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uckhohn_与_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合集下载

跨文化商务交际-unit 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oday

跨文化商务交际-unit 4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today

NOTES
1.Many anthropologists, social psychologists, and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devised taxonomies that can be used to analyze key behavioral patterns found in every culture.
NOTES
5. Face and 【译文】面子和面子行为 【注】
面子是指一个人希望别人给予他的、受到社会赏识的自我价值感。 面子行为是指具体的言语及非言语形式的维护面子、捍卫荣誉的 行为。面子定位表明交际者首先考虑的是自我、他人还是双方, 由此产生三种不同的面子:自我的面子(self-face)、他人的面 子(other-face)和相互的面子(mutual-face)。自我的面子是交际 冲突中面子受到威胁时,交际者对自我形象的关切,他人面子是 在冲突中,交际者对对方形象的关切或顾虑,相互的面子是交际 者对对方形象以及相互关系的关切或顾虑。一般而言,在跨文化 冲突中个体主义文化的交际者更关注自我面子的保护;集体主义 文化的成员更愿意迁就他人的面子,或更注重挽回双方的面子。
NOTES
4. Hall’s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Orientations
【译文】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定位
【注】
爱德华·霍尔(Hall)是一位建树颇丰的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 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奠基人。高、低语境文化论是 霍氏最具洞察力和影响力的理论创建之一。高语境文化是 指倾向于传递高语境信息的文化,它通过外部环境或内化 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与规范等来表达大部分意义,而用语 言明确传达的仅仅是整个信息的一小部分。低语境文化正 好相反,它倾向于把大部分信息编入明晰的语言之中,直 接地表达出来。霍尔认为,在世界文化连续流中,没有任 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位于两个极端,它们都分布在两极之间 的某个位置上。言外之意,高、低语境文化的分类是相对 的,每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混合性,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类 型。

Kluckhohn-and-Strodtback’s-value-orientation

Kluckhohn-and-Strodtback’s-value-orientation

Kluckhohn and Strodtback’s value orientationThe Kluckhohns and Strodtbeck, after examining hundreds of cultures,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people turn to their culture for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human nature? (2) What is the relation of humankind to nature?(3) What is the orientation toward time?(4)What is the value placed on activity?And (5)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people to each other?The answers to these crucial questions serve as the bases for the five value orientations that are at the heart of their approach. These five orientations might best be visualized as points on a continuum. As you move through these five orientations,you will undoubtedly notice some of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d by Hofstede。

This is very understandable because both approaches are talking about meaningful values found in all cultures. Hence, both sets of researchers were bound to track many of the same patterns.Human Nature Orientation1. evil2。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汇总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汇总

一、跨文化交际概论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个层面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另一个层面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是什么?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3.国际汉语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体现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跨文化交际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

二、交际与文化1.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

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者,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化定义最全面、最精确,而是哪个文化定义与跨文化交际最相关,最能体现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教材推荐跨文化交际学者Brislin(2000)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2.什么是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包罗万象。

其中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

理解这些文化要素,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和作用。

3.G. Hofstede与 G.J.Hofstede(2004)提出的文化要素包括几个层次?包括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4个层次。

4.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常用的文化分类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有两种文化分类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最为常用。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的价值观取向 StrodtbeckKluckhohn 与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曾在太平洋战争时参与了一个由美国战争情报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组建的一个约30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

这个研究组通过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的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的建议,并依此建议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

二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维度研究的支持力度,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资助克拉克洪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片方圆40英里的土地上针对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该成果发表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中。

在该书中佛于《价值取向的变奏》(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的丈夫Clyde Kluckhohn(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的有关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4)。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1((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

(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化理论最有影响的四个跨⽂化理论提出了区分⽂化差异的⽅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化⾏为有重要的指导作⽤。

⼀、六⼤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最早提出跨⽂化理论的美国⼈类学家。

Kluckhohn &StrodtbeckKluckhohn ,哈佛⼤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化的价值、民⼼与⼠⽓。

对⽇本民族⼼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规模研究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价值取向理论1、对⼈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性恶带来的坏⾏为。

很难改变。

“三岁看、⽼”中国认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较稀松。

2、⼈们对⾃⾝与外部⾃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讲求风⽔,强调与⾃然的和谐统⼀。

美国⼈更强调通过改变⾃然环境去实现⾃⼰的创作意图达到⾃⼰的⽬标。

⼈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认为是⼈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破坏⾃然带来的灾难。

3、⼈们对⾃⾝与他⼈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西⽅:个体主义4、⼈的活动导向美国“强调⾏动的社会,⼈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不仅要动,还要快。

