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
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规律

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规律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摘要】通过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方法,结合钻井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自生成岩矿物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①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是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的自生成岩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可据形成时间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负相关;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关系较为复杂,这与硅质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有关;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然而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②各成岩矿物不同的沉淀机制影响着在层序格架内发育的位置,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沉积时水体性质有关,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受海(湖)侵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不过海绿石多见于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③层序格架内砂体的成岩演化差异显著,根据各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川南须家河组储层上升半旋回更易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6【总页数】11页(P6-16)【关键词】须家河组;层序格架;成岩矿物;成岩演化【作者】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26;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称为成岩矿物,也称之为自生矿物,成岩矿物是成岩作用、成岩流体与物质颗粒的直接产物,是建立成岩系统、刻画成岩演化模式的关键,影响着岩石的孔隙结构与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优劣[1—3]。
官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据区内3口井储层段 19 8 块岩心样品实验分析
数据 统计得 出 ,孔 隙 度 一 般 在 2 一 % 之 间 ,最 % 4
渗透 率( ( K)mD)
小值 11% ,最 大值 63 % ,平均值 为 29 % , .6 .2 .9
各单 井平 均 值 为 20 % 一39 % 。须 家 河 组 孔 隙 .5 .6
・
1・
维普资讯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0 0 7年 9月 出版
晶间孔 ,偶 见破 裂缝 及 残 留原 生粒 间孔 ,孔 径 小 、
喉 道细 ,连通 性较差 ,局部 发育 较大 次生溶 孔 ,甚 至有 的层段裂 缝较发 育 。
3 储层 物 性 和孔 隙结构 特 征
主要为残余原生粒缘缝 、次生溶蚀微孔及 填隙物
作者简介 疏壮志,男.1 5年 出生,安徽省枞阳县人 ,高级工程师;18 年硕士毕 业,20 9 6 99 04年 西南石 油学院油气田开发博 士毕业,
现 任 中石 化 西 南分 公 司经 理 助理 。地 址 :( 52 0 云 南 昆明 中石 化 南方 勘探 分公 司。 E—m i:hnio0 9 s a cm c 6 00 ) a l axa2 9 @ i . o .n n
图 2 官南地 区 LX 储层渗透率频率直方图
度直方图 ( 1 图 )表明 ,孔隙度在 2 一 %最多 , % 4
占 8 . % ( % 一 % 区 间和 2 一4 区 间各 占一 09 2 3 % %
分布 ,连通性好 ,为区内主要孔隙类型。
次生粒 间孔 为区 内主要 孔隙类 型 ,其成 因有 两
维普资讯
第3 O卷 第 3 期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特征

川西坳陷中部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特征米色子哈;刘树根;秦川;孙玮;张长俊【摘要】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是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最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发育的礁滩等沉积微相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为了探讨马鞍塘组滩、生物礁及礁滩组合的发育及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有关的钻井和野外资料,发现马鞍塘组厚度、岩性和沉积特征等在短距离内横向变化较大;新发现在孝泉—汉旺地区马鞍塘组底部发育有一北西向的砂屑滩;川西坳陷中部晚三叠世卡尼期的沉积相主要为同斜缓坡中的砂屑滩、鲕粒滩、生物碎屑滩和生物礁微相.除砂屑滩外,(鱼面)粒滩、生屑滩和生物礁(点礁)微相都沿龙门山呈北东向发育,卡尼期末的沉积相为滨海潮汐相.【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2(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相【作者】米色子哈;刘树根;秦川;孙玮;张长俊【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层位主要是侏罗系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对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的关注度不高。
