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方案

合集下载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结合绿化和环保元素,建设生态 友好型交叉口。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
12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便左转为右转,环形交通,绕街坊转
.
13
(三)渠化交通组织:交通岛、交通标志、交 通标线
.
14
(四)、调整交通组织
四、行人交通组织 1.加宽人行道 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 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 4.人行天桥、地道
20
二、环形交叉口的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1、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椭圆形、卵形、方形圆角、
菱形圆角; 2、圆形中心岛的半径
V2
b
R127 (ih)
2
.
21
(二) 交织段长度
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通行驶时相 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 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标高相协调;
.
29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 背离交叉口。
.
30
2、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 指向交叉口。
.
31
3、处于分水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 背离而一条指向交叉口。
.
32
4、处于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指 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
.
45
③计算标高计算线上的设计标高 每条标高计算线上标高点的数目,可根据路面宽度、施工需要以及 等高距来确定。对路宽、坡陡、施工精度要求高的,标高点可多些 ;反之,则少些。
y h1 x 2h1 x2 BB
B 14
.
y
h1 B
x
4h1 B3
x3
B 14 46
7、勾绘和调整等高线

第6章 立体交叉设计

第6章 立体交叉设计

按出入口形式设计
① 双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形式 和单车道一样布置,第二条 变速车道加在第一条变速车 道右侧,按经验内测车道加 速段长度是单车道长度规定 值的80%;
②双车道平行式出入口,布置形 式和单车道一样,第二条车 道加在第一条车道右侧
按增设辅助车道的双车道出入口设计
一般位于立交枢纽 的定向匝道,当出 入口交通量很大时 ,双车道出入口必 须在下行方向按车 道数平衡、 基本车 道数连续这两条原 则, 增设辅助车道 。
道数平衡原则进行设计外,还应按树枝状分岔, 以每两个流向分别进行分流、 合流设计。
6.4 辅助车道
优点:①交通运行连续而自然②无冲突点,无需 信号控制③可由部分苜蓿叶形立交分期修建而成 ;④造价较低。
缺点:①立交占地较大②环圈式左转匝道线形差 ,行车速度低③上下线左转匝道出入口之间存在 交织运行,限制了立交的通行能力;④出入口较 多,使标志复杂;⑤为设置附加的交织车道或变 速车道,使跨线构造物长度增加。
缺点:①环圈式左转 匝道线形较差;②左 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 长;③正线上存在交 织运行。
子叶式立交
四路全互通式立交
四路全互通式立交形式比较多,主要有:苜蓿叶 形立交、半定向立交、定向式立交、漩涡式立交 、组合式立交等。
普通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行立交
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形立交是通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匝道 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行。
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有三路立体交叉、四 路立体交叉和多路立体交叉。
三路立体交叉主要有三路全互通式、三路 部分互通式和三路交织型立体交叉三种。
四路立体交叉主要有四路全互通式、四路 部分互通式和四路交织型立体交叉三种。
多路立体交叉也可以分为多路完全互通式 、多路部分互通式和多路交织型三种类型 。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04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高效利用空间
详细描述
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通过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交 叉口,使得四个方向的车辆能够同时进行交汇,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性。
实例二: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缓解交通压力
详细描述
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通常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建 设高架桥将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分流,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和 道路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需注重人性化,提供方 便的步行、自行车道等设施,促进绿 色出行。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要素
01
交叉口布局
合理规划交叉口的空间布局,包括 车道数、交通信号灯等。
道路线形
确保道路线形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减少行驶难度和安全隐患。
03
02
车流组织
优化车流方向和流量分配,提高交 通流畅度。
选型依据
1 2
交通流量与流向
根据不同方向和车流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立体 交叉形式,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道路等级与功能
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特点,选择适合道路功 能的立体交叉形式,以满足交通需求。
3
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立体交叉的工程 造价和施工难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 体交叉
• 立体交叉概述 • 立体交叉设计原则与要素 • 立体交叉的选型与规划 •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 立体交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之立体交叉设计实例[全面]