快餐⽂化,亚洲社会。

静态取向,安然耐⼼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为⽽治。

当美国⼈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东⽅⼈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的空间观念中国⼈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美国⼈、德国⼈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的私密之处,他⼈不能轻易⾛进。

6、⼈的时间观念⼀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是针对时间的利⽤。

即时间是线性的,应在⼀个时间⾥做⼀件事;还是时间是⾮线性的,在同⼀时间⾥可以做很多事。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曾在太平洋战争时参与了一个由美国战争情报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组建的一个约30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

这个研究组通过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的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的建议,并依此建议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

二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维度研究的支持力度,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资助克拉克洪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片方圆40英里的土地上针对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该成果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中。

在该书中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的丈夫Clyde Kluckhohn(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的有关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4)。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1)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

(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曾在太平洋战争时参与了一个由美国战争情报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组建的一个约30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

这个研究组通过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的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的建议,并依此建议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

二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维度研究的支持力度,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资助克拉克洪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片方圆40英里的土地上针对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该成果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中。

在该书中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的丈夫Clyde Kluckhohn(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的有关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4)。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1)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

(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

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

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

第9卷第4期2016年8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4Aug.2016收稿日期:2016-04-06作者简介:李 涛(1970-),女,辽宁朝阳人,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6-07-1214∶5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60712.1454.026.html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4.17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李 涛(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辽宁朝阳122000)摘 要:时间取向是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

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以EdwardTwitchellHall的单维度时间和多维度时间理论以及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以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进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 键 词:非语言交际;时间取向;单维度时间;多维度时间;过去时间取向;未来时间取向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4-0381-04 时间是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传递很多信息。

源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时间取向,是指人们强调或选择其观点、行为、态度等依附的时间区域走向[1]。

时间取向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并对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行为等产生决定性影响。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wit chellHall在TheSilentLanguage中所言,“时间会说话”,它传达的信息清晰又响亮,而且有时会比有声语言更加直截了当[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luckhohn 与 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Florence Kluckhohn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与Fred Strodtbeck(弗雷德·斯多特贝克)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

已故的美国哈佛大学女学者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曾在太平洋战争时参与了一个由美国战争情报处(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组建的一个约30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和士气。

这个研究组通过对日本民族的心理和价值的分析,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不要打击和废除日本天皇的建议,并依此建议修改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

二战后不久,哈佛大学加强了对文化价值维度研究的支持力度,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一起资助克拉克洪等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片方圆40英里的土地上针对五个不同的文化社区展开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一个主要成果就是克拉克洪-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的五种价值取向模式,该成果发表于《价值取向的变奏》(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1961)一书中。

在该书中佛萝伦丝·克拉克洪沿用了她的丈夫Clyde Kluckhohn(克莱德・克拉克洪)提出的有关价值取向的定义。

所谓价值取向指的是“复杂但确定的模式化原则,与解决普通的人类问题相联系,对人类行为和思想起着指示与导向作用”(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4)。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价值取向:人性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和关系取向。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1)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必须为某些人类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2)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无限的或任意的,而是在一系列的选择或价值取向中的变化。

(3)每种价值取向都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和个体中,但每个社会和个体对价值取向的偏好不同。

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提出某一社会所青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因此,他们提出了五个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2)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3)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4)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5)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附属的(Collateral)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3.5.1 人性取向人性取向涉及人类本质的内在特征。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认为在回答人性取向的问题时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人性是善,是恶或是善恶的混合体;其次还要考虑到人性是否可变。

此外,他们进一步提出“混合”既可以指善恶兼而有之,也可指无恶无善。

因此,在回答人类的本性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有八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人性本恶但可变;(2)人性本恶但不可变;(3)人性善恶兼而有之但可变(或变好或变坏);(4)人性善恶兼而有之但不可变;(5)人性无恶无善但可变;(6)人性无恶无善并且不可变(7)人性本善但可变;(8)人性本善但不可变。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差别很大,西方人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原罪说”,认为“人性本恶”,而中国人受儒家学说影响,认为“人性本善”。

美国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比较复杂,不单纯地认为人生来善良或生性险恶,而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

他们同时认为人性的善恶有可能在出生以后发生变化。

基督教的原罪说反映的是人性恶的理念,通过忏悔和行善可以洗脱罪孽、升上天堂,反映的则是人性可变的信念。

相反,有的社会对人性采取较单一的看法,比如,在中国,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差别,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性善就如水向下流一样,是绝无例外的。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因此,尽管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争,但当今的中国主流文化还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的。

