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德建设方法.pdf

合集下载

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历史长河中所凝聚成的许多优秀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中华文明素称礼仪文明,中华道德与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华道德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华道德的历史复杂性。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承认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制约,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比如“三纲”之说、“三从”之论等等。

但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因为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而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

这是因为,其一,任何一个民族道德的更新发展都不可能割断本民族的道德历史,其二,中华道德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更有支撑起民族正气和脊梁的优秀思想和精神。

所以笔者以为,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这个意义上讲,撇开中华道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梳理其优秀传统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的尊严。

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孟子则进一步指出,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也就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给予的,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人的道德意识。

正因为人有道德意识,人与禽兽就区别开来了,人就具备了独特的内在价值,人也就有了做人的尊严。

孟子有两句名言,一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1](P47 5) ,意指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这就是人格尊严;二是“所恶有甚于死者” [1](P475) ,意指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还更厉害的,这就是丧失人格。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_特点与启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_特点与启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程、特点与启示Course,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 of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彭东琳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从群体主义走向个体主义、从一元价值到多元融合、从伦理本位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从自发的认知到观念与现实的“虚实”结合。

它给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实现道德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互动融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社会道德建设体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强调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断吸收人类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特点基本经验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83Peng DonglinAbstract: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party and the countr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actively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underwent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 are:from collectivism to individualism,from unitary value to multi-element integration,from ethics standards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from voluntary cogni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ncept and reality.The implication to contemporary 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 is:stick to Marxist ideology to realiz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of economics,politics,and culture;stick to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o build a government-dominated social morality construction system with society,family,and school co-work-ing;stick to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emphasiz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stick to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to absorb outstanding moral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Key words:socialist morality construction,fundamental feature,basic experience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环境、文化制度等的转变,更是人的自身主体性存在和价值世界的确认与整合。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之途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之途径

谈 当代 大 学生思 想政 治素质提 高之 途 径
张 颖
摘 要 :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 素质 如 何 , 系 到 国家 的前 途和 命 运 。作 为 师 范院 校政 治教 育 专 业 的 大 学 生 , 们 要 充分 认 识 到 强 化 关 我
自身政 治理 论 素养 、 高 自身 政 治理 论 水 平 的 重 要 意义 , 强使 命 感 、 任感 和 紧 迫 性 , 学 习 理 论 知 识 、 握 专 业 技 能 的 同 时 , 断 提 增 责 在 掌 不 拓宽思路、 改进 方 法 、 出重 点 环 节 , 力提 升 自身 的思 想政 治 修养 , 突 努 为今 后 走上 教 育教 学工 作 岗位 奠定 坚 实 的思 想 基 础 。 关键 词 : 大 学 生 ; 思想 政 治 素 质 中 图分 类 号 :6 55 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10 - 39 ( 06 O— o 6 —O G 4 . A 08 8 8 20 )5 o 8 2
胡锦 涛 同志在全 国加 强和 改进未成 年 人思想 道 德建 设 工作 会议 上 强调 指 出 : 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进 未 成 “ 年人 思想 道德 建设 , 中央从推 进新世 纪新 阶段 党和 国家事业发 展 、 现党 和国家长 治久安 出发做 出的一项 是 实 重 大决 策 , 于确保 我 国在激烈 的 国家竞争 中始终立 于不 败之地 , 对 确保 实 现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 而 实 现现 进 代 化 的宏 伟 目标 , 保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事业 的兴 旺发 达 、 确 后继 有人 , 保实 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兴 , 有重 确 具 大而深 远 的战略 意义 。 大学生 思想政 治素质 如何 , 系到 国家 的前 途和命 运 。作 为师 范 院校政 治教 育 专业 ” 关 的大学 生 , 们要 充分认 识到强 化 自身政治理 论素 养 、 我 提高 自身政 治理 论水平 的重要 意义 , 增强使 命感 、 责任 感 和 紧迫性 , 在学 习理论 知识 、 掌握专 业技 能的 同时 , 面查找 自身 在思 想政 治 上存 在 的缺 点 和不 足 。在 学 全 习实践 中 , 们要 不断 拓宽思路 、 我 改进 方法 、 出重 点环节 , 突 努力 提 升 自身 的思 想 政治 修 养 , 为今 后走 上 教 育 教 学工 作 岗位奠定 坚实 的思 想基础 。

