)概念
在巨厚的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灰岩)层上,由于水的溶蚀和析出、沉积等化学变化过程而形成的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分布集中于云贵高原,如桂林山水、石林等。
(2)影响岩溶地貌形成的因素
A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它们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
①岩石性质:要具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
②地质构造:一般为断层、节理发育的地区,两组节理交叉部位,裂隙度大,透水性好,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
B气候因素:
①降水
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量大,有利于水循环,水的溶蚀力强。但纯水对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是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岩石的溶解度才显著增大。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存在的化石等地质遗存。

这些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科学价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在于其独特性和科学性。

这些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地质历史和文化内涵。

游客在游览地质遗迹时,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历史演变和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等等。

其中,张掖丹霞地貌、贵州喀斯特地貌、海南火山地貌等具有代表性。

这些地质遗迹的景观特点独特,是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好去处。

在开发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时,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的平衡。

保护地质遗迹是保护自然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的前提。

同时,合理利用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开发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时,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和科学意义的旅游资源。

在保护和利用的平衡下,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变和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

- 1 -。

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旅游管理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董红梅刘慧芳基金项目:本文由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地质旅游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翠华山、洛川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编号: 2013JK0184)。

作者简介:董红梅(1973-),女,汉族,山西平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

刘慧芳(1990-),女,硕士研究生。

地质旅游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之一。

但由于对地质旅游概念及特征的界定不清,使我国地质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文章对国内外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地质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以指导我国地质旅游的针对性开发及有效、细化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地质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目的。

地质旅游是旅游业中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已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旅游形式之一。

我国在1980年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地质科学普及活动,如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科技夏令营活动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地质旅游形式。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开始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了地质遗迹保护十年规划,并决定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GGN)及发展地质旅游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筹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地质旅游。

但随着我国地质旅游的发展,其市场竞争也日愈激烈,为了竞争客源和吸引更多1游客,一些地质公园进行的地质旅游开发完全偏离了地质主题,使得开发的地质旅游有名无实。

究其原因,除受利益趋动外,还与国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不足,对地质旅游概念、特征的界定不完善有关。

因此,对国内外的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旅游概念,为规范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地质旅游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世界许多旅游景区已出现因不良的旅游开发行为而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旅游业的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并提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可持续旅游形式。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

《旅游地质特点[5篇范例]》第一篇:旅游地质特点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发展,旅游成为了社会经济第三产业,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通过对旅游地质学的学习和了解,分析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作出此学习报告。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导下,如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旅游业迅速成长,各行各业也逐渐融入其中。

而地质科学作为研究大地、矿物等诸多绮丽景观的学科,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自然之美,让人们不断认识到地质科学的瑰美与绮丽,旅游地质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

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也是旅游地质学的出现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及一般特征旅游地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与地质有关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旅游资源中那些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人类文化遗址。

从学科定义上讲,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并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同时,由于这些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的困难和时间的漫长,所以这些资源都是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空间定位性: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分布区,等等;永续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外,一般都较为缓慢。

相对于人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一般都较为缓慢,当破坏了这些地质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于再生的;鲜明的科学性。

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保护摘要: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以及在人类形成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类与地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人类有关的文化遗址遗迹。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且分布非常广泛,这些地质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变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主要特点、分布情况、开发保护一、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主要特点:1、丰富多样性。

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分布的空间也极为广泛,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

就前者而言,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河、无论是喀斯特还是黄土、沙漠,各种形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都以不同方式存在。

就后者而言,由于地势、气候等方面的不同,即便是类似的旅游资源,也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展现,比如,在山岳旅游地质资源方面,我国有数百座不同类型的大山,分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且各具特色。

2、空间定位性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定位性,是指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这种空间位置受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内在分布规律。

例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碎屑岩分布的地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并且与岩层的产状、厚度、岩性等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还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有关。

3、永续性及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以外,一般都是较为缓慢的。

因此,相对于人的生命及社会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

同时也正是如此,当人们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这些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以)再生的。

例如,石灰岩溶洞及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其它钙华沉积物,其形成过程以百万年或万年计。

旅游资源学第2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学第2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 (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
• •

