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 情绪ABC》教案

第3课《 情绪ABC》教案

第3课《情绪ABC》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应用方法。

3. 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情景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情绪ABC理论的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情绪的态度,学会积极应对情绪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对于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对于情绪ABC理论的了解较少,对于如何应对情绪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情绪ABC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应对情绪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情绪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情绪是怎么理解的呢?请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学生:情绪是人的内心感受,比如开心、生气、难过等。

学生:比如,当我考试考得很好的时候,我会感到开心和满足。

教师:很好,情绪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那么,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情绪波动很大的时候呢?2. 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体验情绪的变化,引发学生对于情绪的思考。

教师:现在,我要给大家出一个小游戏。

请你们每个人想象一下,你们正在看一部非常悲伤的电影,里面的故事让你们感到非常难过。

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此时此刻的情绪。

学生:我感到很伤心,想哭。

教师:那么,现在请你们再想象一下,你们正在看一部非常搞笑的电影,里面的情节让你们觉得非常好笑。

请你们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此时此刻的情绪。

学生:我感到很开心,笑得前仰后合。

公开课教案-情绪ABC理论

公开课教案-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情绪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绪观,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绪ABC理论的介绍A(Activator):激发事件B(Belief):信念C(Consequence):结果2. 情绪ABC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

2. 讲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激发事件、信念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解析,让学生体会情绪ABC理论的应用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的情绪问题,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对情绪ABC理论的应用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情绪ABC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个情绪问题,并写下分析过程和结论。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六、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绪问题场景,运用情绪ABC 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

2. 情绪日记:鼓励学生在课后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尝试用情绪ABC理论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

七、教学资源:1. 情绪ABC理论PPT:展示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

2. 情绪问题案例集:提供一系列情绪问题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在案例分析环节,充分让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支持、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情绪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定义和种类。

2. 帮助学生认识到情绪对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情绪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对特定事物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心理反应。

2. 情绪的种类:喜、怒、哀、惧。

3. 情绪的作用:情绪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生理状态。

教学活动:1. 情绪猜谜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猜猜他人的情绪。

2. 情绪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经历的情绪波动,并谈谈感受。

第二章:情绪ABC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学内容:1. A:事件(Activating Event):触发情绪的事件。

2. B:信念(Belief):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

3. C:情绪和行为(Consequence):基于信念产生的情绪和行为。

教学活动:1. 情绪ABC故事分享: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情绪ABC理论。

2. 情绪ABC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情绪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第三章:正面情绪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正面情绪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正面情绪的定义和种类:如喜悦、感激、喜悦等。

2. 正面情绪的作用:增强心理抵抗力,促进身心健康。

教学活动:1. 正面情绪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正面情绪,并谈谈感受。

2. 制作正面情绪手册:让学生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正面情绪经历,以激发更多正面情绪。

第四章:负面情绪的应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正确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如压力、挫折、失落等。

2. 负面情绪的影响: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

教学活动:1. 负面情绪分享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过的负面情绪,并谈谈感受。

2. 负面情绪应对策略:让学生学习运用积极心理技巧应对负面情绪。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情绪1.1 情绪的定义:解释情绪是什么,它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

1.2 情绪的类型:介绍常见的情绪类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1.3 情绪的作用:阐述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情感表达、心理调节等。

1.4 情绪与身体反应:探讨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如心跳加速、泪水等。

第二章:情绪ABC理论2.1 情绪ABC理论的介绍:解释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A事件、B信念、C情绪。

2.2 A事件的分析:指导学生分析事件A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如何触发情绪反应。

2.3 B信念的探索: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对事件A的信念B,如何影响情绪反应。

2.4 C情绪的识别: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C,以及它们与信念B 的关系。

第三章:情绪管理技巧3.1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

3.2 深呼吸和放松技巧:教授学生深呼吸和放松技巧,以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

3.3 情绪表达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通过沟通技巧与他人交流。

3.4 情绪调节策略:提供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如情绪日记、情绪释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情绪。

第四章:积极情绪的力量4.1 积极情绪的定义:解释积极情绪是什么,以及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4.2 积极情绪的培养: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和增加积极情绪,如感恩、乐观等。

4.3 积极情绪的应用:探讨积极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学习、人际关系等。

4.4 积极情绪的挑战:讨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保持和利用积极情绪。

第五章: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1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情绪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5.2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强调情绪调节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情绪调节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5.3 情绪与压力管理:探讨情绪与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情绪管理来应对压力。

