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12月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内力作用(带解析)
内力作用练习题(含答案)演讲稿.doc

4.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文科)一、选择题。
(60分,每题3分)1. 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B.地壳只在内力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3.“沧海桑田”之说是指()A.地质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地质构造4.下列地形中,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B.东非大裂谷C.喀斯特地貌D.风蚀蘑菇5.有关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壳运动的结果B.只有内力作用才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C.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所以先有内力作用,后有外力作用D.内、外力作用同时起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6.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7.关于地壳水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具有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B.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导致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C.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D.常使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8.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B.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C.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D.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9.下列属于内力作用的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搬运⑤火山喷发⑥堆积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10.【白静原创】下列内力作用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A.地震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4~6题。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提示3:(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2.板块运动与地貌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侵蚀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堆积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堆积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堆积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堆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甲、乙两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向斜成山,乙为背斜成山B.甲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为良好的储水构造C.乙处可能有河流发育D.乙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答案】C【解析】根据岩石中间老、两侧新,可判断甲、乙同为背斜,再结合等高线可知甲为背斜成山;乙为背斜成谷;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乙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乙处成谷的原因是在张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侵蚀。
【2】甲、乙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原因是()A.甲受挤压,经侵蚀;乙受挤压,经侵蚀B.甲受张力,经搬运;乙受张力,经沉积C.甲受挤压,经风化;乙受挤压,经侵蚀D.甲受张力,经侵蚀;乙受张力,经断裂【答案】A【解析】背斜是受水平挤压作用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由于地壳抬升被侵蚀而出露地表。
【考点】地质运动。
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质构造主要由水平张力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岩层弯曲形态,很容易断定②、④是挤压造成的,B、D错。
根据岩层的措动方向,可以判断①是水平张力作用下,岩层形成的断层,A对。
如果岩层是挤压发生的措动,上面的岩层应向上移动位移,如③图所示,C错。
【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坝址的选择,要考虑地质构造,地基的坚固。
断层处不能建大坝,①、③错。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②错。
④位于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④对。
所以D对。
【考点】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考查地质构造。
图中的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4.读下图,回答:A.甲处主要是物理风化作用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崩塌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解析】C试题解析:考查内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练习题及答案

内力作用练习题及答案-高中地理高二-组卷网
