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儿童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ppt课件

睡眠时间和质量,不轻易 打破孩子的睡眠规律。
保证宝宝双足暖和
双足为阳明胃经之所在, 所以寒从脚下起。一旦受 寒就会出现尿频、尿床、 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脏腑脆弱,元气易虚,通 过温暖足底,可以促进手 脚等肢体的末端经络运行 和气血循环,增进儿童的 抵抗力
4.四时调摄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
(1)适当饥与寒
• 元代 曾世荣 • 《活幼心书》
• 四时欲得小儿安, • 常要三分饥与寒; • 但愿人皆依此法, • 自然诸疾不相干。
殊不知忍一分饥, 胜服调脾之剂; 耐一分寒, 不须发表之功
(2)顺应四时
阴气盛则寐(入眠) 阳气盛则寤(醒来)
⑶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 的作用。
3、按揉足三里
⑴迎香穴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 鼻唇沟中
6、注意事项
⑴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冬青膏等介质。 ⑵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 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⑶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 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 影响推拿。 ⑷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⑸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中医治未病——
儿童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儿童的体质特点
一、饮食调养 二、起居调摄 三、常用预防保健方法
一、饮食调养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 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 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 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适当进食“药食同源”的食物,如益肾润 燥的芝麻、核桃,健脾养胃的栗子、桂圆肉, 滋阴润肺的百合、银耳等。
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调养服务)

4.四时调摄
⑴目前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宠备至 ,反而孩子患病不断,显得十分娇气。究其原 因,主要是由于孩子吃得太饱与穿得太暖所致 。其实早在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就在《活 幼心书》中云:“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 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
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 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 他的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 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 理脾胃的药物;倘能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 ,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 解表发汗的药物。
⑵正确理解“春捂”与“秋冻”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
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 不宜过低;秋季应避免保暖过度,提倡 “三 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 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⑶儿童秋季调摄要点 ①感冒的预防;②体瘦儿的调养;③肥
胖儿的调养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
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 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 ,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 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 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 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 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 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 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 压力,揉按结合(见图2)。
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 准示指的前半段(见图1)。
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 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 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 ,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 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 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 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 质可捏拿4~6遍。
中医适宜技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 PPT课件

治未病思想
愈后防复
未病先防
发病容易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既病防变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藏象学说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肾为先天之本 促进生长发育生殖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主水液代谢,司二便 耳、牙齿、发
肺主呼吸
鼻
肺主水液输布
肺开窍于鼻,
肺外合皮毛
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调畅气机 筋(肌腱韧带)爪甲、目
3 内热治—易发热,易患扁桃体炎、咽炎、口炎等
4 痰湿质---易患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且易腹胀腹泻,肥胖
5 特禀质---过敏性疾患
中医适宜技术
未病 饮食、睡眠 运动、情志
既病
外治法 辨体辨证用药
未病先防
• 《世医得效方》指出“尝谓木有根茎 ,水则有源;根茎盛则
枝叶昌茂 ,源深则其流必长。小儿禀父母元气而生成。元气
儿童四季的生长速度规律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一致。结合节气进行保健 调护。
未病先防
二十四节气养生
•白露食白,谨防过敏
节 •秋分滋阴润肺,御寒护胃 气 •寒露不露防秋寒 保 •补冬不如补霜降 健 •立冬早睡晚起
饮食护理
饮 《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小儿饮食有注意偏好者,无不致病。” 食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调摄》“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吃热、 护 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
饮食有节,勿嗜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养成偏食的习惯,饮食强调
理 吃“足”、吃“全” ,既防止青春发育提前,也可避免厌食、营
后天因素包括饮食、地理环境、体育锻炼、精神因素以及医药等因素,对体 质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影响。尤其饮食护理因素和医药因素影响较大。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

