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来了
纪录片分享中国老师来了分享孙莉雯16编导1班

以上这一点,才是超越了中式教育以及西式教育的, 关于一生的自紊乱
• 中式教育崇尚权威、纪律和残酷的竞争 • 中国照本宣科直接灌输理念,且教学速度太快,
短时间传授大量知识,不在乎学生个体差异 • 中式班级五十多个学生
• 英国以学生为中心 • 英国将学生按能力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班授课,
因材施教,鼓励多问问题、多讨论作业 • 英式班级最多三十个学生
推荐理由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到中西 方教育的差异,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教育方式, 更在于不同国家体制下的学生思维。我们中国经 常把小初高称为“寒窗”十二年,“寒窗”意味着苦与 艰难。我们身为学生之时,也总是在想这么努力 用功是为了什么,仿佛看不到将来,只知道听从 家长安排。听闻起外国的学生生活,又十分艳羡, 觉得他们生活的很轻松很快乐,而作为中国学生 的一员,却要每天重复枯燥的概念、繁多的作业。
但是,英国人的学校难道真的不注重权威吗?如果你 留心看过这套纪录片,你会发现,虽然英国孩子在中 国老师面前上演逃学威龙,但英国校长一出现,所有 人立刻正襟危坐,鸦雀无声。顶多夸一句张弛有度, 但绝不到放任自流。在这里,英国式的权威与中国并 无本质区别。
没有尽善尽美的教育。我们在不完美的教育里成长奋 斗起来,获得今日成绩,有终生抱着的憾,也有很多被无 私关爱和教导的感激。我们的孩子,也只能站在我们的肩 膀上,面对我们看到的世界。这当然一点儿也不童话,但, 并不是只有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童话里才快乐。
感动中国教师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教师人物事迹感动中国老师人物事迹1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魏玲说:“德与学是老师最重要的两项素养。
无学无德,同学厌恶你;有学无德,同学敬畏你;有德无学,同学怜悯你;德学兼备,同学才会拥护你。
”关爱同学,教书育人老师要有职业道德,她认为爱与责任应当是师德的灵魂,对同学首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她始终抱着对同学的爱心,坚持做同学的伙伴。
她所教的专业每年都有二表B的同学,这些同学思想活跃但学习缺乏自信,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鼓舞,有一次她在班级鼓舞同学报名参与全国的ERP竞赛,一表班的同学报名特别踊跃,二表B班有一个平常上课很仔细的同学迟迟没报名,课间时魏玲特意问他,你为什么不报名参赛,他说:“老师,我不行,参与也得不上奖。
”她说:“你都没参与,怎么知道你不行,我觉得你行,至少应当去试一下。
”在她的鼓舞下,这名同学报名参与了,而且经过培训、选拔,代表学校参与了全国赛并获奖,并因此保送了讨论生,今年毕业找到了抱负的工作。
毕业前他找到魏玲说:“老师,感谢您,没有您的鼓舞我不会去参与竞赛,更不会保送讨论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却您当时鼓舞她报名时那期盼的眼神。
”她深深感觉到,老师的一个鼓舞真可以转变一个同学的成长轨迹。
前年冬天,一名同学生病住院,她得知消息立刻去了医院病房探望,去医生那里了解病情,医生还以为她是家长。
她每天都抽空去医院探望同学,还给同学带去可口的饭菜,当她把削好的苹果递到同学手里时,同学落泪了。
由于病情需要等同学稍缓解就去上海就医,一月的哈尔滨天寒地冻,为了不加重同学的病情,魏玲亲自开车把他送到了机场,又和他的家长联系在上海接机。
经过在上海的治疗,同学身体慢慢复原,后来在给她发的短信里一贯称呼她魏姨,这名同学说:“我感觉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像是我的亲人。
”冰心有一段话曾激励过很多的人为这个世界悄悄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充满,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楚,有泪可流,却觉得美满。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据BBC中文网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
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
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教学,并且在英国报纸撰文说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学校效仿,就引起过关于中英教育的讨论。
当时就有人指出中英教育差异不仅仅在于老师和教学方式,而在于两国社会的差异。
有人把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归因于中国社会机会少,价值取向单一,竞争残酷。
这次在BBC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中,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Neil Strowger)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说,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他认为英国教育更优越。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
中国网络报道指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
例如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
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
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教育多元化,惟有读书高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
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我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
2023年《中国教师》读后感(9篇)

2023年《中国教师》读后感(9篇)《中国教师》读后感1最近,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
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近。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
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
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
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
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
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
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BBC纪录片之中国老师来了(英文版介绍)

But as time going by , the students began to change ,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o the coming final exam. However, the Chinese teacher do not think that it’s possible to win in the competition. They thought if so, it’s a miracle.