城市道路与立体交叉之立体交叉设计实例[全面]
三、立体交叉横断面设计
1.主线的横断 面
2.被交线横断 面
3.匝道的横断 面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四、交叉口连接部设 匝道计两端与主线、被交线的连接区域,以及匝道与匝道间平面 的交叉区域为交叉口的连接部.由于连接部线形复杂,形式多样, 其平、纵、横设计非常复杂.通常用连接部高程设计图表示连 接部的详细设计.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1 概述 主要概述所设计的立交的位置、相交道路情况、等 级、作用、意义及相关条件的说明.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吕小寨立交方案设计.西安 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上 的重要组成路,是国家规划的2000年前重点建设的 “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的一条东西大通道.建设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是贯通连霍国道主干线的迫切 需要,也是联网西安市周围干线公路,解决西安过境交 通、缓解西安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状况的迫切需要.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2 立交远景交通量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6.2.3 立交设计原则及设计技术指标 (1)设计原则 主要结合道路情况、交通情况、地形地质条件、周 围环境确定在立交设计时应满足或结合的基本条件
(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1. 计算行车速度 2. 桥下净空 3. 路基及车道宽度
6 立体交叉设计实例
5、匝道连接部标高数据图 示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简图 及连接部位置,绘出连接细部平面(包括中心线、中央 分隔带、路缘带、行车道、硬路肩、土路肩、鼻端边 线等,不绘地形),示出各断面桩号、路拱横坡和断面中 心线以及各部分宽度,各点高程,比例尺一般用1:200.
6、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内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图 表 参照路段施工图要求中路基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面结构图及排水工程设计图 等图表绘制,并根据需要绘制必要的设计图表.其他

立体交叉设计讲解

立体交叉设计讲解

菱形立体交叉
部分苜蓿叶立交1
幸运草
部分苜蓿叶立交2
部分苜蓿叶立交3
苜蓿叶式立交
长条苜蓿叶形立交
三层式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立交4
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广州广惠高速立交
环形立交
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朝阳门立交
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朝阳门立交
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广州区庄立交
迂回涡轮式立交1
了冲突点; ②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③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④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
立体交叉的组成
立体交叉口的基本组成
跨线桥(或地道)
主(正)线 匝道
入口
出、入口 变速车道 集散车道
出口
立体交叉的设置及分类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 相交道路等级高 2. 地形适宜 3. 道路与铁路交叉
互通式立交的类型
互通式立交分类
按车辆交通组成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和分行的立体交叉 按交通组织是否在次要道路保留平面交叉分为部分互通式立交 和完全互通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1. 菱形立体交叉 2. 部分苜蓿叶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喇叭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体交叉 迂回涡轮式立交 定向式与部分定向式立交 组合式立交
平、纵组合线形设计
匝道端部设计
出、入口设计
变速车道设计
匝道基本形式-右转匝道
匝道基本形式-左转匝道
环形左转匝道
定向式左转匝道
匝道基本形式-左转匝道
迂回式左转匝道
匝道入口设计
(a)减速车道 (b)交通岛端部作一定偏 移
匝道出口设计
(a)较小的合流角

06-1.第六章第一、二节分离式立交解析

06-1.第六章第一、二节分离式立交解析

第六章分离式立交和人行立交 (1)第一节分离式立交 (2)一、分离式立交设置条件 (2)二、铁路与道路立交方式选择 (2)第二节下穿式立交 (4)一、下穿式地道设计 (4)(一)地道引道的平面线形 (4)(二)地道引道的纵坡度 (5)(三)地道引道横断面 (6)(四)城市地道洞体净空 (6)二、道路与道路分离式立交 (7)(一)下穿式立交设计 (8)(二)下穿立交的排水 (8)(三)附属构造物 (9)第六章分离式立交和人行立交立体交叉系用跨线桥或地道使相交路线在高程不同的平面上互相交叉的交通设施。

立体交叉,以空间分隔车流的方式,保证交通安全,并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

因此,立体交叉常用于高速公路、快速路、一级公路和部分城市主干路。

立交按其交通功能,则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

高速公路、快速路、一级公路与各级道路交叉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通往市(县)级及以上城市或其它重要政治、经济中心的主要道路相交时。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通往重要的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道路相交时。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连接其它重要交通源的道路相交而使该道路成为其支线时。