穴位贴敷疗法
本卷须知
1、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 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者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质弱者一般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 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 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响。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
感冒
❖ 风寒感冒 ❖ 主要病症: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流涕,
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 ❖ 治疗原那么:疏凤.解表,散寒。 ❖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风池,黄蜂
入洞,揉耳后高骨,揉一窝蜂,揉外劳宫,推三关, 清天河水。
感冒
风热感冒 主要病症: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咽痛,鼻 塞济浊涕,口渴,面赤辱红,舌红苦薄白微黄,脉 浮数。 治疗原那么:清热解表。 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黄蜂入洞,揉耳 后高骨,清肺平肝,清天河水,退六腑。
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 马过天河。〔次数〕100到300次。
❖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一切实热病症。 ❖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次数〕100到30
0次。
门穴
❖ 天门:二眉之间至 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外感头痛。 ❖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
脾常缺乏,宜补不宜清
❖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小朋友中医护理知识

小朋友中医护理知识引言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作为家长,我们更关心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而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于维护孩子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小朋友的中医护理知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关心孩子们的健康。
1. 中医基本理论对小朋友的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的器官和系统相互关联,通过气血运行保持平衡。
对于小朋友来说,中医基本理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气血运行相对脆弱。
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可以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照顾孩子们的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小儿推拿和按摩小儿推拿和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推拿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理气血,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和按摩技巧:•背部推拿:使用双手沿着孩子的脊柱轻柔地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背部肌肉的紧张。
•肚部按摩:顺时针轻轻按摩孩子的肚脐周围,可以帮助消化和排便。
•脚底按摩:用手指按摩孩子的脚底,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3. 药膳调理中医药膳是利用中药材配合食材烹制而成的食物,对调理身体具有独特的功效。
对于小朋友而言,药膳不仅可以滋养身体,还可以帮助改善一些常见问题,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以下是几个适用于小朋友的常见药膳调理:•枸杞粥:将枸杞子洗净后与米一起煮粥,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养颜的效果。
•黄芪鸡蛋羹:将黄芪和鸡蛋一起煮成羹,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适用于体弱多病的小朋友。
4.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适当的按摩,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家长们可以学习一些常见的穴位按摩方法,以应对小朋友常见的不适。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穴位按摩方法:•曲池穴:位于手背外侧,小指伸直时的第一处凹陷,按摩曲池穴可以舒缓小朋友的头痛和流鼻涕。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从脚踝尺侧骨起约四横指处,按摩三阴交穴可以提升体内气血运行,改善小朋友的消化问题。
儿童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儿童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首先,在儿童中医保健中,针灸是一项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
对于儿童来说,针灸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针灸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穴位和轻柔的刺激来缓解儿童的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多汗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增强他们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推拿是另一种适宜的技术和方法。
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来调整身体的功能和平衡的方法。
对于儿童来说,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的氧气供应,改善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从而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推拿还可以调整儿童的脏腑功能,增强他们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问题。
另外,中草药的应用也是儿童中医保健中常用的方法。
中草药是一种天然的药物,具有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在给儿童应用草药时,需要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质来配方。
常见的一些适合儿童的中草药包括黄芪、白术、淮山药等,它们可以调整儿童的脏腑功能,增强他们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儿童中医保健中还可以使用其他技术和方法,如拔火罐、艾灸等。
这些方法都具有温和、安全的特点,适合儿童使用。
拔火罐可以通过负压的刺激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的紧张,舒缓儿童的疼痛和不适。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气血的运行,改善儿童的不适症状。
总的来说,儿童中医保健的适宜技术和方法有针灸、推拿、中草药应用等,这些方法都具有温和、安全的特点,并且能够针对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进行治疗。
但在应用这些方法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自行使用。
另外,家长和儿童本人也需要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并且定期接受体检,以确保儿童的身体健康。
中医适宜技术在儿科的应用ppt课件

