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篇一:跟师心得体会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1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复杂的。

要想学好中医,要了解好了理论体系。

下面是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欢送欣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篇一我的教师砚任是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

而我仅仅跟随学习缺乏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砚民教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

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终究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砚任,砚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

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

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决信心。

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安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砚任,在砚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

国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砚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

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

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砚民女士,万分感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

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砚任精通中医科、妇科、儿科,尤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历丰富,疗效卓著。

砚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四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四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四篇篇一:妇科跟师心得Xx从事中医妇科专业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

主张治病务求其本~以调脏腑之气为重~而调肝由为首要。

认为妇科病多隐微~必须详问细察、诊断确切~则用药无不中的。

从跟师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导我:跟师不能仅仅抄抄方~不能只学会看跟师时见过的病~最重要的是学会临证思维~一定要“学我~像我~超过我”。

在中医学界~业师有“活字典”之称~他认为只有融古贯今、溯本求源才能发展中医,反复强调中医学不是古董~而是实用的科学~只有切实解决病人的疾苦~才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

如何才能解决病人的疾苦,必须学会勤读、泛读、精读古今医书~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触类旁通~拓宽临证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并认为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

对妇科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

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黄院长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老师常说~高超的医术来自人的聪颖和勤奋~但更重要的是来自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要提高医术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第二、对人体和疾病要有全盘的把握度~诊断要明确~问诊要详尽,第三、熟练运用中医妇科专业技术,第五、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提高水平~升华境界~不断进步。

Xxx篇二: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跟师心得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胡剑波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胡剑波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_中医跟师学习总结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复杂的。

要想学好中医,要了解好了理论体系。

下面是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篇一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

而我仅仅跟随学习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

她认为“医乃仁术”,“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

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

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

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

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

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

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

虽然我已经61岁了,可是身体却象1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千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跟随老师学习中医知识,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并在此分享给大家。

本文将总结12篇中医的跟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 归纳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研究中医理论时,了解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活动。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经络系统是由经络、经脉和经穴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

对于中医治疗和调理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激活或调整特定的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疗效。

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对于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

在跟随老师学习中,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了解了经络与针灸的关系,以及各种常用针刺技巧的应用。

例如,对于经络不通的病症,可以通过针刺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并达到治疗的效果。

同时,我也学到了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

3. 掌握中草药的常用种类和应用中草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学习中医期间,我逐渐掌握了中草药的常用种类和应用。

了解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并能合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中医治疗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草药的选择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4. 了解中医诊断方法与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与望闻问切是中医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舌质,以及听、问病史等方式,可以初步判断病情。

同时,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可以确立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探究中医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脏六腑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

跟师心得体会12篇中医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跟随中医师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医学知识,更能领悟到中医医术的精髓和医者仁心的价值观。

在跟师的过程中,我有幸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跟师过程中的12篇中医心得体会。

1. 尊师重道,学习中医要尊师重道,虚心向师,虚怀若谷。

中医师不仅是医术的传承者,更是医德的典范。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尊重师长,才能学到真正的医道。

2. 勤学苦练,中医医术渊博,需要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跟师期间,我每天都会认真学习医书和课堂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水平。

3. 以病为师,中医强调以病为师,重视临床实践。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顺应自然,重视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跟师期间,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四时五脏六腑的理论来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健康。

5. 注重饮食,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药食同源”。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如何根据体质和疾病来调整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6. 以德为先,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以德为先。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慈悲之心对待患者,用真诚之心对待医学,用责任之心对待医德。

7. 治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先防,注重预防保健。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许多关于预防保健的知识,如何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调整作息等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8. 谦虚谨慎,中医师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菲薄。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虚心向师,同时也要对患者负责任,不可轻举妄动。

9. 重视精神文化,中医强调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精神文化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0. 尊重患者,中医强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真诚之心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给予患者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并有幸跟随一位资深的中医师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首先,跟随中医师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师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跟随中医师的学习,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他们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了解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师父不仅会教授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我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这种亲身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学习必须依托于临床实践,而实践则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的指导。

其次,中医的学习需要注重细微之处。

在一次病例的诊断过程中,师父常常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用心专注地听取患者的反馈。

这种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体察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明白了中医的疗效来自于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调理,准确的病因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而这些准确的判断和诊断往往依赖于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察,这需要医生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专注力。

最后,中医的学习需要融会贯通,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

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其中包含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病机病证等诸多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医师并不拘泥于某种理论或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这让我明白了,中医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不断学习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总之,跟随中医师学习是我宝贵的经历。