川科1井在马鞍塘组气藏获高产工业气流,证实了马鞍塘组的油气勘探潜力, 开拓了川西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并揭示川西海相地层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马鞍塘组是四川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过渡的关键层段[1],该层位在龙门山中断前缘绵竹—安县—江油一带出露[2,3]。
吴熙纯[4]认为川西北马鞍塘组的生物礁是形成于同斜缓坡的以六射海绵为主的硅质海绵障积作用与以蓝细菌为主形成的凝块石粘结作用共同造礁, 是一种深水粘结-障积型生物礁丘, 也是灰泥基质支撑的生物礁。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位于四川乐山市南部至内江市北部,厚度约为1000-2000米,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其中须家河组砂岩是该地区沉积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该组砂岩的特征及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陆源河道、洪积扇和湖泊相,其中以陆源河道相为主。
岩石中的砂粒主要是石英粒,尺寸较细,多为中等细砂、极细砂和粉砂,粒度分布均匀。
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
整体上来说,该组砂岩的颗粒形态较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成熟盆地内的砂岩相似。
物源分析显示,须家河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并且二者物源的贡献比例不同。
其中川西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大渡河南支及其侧源河道,河道发育较成熟,沉积物质丰富;而川东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岷江—金沙江水系的上游,河道发育相对较浅,物质较为简单。
总体来说,在物源方面,须家河组砂岩受到了多个物源的影响,其中深受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的影响。
同时,该组砂岩的成分及粒度等特征也说明了它的成熟程度较高,这表明了受源区控制和物源不断输送的条件下沉积的深水砂岩。
河包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下限研究

西部 探矿 工程
9 5
河 包 场 地 区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下 限 研 究 ①
高 阳, 蒋裕 强, 缪 灏, 杨长城
( 南 石油大 学 , 西 四川 成都 6 0 0 ) 1 5 0
摘
要 : 中一川 南过渡 带 河 包场 地 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叠 统 须 家 河组 经 几 十年 的勘 探 已经 取得 了 良好 的 效 果 。 川
渗透率、 含水饱和度 3 个参数 。河包场须家河组气藏属 于高束缚水饱和度的含水气藏, 蒋裕强等(0 6通过气 20 ) 水 两相 渗流 实验 研究 、 心机 毛管 压 力分 析 、 缚 水 离 束 膜厚 度测 定来计 算束 缚水 饱 和度 , 拟定研 究 区产纯气 的 含气 饱和 度下 限为 6 , 0 当含气 饱 和度 <4 时产水 。 0 因此 本文 主 要 阐述 孔 隙 度 、 透 率 两 个 参 数 的 确定 方 渗 法 。鉴 于研 究 区储层 具有 一定 的孔 隙性 , 我们 决定利用
裕强等 ( 0 5 通过对 四川 盆地 1 20 ) 4条 野 外剖 面 、 0口井 2
般来说储层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确定包括孔隙度、
岩芯描述 以及 沉积相 分析 , 将研 究 区须 家河组 划分 为 湖
泊相 , 主要 的储 层 须 二 、 、 段 砂 岩 大 多 为 滨 浅 湖 沙 四 六
坝, 仅在 须二段 下部见 河道 砂体 沉 积 。储 集 岩 以长 石岩 屑石英砂 岩 、 石石英 砂 岩 和岩 屑 石 英 砂岩 为 主 , 量 长 少
①
此 项 目受 西 南石 油 大 学创 新 基 金 资助 , 号 c J2 O 2 编 xJ75。
川东北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飞仙 关组 台地前缘 斜坡 发育在 飞一段和 飞二段 ,包括 上 斜坡 和下斜坡 两个 亚相 。上斜坡 在B 井飞一段 上部和 C 井
飞二 段 上部 均 有 出现 ,根 据岩 性 可 识别 出塌 积 、斜 坡灰 泥 、含泥斜坡灰 泥等微相 ;下斜坡 主要分布在B 井飞一段 下
屑 ,沉积 时水动 力强 ,高能滩 ),纵 向上与微 晶鲕粒 灰岩 ( 沉积 时水 动力 相对较 弱,低 能滩 )交替 出现 ,砂屑 滩分
的B 中部 和c 上部 可见 ,主 要为亮 晶砂屑 灰岩和 亮 晶鲕 井 井 粒砂 屑灰岩,亦为高能环境沉积的结果 。 5 结论
( )根据元坝地 区内岩 石学特征 、沉积构造 、古生物 1 类 型 ,结 合测井 、地震等 地球 物理标 志综合分 析 ,认 为研 究区飞仙 关组飞 一段发 育开 阔台地 台坪 ,飞二 段为 开阔台 地 、 台地 边缘鲕粒 滩 ,飞三段 为开阔 台地 台坪 ,飞 四段 为 蒸发 台地 。 ( )飞二段开 阔台地 台 内鲕滩和 台地边 缘鲕滩 2 沉积 特征 突出 ,台内鲕滩 平面上 呈现 出横 向迁移 ,纵 向上 与 滩 间沉 积 相 间 ,非 均质 性 强 ,滩 体 厚度 薄 ,大 部 分 为
晶灰岩台地边缘 .