第三节 地貌类旅游资源
• 一、地貌的形成
• (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内力(地质)作用是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可以引起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岩浆侵入 和喷发等,使得地表的起伏加剧。 • 外力(地质)作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辐 射能。外力作用的可以使流水、风、冰川、湖泊、海洋等 对地表物质进行作用,引起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 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使得地表的起伏变小。 • 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而构造运动常 控制外力地质作用进行的方式和速度。内力作用构造运动 使得地表起伏加剧,就为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
三、构造遗迹旅游资源
• 地壳在内力的作用下自古至今都在不停地发生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就是以保护地质(含构造)剖面,出露完 全的地层剖面和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 著名,有地史教科书之称,2001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 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连续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 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序列, 地学界称之为“五代同堂”。 • 区内地质构造遗迹多样,岩石褶皱、断裂等多样,是挤压 变质、褶皱造山、剥蚀夷平等过程乃至地壳演化规律的天 然实验场,是一部记录在石头上的地质史书,是对游人普 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宝库。 • 嵩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人文景观众多,是历史 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闻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 嵩山的怀抱,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也坐落 于嵩山。
2.地质构造
• 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 就形成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 (1)褶皱构造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 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岩层受 挤压褶皱向上拱起称为背斜,向下弯曲称为向斜。在地貌上,背斜常 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 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 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 (2)断裂构造 当岩层受力超过了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发生断裂。 • 岩石断裂后,断开的岩石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称为节理。 • 岩石断开后,断面两侧的岩石发生了显著地相对位移称为断层。 当两 条以上断层同时存在时,中间岩层凸起,两侧陷落的叫地垒;相反, 中间陷落,两侧相对凸起的叫地堑。 •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地 堑)、我国华山北坡大断崖(地垒)等。地垒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 (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 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 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 “张家界地貌”作为一种单独的地貌类型,得到 国际地质同行的认可。 2009年5月,原中国地质 科学院院长赵逊撰写的论文《中国的地质遗产》, 被东亚、东南亚地球科学协调委员会(ccop)在 马来西亚以英文出版。“张家界地貌”作为一种 单独的地貌类型,在文中正式提出,首次得到国 际地质同行的认可。地貌的世界唯一性,才是张 家界的本质价值,是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根本理 由。
崀山的丹霞地貌
• 崀山是目 前全国最 大乃至世 界稀有的 大面积丹 霞地貌景 区。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4、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石英砂岩是一种比较坚硬 的砂岩,一般情况下很难被风化侵蚀产生造型地 貌。但在湖南张家界,却形成了举世罕见的“砂 岩峰林峡谷地貌”。这也是世界唯一的石英砂岩 峰林。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二、我国地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 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 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
❖我国的泰山、华山、黄山、天柱山、九华 山、崂山、普陀山等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地 貌。
旅游景观赏析--地质地貌景观
泰山
九华山
黄山
❖花岗岩地貌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 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 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 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或者形成 为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风动石——福建东山岛风景名胜区的海滨崖上,有一块重约 200吨的临海巨石,状似玉桃,底部触地仅数寸,风吹石动, 故名“风动石”,然而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倒,有“天下第一 奇石”之称。
❖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 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

旅游地质学

旅游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旅游的主要特点:异地性、业余性、享受性、消费性和知识性。

旅游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乐”这样三条一、旅游地质学的概念--旅游地质学是研究与旅游有关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地质资源;开发地质景观的观赏性、科学性及其旅游价值;提高人们旅游的游览质量和观赏水平的学科。

旅游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地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释名胜区、风景点、地质景观等旅游资源的成因、演变及发展,并科学性的探讨与研究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规划和保护,提高人们的旅游质量。

二、旅游地质学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就其客体属性来说,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山水名胜、自然风光,如风景区、珍贵动植物生息地、特殊地质构造等。

后者主要指历史古迹、文化遗迹,以及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城乡建设等。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自然赋予的、尚未作其他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们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及其地域组合,包括水光山色、江河湖泊、阳光海滩、奇石异洞、流泉飞瀑、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有美学价值的景物。

自然旅游资源大部分是地质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一国或一地区特有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旅游文化、城乡风光、旅游商品和风味佳肴等。

人文旅游资源则多依附于自然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及与地质体直接相关的人类活动遗迹”。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山川河流等,均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旅游资源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址,还有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的遗迹,即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以及人类遭受地质灾害等各种遗迹。

