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春》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积累“朗润、酝酿、卖弄”等课后14个词语,理解“卖弄、酝酿、呼朋引伴”在文中的意思。
2、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学习重点: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学习难点:学习抓住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写景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1《春》作者________字_____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有著名诗文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
本文是篇优美的___________ 文章起于拟人,结于拟人,从“_______ ”开始到“______________ ”结束,其构思布局颇具匠心。
通过_______ 图、_______ 图、_______ 图、_______ 图和_ _______图五幅图,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_______带给人以_________。
从而激励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liáo()亮 hōng()托朗rùn() wǎn()转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1)涨(2)散()()()()(3)晕(4)藏()()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春》导学案及答案

他还是一位画家,对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他的诗很有些“绘画美”。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这首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王维为了谋求政治上的出路,不得已而请缨出塞,单 枪匹马赶到碎叶去勤王的情景。当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对好友元二使非 常留恋,以酒相送,把满腔愁绪倾吐在明丽的字句中。
《春》导学案及答案
目录
01 一、课前热身
03
④最后一幅图在全文 中有什么作用?
02 二、课堂探究 04 参考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3、体会语言的清新、细腻。
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 之情。
5、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景物,抒 发自己的感受。
3、你觉得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教师根 据学生的需要来点拨)
4、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意说给 大家听一听?试着说说看。
5、教师小结并板书:景美、情 真。
6、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 读这首诗。
四、品读古诗,深化理解。(你 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7、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从王维的角度 体会他的情感;二是从元二的角度体会他和王维之间的情谊。)
①第①②段总写春天来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一个新来的季节写得有形有 情,有声有色。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找出描述性的语句划下来,并体 会其作用。
②课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中“山” “水”“太阳”的特点是什么?并用一个词概括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前两个分句 分别从山的哪一方面,水的哪一方面说的?“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8、在这短短的一首诗中包含着深深的情谊。请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找一 找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什么?
《春》导学案

11《春》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②理清思路,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名诗词。
【自主学习案】一.朗读指导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下来,并说说理由。
2.你最喜欢“春”的哪一幅画面?说说理由。
二.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三.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酝酿..鸟巢.蓑.衣嘹.亮应和.薄.烟黄晕.水涨.捉迷藏.2.解释词语酝酿:应和:卖弄:欣欣然:呼朋引伴:宛转:花枝招展:【课堂探究案】【合作研讨·文本探究】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5.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
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请将自己搜集的写春天的诗文写下来。
《春》导学案及答案

9、《春》导学案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2、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难点: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时安排:2课时一、自主预习1、音形积累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嘹亮()涨起来()宛转()抖擞()薄烟()朗润()捉迷藏()仿佛()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2、词语释义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宛转:;酝酿:;郎润:;嘹亮:;应和:;欣欣然:;3、走进文本和作者《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二、合作探究12)3、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同步指导》P27)4、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仿写句子:旅游者说:“鸟语花香、清风吹拂的西子湖就是美,一种自然的美。
”四、测评1、请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第1课《春》(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批注,分析其表达效果。
3.讨论法: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g)卖弄(nòng)喉咙(hóu lóng)应和(hè)嘹亮(liáo)烘托(hōng)静默(mò)风筝(zhēng)抖擞(sǒu)健壮(jiàn)3.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抖擞:振作。
健壮:健康强壮。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2.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答案:文章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春-朱自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春-朱自清》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春/朱自清》导学目标:1. 了解文章作者朱自清及其写作背景;2. 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作者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瀚初,号梅花一径。
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春》、《绿》等。
他的散文作品被誉为“朱自清体”,影响深远。
2. 《春》的内容概要《春》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品,描写春天的景色和春天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和联想。
全文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春意盎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慨之情。
3. 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文章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文章中的“春天来了,大街上落花成雨”、“路上行人不再穿棉袄,有说有笑”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4.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文章主题为春天美好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
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更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澎湃情感。
5.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春》,学生可以提升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拓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技巧,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评能力。
导学问题:1. 你对朱自清这位作家有何了解?他的作品有何特点?2. 你对文章《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何看法?有何感受?3. 你觉得文章中的春天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你有何启发?4. 通过阅读《春》,你对文学作品有何新的认识?你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义?拓展阅读:1. 朱自清其他作品的阅读;2. 其他关于春天的文学作品的阅读;3. 文学鉴赏和批评理论的学习和探讨。
《春》导学案 (1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春》学案(附录图片)预习一【学习目标】1.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通过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想象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领悟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连用、兼用、套用,对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感受作者营造的春的氛围。
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抒情的手法,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追求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新事物。
【课文提示】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自称“扬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
他的名篇有《绿》《背影》《匆匆》《威尼斯》《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大家。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2.《春》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之一。
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火热的情感、清丽的色彩,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
【正音正字】窠巢kēcháo宛转wǎnzhuǎn蓑笠suōlì【朗读课文】《春》的常规修辞颇讲究层层分明,环环扣题,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1.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感受充满情趣的春的画面。
2.体会作者春的赞美,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作者“盼春”之情。
第二部分(第2-7段),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
作者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侧面写春的景象,春天的气息。
五个段落五幅画,合起来组成一幅立体的春天全景图。
这幅图不仅有丰富的色彩,有形状,有声音,有景物,有人物活动,还有层次分明的意境,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①(第2段)通过春天的山、水、太阳,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
《春》 导学案

《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
4、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2、难点(1)体会文中优美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知识链接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2、解释下列词语。
(1)朗润:(2)酝酿:(3)卖弄:(4)宛转:(5)花枝招展:3、朗读课文,思考:(1)作者围绕“春”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五、课堂探究1、整体感知(1)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天的?(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本研读(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春天特点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示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里的万物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作者在描绘春景时,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和描写的?(3)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试找出几处,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探究(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种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4、写作借鉴(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描写秋天景色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
..()黄晕.()披着蓑.()涨.起来()
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
【设问导读】
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
(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
(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
(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 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
(1)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A 万物
B 全部
C 它们
D 大地
(2)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 夸耀 B 炫耀 C 显示 D 吹嘘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
A 陪衬
B 衬托
C 渲染
D 突出
(4)“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
A 计算
B 打算
C 计谋
D 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领悟诗画意境;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
【温故互查】
1.解释下列词语
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枝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按盼春、______、______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图、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合作探究】
1. 寻美句:《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3.品好词: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
【拓展延伸】
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当堂检测】
1.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2.仿照画线句,发挥想象,续写两句。
(注意语意要连贯,句式要一致。
)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
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无论是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它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领悟诗画意境;
2.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温故互查】
1.《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合作探究】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
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其中的花草风雨各自有何特点。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3.朗读“迎春图”。
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4.朗读末尾三段,说说这三个比喻句能否调换顺序?
5.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课外拓展】
1.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互相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与“呼朋引伴”中“引”字同义的一项是()
A.引经据典B.引而不发 C.引吭高歌 D.引人入胜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含义是()
A.春天迟迟不来,人们盼望了很久才到。
B.春天善解人意,人们盼望着人们盼望着的就到来了。
C.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表达了盼春的急切心情。
D.东风是春天的先行官,东风到了,春天随后也就到了。
3.根据下列描写春草特征的语句,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①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
②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
④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
4.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这两个字是______、______,文中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