台地边 缘位 于台地与 广海连通 的 台地 边缘 部位 ,主 要
分布 在飞二 段 。元 坝地 区飞仙关 组根据岩 性可 识别 出台地
边缘 浅滩亚 相 ,并根据颗 粒类型进 一步 可识别 出鲕粒滩 和 生屑 滩微相 。飞仙关 组 台地 边缘 浅滩 以鲕 粒滩 为主,局 部 发育 砂 屑滩 。鲕 粒滩 主要 发育 在飞 二段 B 的 上部 和中下 井 部 ,厚约 10 图2 5 m( ),岩性主要为亮 晶鲕 粒灰岩 ,反 映沉 积时期 的水动 力较强 ,砂屑滩 常常 以夹层 出现 ,在 飞二段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图
二 、沉积相类型
1. 沉积相类型 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观察 、岩心描述建立典型沉 积相序列 ,结合地震相及测井沉积相研究 ,川西南须 家河组发育海湾 、辫状河三角洲 、湖泊 、正常三角洲 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和 20 多种沉积微相类型 (表 1) 。 有利的天然气储集砂体为三角洲 (水下) 分流河道及 河口坝砂体 ,其次为滨浅湖滩坝和远砂坝砂体 。
·56 ·
图 4 川西南须家河组层序 ⅢL ST 沉积相分布图
2. 砂体发育主控因素 川西南部上三叠统各个层序砂体均发育 ,层序 Ⅰ、Ⅱ、Ⅲ、Ⅳ湖侵期为以泥质为主的沉积 ,层序 Ⅱ、 Ⅲ低位期以及层序 Ⅰ、Ⅱ、Ⅳ的高位期为以中粗粒砂 岩为主的沉积 ,其中层序 Ⅱ、Ⅲ低位期为砂体最发育 时期 ,砂体具有以上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 的影响 。 (1) 构造格局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川西盆地是挤压体制的产物 ,受到区域上的构 造挤压应力 ,即扬子地块与羌塘地块 、华北地块的汇 聚挤压作用 ,形成了龙门山推覆体 ,可以提供近源物 源 ,同时这种挤压也形成了西陡东缓的构造格局 ,冲 断作用期沉积物较粗 、叠加后可形成连续裙边状沉 积体[7] 。因此龙门山冲断带对西北部辫状河三角洲 的展布起到决定性作用 。 (2) 多物源控制砂体的有序迁移 川西南地区物源总体上是三方供源 ,不同时期 主物源具有迁移性 。物源区抬升的强度控制供给强 度 ,主物源的迁移控制砂体的迁移 ,从而形成了不同 时期的砂体展布特征 ,早期龙门山冲断带的活动控 制着层序 Ⅱ大套砂体的沉积 ,晚期江南古陆的对层 序 Ⅲ、Ⅳ砂体的沉积有很大的影响 。 (3) 古地貌控制不同类型砂体的展布 古地貌形态控制沉积砂体类型及分布 。层序 Ⅰ 沉积时期地形分异较大 ,发育泸州古隆起 ,盆地处于 海陆交互相向陆相转变的时期 ,整体具有填平补齐 的沉积特征 ,发育不同成因砂体的尖灭和充填 ,具有 形成岩性气藏的有利条件 。龙门山冲断带地形起伏 大 、坡陡流急 ,河流水动力条件强 ,发育辫状河三角 洲沉积体系 ,搬运距离近 ,砂岩成熟度相对较低 。研 究区东部地形较平缓 ,河流水动力条件适中 ,发育源 远流长的正常三角洲及沼泽沉积体系 ,区内主要发 育三角洲砂体 ,搬运距离远 ,砂岩成熟度高 。
分流河道一般由中 —细粒砂岩组成 ,且伴随水下分 流河道的多级次分流作用增强 ,粒度逐渐变细 ,其测 井曲线表现为钟形或齿化钟形或箱形 ,至河口坝 ,大 都由含泥质组分较高的细 —粉砂岩组成 ,测井曲线 为漏斗形 。 (2) 滨湖沼泽 研究区上三叠统滨湖亚相主要发育在层序 Ⅱ、 Ⅲ、Ⅳ低位和高位体系域 ,根据沉积物的组成以及沉 积构造特征 ,可以划分为高能滨湖和低能滨湖两种 类型 。高能滨湖由灰褐色 、灰绿色块状和浅灰色中 厚层粉 、细砂岩组成 ,在垂向上频繁间互 ,构成间断 性正韵律 ,粉细砂岩中厚层状 ,一般厚度为 1~4 m , 发育层系厚度为 1~5 m 的中小型波状交错层理 、透 镜状层理 、脉状层理 。低能滨湖实际上是滨湖沼泽 , 由灰黑色碳质泥岩 、灰绿色块状泥岩以及浅灰色中 厚层粉砂岩组成 ,含多层煤 ,反映水体相对较浅 ,泥 岩中富含植物化石碎片 ,顺层但无定向分布 ,泥岩可 见页理构造 ,碳质泥岩与灰绿色泥岩 、粉砂岩构成间 断性正韵律 ,每个韵律厚度为 8~10 m (图 2) 。 (3) 浅湖相 垂向剖面表现为浅湖砂坝与浅湖泥相间互层发 育 ,可见爬升沙纹层理以及变形构造 ,砂体单层厚度 为 1~5 m ,分布面积大小不一 ,以薄 —中层状粉 — 细砂岩为主 ,夹少量泥质粉砂岩 ,成层性较好 ,粉砂 岩中发育浪成沙纹层理 、条带状层理 ,为一类较为重 要的储集砂体类型 。