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

摘 要 :学习中国传 统道德 文化 ,有助 于提 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有助 于增 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有
助 于提 高大 学 生 的道 德 修 养 ,有助 于 养成 学 生的 爱 国主 义 精 神 。 应 运 用传 统 道 德 文 化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自觉的 进 行 自
身道 德 建 设 。
第 24卷 第 5期 2008年 l0月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Vo1.24 No.5 0ct.2o08
传统道德 文化 与 当代大 学生道德建设
王 晓 华
(哈 尔滨理 工大 学 马 列教研部 ,黑龙 江 哈 尔滨 150080)
收 稿 日期 :2008—06—15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育『亍^丈}士会 项 目(1 1522014);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8年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2008XQJR019) 作 者 简 介 :王 晓 华(1972-),女 ,黑龙 江桦 川 人 ,哈 尔滨理 工 大学 马 列教 研 部 副 教授 .硕 士研 究生 .
1.理 想追 求 淡 化 一 些 学 生 以 自我 价 值 的 实 现 为 核 心 ,强 调 个 人 本 位 ,在物质和精神关 系上 ,过分关 注眼前利益 ,忽视远 大理想和 目标 ;一些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 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 ,从而淡化社 会责任感 ,甚 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 ;有的学生在索取与奉献 关系上 ,一味地强 调索取 ;还有 部分学 生在价 值观取 向上过于急功近利 ,敬业 意识薄弱 。 2.生 活行 为失 范 当代大学 生 自我意识很强 ,但是 ,由他们 状 ;传 统道 德 文化 ;道德 建设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善恶为评价标准, 以内心信念、 社会舆论、 传统习俗为评价方 式, 来调整人与人之间、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 总和。在现实生活中 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他人, 脱离社会单独 生活。人与人之间、 个人与社会之间必然要发生各种关系, 道德就是调整这些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所谓道德素质, 就 是人们从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出发,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 与社会的关系中 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是人们道 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简言之, 道德素质就是做人的准 则和标准。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 学会了做人才能更好 的做事、 做大事、 成大事。做事是做人的目 标和归宿, 学会了 做事, 能做大事、 成大事, 才能更好的体现做人的价值。 二、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做人标准和 做事能力。大学生要想立身成才、 建功立业, 必须有较高的 道德素质。 根据专家、 学者的论著和论点, 当代大学生应具 备的道德素质包括: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认识、 学会生 存、 学会合作、 学会宽容、 学会理性的批判、 学会关心、 学会创 新、 学会发展。 学会做人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首要条件, 是做事的
一、 道德及道德素质 “ 道德” 一词在西方出自于拉丁语的“ 摩里斯”. ( ), 其本意为风俗、 习惯。我国古代典籍也很早就用“ 来表示 道” 事物变化、 发展的规律和规则, 道” 把“ 之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称为“ , 德”认为“ 道德” 是泛指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 准。但以上是道德的词源和对道德的简单而又粗略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 道德 乃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以
. t 收稿日 ( 5一 25 期)20 ] 10一 〔 作者简介〕 周力铮(195 一 , 辽宁沈阳人, 7 ) 女, 内蒙古民 族大学助理研究员。

中国当代伦理道德建设需要树立哪些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伦理道德建设需要树立哪些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伦理道德建设需要树立哪些价值观念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伦理道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伦理道德问题为历代思想家所特别关注,是他们理论思考的重心。

儒、墨、道、法、佛等各派思想家历经千年,对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颇为细密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资源。

价值观的变化发展势必有其物质基础,理应符合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势必将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或修正价值观念融入到中国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一定程度上去引导并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从1949年建国至今,中国经历着沧桑巨变,细究真正使得中国出现翻天覆地大变样的面貌原因时,不能避开的一个词便是“改革开放”。

我想,正是三十年来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出了高度的多元化,国际化,细细品位还略带有一些错位与盲目,让社会略显躁动。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以注重个体意识,强调“利己”的西方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冲击着东方以群体意识,强调“利他”的价值观;回归国内,纵向看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转型“日新月异”,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引发经济主体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相互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二者的综合作用下,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膨胀,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出现了价值的多元化:“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感受;只要个人自由,不管组织纪律;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由社会存在支配和控制的价值多元化俨然成为现实,利益多样化和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发人们在价值认知上的分歧,从而在一个层面上凸显出树立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它理应是符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的价值观念。

在此,我肤浅的认为符合上述标准的核心价值观理应包含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作者:张民平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7期张民平(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全文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着手点,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几条路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249-01党的十四界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作为21世纪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主要力量,其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都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为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有必要全面关注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诚信危机盛嚣尘上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以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然而,在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已成为了我国社会上备受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诸如:在学校内,考试作弊、论文剽窃、作业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在社会上,“老实人吃亏”、“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等禅肆意横行。

