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
情绪管理ABC理论

三、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 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 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 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 ,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 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 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 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 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 ,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 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 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 欲绝。
❖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 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 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 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 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 ,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 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 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 欲绝。
二、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
ABC情绪理论管理情绪-情绪管理

ABC情绪理论管理情绪-情绪管理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
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
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ABC情绪理论是我比较偏爱的一个理论,简要的说就是:A(事件)B(认知/看法)C(情绪/结果)相关不相关不相关相关相关相关对于一件事情发生的结果或者情绪,通常有三种看法:1)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结果或情绪,仅取决于这件事本身,而和人们的看法、认知没有关系;2)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结果或情绪,仅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认知等,而和这件事本身没有关系;3)事件发生后,产生的结果或情绪,不仅和这件事本身相关,而且和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认知等相关。
正确的选项是:2)。
它的核心观点就是:一个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情绪及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评价、认知和信念。
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
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
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
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
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C1),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B1)的棺材(A)。
简述情绪abc理论并举例说明

简述情绪abc理论并举例说明情绪ABC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被认为是当今最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
该理论基于一种观点:当我们感受不良情绪时,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反应不是实际的情况,而是我们对实际情况的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影响情绪的关键因素。
ABC理论将情绪分为三个部分:A为激发事件(antecedent),即导致我们感受不良情绪,C是结果(conseuqence),即我们感觉到的不良情绪,B是我们对这种不良情绪所做出的思考(beliefs),也就是我们看到激发事件时,我们给自己接受的解释,这种解释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
举个例子,假设某次考试结果令一位小孩感到失望,A为考试的激发事件,C为小孩的失望情绪,B为小孩对考试结果的解释,他可能认为自己考不及格表明他有无能,但如果他重新想一想,可能会发现自己没有充分准备,考试成绩不能准确反映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小孩重新检查发现有错误,他可能会认为这次考试反映了他聪明的能力。
通过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学会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
只要改变自己对情绪激发事件的看法,即B,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
有一个称为“情绪调整反思”(emotional adjustrement reflection)的情绪管理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对情况的看法,因此改变他们的情绪。
具体来说,“情绪调整反思”方法指的是人们首先要观察自己的情绪,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觉得不好;第二是要找到激发事件,具体而言,要思考发生这件事时自己在想什么,然后想想有哪些可能性;第三步,根据现实情况,以及自己的能力,合理的改变自己对这个情况的看法。
最后,当完成这些步骤之后,人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情绪化情况,以及如何调节情绪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
总的来说,情绪ABC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它认为情绪是由自己的看法导致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情况的看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
艾利斯ABC理论

艾利斯ABC理论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
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
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
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这种理论指出人的情绪问题就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导致的,人的思想往往就是导致人情绪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
“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归纳化:这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
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发恐惧或抑郁症的情绪,若用作评价他人,则可以对他人抱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引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不屑和愤慨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
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
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2)艾里斯明确提出了10种不合理的信念,指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存有于存有情绪所苦或适应环境不当者身上,具体内容如下:①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②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③任何事物都应当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可以很差劲。
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合理信念
通过认知重构,调整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 式。
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
学习和发展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更有效地应 对压力和挑战。
寻求支持和帮助
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支持,以获得 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05 ABC理论实践应用案例
案例一:工作压力管理
列出工作压力源
识别工作压力的来源,如工作量过大、时间紧迫、与同事或上司关 系紧张等。
分析事件对自身情绪的影响,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
行为模式
探究事件是否影响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模式的变化趋势。
心理防御机制
思考在事件发生时是否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其效果如何。
制定应对策略
调整认知
01
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评价,调整自身认知结构,减少不合
理信念。
情绪调节
02
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应对情
评估信念的影响
评估个人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了解不合理信念与负面情绪之 间的联系。
分析信念与情绪反应的关系
寻找不合理信念
分析自己的信念,识别其中不合理、绝对化或过分概括化的部分。
理解情绪反应的根源
通过分析不合理信念,理解自己情绪反应的真正原因,认识到情绪 并非由外部事件本身引起。
建立因果关系
明确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解信念对情绪的影 响。
ABC理论的应用范围
1 2 3
情绪管理
帮助个体理解自身情绪反应的原因,学会调整自 己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情绪。
心理治疗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ABC理论常被用于识别和 改变导致不良情绪的非理性信念,促进个体的心 理健康。
情绪的ABC理论

RS•A的案例 事件A:失恋,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
• 信念B:我那么爱她,可是她却不再爱我,做出这样的事, 真是太不公平了,太让我伤心了。
• 情结C:抑郁和(对女友)怨恨。
• 驳斥D:①有什么理由要求她必须爱我?难道仅仅是因为 我曾爱过她?
• 简例:妮妮的同事琳达已经有两个星期没和她说 话了,她们本来是很聊得来的,所以妮妮猜想琳 达肯定生她的气了,因为她想申请一个职位,而 琳达对这个职位也很干兴趣,她越是这样想,越 是感到恼火,妮妮生气了好几天,直到后来才知 道,琳达的女儿生病了。
核心理论:ABC理论
• A:诱发事件 B: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或者评价 C:继这一件事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 ③感情上始终如一是值得赞赏的,但人的感情也会变化, 不能要求事情必须按自己希望的那样始终不变地发展下去。
快乐的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在必 要时能够随遇而安!
• 意义:其主要目标是减低我们各种不良的 情绪体验,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带 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 帮助每个人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 宽容的人生哲学。
• ②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有她的原因,我有什么她一定一直爱我,那简直是不可 能的事。这种绝对化的要求真是太不合理了。
• 新观念E:①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她可以去选择别人, 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 ②像希望别人如何对我那样去对待别人。而不是我对别人 怎样,别人就必须对我怎样。
不合理的信念
• 2.过份的概括化 (overgeneralization)即对事件的评 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在自己的 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 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 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 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 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对别人 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 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 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艾利斯情绪的ABC理论是什么

艾利斯情绪的ABC理论是什么:
情绪ABC理论的内容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这个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什么是ABC理论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
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
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
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
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理论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
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
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
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
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
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
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识地用合理观念取而代之。
基于ABC理论的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 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埃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 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
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为此,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这就成了ABC 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
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
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
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冷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
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
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
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