图 2 典型微相沉积序列图
三角洲前缘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水下沉积部分 , 以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 。相对于水上辫 状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的粒度明 显变细 ,其中除主水道为含中 —粗粒砂岩为主 ,水下
三 、沉积相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1. 晚三叠世不同体系域沉积相展布 上三叠统沉积演化过程中 ,沉积早期发育海陆 交互相沉积体系 ,但由于海湾沉积体系在研究区持 续时间较短 、分布比较局限 ,占统治地位的是三角洲 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 。研究区西部为持续隆升
一 、地层沉积与层序格架
川西南地区位于川西前陆盆地南段 ,龙门山断 裂 —彭灌断裂以东 ,龙泉山断裂以西 ,峨眉 —瓦山断 裂以北 ,成都市 —温江以南 ,面积 16885 km2 。川西 南地区上三叠统具有天然气资源丰富 、储层厚 、圈闭 类型多样等特征 ,已经发现平落坝 、大兴西 、白马庙 等气田 ,勘探潜力大[1 ] 。 川西 南 地 区 晚 三 叠 世 为 周 缘 前 陆 盆 地 沉 积 阶 段 ,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地层沉积特征[225] 。上三叠统 地层厚度巨大 ,为盆地的沉积中心地区 ,地层厚度超 过 4000 m ,主要发育湖泊 、沼泽及河流 、三角洲相的 煤系沉积 。在钻 、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 上 ,研究区可以识别出 5 个层序界面 ,包括 4 个不整 合面和一个沉积转化面 ,将川西前陆上三叠统须家 河组沉积地层划分 4 个三级层序 (图 1) 。其中层序 Ⅰ大致相当于须一段 (小塘子组) ,部分包含须二段 下部地层 ;层序 Ⅱ相当于部分须二段和须三段 ;层序 Ⅲ大致相当于须四段和须五段下部 ;层序 Ⅳ相当于 须五段上部及须六段 。每个层序发育低位 、湖侵和 高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一般为砂砾岩 、中砂岩组 成的三角洲沉积 ;湖侵体系域一般为泥岩或砂岩组 成的湖泊 —三角洲沉积 ,高位体系域主要为砂泥薄 互层 、煤层组成的三角洲沉积 。最大湖泛面一般发 育黑色泥岩 、煤层或碳质泥岩 。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
湖泊 海湾 正常三角洲
亚相 平原
前缘
滨湖 浅湖 半深湖
平原 前缘
表 1 川西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表
微相
分流河道 、天然堤 、决口扇 、分流间洼地 、分流间沼泽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 、远砂坝 前缘席状砂 、分流间湾 滨湖泥 、滨湖滩坝砂 浅湖泥 、浅湖滩坝砂 半深湖泥 、浊积扇 海湾潟湖 、海岸平原 、滨浅海相 分流河道 、分流间湾
3 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攻关项目 (编号 :06010122) 的部分成果 。 作者简介 :李熙喆 ,1963 年生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地址 : (065007) 河北省廊坊市 44 号信箱天 然气开发所 。电话 : (010) 69213156 。E2mail :lxz69 @pet rochina. com. cn