黄冈市中医医院 王小官
. 2019-6
什么是 中医适宜技术
.
定义: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 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 术”
现代医学: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 保健
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 “中医民间疗法 特点:“简、便、效、廉” 中医的精髓所在.
酒疗法、饮食药膳、养生保健、中医护理、 膏方疗法以及冬病夏治等
.
六、中药炮制适宜技术: “依法炮制,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
药的特点,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三种
炮制是中医药的专业制药术语,其历史悠 久,经过炮制的中草药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 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了中草药的效 果
.
适宜 区妇幼的中医
隋代巢元方---十咳----五脏咳----风咳、寒咳、 胆咳、厥阴咳等
明代朱棣《普济方· 咳嗽门· 诸咳嗽》---热嗽、
冷嗽、肺气嗽和饮气嗽----张介宾----外感、内 伤两大类
目前更重视环境因素及鼻、咽喉疾病
.
咳嗽
概述:
现代:防御反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 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 按时间3类: 急性咳嗽---3周以内---普通感冒 和急性气管 - 支气管炎 亚急性咳嗽--- 3~ 8周---感染后 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 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 慢性咳嗽---超过 8周---咳嗽变异 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 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胃 食管反流性咳嗽等
.
咳嗽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六淫、疫疠时邪及环境因素 内伤---饮食、情志、他脏疾患等内生病邪
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 ,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 , 病势缠绵 目前临床上常见外感症状已消失 ,而尚无明显脏 腑亏虚之象 ,咳嗽频发 ,遇刺激尤剧之证 ,为邪气 留恋 ,肺气上逆所致 病机:肺气不宣 ,失于肃降 生理:
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面色、望头
发、望形态,
6岁
察舌切脉。
.
第三部分 儿童中医诊断方法
儿童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根据 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望诊为主 一、望面色
儿童正常面色为红润有光泽。面色萎黄,多为脾虚;面 色苍白,多为血虚或寒证;面色发红,多为热证。若眼周发 暗、面部有白斑为异常。 若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或惊风先兆,建议转诊。
二、推拿注意事项
(一)操作前需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二)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 划伤小儿皮肤。
(三)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 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
(四)推拿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五)局部皮肤破损、骨折早期不宜推拿。
.
.
二、望形态
望形态包括望形体和望动态,即观察儿童形体的 胖瘦强弱和动静姿态。重点察看以下几方面: (一)囟门:前囟1岁半前闭合为正常。若前囟迟闭、突起、
凹陷均为异常。 (二)头发:头发柔润光泽为正常。若头发稀疏、干枯、 脱落、有枕秃为异常。 (三)体态:姿态活泼、胖瘦适中为正常。若多动不宁或 蜷曲少动、形体消瘦或肥胖为异常。
.
(六)揉足三里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萎软无力等。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100—300次。
.
(七)捏脊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
位置:背脊正中,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食 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 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 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 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 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 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 此捏6遍,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 ,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 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 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 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1.常用推拿方法
揉脾经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减退、黄疸等。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
揉肺经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无名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
揉板门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位置:手掌的大鱼际平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端按揉小儿大鱼际100~300次。
摩腹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有规律地移动的方法,称摩法。
摩3~5分钟。
推七节骨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位置:腰骶部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骨末端处(见图2)。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示指、中指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100~300次。
向上推为推上七节骨;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
揉足三里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等。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见图3).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100~300次。
捏脊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位置:背脊正中旁开1寸,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
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椎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遍,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腑脏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
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是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
2.推拿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润肤油等介质;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推拿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局部皮肤破损、骨折早期不宜推拿。
3.常见症状儿童保健推拿
大便干揉脾经、摩腹、推下七节。
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腹泻揉脾经、摩腹、推上七节。
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食欲减退揉脾经、揉板门、捏脊。
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腹胀推脾经、摩腹、捏脊。
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夜寐不安摩腹、揉足三里、捏脊。
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
出汗多揉肺经、揉脾经、捏脊。
宜在饭前进行。
反复感冒推肺经、捏足三里、捏脊。
宜在饭前进行。
尿床捏足三里、推上七节、捏脊。
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
附注释:
(1)“四诊合参”概念: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为准确辨病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四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四诊之间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四诊合参”。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做
主正确的判断。
(2)“五迟五软”的概念: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
西医学上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
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
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少数由后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较轻,治疗及时,也可康复。
临床症状为:a: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出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头发仍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届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b:小二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涟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五迟、五软之症见一、二症者,应建议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