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1、观赏性地质旅游资源--各类山水风光、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岩溶景观、丹霞景观、峡谷瀑布、河流湖泊、冰川雪山、石窟石雕、海岛沙滩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旅游管理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董红梅刘慧芳基金项目:本文由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地质旅游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翠华山、洛川国家地质公园为例”(编号: 2013JK0184)。

作者简介:董红梅(1973-),女,汉族,山西平陆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管理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

刘慧芳(1990-),女,硕士研究生。

地质旅游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之一。

但由于对地质旅游概念及特征的界定不清,使我国地质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文章对国内外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地质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以指导我国地质旅游的针对性开发及有效、细化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地质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目的。

地质旅游是旅游业中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已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旅游形式之一。

我国在1980年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地质科学普及活动,如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科技夏令营活动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地质旅游形式。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开始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了地质遗迹保护十年规划,并决定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GGN)及发展地质旅游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筹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地质旅游。

但随着我国地质旅游的发展,其市场竞争也日愈激烈,为了竞争客源和吸引更多游客,一些地质公园进行的地质旅游开发完全偏离了地质主题,使得开发的地质旅游有名无实。

究其原因,除受利益趋动外,还与国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不足,对地质旅游概念、特征的界定不完善有关。

因此,对国内外的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旅游概念,为规范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地质旅游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世界许多旅游景区已出现因不良的旅游开发行为而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旅游业的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并提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可持续旅游形式。

地质学家也渐渐理解地质保护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早在1995年英国地质历史学家Hose首次提出了“Geotourism”这一新术语。

但是对于“Geotourism”中的“Geo-”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Geotourism”中的“Geo-”源于“geology”和“geomorphology”,并指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地貌,具体包括地形地貌、岩石露头、岩石类型、沉积物、土壤和晶体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游览对象的旅游。

目前这种理解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所接受和使用。

另一种解释认为Geotourism 中的“Geo-”源于“geographical”,是1997年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深编辑乔纳森和其妻子莎莉提出的“地理可持续旅游(Geographical sustainable tourism)”演变发展而成,2002年美国旅游业协会(2009年改为美国旅游协会)和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将“Geotourism”的这种解释进行了介绍,认为地质旅游的目的是为维持或提高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包括环境、文化、美学、遗产和当地居民的福祉(其中的环境包括地质部分但没有明确指出)。

目前这种地质旅游的概念主要在美国使用。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对“geotourism”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范畴和角度考虑的,地质学家定义的地质旅游是从旅游的对象进行探讨,被旅游行业认为是旅游业中的一个利基市场或特殊兴趣旅游;而美国国家地理界定的地质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方法和管理工具,而不是专注于单一的主题。

前者属于狭义的范畴,后者属于广义的范畴。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狭义的定义更能体现地质旅游区别于其它旅游类型的特殊性。

二、地质旅游的概念、特征(一)地质旅游的概念地质旅游作为相对较新的旅游术语,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地质旅游有着不同的诠释,目前尚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统一的定义。

最早是Hose于1995年发表在《环境解说》上的一篇论文中对地质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它是超越了单纯的美学欣赏,旨在提供地质知识的解说及相关服务设施,以使旅游者获得地质遗迹点(包括有助于地球科学发展的地点)的地质、地貌知识及对其的理解;1997年、2000年Hose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一定发展,认为地质旅游与解说有关,目的是为了保护地质与地貌遗迹点。

该定义首次确定了地质旅游的对象是地质遗迹,并提出通过地质解说实现地质教育和地质保护。

Ibrahim Komoo (2000)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一些适合开展旅游的地质遗迹点,开发设计出以教育为基础,并具有娱乐性的特殊的细分旅游市场;Hose在2005年也提出地质旅游是某种形式的利基。

Tongkul(2006)将地质旅游定义为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开展以教育为基础的旅游;Ruchkys(2007)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遗产作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的一部分;James Hose(2008)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强调以地质及其景观为游览对象的特殊兴趣的旅游。

从这些学者对地质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地质旅游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以地质为主题的特殊旅游或专项旅游。

Dowling Newsome(2006)提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基础,能够促进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及保护地球的地质特征,强调当地居民受益的可持续的旅游体验方式。