在分析具体的文化时,不能武断地将某种取向强加于该文化中的每一个人。

3.5.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根据克拉克洪与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理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种潜在的关系,即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服从自然。

儒家人性观从天人一体的角度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既是人性的必然,也是人应该追求的目的,显示出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

孟子将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认为尽心即能知性,知性就能知天。

《孟子·离娄上》主张“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人应顺从于天,顺天道而行,真实而无妄。

人类要达到与天道的合一,将天所给予人类的东西保存、扩充,并且最终要发扬光大。

然而,西方的人本主义提倡在生活中用理性和意志来改造环境,鼓励人们去征服自然,享受现世的物质生活。

这种取向所持有的观点是所有的自然力都能并应该被征服和利用。

比如,美国人愿意每年花费上亿经费从事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癌症的病因,发现癌症的治疗办法,最终消除这种疾病。

这种通过药物对疾病进行控制的行为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表现。

除了以上两种取向之外,有些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服从自然。

比如,对于东南亚海啸事件,大部分的东南亚人将此事归结于命运,认为赶上了海啸是上天的安排,虽然悲痛,但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也有的东南亚人认为此天灾的降临是人类冒犯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应受的报应。

而美国人对此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他们认为,这是人类预测不精准,对可能的灾难准备不够的结果,如果人类能设计出更精确的科学仪器,或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灾难就完全可以避免。

3.5.3 时间取向人类的时间取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过去取向(past-orientation),强调传统和尊重历史。

二是现在取向(present-oriented),通常注重短期和眼前。

三是未来取向(future-oriented),这种社会强调长期和变化。

过去时间取向主要存在于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里。

这种时间取向的文化中的人们通常假定生命是遵从由传统或上帝的意志预先注定的轨道,他们崇拜祖先,强调密切的家庭关系。

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去”,他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年龄和经验,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有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社会,人们对未来不太感兴趣,除非是很遥远的或理想的未来。

人们做事情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什么失败的教训应当吸取,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

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不太关注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

人们认为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倾向于只争朝夕地生活,几乎不做明天的打算。

现在取向的人们通常只注重短期和眼前。

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就属于现在时间取向的文化。

他们认为将来的事是属于真主的,不为凡人所掌控。

任何妄图预测未来的人都有些精神不正常,因为只有真主才知道未来的事情,凡人即使只是谈论未来的事也是过于放肆。

因此,阿拉伯人在时间观念上是现在取向,不愿意对未来的事进行预测。

菲律宾、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印第安人的文化也是属于现在时间取向。

这些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在对时间的态度上有更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这种对时间有些满不在乎的作风常使西方人产生误解,把它当作是懒惰、效率不高的表现。

未来时间取向的文化很注重变化。

在这种时间取向的社会里,变化通常被认为是必要和有益的,而过去则是过时的,应当被抛弃的。

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与霍尔(Hall, 1959)都认为这种时间取向存在于美国社会。

在美国,新产品的种类和包装层出不穷,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顾客。

而在过去取向的中国社会里,人们通常更相信老品牌和老字号。

3.5.4 活动取向人类的活动取向有三种,即做(doing)、存在(being)和成为(being-in-becoming) (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

美国社会是一个强调行动(“做”)的社会,人们必须不断地做事,不断地处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

美国人工作勤奋,并希望因为自己的成就而获得晋升、加薪以及其他方式的认可。

他们同时还注重活动的类型,活动通常要具有外在形式,必须是可以量化的活动类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在评估一个人时,美国人总是问“他/她做过什么?”和“他/她有什么成就?”如果一个人坐着思考,他就什么也没做,因为思考不能量化,不能测量。

“存在”取向与“做”取向刚好相反。

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之一,而非无所事事的表现。

中国文化便是“存在’取向,提倡“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在中国,当人们想了解一个人时,总是先打听他的背景,如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社会关系等。

而不管这个人曾做过什么,有什么个人成就。

“成为”取向强调的是“我们是谁”,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

人类活动的中心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我。

如禅宗和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圆满自己,他们花费一生的时间进行沉思与冥想。

3.5.5 关系取向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提出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存在三种取向,即个体主义取向、等级制取向与附属性取向。

个体主义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

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

等级制取向注重群体,群体的目标优于个人的目标(Kluckhohn & Strodtbeck, 1961)。

在等级制取向的国家中,群体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每个群体的地位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等级社会倾向于实行贵族统治。

很多欧洲国家中的贵族就是这一取向的例子。

附属性取向也注重群体,但并不是具有时间延续性的群体而是在时空中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成员。

事实上,这一取向考虑的只是人们的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具体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