通过与师父的交流和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中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力、专注力和综合能力。

这些不仅对我的中医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将对我的未来医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父的教导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将牢记在心并继续努力学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学,赖以孕育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健康文化和医学经验。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怎么写8篇中医师承,传承中医传统。

作为中医师学习重要形式,意义非凡。

跟师学习在师承过程中至关重要。

师者,传医术、授经验。

学者,虚心求教、勤奋钻研。

通过跟师,感悟中医精髓,传承古老智慧,为中医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中医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1 中医师承是中医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医师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跟师学习是中医师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1、选择好的导师非常重要。

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

能够指导你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你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

能够为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帮助你实现中医师承的.目标。

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跟师学习要勤奋认真。

中医师承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我们要勤奋认真,认真学习导师传授的知识和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疗效。

3、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

跟师学习期间,我们要尊重导师,认真听从导师的指导,遵守学习纪律和规定,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

4、要善于交流和沟通。

中医师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提高。

同时,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与导师和其他学员进行探讨和协商,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总结起来,中医师承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通过跟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提高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2 中医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有幸能够接触到这宝贵的医学遗产,通过师承的方式学习并实践中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精彩内容
规培基地:钦州市中医医院导师:林佳明规培学员:刘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位中医师都肩负着大力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任,而中医的发展离不开师承。

中医师承源远流长,经过实践证明,中医师承是中医文化教育的魂脉,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如金元四大家张元素将张氏之学传于李杲、王好古及其儿子张壁,李杲复传于罗天益。

明代薛己、张介宾、李中梓诸家私淑李杲;赵献可又私淑薛己、并传学于高鼓峰等人;张璐对薛己和张介宾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等等,即为后世所说的易水学派发展概况,也是中医师承发展的模式。

为使现代中医可持续发展,各大中医院校均设有中医师承类专业,在校的中医学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跟随一位富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学习临床经验。

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有跟师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我们学习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独特诊疗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成为知书达理、有继承创新精神的中医师。

通过这差不多一年多的跟师学习,我成长了不少,成长的背后是我导师教会了我坚持,带领我走上中医路,让我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期间非常遗憾没有自行选择老师跟诊,自己自行学习中
医好像总也不得法。

听闻规培期间可以选择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临床等各方面经验,感到非常庆幸。

经过双向选择,我终于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可以跟随导师学习。

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16年09月03日,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林佳明老师。

林佳明老师是副主任医师,钦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善于运用六经辨证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治疗过程中能够针药并用,内外兼顾,注重疾病背后的成因,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情绪管理。

林老师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而有力量。

他说我们规培这三年要有规划,要从经典入手,再实践临床。

即“读经典做临床”。

而这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确实是按照规划在学习成长。

夯实基础,学习伤寒
从2016年09月起,根据导师的安排,我们每天背诵1条《伤寒论》条文,通过微信语音背诵打卡,每周二晚上讨论《伤寒论》原文2—3条;从2017年02月起,我们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中医人生;从2017年06月起,我们每周四下午于脑病科病房进行中医经典教学查房。

截止到2017年06月22日,我们《伤寒论》条文背诵到227条,《伤寒论》条文讨论到49条,记录中医人生134篇;中医经典教学查房4次。

另外林老师建立了中医经方临证微信群,邀请了其大学老师给我们讲课分享他们中医人生路上的
所得、所获、所思。

让我们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碰撞出的火花。

一开始我认为这些事非常简单,可是每天每周坚持都做这样简单的事情就非常不简单,有时甚至会觉得坚持不下去。

可是林老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坚持的力量。

在中医路上,或者说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遇见很大的困难及有时会经常困惑这条路到底要如何走下去。

那么我们要有梦想,有细致的规划,聚焦目标,分解目标,一步步达到自己的规划,让梦想更近一步。

通过这差不多一年来的学习,从一开始对《伤寒论》一知半解到逐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从一开始任务式的背诵学习到现在的慢慢成为习惯。

回首从前,竟开始佩服那个坚持的自己,那个努力的自己,那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更感谢那个让我们不断坚持下去的林老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垒土。

通过林老师给我们规划的《伤寒论》学习任务,让我们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实践临床,六经辨证
理论若脱离临床,将是空谈。

林老师常将理论联系临床给我们讲解分析,例如患者特点:望诊第一印象如何,患者体质如何,发病诱因为何,疾病特点为何,腹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多少等等。