4、快速路与快速路或重要主干路相交。

第一节分离式立交一、分离式立交设置条件1、高速公路与其它公路交叉除已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其余均必须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2、一级公路与直行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相交叉,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3、二、三、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在不考虑交通转换或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4、铁路、二级公路相交时应设置立体交叉;5、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公路或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会造成较严重延误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6、自行车道路与铁路相交遇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应设分离式立体交叉:(1)与Ⅱ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车双向流量超过10000辆;(2)与Ⅰ级铁路正线相交、高峰小时自行驶双向流量超过6000辆;( 3)火车调车作业中断自行车专用路的交通,日均累计2h以上,且在交通高峰时中断交通15min以上。

公路运输6_第六章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公路运输6_第六章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6)城市道路立交用地限制较严,往往采用非标准型立 交;而公路立交用地限制较松,多采用标准型立交。 (7)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更多地重视美观问题。 (8)城市道路立交设计需考虑施工时在狭小的场地条件 下,便于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问题;而公路立交 施工时场地多不受限制,交通组织也较方便,只需注 意适当的工期即可。 (9)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的排水系统更为复杂。 (10)城市道路立交对绿化比公路立交更为重视。 七、立交设计资料、步骤及成果 (一)设计资料收集
第六章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表格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一、立交的定义 公路立体交叉是指两条或多条路线(公路与公路、公 路与铁路、公路与其他交通线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 交叉的连接方式,又称公路立交枢纽。 二、立交的组成 (一)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指直接为车辆的直行、转向行驶的组成部 分,包括跨越设施、主线、匝道三部分,如图6⁃1所示。
第一节 概 述
施工图设计是以提交详细的施工图为目的的详细设计 工作。 六、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比较 公路立体交叉和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它们的作用、主 要组成部分和设计方法方面基本相同,但由于受地形、 地物、用地以及收费制等条件的影响,使得二者之间 又有一些区别,设计的主导思想有差异。 (1)公路上一般为收费立交,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少;而 城市道路上的立交一般不收费,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多。
第一节 概 述
立体交叉的位置通常是处于两条(或多条)等级较高道路 的交叉点上,它在公路网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二)规模庞大,造价昂贵 立交结构实体庞大,占地多,投资费用高是立体交叉 的又一特征。 (三)形式多样,工程复杂 立体交叉桥跨与匝道的灵活多变,加上立交区环境复 杂,使立体交叉类型和式样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四)区域制约,设计灵活 立交工程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主要道路的出入均为立体交叉,次要道路保留平面交叉或 限制部分左转车辆通行。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或城市用地拆迁困难的 立交路口。
⑷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根据匝道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下列基本形式:①苜蓿 叶形立体交叉:a:特点:一般设置在四路交叉的路口,四岔道交叉的右转弯均 用外侧直接匝道连通,使车辆直接上下道路,而左转弯车辆均用环行匝道连通, 先与直行车辆一同过桥,然后进入匝道,这种立交平面图形似苜蓿叶,所以叫苜 蓿叶形立体交叉。这种立交形式车流没有任何冲突点,可安全连续行驶,但是: b:局限性:我们看到,直行车辆与左转车辆共同过桥,然后左转车辆驶入匝道 ,沿匝道右转270°,再穿过交叉中心即可驶入相交道路,此时,环形匝道半径 较小,并且是反向转弯270°,行驶条件很不好,若将半径做的大一些,则本身 这种形式占地面积较大,再扩大半径,占地更多,工程量加大,造价增加,所以 这种形式仅适用于等级高 交通量大的两条道路相交,且用地较充分的地方。