6 . 孔雀洞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北部低山区孔雀乡,因洞内一块形似孔雀的巨石而得名。该区域受间歇性抬升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典型的长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山地貌。该类方山多阶梯状台地,方山顶部广阔平坦,多为农田。方山形成后,在其陡壁以及与台阶交接部位多发育砂岩洞穴。孔雀洞为川东北乃至国内罕见的砂岩水洞,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研科普价值。洞内水资源丰富,洞底积水终年不漏,洞穴深长蜿蜒,形态不定。孔雀洞所在的山上水源充足,山下却干旱少水,现今孔雀水洞已适当引流至山下方山顶部区域,用于生活、农业灌溉、景区运营等。下图示意孔雀洞纵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下列有关孔雀砂岩水洞的形成过程叙述,排序正确的是()①方山陡崖形成,岩层裸露②下渗的裂隙水被下层的泥页岩层阻隔,发生化学风化、水解作用③洞底黏土等堆积物增多,不透水层增厚,洞穴水更不易渗漏,积水越来越多④软弱岩层的风化剥蚀,导致顺泥岩层、砂砾岩层方向的隧道状空间越来越大,上层的砂岩出现层状的重力崩塌,层层崩落⑤差异性风化,岩石内凹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①-⑤-②-④-③
D.⑤-②-④-①-③
2.孔雀砂岩水洞积水量最大的季节出现在()3.山下方山顶部水资源缺乏的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当地降水少②境内无大江大河,缺少客水补充③方山顶部地势平坦,利于地表水下渗④岩层内部裂隙发育,下渗强⑤土壤层厚度较薄,保水能力不足
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专题过关检测:(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专题过关检测(八)内力作用与地貌一、选择题(2019·云南昆明统测)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
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
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A.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地壳抬升B.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外力沉积—地壳抬升C.地壳抬升—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地壳抬升2.端砚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A.透气性好B.岩性致密C.吸水性强D.硬度较大解析:1.A 2.B第1题,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可知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过程如下:第一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较为柔软的沉积岩;第二是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火山尘泥侵入已形成的沉积岩中,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带有“石眼”泥质变质岩;第三是经过地壳运动将该类岩石带到地表,并形成了端砚原石。
故选A。
第2题,根据端砚原石的特点“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便可分析,蓄水不涸的原因是由于端砚原石岩性致密、透水性差,水不易被吸收,B正确;而透气性好、吸水性强会导致墨水迅速渗漏到石头里面,不易保水。
A、C错误;硬度较大与材料中端砚易雕刻相反,D 错误。
(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A.①是岩浆发源地B.②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4.示意图中的大陆是()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美洲大陆解析:3.D 4.D第3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②位于大陆板块以下,已经不属于岩石圈的范围;a 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带答案解析】

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褶皱构造的判读1.剖面图解读: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判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误区】不能通过地貌(山地、谷地)形态判断褶皱构造类型。
背斜向上拱起成山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地。
(内力作用)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
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
水库坝址选择点物质坚实,基础牢固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月考)大约在800万年前,冰川融水带着泥土通过贝拉库勒河注入太平洋,在出海口遇到太平洋地热温泉,冰川泥被温泉扰动像沸水那样翻滚在百丈冰层之下。
百万年后,在海底形成了约4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细如雾、柔似棉的冰川泥,这是加拿大独有的美容护肤品原料。
但是加拿大至今只允许2家企业开采冰川泥,并限制采挖的数量。
读加拿大冰川泥分布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课后巩固1.贝拉库勒河出海口多温泉的原因是地处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2.贝拉库勒河河口天然淤泥泥质细腻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顶托作用B.冰川搬运作用强C.河口流速较慢D.河口沼泽沉降强【答案】1.B 2.C【解析】1.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均属于消亡边界,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温泉,B正确。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A.火山岛B.冲积岛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答案】D【解析】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分别是夏威夷群岛和日本群岛,夏威夷群岛因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日本群岛因板块挤压形成的大陆岛,二者都为内力作用形成,所以选A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答案】A【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图包含了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故选A项;六大板块既有生长边界,也有消亡边界,B错;大洋中脊为最浅处,海沟为最深处,C错;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边界小,D错。
【考点】岛屿分类及成因;板块分布2.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形成图中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流水沉积D.海浪侵蚀【答案】A【解析】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形成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是风力的沉积作用,A对。