So who do you think will win the competition, the Chinese teaching style or the English?
At the beginning, the students seemed utterly contradict to the new teaching way, and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broke out.
The teachers:
Everybody can get full marks, just use your brain. Parents are always right. According to confucious… Discipline is really important , without discipline, you can’t do anything.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邓小岚事迹一览7篇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邓小岚事迹一览7篇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邓小岚事迹一览精选篇1空灵、纯净的童声响起。
44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们身穿虎头服、脚蹬虎头鞋,一身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用来自太行山深处最纯净的、天籁般的嗓音演唱着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刻,深深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
更令人动容是,这支“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来自革命老区太行山脉—河北保定阜平县的五所乡村小学,是真正的“山里孩子”。
朴实的他们从大山深处的山沟沟走向首都“鸟巢”的舞台,一曲“冬奥天籁”,不仅传唱了奥林匹克精神,更是邓小岚同志心系山村,坚定自己的信仰,一如既往地为群众做实事的赞歌。
邓小岚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新时代愚公”,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岁月的风吹白了她的黑发,为了一个承诺,奉献了一生。
1943年,战火连天。
晋察冀日报深入太行,驻扎在阜平县马兰村,一个女婴在这样的反“扫荡”时期出生了,时局动荡,邓小岚被留给了阜平村子里一对老夫妇养育,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把她送回父母身边。
后来她两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当乡亲们亲切地呼唤她的乳名,她的心里默默地感动着。
可五年过去,这个荒凉偏僻的山村依然是破旧的村舍、落后的教育、简单的吃食。
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里酝酿着、沉思着,她决定在这里搞红色旅游,一定要让乡亲们在大山里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
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她一定会跟着党坚定地前进。
退休后,她默默为村里做事,帮助马兰村翻建学校、救助贫困户和贫困生,还帮助村里打造“红色旅游”,她每年的退休金三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
对需要帮助的村民她总是“慷慨解囊”,对自己却是“一毛不拔”、省吃俭用,真正做到日行一善。
邓小岚本着“不忘本”“不忘恩”的初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一生来回报“第二故乡”的养育恩情。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用音乐启迪了山区孩子的心灵,打开了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
bbc中国老师来了

In a sleepy Hampshire village, battle lines are being drawn.在汉普郡的一个宁静村庄里,战争即将爆发Five Chinese teachers have come to shake up the British education system.五位中国老师来到这里挑战英国教育系统Discipline is really important纪律非常的重要without discipline you don't learn well.没有纪律,你们就学不好British pupils are falling behind in the international race.英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持续落后Our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three years ahead of you.我们的学生的学术成就比你们领先三年Why?为什么The Chinese have come to prove that even a high-achieving school has a lot to learn. 中国人将要证明,即使是一个高分的学校也还有很多东西要学We are here to bring you the unique Chinese style of teaching.我们来到这里,让你们感受独一无二的中式教育Everybody can get full marks, just use your brain.只要肯动脑,每个人都能得满分It's an unforgiving regime based on high-pressure learning这是一个基于高压学习and ruthless competition.和残酷竞争的无情学习制度X is the size of AB.AB段长度为XAnd after four weeks,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School will be testedagainst their Britishcounterparts.四个星期后,中式学校的学生将会和英式学校的学生一起进行测试As head teacher, I hate to lose.作为校长,我不希望输If we find out that the Chinese method is indeed the best way, I'll beabsolutely gutted.如果我们发现中式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会非常失望Will the long days and strict discipline produce superior students...长时间的学习和严格的纪律管理会不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or will the clash of two cultures... ...或两种文化间的冲突...create chaos in the classroom?会不会引发课堂混乱You embarrass all Bohunt students, and the school.你丢了全体同学和整个学校的脸It's 7 am at Bohunt School in Liphook, Hampshire...