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非宁静无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2页)

合集下载

诫子书》《示儿燕》《谕儿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诫子书》《示儿燕》《谕儿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5. 【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

“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七年语文《诫子书》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诫子书》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13课诫子书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对下列句子画出句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解释词语。

(1)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5.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诫子书______(2)年与时驰______(3)非志无以成学______(4)俭以养德______7.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年与时驰,意与日出。

9.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二部分: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①有所存,恻然②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③,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東于情,永窜④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选自《诸葛亮集》)(注释)①揭然:显露,显然,昭彰。

诫子书比较阅读 中考题

诫子书比较阅读  中考题

《诫子书》与同类文体比较阅读中考试题(一)《诫子书》《示儿燕》《谕儿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5. 【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

“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诫子书》阅读练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非淡泊无以明. 志( )②险躁则不能治. 性( )③年与时驰.( )④非学无以广. 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意与. 日去 呼尔而与. 之B.非志无以. 成学 可以. 为师矣C.夫. 君子之行 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D.淫慢则. 不能励精 入则. 无法家拂士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非/宁静/无以/致远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C.险躁/则/不能/治性D.非学/无以/广才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2分)答案:1.①明确、坚定 ②修养 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增长(2分)2.C3.B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4.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静、修、俭、养)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试题2: 《诫子书》检测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3)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3)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七年级语文专题04 《诫子书》阅读真题(解析版)

七年级语文专题04 《诫子书》阅读真题(解析版)

诫子书一、课内阅读(一)(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断句:用“/”对下列句子划出两处停顿。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2.解释加点词语。

(1)诫.子书____________(2)静以.修身____________(3)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3.翻译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5.“静”是《诫子书》的一个关键词,请从不同角度理解文中的“静”。

【答案】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2.告诫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增长3.(1)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休养性情。

4.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俭节约,淡泊宁静,专心向学。

5.①“静”是排除杂念干扰,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②“静”是行为节俭,清心寡欲,不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是修身养德的基础;③“静”是内心澄净,明确志向,摒除名利的束缚干扰,安贫乐道的精神;④“静”是宁静专一,潜心学习,心无旁骛的学习,静静地沉思,静是学习的前提。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凋落衰残。

故断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告诫儿子的书信。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解释词语。

(2分)
(1)广才_______________(2)将复何及______________
9.翻译句子(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0.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3分)
1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1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
答案:
8.解释词语。

(2分)(1)广、:增长.(2)复:又.
9.翻译句子(4分)(1)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己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10.淡泊立志惜时(3分)
11.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非宁静无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非宁静无以致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非宁静无以致远》,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①作家张炜写了一篇“寻获安静”的文章。

他觉得现在到任何地方,都是
一个“吵”字把人裹住,根本没法让人安静下来。

拿大学校园来说,本来是宁
静的,如今则与喧闹的市井大街没有多大区别。

张炜说,“记忆中的大学校园
已经失去,它们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

②“夫学须静也。

”这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导。

静心专
一读书,方能入脑入心。

是故谈起读书,人们往往强调晨读夜读,盖其时静也。

张恨水写过“读书百宜录”,列下不少适宜读书的环境,如“秋窗午后,小院
无人”,“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大雪漫天,炉火小坐”,“银灯灿烂,
画阁春温”等等,都是“夫学须静也”的注解。

陆游有诗:“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一灯如豆显然冷清得很,甚至有点孤寂,但如此静境却是
读书的佳境,“最相思”呵!
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我国,造成社会动荡
不安,学生再不能安静读书了,在1935年的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有个口号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乱世情景,这就是: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可见,读书是与宁静、安静联在一起的,丧失了静,“书桌”也就难于摆
放了。

如今的大学,却也“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象牙塔”应有的宁静、安静,被商业化的各种喧闹破坏了,“书桌”虽然还在,但读书的效果却大大
打了折扣。

④而且,静,不只是环境的静,更要有心态的静。

还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少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如今,人们不仅被声光电化等各种嘈杂
之声所包围,而且被泛商品化催生的各种世俗欲望所追逼,心态既难于“澹泊”,也难于“宁静”,如此也就难于“明志”与“致远”了。

⑤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静,邹韬奋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
发表过一篇题为“静”的文章,他说道:“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
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

我们试细心体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问,魄力,经验,修养等等的程度,往往和他们所有的
‘静’的程度成正比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