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益智区教案数字
益智教育中班数学教案

益智教育中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2.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数、排序、比较大小等。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数字认知1.1 认识数字0-10。
1.2 认识数字的基本形态。
1.3 掌握1-10的顺序。
2.数的比较2.1 认识“大”和“小”的概念。
2.2 比较数字的大小。
2.3 用实物进行比较。
3.数的排序3.1 掌握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
3.2 进行数字排序的练习。
4.数量的把握4.1 了解数量的含义。
4.2 进行数量的估算。
4.3 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数字认知能力的培养。
2.数的比较和排序。
3.数量的把握和变化。
教学难点:1.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
2.数的比较和排序的概念理解。
3.数量的估算和加减法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和数字图形。
2.实物对象,如水果、玩具等。
3.数的比较和排序的游戏或活动道具。
五、教学过程1.数字认知1.1 准备一组数字卡片,让幼儿逐个认识数字0-10,并说出每个数字。
1.2 使用数字图形,让幼儿辨认数字的形态特征。
1.3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数数,掌握1-10的顺序。
2.数的比较2.1 教师用实物对象进行比较,让幼儿判断哪个更大或更小。
2.2 准备一组数字卡片,让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比较大小。
2.3 进行数的比较游戏,让幼儿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来找出胜利者。
3.数的排序3.1 播放数的排序视频,让幼儿观看并跟随一起排列数字。
3.2 准备一组混乱顺序的数字卡片,让幼儿进行排序活动。
3.3 进行数的排序游戏,让幼儿根据大小顺序排列数字。
4.数量的把握4.1 准备一些实物对象,让幼儿进行数量的估算,如“这里有几个苹果?”。
4.2 使用数字卡片,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4.3 进行数量的把握游戏,让幼儿通过实物和数字进行数量的比较和计算。
中班益智区趣味数一数教案

中班益智区趣味数一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10的数字,并能正确念出来。
2. 让学生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培养对数字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3. 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1-10的数字,并能正确念出来。
难点: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的数字卡片。
2. 益智玩具:如积木、拼图等。
3. 趣味游戏道具:如数字游戏卡片、小球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数一数》的歌曲,让学生快乐地认识1-10的数字。
2. 数字认知游戏(15分钟):将1-10的数字卡片放在桌上,让学生用手指按照顺序指出数字,并念出数字的名称。
然后,老师可以用数字卡片和益智玩具进行互动,让学生观察和认知数字。
3. 数字益智游戏(20分钟):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数字游戏卡片和小球,让学生用小球投向对应的数字,或者用数字游戏卡片进行数字拼图,让学生通过益智游戏的方式巩固对1-10数字的认知。
4. 数字故事讲解(10分钟):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关数字的趣味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认识数字,并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5. 游戏总结(5分钟):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快乐地学习1-10的数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1-10的数字,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培养了对数字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趣味游戏和故事,让学生对数字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益智区中班数学教案

益智区中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知识与技能:认识和书写数字0-10,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喜欢动脑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和书写数字0-102. 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3. 掌握数数的方法三、教学准备1. 投影仪2. 计数卡片3. 数字卡片4. 小动物模型或图片5. 数学游戏道具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数字0-10,并用投影仪展示图片,让学生看并大声读出对应的数字。
然后请学生直观地观察数字的大小关系,例如:数字4比数字2大,数字8比数字5大等等。
2. 认识和书写数字0-10(15分钟)在黑板上写出数字0-10的样板,并让学生用指头在空中模仿书写。
然后,发放数字卡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卡片上的数字形状,并模仿书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教师可以逐一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数数的方法(30分钟)教师拿出计数卡片,示范给学生看如何使用计数卡片数数。
然后,教师分发计数卡片给学生,让他们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数数练习。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数数,例如:“请数一下你们班上的学生有多少个?”,“请数一下教室里有几个桌子?”,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进行数数。
4. 数字的大小比较(15分钟)教师使用小动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动物数量,并进行比较。
例如,教师拿出两只小狗模型,问学生:“这两只小狗,哪只更多?”学生可以观察并回答。
教师可以反复进行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5. 数学游戏(30分钟)准备数学游戏道具,例如益智拼图、数学积木等。
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和技能。
游戏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赛跑计数游戏、拼图比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和实践。
益智教案幼儿园中班

益智教案幼儿园中班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数字比大小,并能够判断数字的大小关系,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材准备
教具:数字卡片、比大小棋盘。
三、教学流程
1. 热身游戏
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热身游戏,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
游戏内容:小动物拼图。
游戏方式:将小动物的拼图打乱,让幼儿进行组合,练习幼儿的拼图能力和观察力。
2. 数字比大小
通过数字的比大小,让幼儿提高观察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式: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判断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步骤: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3、7、9、5、2。
•询问幼儿:“哪个数字最大?”