他们明确提出了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基础的可持续旅游。

Hose(2008)又对地质旅游的概念进行更合理的解释,认为地质旅游除了纯粹的地质景观美学欣赏外,更应通过解说和服务设施的提供以使旅游者获得地质、地貌遗迹知识及对其的理解。

他认为地质旅游包括地质景观欣赏和地质教育,后者需要有过解说和其他服务设施得以实现。

Sadry(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需要多学科整合的旅游,它不仅需要保护和解说地质遗址内的非生物自然特性,还要考虑地质遗址内的居民及有关的文化问题。

他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知识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的旅游。

Newsome Dowling(2010)认为地质旅游是特别强调地质及其景观的自然旅游形式,是到地质遗迹点进行的以保护地质多样性,并通过欣赏和学习达到理解地球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旅游。

它的实现需要通过专门访问地质遗迹点、使用专门的地质科普游道和一定的地质观,配备专业地质导游、地质旅游活动及地质旅游者中心的支持。

该观点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景观为对象的自然旅游形式,目的是欣赏、学习和保护,并首次提出了地质旅游实现需要的条件,为地质旅游在实践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参考。

Hose(2012)再次发展了地质旅游的概念,认为地质旅游是通过建立保护区,提供地质与地貌遗迹包括地形,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物的解说和服务设施,为当代和后代人提供欣赏、学习和研究。

由上述可知,尽管国外对地质旅游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别。

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对象的专项旅游;以地质知识或地质教育为基础;以地质遗迹保护为基本目的;以地质解说为实现的重要手段。

与之相比,国内对地质旅游概念研究较少,如陈安泽(2006)认为地质旅游是与旅游地球科学紧密相关,是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和相关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开发和保护的联合;庒寿强(2000)认为地质旅游是指那些与地质直接有关的旅游,特别指出不能用外延更宽的地学旅游的内容来涵盖甚至湮没地质旅游;陈辉(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以地质遗迹及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种主题旅游。

前者主要从旅游开发的一般性方法上进行探讨,后者则仅强调了地质旅游的对象及性质,实践指导性不强。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上对地质旅游概念界定的几点共识,研究确定我国的地质旅游概念。

(二)地质旅游的基本特征地质旅游作为特殊兴趣的旅游形式,除具有旅游的一般性特点外,还应具有区别于一般旅游的特点。

所以,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地质旅游,一些学者在地质旅游定义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如Ruchkys(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促进地球科学发展的功能,他提出了地质旅游应具有的教育功能特征。

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帮助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旅游,提出正宗的地质旅游应该具有五个最基本的特征:以地质为基础的(即以地质遗迹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即经济上可行、社区发展和促进地质遗迹保护),教育意义(通过地质解说得以实现),有益于当地社区以及游客满意,而且他明确指出以地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教育作用是地质旅游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而有益于当地社区和游客满意则是任何旅游产品所期望的特征。

Newsome等(2012)认为地质旅游性质的七个要点:地质旅游的重点是“地质要素”,可为规划与管理提明方向;地质旅游发展迅速,吸引大量游客的潜力巨大;地质旅游需要高质量的地质解说;地质旅游可能导致地貌损害或退化、影响游客体验等问题;地质遗产地管理是地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考虑管理的能力和有效性,控制和限制访问是避免过度开发、过多管理的风险;实证研究对记录探讨地貌损害、游客不良行为及不同管理的效力是非常关键;地质遗迹保护依赖于有效的立法、可进入性(道路、小径)的有效管理、游客数量管理及适当的开发(包括硬化、景区、标牌、解说牌)。

他们主要是从主题、市场、解说、保护、管理及发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地质旅游的本质,为地质旅游发展提供了开发与管理的关键。

国内学者如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如地质解说、地质旅游线路、保持地质遗迹的自然状态等。

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特征,既保护地质遗迹,又发展地方经济。

徐梅(2007)认为地质旅游不仅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主要从市场和功能方面简单分析了它的特征;庒寿强(2007)认为地质旅游应具有明显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环保性;肖景义等(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是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体验旅游的需求下许多旅游形式所应具备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地质旅游独特性;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从保护、发展及可持续性等方面探讨了其具有的功能特征。

归纳国内外对地质旅游特征的研究成果,认为地质旅游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最基本特征:1、地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