这是汉普郡利普胡可村博航特中学的早上七点and day one of a radical new regime.也是新激进制度实行的第一天For the next month, 50 Year 9 pupils will have their school life在接下来一个月,五十名初三学生的学校生活turned upside-down as Chinese teachers take over their education.将会在中国老师的接管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I know that China is big and a lot of things come from it,我知道中国很大,制造了很多东西but I don't really know much about the history or anything else like that.但是我不太了解它的历史或者其他之类的事情What do I know about China?我对中国了解什么I know that everyone...我知道所有人There are lots of people and they are very clever.那里有很多的人,而且都非常聪明I know that they have 12-hour days and then they go home and spend, like, five hours on homework.他们一天要上十二小时的学,然后回家之后要花五个小时做作业Bohunt head teacher Neil Strowger runs a successful comprehensive.博航特的校长尼尔·史端乔成功地管理着这所综合学校But he knows his pupils face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orld.但他知道他的学生面对着一场异常激烈的世界竞争Chinese students are the people中国学生是that our children will be having to compete against for jobs in the future.我们的学生在未来求职时要面对的竞争对手There is something happening in China, and it's trying to identify,中国正发生着变化,我们正试图确认firstly, what that is and then, secondly, can that transfer back into the classrooms of this country?第一,这是什么,第二,这是否可以进入到我们国家的课堂当中Chinese education is based on authority, discipline and ruthless competition.中式教育是基于学校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的It couldn't be more different from the culture of child-centred learning that has come To dominate British schools.这和在英国已经占主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文化有很大的不同Li Aiyun teaches English and Chinese in an elite school in Nanjing.李爱云在南京一所精英学校里教英语和语文We have high expectations on our students.我们对自己的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90% of them can get A or even A+.九成的人可以拿到A甚至A+So, can the Chinese method work with 50 13- and 14-year-olds here at Bohunt?中式教育是否对博航特五十名十三四岁的学生也起作用呢After four weeks, they will all take an exam in maths, science and Mandarin.在四个星期后,他们将会接受数学,科学和普通话测试An independent research body will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other students in Bohunt 's Year9.每一个研究个体都会和博航特其他的初三学生进行结果对比The 1,600-pupil Bohunt school in Liphook — one of our top comprehensives, in a prosperous commuter village — has embarked on a bold and radical experiment. It has invited five teachers from leading schools in China to teach 50 of its year nine pupils, aged 13 and 14, for four weeks.位于利普胡克的博航特中学拥有1600名学生,是英国顶尖的综合学校之一,坐落于地段繁华人来人往的村庄,该中学启动了一项大胆又激进的实验:邀请了五位来自中国重点学校的老师来教50名13-14岁的九年级学生,为期四周。
感动中国叶嘉莹事迹范文五篇精选

感动中国人物叶嘉莹事迹范文1叶嘉莹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9月10日,96岁的她例行给南开大学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坐在轮椅上,她中气十足,调侃自己的头发竟变黑了一些。
她习惯站着讲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但现在,她从家里的沙发上起身都需要保姆搀扶。
她说自己“生命已在旦夕之间〞,但仍要努力做到杜甫说的“盖棺事那么已〞那一刻。
她每天手写论文、指导学生整理超过2000个小时的讲课录音。
哈佛、耶鲁等上百所高校都留下过她讲课的身影。
刚回到南开讲课时,她的课,教室里要加座,凳子椅子一直加到了讲台上。
还有人靠墙边窗口站着,或坐在地上。
数学家陈省身、吴大任夫妇也和学生挤在讲台下。
她在台湾教书时也是这种场面。
后来,她带着诗词讲遍了半个地球。
她没有大学者高高在上的架子。
她给幼儿园的孩子讲诗,也给学者、院士、工人和家庭主妇讲。
92岁那年,她挑选了218首古诗词,给儿童作古诗读本,转年又为这些诗词录制了讲解和吟诵。
91岁时,她还在70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
博士生、硕士生,加上来旁听的人,坐在塑料小矮凳上,每堂课有二三十人。
后来,课程和讲座的视频被整理出来放到网上,她一下子成了讲诗词的“网红〞。
90后网友评价“这位90岁的老太太讲课有趣〞,认为她的书“不卖关子,娓娓道来,文学知识和历史典故很丰富,两口气便读完了三五百页〞。
她被称作“穿裙子的‘士’〞。
她的生日,国内外研究诗词的学者聚在她身边开会,很多大人物都发来贺信。
早些年,不喜热闹的她最多与几位好友一起吃个饭。
有一年过生日,她负责切蛋糕,南开大学的两任校长母国光和滕维藻坐在旁边。
陈省身一定要把给她的祝寿诗藏到生日当天,提前一天到的杨振宁也没得到“剧透〞。
作家白先勇称“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诗词殿堂的人〞“她站在那里,就是一个贵族。
〞诗人席慕蓉形容,叶老师在讲台上像个发光体,是?九歌?中的湘水上的女神。
她要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翻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