•引导幼儿:比较出最大的数字,根据数量的多少判断数值的大小,完成数字的比大小。
3. 比大小游戏
通过比大小棋盘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数字的比大小。
游戏方式:让幼儿分组,每组两人,拿到比大小棋盘,根据自己手中的数字卡片,放在对应位置,判断出谁的数字最大,棋盘有8个格子,玩家将数字卡片放入盘中后,对比大小判断,数字大的可以获得这个格子。
4. 结束语
教学结束,通过引导幼儿讲述今天的学习收获和所有的乐趣,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字的比大小,这种比大小的方式更轻松有趣,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们进行游戏,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益智训练中班数学教案

益智训练中班数学教案班级:幼小衔接班科目:数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0-10的数字和数量。
2. 通过游戏和互动学习,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和逻辑思维。
3. 能够用具体物品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重点:1. 0-10的数字和数量的认知。
2. 加法的初步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10的数字卡片。
2. 计数贴纸:贴纸上有1-10的数字。
3. 集合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4. 游戏道具:如数学拼图、学数学的游戏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活动(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唱儿歌、展示数字卡片或数数动物图片的方式引入活动,让幼儿快速回顾并认知0-10的数字和数量。
Step 2:观察和探索(10分钟)教师将集合物品放到幼儿面前,让他们可以触摸、摆弄,并观察集合物品的数量。
教师可以问一些关于数量的问题,例如:“你看到了几个小球?”“这堆积木有几块?”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加深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
Step 3:认知数字和数量(15分钟)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认真观察数字,并用贴纸贴在集合物品上,表示该物品的数量。
教师可以逐一问幼儿,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贴出相应的贴纸。
同时,教师还可以反复强调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Step 4:加法初步理解(15分钟)教师可以使用数学拼图或其他的游戏道具进行加法的初步引入。
可以用两堆集合物品来模拟加法,让幼儿亲自操作。
例如,教师可以说:“这里有3个小球,那里有2个小球,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小球?”引导幼儿数出两堆小球的总数,并帮助他们理解加法的概念。
Step 5:游戏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来巩固幼儿对数字和加法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用数学拼图让幼儿选择正确的数字来完成拼图,或者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进行合作加法游戏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Step 6:总结和评价(5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回忆认识0-10的数字和数量的过程,以及加法的初步理解。
中班益智数学游戏教案

中班益智数学游戏教案活动目标:1.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复习数字1·20。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同伴合作意识。
3. 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1. 布置好“动物的家”场景,每个家的位置不同。
2. 准备20个小动物卡片,每个小动物背后都有一个数字(1·20)。
3. 准备音乐设备,播放欢快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动物的家”场景,引导幼儿观察每个家的特点。
2. 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自己的家,但是小动物们不小心迷路了,它们需要小朋友帮助它们找到回家的路。
二、基本部分(20分钟)1. 教师将小动物卡片随机分布在教室的不同位置。
2. 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组选一个组长。
3. 游戏开始,每组幼儿需要互相合作,根据小动物背后的数字,找到对应的家。
4.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障碍,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例如:某个家的门前有小河,需要小朋友想办法过河才能到达。
5. 第一个找到全部小动物并送回家的组获胜。
三、结束部分(5分钟)1. 游戏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游戏过程,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收获。
2. 教师对游戏进行总结,强调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3.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活动反思:本次益智数学游戏以动物找家为主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复习数字1·20,培养了幼儿的空间方位感和同伴合作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在设置游戏障碍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的难度和挑战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中班科学教案数字

中班科学教案数字一、活动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1·10的数字,并能正确点数。