8.1-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8.1-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08心理课堂——心情ABC理论教案一、教学背景心情的好坏干脆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情丰富而猛烈,心情起伏变更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相识心情以及心情产生的缘由,驾驭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初步了解心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实力目标:相识“心情ABC理论。

培育学生分析自己心情产生缘由的实力。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学会调整自己心情,培育学生健康、主动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1、两可图导入师: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发觉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索,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习爱好,营造气氛。

2、秀才做梦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寒窗苦读十载,到了科举的时候就进京赶考,住在一间出过许多状元的客栈,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他扛着锄头在墙上种白菜;其次个梦见自己在大雨中戴着斗笠还披着蓑衣;其次个梦见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

醒来后,秀才觉得很惊异,于是他就去旁边的庙里找一位大师给他解梦,大师听完他的描述后连连摇头说不好了。

秀才问为什么?大师就把他的见解娓娓道来:第一个梦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白种吗?其次个梦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三个你和你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那不是没戏吗?所以说啊,我劝你还是别参加考试了。

秀才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确定放弃考试回去准备明年再来,在客栈退房的时候,客栈老板觉得很惊异,这小伙书读得不错啊,怎么还没到考试的时候就要回家去呢?于是他就问秀才怎么回事?秀才见老板平常对他挺照看的,就把事情的经过跟他说了,老板听完,连连摇头说秀才糊涂,明明是好兆头嘛,怎么会是白种、多此一举、没戏呢?秀才问为什么?老板也娓娓道来: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中学吗?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有备无患吗?你跟你表妹背对着背,那是说你小子到了翻身的时候啦!秀才听完茅塞顿开,确定留下来参加考试,结果,秀才中学状元。

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高中语文《情绪abc理论》教案三篇篇一:做情绪的主人教案情境导入1、出示刘翔图片,视频让学生感受情绪认识他吗?这就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刘翔。

让我们一起重温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精彩瞬间。

赛场上瞬息万变,意外随时都会发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的沮丧情景。

学生表情发生变化,学生交流此刻的心情。

师:刚才大家所谈到的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伤心??就是人的情绪。

情绪是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时的反映。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

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它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情绪对人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例如:考试时,情绪紧张,脑中一片空白,想不出答案来。

对健康的影响例如:给予猴子电击,使其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结果造成了胃溃疡。

对能力的影响例如:演讲时,因为情绪紧张,忘了台词,不知所云,影响表现。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过韶关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结果因极度焦虑而须发全白。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多年考不中举人,直到50多岁时,终于听到自己金榜题名,“喜极而疯”。

三国时期,周瑜才华出众,机智过人,但诸葛亮利用其心胸狭小的弱点,巧设计谋,气得他断送了风华正茂的性命。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终日愁眉不展,郁郁寡欢,最终积郁成疾,满怀愁怨离开人世。

俗话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可以使人振奋,提高活动效率,对身心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有一些事会让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有的时候我们也会伤心、失望、生气、难过??那么这些消极情绪会带给我们什么影响呢?据研究发现:消极的情绪会使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头晕、失眠等身心疾病,严重者将导致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每年这些人群的死亡率要超出正常人死亡率的37.45%。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和特点,认识到情绪对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情绪ABC理论,学会运用该理论调节自己的情绪。

3. 提高学生应对生活中情绪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2. 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3. 情绪调节的方法4. 情绪ABC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5. 情绪调节实践训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情绪的类型及特点,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难点:情绪调节的方法,情绪ABC理论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绪的类型及特点,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情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情绪调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4. 实践训练法:设计情绪调节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趣味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及特点。

2. 讲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认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3. 分析生活中的情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情绪调节。

4. 讲解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情绪宣泄、认知重构等。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情绪调节经验和心得。

6. 进行情绪调节实践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情绪ABC理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情绪类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评价学生在情绪调节实践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

七、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情绪类型及特点。

2. 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情绪案例。

3. 尝试运用学到的情绪调节方法,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

八、课程延伸活动1. 开展情绪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调节心得和感悟。

2. 组织情绪管理主题活动,如情绪日记、情绪绘画等。

初中情绪abc理论教案

初中情绪abc理论教案

教案:情绪ABC理论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ABC理论的内涵。

2.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诱发事件,调整自己的信念和看法。

3. 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调节情绪,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

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案例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和事件。

2.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二、讲授情绪ABC理论(10分钟)1. 介绍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艾利斯。

2. 讲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A(诱发性事件)、B(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看法)、C(情绪和行为后果)。

3. 阐述情绪ABC理论的观点:个体对事件的信念和看法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呈现案例:小明在考试中遇到了一道难题,结果影响了他的心情和接下来的考试表现。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小明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是由什么引起的。