(2)出口匝道采用卵形线;线形 美观顺适,大圆和小圆半径之 比应在2~2.5以下。环形匝道半 径大于60rn也可采用单圆线 形。
3.立交的环道 作为市区受用地制约的交叉口,尤其是五岔和五岔以上的交叉,采 用环形互通式立交有一定优势,是一种可选用形式。
立交的环道是互通式立交匝道的特殊形式,其设计基本要素如下:
六.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立体交叉的类型是多种多 样的,而每种类型又都有其特点及实用条件。因此 ,类型选择是否合理,不仅影响交叉口本身的功能 ,如通行能力、行车安全、行程时间和工程运营经 济等,而且对地区的整体规划、地方交通的作用发 挥、环境市容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选型时 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选定的类型应确保行车安全通畅和车流连续。 2、选择类型应充分考虑地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质 条件、可能提供的用地范围、周围建筑物等条件。 在满足交通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力求达到合理 利用地形,结构合理新颖,既经济又美观。 3、选择类型应注意远近期结合。既要考虑近期交 通要求,减少投资;又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对工 程进行改建的需要和可能性。
匝道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 间应设缓和曲线。
四、互通式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互通式立交匝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6-12值。各种计算行车速度的 匝道所对应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及竖曲线长度见表6-13值。
五、立交匝道超高与横坡
设计车速条件下,匝道平曲线半径引起的离心力不能由道 路横坡和正常轮胎摩阻力所平衡时,取用小于不设超高推 荐半径的平曲线须设置超高横坡。 一般最大超高不超过6%,有冰雪地区不超过3.5%。
⑤出口和入口:由主线驶出进入匝道的路口称之为出口,由匝道驶出进入主线的 路口称之为入口。
⑶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是用部分匝道连接上下道路或因受地物限制或某方向交 通量极少而不设匝道,仍然保留次要道路上的平面交叉。常用的有菱形立体交叉 和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①菱形立体交叉:由四条匝道呈菱形连接相交道路的立体交叉。菱形立交占地 少、结构简单、造价低,但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次路上交通量不大的交叉口。
第三节 立交匝道
一、互通式立交匝道基本形式
1.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两大类 (1)右转匝道(图6-10) 为实施右转行驶,从主线行车道驶离的匝道形式。
①定向右转匝道:直接实施右转; ②半定向右转匝道(迂回定向匝道):为减少占地,沿环形左转匝道 迂回右转;
③环行右转匝道:并入环行左转匝道实施右转。
2.分离式立体交叉:
⑴概念:又称简单立交,是指上下层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形式,仅建造供直 行方向车流通行的立交桥,而转弯车道则须绕道行使。如图:
⑵适用条件: ①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 ②道路等级性质或交通量相差悬殊的交叉口,如:高速公路与三四级公路之间的 立体交叉,又如,城市快速路与次要道路或支路相交时,采用分离式立交,可不 受转弯交通的干扰,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快速通畅。 ③适用于城区路网密度大,交叉口间距短,在直行交通为主的交叉口,转弯车辆 有其他道路可以通行时,可修建分离式立体交叉。
1.匝道端部出人口设计要点
(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人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 制的特殊情况下,出入口只能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左侧时,应把左侧 出人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具体要求按“主线分流合 流处的辅助车道”的设置要求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人口一 般情况应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除特殊情况或在相交次要道路且其 出人口交通量较小的条件下才可设置在次要道路左侧。
三、非机动车道线形
1.平面线形 (1)非机动车道与主线平行布置时,其平面线形与主线一致。 (2)独立布置的非机动车道平面线形由直线和圆曲线组成,其缘石圆曲线最小半径为
5m。
2.纵断面线形 (1)非机动车道纵坡度宜小于2.5%,最大纵坡度为3.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
表6-4规定控制坡长。
。 (2)非机动车道变坡点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为500m
(4)环道进出口设计 环道出口车道半径R1应大于进口车道半径R2 (图6-14),入口车速和环道车速一 致,出口车速略高于环道车速,但不应过高,否则带来的大半径会导致交织长度 缩短,从而对交通不利。环道最外侧缘石不应设计成反向曲线,可增加少量路面 面积按图b)设计。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匝道横断面由车 道、路缘带、硬 路肩(紧急停车带) 和防撞墙(防护栏) 组成。采用填土 路堤时,防护栏 设于土路肩上。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 第一节立体交叉的概念、作用、 设置条件/类型及形式的 选择