前几天刚看完《中国老师来了》,这是2015年BBC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他们邀请了5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学校,给一个50人的九年级学生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式课堂”。
纪录片之中,除了这50名学生之外,剩下的学生仍然由英国老师进行授课。
一个月之后,两组学生将进行数学、普通话和自然科学低的考试,比较下看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在第一集的五十多分钟里,英国学生的全天作息时间与中国学生相同,中国老师带着学生们做早操、升国旗、做眼保健操、穿统一的校服、下午餐以及晚自习。
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是纪律这两个字,在中国,纪律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第一集的纪录片里有句话:“中式教育崇尚权威,纪律和残酷的竞争,它与英国主流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有非常大的区别”。
纪律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位教自然科学的杨君老师,她一直坚持采用中式授课,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师的身影,她讲授知识,将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将它们写在笔记本上,教学方式很传统,但是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把知识快速、有条理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时候,她会把扰乱课堂纪律的同学点名站到讲台前面,也会处罚他们在上课结束之后多留一会;她也会通过提高自己的音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多次重复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记住;项目过半,她的整个声音都是沙哑的,这些似乎是中式教师的常规现象。
在我们身边的学校,特别是初中和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拿着热水瓶,里面装着他们需要救命水——胖大海,通常在一节传统的中式授课之后,老师们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在这个总共三集纪录片里,纪律的问题几乎每一集里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观看纪录片之后,我看了这之下的每条短评,我看到很多评论里会讲到中国学生虽然学习上成绩很好,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过得并不开心,中国的学生过于刻板,而英国的学生活泼,他们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他们的校长来到教室的时候,全体成员都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鸦雀无声,可见英国的学生并不是不可以在课堂上安静下来,从我的观点来看,英国学生的活泼、发散性导致的的课堂纪律问题这并不是他们扰乱秩序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传统的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碰撞。
果不其然,在前面两个礼拜的教学过程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中国老师的很多观点都不能被英国学生认同。
比如说,中国老师说得听家长的话,因为家长们是正确的,学生们不同意,认为家长不一定是正确的,也许他恐同,种族歧视,或者不尊重女性,如果他是错的,我们为什么要听家长的。
但我觉得这个观点我也不敢苟同,的确,现在说全部选择听家长的话已经是不太正确的了,家长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也会犯错,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完全听家长的话是不可取的。
渐渐地,英国学生们的反抗到了一个顶点,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吃东西说话唱歌化妆,甚至是带来了热水壶,在教室里喝茶。
邹老师请来了这位同学的家长,但最后还是以可能会有安全隐患,请家长带回了这个小家电。
实际上却是家长不以为意,因为她认为中式教育一天要让孩子在学校待上十二个小时,喝点儿茶是一种基本人权,这又有些什么关系呢?中国老师的教育方式遭到了全方位的质疑。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上,犀利的老师指出,正是因为英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学生们才不求上进,没有危机感,即使没有了工作也饿不死;但是在中国却不同,在中国,对不起,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钱,就连饭都吃不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学生那么努力,想要用知识改变命运,家长们也被触动了。
剩下的两周,随着学生们渐渐地习惯了中国老师的教育风格,再加上中国老师也在不断地用中国饺子、九连环、剪纸、扇子舞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们也慢慢地步入正轨,开始认真听课,和老师培养出了感情。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中式教育学生的平均成绩每一门都比同年级的平均成绩高,中式教育赢了,其实在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就已经猜想到了结果中式教育在考试成绩一定会由于英式教育。
其实,学校真的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不可能独立完成对孩子教育的全部,但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占比越来越大了。
对比于两国的教育,中国式的遵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同时,严格的基础教育也让学生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英国式的教育给了学生们非常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的交流,但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处于较差的水平。
通过这个项目,我感觉重点并不是在于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成绩上取得了胜利,而是我们在取得了成绩的背后更应该注意的是两国教育之间的差异,除了看成绩之外,我们的教育是应该要让孩子有一个童年了,成绩并不是一切,我们要让孩子感到开心快乐啊,这些老师应该是70后,他们的思想也有着时代的影响,但是未来的中国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