3.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换一种信念和看法,结果会怎样?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和事件。

2. 每组选出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产生的原因。

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五、情绪ABC实践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情绪ABC理论调整自己的信念和看法,从而调节情绪?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和感悟。

3. 教师总结,强调情绪ABC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情绪ABC理论,调整自己的信念和看法,成为情绪的主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情绪ABC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情绪问题。

3. 学生对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一、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学生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
1、两可图导入
师: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2、秀才做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寒窗苦读十载,到了科举的时候就进京赶考,住在一间出过很多状元的客栈,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他扛着锄头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见自己在大雨中戴着斗笠还披着蓑衣;第二个梦见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

醒来后,秀才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去附近的庙里找一位大师给他解梦,大师听完他的描述后连连摇头说不好了。

秀才问为什么?大师就把他的见解娓娓道来:第一个梦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白种吗?第二个梦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三个你和你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那不是没戏吗?所以说啊,我劝你还是别参加考试了。

秀才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放弃考试回去准备明年再来,在客栈退房的时候,客栈老板觉得很奇怪,这小伙书读得不错啊,怎么还没到考试的时候就要回家去呢?于是他就问秀才怎么回事?秀才见老板平时对他挺照顾的,就把事情的经过跟他说了,老板听完,连连摇头说秀才糊涂,明明是好兆头嘛,怎么会是白种、多此一举、没戏呢?
秀才问为什么?老板也娓娓道来: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吗?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有备无患吗?你跟你表妹背对着背,那是说你小子到了翻身的时候啦!
秀才听完恍然大悟,决定留下来参加考试,结果,秀才高中状元。

(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角度(积极、消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结果。

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

3、知识导读
3.1 情绪(生理、认知、心理)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

3.2情景再现
李伟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

一天中午,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

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

”说完就走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想一想
情境中的李伟表现了怎么样的情绪?
师: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快乐生活。

3.3 情绪ABC
A(Activating events)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事情的一些看法、解释。

C(Consequences)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情绪A引起的,即A——C,同样是进行高中会考,结果两个人的数学都没过。

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过渡语:我们通常认为“某某事情使我产生了某某情绪”,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想法,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对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则引起不同的情绪。

生活实例:
1.我这么努力学习,这次应该考好的。

(付出了应该要有收获)
2. 学习成绩不好,还没有什么特长,是个没用的人。

(把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同整个人生)
3. 几次考试都没有考好,没有信心了。

(糟了,没有希望了)
不合理想法的三特征
1.绝对化:一定、必须、应该、怎么能不这样。

2.过分概括: 以偏概全,用一个方面否定全局。

3.糟糕透顶:发生了事情只看到最坏的结果。

学生活动:请就以下事件,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的想法,并注明每一种想法下的情绪。

(1)有人对你说:“你这人真好”,你会想到什么?
他喜欢我,真好!---- 高兴、开心
他仅在安慰我吧!----伤心,生气
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怀疑、困惑
哼,讨好我,想利用我!----厌烦、敌意
(2)在路上,你主动给老师、朋友打招呼,对方没有理你。

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理他呢?
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她生气不理我?
他或许是没看见我或者有急事呢?
(3)你的好友说周末会找你去逛街,但整个周末他都没有和你联系。

想法1:情绪1:行为1:
想法2:情绪2:行为2:
想法3:情绪3:行为3:
想法4 情绪4:行为4:
想法1:这个人一点都不讲信用
情绪1:讨厌、生气
行为1:不理他
想法2:他根本不当我是朋友
情绪2:气愤
行为2:不理他
这些想法都是消极的想法,因而产生的情绪也是消极的。

想法3:他可能突然有急事来不及通知我
情绪3:谅解
行为3:不受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
想法4:他不会是来找我时出了什么意外吧?
情绪4:担心
行为4:马上想办法联系他
积极的想法,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4)1、写下一件最近让你特别烦恼的一件事情(无须写姓名)交上来;注明ABC;
2、随机抽取,看看我们能否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该同学。

4、管理情绪的方法
a.转移注意力。

b.合理发泄情绪。

(踢猫效应)
①哭--适当地哭一场;
②喊--痛快地喊一回;
③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④动--进行体育运动。

c.认知调节法(情绪ABC)
5、课后拓展:踢猫效应
故事: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

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合理宣泄情绪)6、教师总结
可见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当事件无法改变时,若想改变情绪,首先要改变想法。

发生相同的事情,若我们的认知想法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只要找到非理性的认知想法并驳斥它,以合理的认知和想法取代之,人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拥有较好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