2. 通过故事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数字的乐趣。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数字卡片若干套。
2. 小动物头饰若干个。
3. 布置游戏场景(如森林、超市等)。
三、活动过程1. 数字游戏:抢凳子·准备若干个小凳子,数量比孩子少一个。
·孩子们围着小凳子边走边念数字,当念到指定的数字时快速找凳子坐下,没有坐到凳子的孩子被淘汰。
·最后剩下的孩子获胜,可以给予小奖励。
2. 数字故事:小动物找家·老师讲述一个小动物迷路的故事,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数字作为线索。
·孩子们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帮助小动物找到家。
·找到家的动物要告诉大家它家的数字是什么。
3. 数字游戏:猜猜我是谁·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孩子们不能看卡片,要根据老师的提示(如“我是一只小动物”)来猜测卡片上的数字。
·孩子们可以问问题,但老师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猜对的孩子可以得到小奖励。
4. 数字绘画:我的数字画·提供白纸和颜料,让孩子们根据指定的数字画出相应的图案。
·例如,数字1可以画一个弯弯的月亮,数字2可以画两只小鸟等。
·孩子们完成后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
四、活动反思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数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游戏的方式,他们不仅学会了认识数字,还感受到了数字的乐趣。
同时,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孩子在点数时容易出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益智材料中班数学教案

益智材料中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字1-5,并能正确书写;2. 通过图形的分割、复制和组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1. 益智材料:数字卡片1-5,图形卡片(如正方形、长方形等);2. 教具:黑板、白板、白板笔、粉笔,计数棒。
三、教学过程:1. 理论导入:老师出示数字卡片1-5,让学生观察并认识数字,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齐读数字。
示范几次后,让学生自己朗读数字。
2. 数字书写: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5,并让学生用白板笔在白板上正确书写相应的数字。
然后让学生从数字卡片中选出相应的数字贴到黑板上。
3. 数字计数:老师用计数棒示范从1数到5,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做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数1-5,并使用计数棒进行实际操作。
4. 图形认知:老师出示不同的图形卡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示范几次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5. 图形分割:老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图形,并用粉笔将其分割成两个小正方形,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分割图形。
教师可以出示几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割。
6. 图形复制: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图形,然后让学生用粉笔将其复制到白板上。
示范几次后,让学生自己复制图形。
7. 图形组合: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图形和一个正方形图形,然后让学生用粉笔将其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图形。
示范几次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图形组合。
8. 综合训练: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字和图形的知识进行解答。
如:老师出示两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问学生两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可以组成什么图形?9.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并指出不足之处进行点评。
同时,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四、教学延伸活动:1.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将数字和图形进行配对,提高记忆的能力;2.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分割、复制和组合的图形,并和同学分享,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3. 利用益智材料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益智区教案数字【篇一:中班蒙数教案】中班蒙数教案活动名称:五以内的加法活动目标:1.学习5以内的加法运算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3.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购物筐(自制)小兔子卡片3个水果图片若干数字卡片若干活动过程:1. 律动:路边有座大高楼白云就在身边游抬头数一数扳扳手指头一二三四五六四五六七八九最高十层楼全在云里头2 导入:好高的楼呀,楼里有一个大超市,两只小兔(丁丁、拉拉)在那里买了好多水果,回到家兔妈妈要他们算算一共买了几种水果,每种水果共有多少。
这下可难住了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兔子,那小朋友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3. 新授:1)看一看数一数小兔买了几种水果教师把购物筐内的水果一一拿出,请幼儿看看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4种)教师一一在操作板上摆好。