方药选择:为何要选择这首方,这首方的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
化裁及其适应症及禁忌症等等。

另外林老师通过临床带教给我们总结了六经辨证问诊思路,从六经的提纲入手,判断患者是阴病还是阳病,根据六经的不同临床表现,从太阳病问到厥阴病,逐一分析排除确定患者是何经病变或者有无合并他经病变等等,让我觉得豁然开朗且用于临床简易方便。

跟随林老师学习,让我感受到中医六经辨证的魅力,根据综合分析,大力体现了伤寒论整体性,全局性的辨证思维过程。

如一门诊病人韦某,女性,47岁。

就诊于2017年05月22日。

整体情况: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表情忧郁,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主诉:情绪低落、失眠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1年前因邻里关系不和谐后出现情绪的低落,对事情不感兴趣,失眠,难以入睡,睡而易惊醒,心烦,胸闷,耳鸣,纳差,头晕,口干,咽喉有异物感,无口苦,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鼻塞流鼻涕,无咳嗽及咽喉疼痛,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诊断:郁症—邪犯少阳,太阴,枢纽不利,湿阻中焦,运化不利。

投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同时林老师与其“话疗”,理清楚疾病成因,将其把情绪释放出来,并嘱其坚持导引。

服用三剂后复诊,患者诉能入睡,情绪好转,惊恐减轻,咽部无异物感,无头晕,耳鸣轻,纳较前改善,无口苦,舌苔
三焦厚腻。

能够看见其有了笑容,她爱人说,她能够开始坚持走路锻炼,叮嘱继续做导引。

治疗有效,症状好转,守上方,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三焦之湿,化痰湿。

很多抑郁的患者,都具有柴胡汤的主症,但也需要辨证的分析,是否有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少阳太阴等,患者当下的自我感受,特别的重要,也是我们的辨证的眼目及灵魂。

小柴胡疏解少阳之枢,枢机调,上焦得通,胃气因和,下焦得畅,扶正祛邪,使用的是和法。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的专方,在焦虑,抑郁失眠的患者中,使用的机会是很大的,表现为全身的不适,其中咽部的不适感很多,痰气交阻,有些表现出典型的症状,这是常证,有些是不典型的症状,这需要我们用变法的思维去看到症候之间的关系,半夏厚朴汤也是一首高效方,从临证的体会来看,很多患者服用后主观的症状会明显的改善很多。

在治疗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话疗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分析疾病的过程中,耐心的倾听,及时给予支持就会特别的关键,在行为方式上,林老师选用患者能够简单坚持做到的运动方法,导引为第一要义,让患者去体验,感触。

慢走,是林老师要求的第二要义,情绪的障碍,需要去疏导,其往往会给患者分析,建议患者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坚持去做,令自我的生活方式重新构建后,疾病,症状就会慢慢好转。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是林老师临床常用的小方,看着简单,却也治疗了很多患者,调整减轻了躯体化症状,让我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及在这个时代,作为医者,应该具备内在稳定的能力,当然,这也是需要磨练及自我成长,有正见,中,正,和的人生。

努力总结,自信前行
我认为在跟师过程中要一定常总结,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总结自己的跟诊思考。

一定要坚持,坚持中医自信,坚持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完成自己定下的任务。

多问些为什么:多问老师为什么,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多问自己为什么: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多问患者为什么: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对临床用方有深刻的认识,举一反三。

多看书籍文献: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知识有限,难以靠自己攀登高峰,唯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可不断向上攀登。

翻阅老师常提及的前贤的医论、医著、文献,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同时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

也要常看老师所写的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多记录医案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到、看到能给自己
带来收获与思考的内容一定要及时记录,不然过后有可能会忘记,这样会错失提高自己的机会。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不断思考,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多用于实践: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能力会迅速提高。

多总结分析:经过提问、看书、记录、实践,即可总结分析。

《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整理导师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

要想将导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从2016年09月到2017年06月,是林佳明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

从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到逐渐建立中医自信的规培生,是林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中医学习新天地。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人都教会我们成长。

何其有幸,我可以跟随林佳明老师学习。

非常感动,中医路上有林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携手前行。

默默感恩,他们是我最想留住的幸运。

总而言之,经过这差不多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无论在临床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收获颇丰,并且成长了很多。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支持、指点、提携。

非常感谢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愿我等在中医之漫漫长路上,上下求索!最后用张载的一句话,与君共勉: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期一药
每期一药,同道们可以在文章后面留言,一个月答对的最多的前五名同道,将会由佳明送一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