流水沉积形成的是冲积平原,C错。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峡谷地貌,海浪侵蚀形成的是海蚀崖、海蚀柱等,B、D错。
【2】关于图示地区水循环环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地表径流丰富B.降水丰沛C.下渗缓慢D.蒸发旺盛【答案】D【解析】图示为沙漠区,地表径流缺乏,A错。
降水少,B错。
沙土地表,水流下渗快,C错。
高考考点内力作用与地貌模拟试题(解析版)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内力作用与地貌(2020·石嘴山模拟)我国科考队找寻青藏高原隆起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发现了蛇绿岩,它是海洋洋底的古老岩石,原生火成岩,可以作为洋盆、古缝合线及古俯冲带存在的直接标志。
但一块蛇绿岩还不能说明什么,随后科考队在几百千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都发现这种蛇绿岩分布,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找到了直接的证据。
据此完成1~2题。
1.蛇绿岩出露地表的地质作用过程是()A.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地壳的抬升B.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板块的挤压C.地壳的抬升、岩浆活动、板块的挤压D.板块的挤压、岩浆活动、地壳的抬升2.科考队员发现了蛇绿岩,继续沿雅鲁藏布江两岸考察,方法和目的是()A.沿江考察,证明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印度洋板块B.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发现地势低洼,证明可能是张裂拉伸的结果C.走走停停,寻找证据,恰好沿江找到这种蛇绿岩D.分纵向和横向考察,证明蛇绿岩呈线性分布,是古俯冲带存在的表现【答案】1.A 2.D【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蛇绿岩是海洋洋底的原生火成岩,说明首先在海底出现岩浆活动,冷凝形成蛇绿岩,(图中信息显示)后经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导致地壳隆起抬升,蛇绿岩出露地表。
信息表明,蛇绿岩在海底生成,不是地壳抬升和板块挤压后形成;地壳的抬升是板块挤压的结果。
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找寻青藏高原隆起的证据,是本次考察的目的,如果在雅鲁藏布江两岸通过纵向和横向考察,证明蛇绿岩呈线性分布,则证明古缝合线及古俯冲带的存在,这就是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的证据。
地势低洼有可能是外力侵蚀的结果,不能证明是张裂拉伸的结果,这也不是本次考察的目的。
“走走停停”不是妥当的考察方法,“恰好沿江找到蛇绿岩”也不是考察的目的。
沿江考察蛇绿岩,只能证明雅鲁藏布江谷地属于海洋板块类型,不能证明是印度洋板块,也有可能是欧亚板块边缘的海洋板块。
(2020·江苏高邮模拟)领航山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锥台状的山顶上,从天而降突兀地出现了一个圆圆的头,圆头底部白色部分是坚硬的石英岩,其抗风化能力强,顶部绿色部分是植被,恰似一顶帽子戴在了圆锥状的山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
(2021·湖南十校联考)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这里的地貌多以戈壁为主。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南部的独山中分布有绚丽的红层地貌,由于山中有多座泥火山口,所以又被称为泥火山。
从2019年11月底开始,泥火山上便不断有新的石油涌出地表,石油涌泉在红层地貌的怀抱中,或是涌动成泉,或是汇聚成沼,成为了独特的地质景观。
下左图为重重红层地貌包围的洼地中的一处石油涌泉,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构成左图中红层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2.合理利用石油涌泉的措施是
A.利用泥火山资源开发火山泥面膜等产品
B.大规模开采石油资源
C.禁止开发,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D.保护地质景观,合理进行旅游开发
(2021·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下图分别为房山区某山体的局部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图中的岩石将()
A. 在①⑥作用下形成丙
B. 在②作用下形成丁
C. 在③作用下形成岩浆
D.
持续沉积而"长高"
4. 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可形成平坦的台地地貌,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21·山东实验中学二诊)地质构造运动中,由于上、下岩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上、下时代不连续岩层的接触面称为不整合面。
如图示意美国某高原相互之间距离在巧km以内的三个出露岩层剖面,PQ和MN代表不整合面,XY代表断层,岩层未发生过翻转。
据此完成5~7题。
5. 根据图中所示证据,比XY断层更古老的岩层是()
A. 白色石灰岩
B. 黄褐色砾岩
C. 红色砂岩
D. 黑色页岩
6. PQ和MN不整合面的形成源于()
A. 上下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位移
B. 抬升和侵蚀,随后发生下沉和沉积
C. 上下岩层接触面受重力挤压发生变质
D. 下沉和沉积,随后发生抬升和侵蚀
7. 三个岩层剖面中存在时间最短的岩层是()
A. 灰色砂岩
B. 红色砾岩
C. 绿色页岩
D. 褐色粉砂岩
(2021·安徽A10联盟)图尔卡纳湖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北部,形态呈南北长条型。
据调查发现,湖盆周围的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微弱,沿湖平原狭窄。
此外,湖区北部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尖吻鲈、虎鱼、多鳍鱼。
图9为图尔卡纳湖及其周边简图。
据此完成8~9 题。
8.图尔卡纳湖湖盆周围流水侵蚀作用微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坦,地面坡度较小B.岩石坚硬,不易侵蚀
C.气候干旱,地面径流稀少
D.人烟稀少,植被茂密
9. 图尔卡纳湖的形成原因是()
A.冰川刨蚀形成的冰川湖B.流水溶蚀形成的岩溶湖
C.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湖
D.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
(2021·深圳模拟)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读图文材料,完成10~11题。
10.形成图中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
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