图 3 川西南须家河组层序 ⅡL ST 沉积相分布图
层序 Ⅲ沉积时期 ,与层序 Ⅱ的沉积格局相比较 , 层序 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三角洲沉积 ,同时 物源供给的力度有明显不同 ,沉积格局也发生变化 , 研究区东南方向物源供给显著增强 。正常三角洲沉 积范围较层序 Ⅱ大 ,西北方向物源供给不足 ,辫状河 三角洲砂体范围变小 ,研究区在南北两侧主要发育 浅湖 、半深湖相沉积 (图 4) 。 层序 Ⅳ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 、滨浅湖沉积 以及半深湖沉积 ,研究区西北方向龙门山物源供给 减弱 ,辫状河三角洲范围相对层序 Ⅲ时期变小 ,同时 来自东南方向江南古陆方向的正常三角洲的范围逐 渐加大 。
·55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2008 年 2 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54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28 卷第 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地质与勘探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分流间湾 、远砂坝
发育层位 层序 Ⅱ、Ⅲ、Ⅳ的低位
层序 Ⅱ、Ⅲ、Ⅳ 层序 Ⅰ
层序 Ⅱ、Ⅲ、Ⅳ
2. 典型相序分析 (1) 辫状河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组成 。 平原由辫状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地等微相组成 (图 2) 。因地形较陡 ,分流河道水浅流急 ,侧向迁移 、分 流汇合和底冲刷作用频繁 ,每个分流河道都为正韵 律沉积序列 ,底部发育冲刷构造 ,之上为砾质或含砾 砂岩 ,主体以中 —粗粒砂岩为主 ,发育块状层理 、递 变层理 、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平行层理 ,向上 过渡为具沙纹或波状层理的天然堤或决口扇微相的 粉砂岩 ,或者直接被河道间洼地微相的粉砂质泥岩 、 碳质泥岩覆盖 。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钟型或齿化曲 线 ,也可见低幅平直曲线 。分流河道间洼地的沼泽 化作用更为普遍 ,碳质泥 、页岩和可采煤层 、煤线的 夹层更多和厚度较大 ,岩心可见硅化化石 。
的高山区 ,是盆地的主要物源供给区 ,发育近源的辫 状河三角洲沉积 ;研究区东南部地势较为平坦 ,物源 搬运距离较远 ,发育区域分布相对较稳定的 、以沉积 细粒为主的正常三角洲沉积体系 。研究区主要砂体 发育在层序 Ⅱ、Ⅲ的低位体系域 ,最大湖侵期为层序 ⅢTS T 。 层序 Ⅰ沉积早期环境属海湾体系[6] ,海湾向西 与广海相通 ,水体呈西深东浅特点 ,早期陆源碎屑供 给较少 ,在研究区西 、中部发育海湾沉积 ,盆地东南 部发育三角洲沉积 。由于川西龙门山持续的构造作 用 ,层序 Ⅰ中晚期研究区西北陆源碎屑供应加大 ,发 育面积较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在研究区东南部继 承性发育小规模的正常三角洲 ,湖盆面积变小 。 层序 Ⅱ占统治地位的是三角洲沉积 ,物源方向 除了受龙门山冲断带 、江南古陆的影响 ,康滇古陆也 开始供应物源 。层序 Ⅱ沉积早期 ,研究区西北部发育 继承性大型辫状河三角洲 ,康滇古陆供源在三江口形 成一个小型辫状河三角洲 ,东部受江南古陆的影响形 成小型正常三角洲 ,但砂体厚 ,砂地比高 (图 3) 。层序 Ⅱ中期 ,研究区主要发育滨浅湖 、半深湖沉积 ,层序Ⅱ晚 期湖盆收缩 ,发育滨浅湖及三角洲前缘沉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