2)两只小兔一共买了几个西瓜丁丁买了1个西瓜,拉拉买了1个西瓜,他们一共买了几个西瓜数字卡片在操作板上一一标出 1+1=23)两只小兔一共买了几个苹果丁丁买了2个苹果,拉拉买了1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几个苹果数字卡片在操作板上一一标出 2+1=34)两只小兔一共买了几个草莓丁丁买了3个草莓,拉拉买了1个草莓,他们一共买了几个草莓数字卡片在操作板上一一标出 3+1=45)两只小兔一共买了几个梨丁丁买了4个梨,拉拉买了1个梨,他们一共买了几个梨数字卡片在操作板上一一标出 4+1=5小朋友们好棒呀,我们帮小兔解决了问题。
你们高兴吗,我们还要告诉小兔要好好学习数学,因为在生活中很有用。
4、操作练习游戏:抢红旗六名幼儿参加分两组谁先又快又准确的做完为胜教师在幼儿做完后和全体幼儿一起订正加深记忆5、检查指导分组活动第一组:学具操作(小鸟)根据教师出的题目进行操作如 1+1=2+1= 第二组:数字卡片操作根据教师出的题目进行操作如1+1=2+1= 教师巡回指导交流收拾学具6、总结分享今天我们帮助了小兔宝宝,还夺了小红旗,你们高兴吗,(高兴)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好,下次我们再玩好吗,今天就到这里吧,休息,休息一下拜拜活动延伸 1、益智区投放学具袋数字卡片供幼儿操作2、户外活动益智游戏时过关题目 5以内的加法【篇二:中班区域活动教案2013】中班区域活动教案2013科学区域活动设计:自制泡泡水吹泡泡活动目标:⒈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⒉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大小、形状和色彩。
材料准备⒈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自制的,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
⒉清水、盆、各种容器。
⒊洗洁精、洗发露、洗衣粉、洗手液、沐浴露等。
指导要点⒈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及其特性,观察幼儿对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是否感兴趣。
⒉能大胆尝试和操作各种材料调制泡泡水,在实践操作和对比中发现哪种材料更合适吹泡泡。
⒊能大胆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吹出泡泡的形状、大小、色彩等特征。
⒋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实施步骤出示各种材料,说出游戏内容,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逐一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各种操作材料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简单讲解操作要求和方法,引导幼儿自己选择、尝试和操作,运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知道哪种材料最适合吹泡泡。
在调制好泡泡水后,引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感知、发现最适合吹泡泡的工具。
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分工、合作、协商,教师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当幼儿出现问题或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提示和建议,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改进,从而获得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反思分析泡泡是晶莹透亮、轻盈神奇的,吹泡泡游戏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
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所以幼儿非常喜欢,表现得很积极、认真。
幼儿在调制泡泡水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幼儿缺少经验,加入的洗洁精量太少,怎么也吹不出泡泡来,幼儿有点失去兴趣和信心,想放弃时我及时地给予了指导,请幼儿多加些洗涤用品,把水调得浓稠些再试试。
当幼儿再次尝试后终于成功时,幼儿显得非常兴奋,这要比玩买来的泡泡玩具更开心,更有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在玩吹泡泡游戏时,幼儿只享受在吹上面,没有有意识地去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也没有感知什么形状的工具容易吹出泡泡来。
此时我又及时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和比较,在玩中感受到了泡泡的多姿多彩,发现泡泡的产生过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幼儿的操作、判断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中班区角活动教案: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目标:1、通过自主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探索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2、乐意共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活动材料准备:音乐区:钢琴、铃鼓、响板动手区:编制板、细纸条认知区:小动物图片若干实践区:火腿肠,小刀游戏区:娃娃家所需材料计算区:数字卡片、计算题板、水笔探索区:鸡蛋若干生活区:筷子、小碗、菜、鞋带活动过程:一、导入主题1、谈话活动:你们喜欢玩区角活动吗?(在上次的活动中袁嘉怡学会了系鞋带的本领,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了磁铁的许多秘密)2、要求活动时保持安静,专心操作、探索,不影响别人。
遇到困难,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
3、介绍新增设的区域:今天在探索区放置了蛋宝宝,等会请小朋友动脑筋让蛋宝宝站起来,好吗?二、幼儿自主活动;1、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活动。