11.导致图中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杭州西湖是著名旅游胜地,西湖及附近景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飞来峰位于灵隐寺前,由石灰岩构成,有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山上遍布五代以来佛教石窟造像,秀丽绝伦。
下图为“西湖景区周边地质构造示意与飞来峰佛像图”。
(1)说出飞来峰的地质构造及其判断依据。
(2)简述形成飞来峰的地质作用过程。
(3)西湖西侧海拔百米的山丘连绵,简析该地形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解析】构成红层地貌的岩石为沉积岩,右图中甲为岩浆,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变质岩。
故选D。
2.D【解析】开采火山泥会造成地质景观的破坏,A错;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大规模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B错;完全禁止开发也不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错D对。
3.D
4.B【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甲、乙由岩浆形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
丙为沉积物形成,属于沉积岩,所以丁为变质岩。
①过程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形成沉积物,结合景观图可知,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所以不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A错;②为变质作用(需要高温、高压条件),③为重融再生作用,均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注意题干信息“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BC错;所以图中岩石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持续接受沉积,岩体高度增高,D正确,故选D。
第4题,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图中乙为喷出型岩浆岩,B正确;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故选B。
5.D
6.B
7.B【解析】第5题,地壳垂直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因此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反之,完整而上覆于断层之上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后。
白色石灰岩完整而上覆于断层之上,形成于断层之后,A错误;黄褐色砾岩在绿色页岩之上,绿色页岩在白色石灰岩之上,黄褐色砾岩形成于断层之后,B错误;红色砂岩在绿色页岩之上,绿色页岩在白色石灰岩之上,红色砂岩形成于断层之后,C 错误;地壳垂直运动导致黑色页岩断裂错位,比XY断层更古老的岩层是黑色页岩,D 正确。
故选D。
第6题,地质构造运动中,由于上、下岩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上、下时代不连续岩层的接触面称为不整合面。
读图可知,PQ和MN不整合面的形成源于抬升和侵蚀,随后发生下沉和沉积。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第7题,由题干可知,三个出露岩层剖面,PQ和MN代表不整合面,XY代表断层,岩层未发生过翻转,根据沉积的先后顺序,三个岩层剖面中红色砾岩形成的最晚,在剖面Ⅲ中已经被侵蚀掉,因此存在时间最短的岩层是红色砾岩。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C【解析】由于图尔卡纳湖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地表径流缺乏,水系不发达,从而导致湖盆周围的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微弱,因此C 正确。
9.D 【解析】图尔卡纳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形状呈长条状,所以可推断出图尔卡纳湖的形成原因是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因此D 正确。
10.D 11.A【解析】第10题,此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
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明显,应该是沉积岩,AC错误。
图中岩层多次出现坡度较大的陡崖,应该是垂直裂隙发育,岩石被侵蚀形成,该地区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D正确,B错误。
故选D。
第11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最初形成于低地,形成沉积岩后,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垂直抬升,A正确。
水灵拉张会导致
裂谷出现,水平挤压会导致岩层弯曲出现褶皱山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地貌,此地貌景观不是裂谷、褶皱山、火山,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1)向斜;岩石中部新两翼老。
(2)沉积作用;固积成岩;水平挤压;地壳抬升;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反而成山。
(3)有利:山地迎风坡湿度大;地势高为西湖与钱塘江的分水岭;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不利:阻断山地两侧交通。
【解析】(1)说出飞来峰的地质构造及其判断依据,主要从图中岩石年龄的新老分布分析,图中显示飞来峰中间岩石较新,西北-东南两侧岩石逐渐变老,说明是向斜构造。
(2)由上题分析可知,飞来峰为向斜山,所以可以从向斜山的形成分析地质作用过程。
飞来峰为石灰岩,所以先经过了沉积作用和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随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地壳上升,褶皱受到外力侵蚀;向斜部分槽部受挤压,岩层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从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地。
(3)简析山丘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整体性分析对气候、河流、植被、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有利:抬升夏季东南风,山地迎风坡降水增多;地势高为西湖与钱塘江的分水岭;垂直差异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依山傍水,增加自然景观种类,风景更加秀丽。
不利:阻断山地两侧交通,使人们往来不便利,加剧水土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