• 第二节 立交主线的平纵线形 • 第三节 立交匝道
第一节立体交叉的概念、 作用、
设置条件、 类型及形式的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概念
是指两条线路(公路与公路 公路与铁路 公路与其它通 道)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联接方式。具体的说,就是 用跨线桥或地道桥使相交路线在高程不同的平面上互相交 叉的交通设施。
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必须考虑纵坡对实际超高的不利
影响。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合成坡度按下式计算:
iH=(i2h+i2Z)1/2 式中:iH--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
ih--纵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人 口部分的统称。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
(2)出人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 ①一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困难地段可把变速 车道大部设置在跨线桥前。当设置在跨线桥后时,则距跨线桥 距离宜大于150m。 ②二般情况宜将出口设置在凸形竖曲线上坡道上。当设置在凸形竖 曲线下坡道处,应将凸形竖曲线设置得长些,以增大视距使驾 驶员能看清出口端部变速车道渐变段的起点和匝道平曲线的方 向。 ③入口端部宜设在主线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 并在入口端点应保持充分的视距,以便匝道上汇流车辆能调整车速 汇入主线车流间隙中,见图4-3示。
楔形端端部后的过渡长度z1、z2根据表4-13的渐变率计算。
三、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互通式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应根据互通式立体交叉所相交道路 的等级和重要性程度所确定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等级,依据预测的 交通量流向主次、地形、用地条件、地下管网设置等因素来确定立 交匝道类型及其曲线半径,使其适应行车速度的变化,保证车辆能 连续安全地在立交中运行。
匝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指未加宽前内侧机动车道中心线的半径,其 值应根据匝道计算行车速度选用大于表6-9所列限值。
3.互通式立体交叉:
⑴概念: 除设有满足直行功能的跨线桥外,并设有匝道连接上下两条道路,全 部或部分满足车辆的转向要求,称为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部分互通式、完全互 通式和环行立交。
⑵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组成: 互通式立体交叉,通常由立交桥(
或地道)、 主线、 匝道 、变速车道、 出入口及斜带等部分组成,如图: ①主线:是指两条相互交叉的公路或道 路,是组成立体交叉的主体。 ②立交桥(地道):是指立体交叉实现 车流分离的主体构造物。立体交叉有上 跨和下穿之分。上跨式设跨线桥,下穿 式设地道,有的利用地形做成隧道。 ③匝道:是指相交道路之间相互连通的 连接道路。它主要是供转弯车辆运行时 使用。匝道可分为左转匝道和右转匝道 。匝道与主线的连接点称为匝道的端部 ,包括起点和终点。 ④变速车道: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一般 低于主线,因此,车辆进出主线都要改 变车速。在匝道端部附近,设置在主线 右侧供车辆进出变速时使用的附加车道 称之为变速车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 入口端为加速车道。
2.喇叭形立交环形匝道 喇叭形互通式立交,其环形匝 道可分为进口匝道(A型)、出口 匝道(B型),见图6-13。考虑行 车安全,环形匝道设计车速应 不大于40km/h。
(1)进口匝道尽量采用单圆线 形,环形匝道单圆半径一般宜 采用60~40m。 当受场地限制半径小于40m的 推荐下限值,环形匝道常采用 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 应在1采用单幅式断面,双向应采用双幅式断面。
中央分车带困难路段可采用分隔物(钢护栏和混凝土护栏)。机动车 车道宽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见表6-7所列数值。单车道 匝道须设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为2.5m。双幅式断面分车带 应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表6-8)。
(3)驶出匝道出口端部,在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一条缓和曲线,使分流点处具有较大的 曲率半径,并使曲率变化适应行驶速度的变化,如图6-15示。分流点的曲率半径与回 旋线参数规定如表6-16列值。
(4)一级立交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 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宜加宽一定偏量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 匝道路面的边缘。偏量值和楔形墙部鼻端半径规定见第四章第五节 所示。高架结构段可不设偏移加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