2、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对个别新材料,个别幼儿作适时的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肯定。
3、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适时指导,争取取得成功。
4、活动记录:今天在探索区放置了蛋宝宝,并要求幼儿利用教室里的各种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刚开始时,一起玩的几个幼儿都徒手想让蛋宝宝站起来,试了好些时间也不行,于是黄天成想起了去拿一块长方形,中间有镂空的积木,结果蛋宝宝站起来了,经他的提醒,旁边几个幼儿也想到了用积木让蛋宝宝站起来,后来,他们又找到了杯子、瓶盖、瓶子等各类材料,都能让蛋宝宝站起来。
三、师生交流共享:1、教师在电视机上展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照片,与幼儿一起讨论那些习惯好哪些习惯不好。
2、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部分展示在展示栏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功感,并体验并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并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及成果。
3、请幼儿讲讲活动中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了怎么做的。
鼓励大家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想办法克服,就会学到更大的本领。
4、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小小统计员(区域)目的:1.引导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片自由拼搭各种物体,并学习从数、量、色、形等角度进行统计。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准备:1.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各种几何图形片若干。
2.统计表若干份玩法: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
可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
建议:1.统计难度应根据幼儿的能力逐步增加。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根据统计出的各部分数量计算出某一项目的总数。
3.该活动适合大班幼儿。
中班活动设计:快乐蛋宝宝一、活动名称:快乐的蛋宝宝二、活动目标:1、尝试在圆形的基础上建构椭圆形,能区别出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
2、能用一种颜色建构椭圆形。
三、活动准备:经验准备:认识了椭圆形和圆形、已学过插空心圆。
物质准备:各色雪花片、范例。
四、活动过程:1、观察圆形与椭圆形,区别其不同之处。
出示空心圆形和空心椭圆形的范例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2、讨论建构方法。
(愿意用语言表示。
)提问:怎样把圆形变成椭圆形?请个别幼儿上来进行尝试,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
3、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用一种颜色建构,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建构出蛋宝宝的手脚。
4、评价。
自由评价:向别人介绍自己将空心圆形变成空心椭圆形的方法。
叠起来的章鱼一、活动名称:叠起来的章鱼二、适宜对象中班幼儿(3——5)岁三、价值指向:1、探究物体往高处稳稳地叠加方法。
2、幼儿大胆操作,不断尝试,体验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3、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四、材料设计:(二)沿着线用剪刀小心地剪开。
(三)在画纸上用黑笔画出眼睛,剪下来。
(四)把吸管剪成小段,贴在章鱼的脸上。
(五)涂上颜色,内侧也同样涂上颜色。
(六)等颜料干了以后,给章鱼安上眼睛,完成。
五、玩法提示:(一)提供章鱼,让幼儿往高处叠加,看谁叠的又高又稳。
(二)提供章鱼,让幼儿往高处叠加,并说出自己叠加了几个。
六、指导要点:活动中让孩子们去操作尝试探索,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的差异,逐步增加难度(让幼儿探索叠加的方法——让幼儿探索如何叠得又高又稳——让幼儿说出自己叠加的个数),让幼儿操作游戏。
在孩子们操作游戏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就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各种能力。
中班主题《快快慢慢》区域活动研讨记录区域研讨记录:区域介绍主要区域内容有:美劳区、科学区、语言区、益智区、装扮区提供材料:美劳区:1、彩泥、火柴棒2、提供半成平(圆纸片有中心点、火柴棒、油画棒)3、彩纸、废旧挂历纸等。
4、鹅卵石、蜡笔等5、马路背景图科学区:光滑粗超的不同材料的木板,硬纸板、长条毛巾、搓衣板、瓦楞纸,物体(小汽车、牛奶罐、书本等)陀螺。
记录卡语言区:汽车头饰(大卡车、小轿车、压路机)装扮区:1、纽扣、鞋带、拉链、筷子。
2、不同颜色的方向箭头牌(4张)达成共识:通过介绍孩子对每个区域有一定的了解,为下面区域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星期四区域研讨记录:美劳区、科学区一、存在问题陈云娥:幼儿学习分泥技能已初步掌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蜗牛的触角大小不均匀,可能材料投入不及时。
傅彩芬:在科学区中发现投入的材料不够,幼儿有哄抢的现象,斜坡搁置太陡,导致车辆在粗糙的表面行驶速度也非常的快。
吴洁:美劳区中,幼儿捏蜗牛的很多,其中有一幼儿捏了一只乌龟,其他孩子很羡慕。
杜莹俨:美劳区中,幼儿说出的快朋友慢朋友比较的多,但幼儿受周围伙伴的影响,捏蜗牛的较多,其他的动物幼儿很难捏成。
有的兴趣不大,开始拓印盖子上的动物图案二、调整策略教师引导幼儿调整坡度,并提供两块相同的材料的木板,让幼儿有所可比性。
美劳区中提供快快慢慢动物的图片或简单动物分解的捏泥程序图。
三、成达共识在科学区中由于材料过少,需投入更多的汽车和材料。
在美劳区中,可投入火柴棒等辅助物品。
美劳区中提供快快慢慢动物的图片或简单动物分解的捏泥程序图。
四、指导建议(下一次游戏的备课)美劳区中,投入了快快慢慢动物分解的捏泥程序图。
让幼儿能根据图片提示进行其他动物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