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1.2 道德取向功利化明显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社会转型向纵深不断的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由泛政治化、理想化向多样化、务实化转变的同时,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开始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注重“利”、由注重奉献转向注重享受等。

其中,“经济收入高”、“发挥才能”作为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两个最主要标准排在前两名,“环境”、“升迁”和“单位发展前途”等也都成为了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标准。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对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建设问题对策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推进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我国的大学生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造成道德素质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感的淡漠与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

有人认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没有必要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

但实际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因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增强,反而呈现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现在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主要表现在:强调个人理想,忽视社会共同理想,缺乏诚信,缺乏奉献精神,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缺乏精神追求。

2.大学生基础道德较差基础道德一般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然而就现实而言,较多大学生的行为都表明其基础道德素质不高,文明修养较差,这种状况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自身形象。

在公共卫生方面,有些大学生在外非常讲究个人服饰、个人卫生,而寝室里却一遍脏乱。

有的大学生穿得整整齐齐却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等;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食堂买饭不排队、校园内男女勾肩搭背拥抱亲昵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待公共财物上,损害公共财物也屡见不鲜,在桌椅上乱写乱画、甚至墙上有脚印这些都是常见的事;在职业道德方面,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的表现也让人担忧,部分大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个人利益,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道德目标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要主体的政府、家庭和私塾在传统道德建设中担负了重要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
(一)政府
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自汉代以来被历代政治家所遵循。

中国古代政府“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于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由于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道德建设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行政行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更加凸显了政府在社会事务中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道德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映。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之一的中国古代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秉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首先,进行道德建设,仅仅依靠道德主体的道德自觉是不行的,必须把道德理念要求转化成具体的道德规范约束,才能发挥道德在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决定了政府是实现道德功能作用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的重要主体,而且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与政府政治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政府在国家政权力量的协助下强化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其次,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又相当有限。

道德要发挥其调节功能,就必须将外在的道德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化的道德自律约束,这更多的是依靠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实践的历练和道德修养的内省。

政府可以为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营造适宜的道德生态环境,但却不能也无法越俎代庖地主导这一转化过程。

(二)家庭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本位观念,家庭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

家庭一方面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元,另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细胞,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伦理道德的摇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的特点。

家庭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中心,家庭道德建设也一直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

家庭在道德建设中,对于父母与子女关系,它要求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对于兄弟姊妹的关系,它要求“兄友弟恭”;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夫义妻顺”。

家庭在道德建设中尤其重视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甚至把孝道作为道德主体安身立命的前提,整个社会教化治理的基础。

“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岳母刺骨”等成功的家庭道德教育的著名事例说明了家庭在传统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私塾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从孔夫子开始,私塾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大部分读书人是靠私塾而非政府的学校培养出来的。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私塾自然成了传递儒家文化的重要渠道。

到了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

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具有丰富伦理思想的儒家经典,私塾在传授儒家学说的同时,无疑担当着道德建设主体的重要角色。

二、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方法
(一)国家宣教法
国家宣教法是指国家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对其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进行宣传并进而据此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中国古代国家要求人们“修身养德”,并培植出了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事风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立身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报国热情。

国家宣教法在宣传方法上主要有两种:一方面对社会成员进行正统道德理念的灌输,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养成他们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国家宣教的效果和巩固道德建设的成果,国家通常对社会成员道德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物质和荣誉表彰。

(二)贤人垂范法
贤人垂范法是指中国古代贤人以自己的道德的行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为他人做出榜样的方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道德贤人是理想化的、榜样化的道德先进者,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它促使人们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格,从而达到道德的自觉与自律。

如流传千古的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大禹,身居陋巷却心怀天下的贤者颜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的王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

中国古代的贤人一方面以自身独特的道德魅力对当世的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某种程度的规范作用,他们率先垂范,整个社会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得到好转;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贤人的言行体现了对民族、社会高度负责和以民族、社会
利益为重、为先的无私精神,这对后世的道德建设、对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宗教规束法
宗教规束法是指宗教作为一种良性人文原则,以其容易直达人类的心灵并能有效地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制约的特点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方法。

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宗教和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毋庸讳言,宗教具有迷信色彩,但宗教不完全是迷信,它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其“劝善”的主题和功用却还是客观存在的,宗教以虚幻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直达人类的精神家园,并能对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和行为有效的进行约束。

而且借助宗教传播的“道德观念”往往还易于被宗教信众所接受。

对于宗教信众来说,宗教的约束作用是建立在虚幻的超自然的神上,它赋给每一个宗教信徒在道德上的一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神的约束,这种规束作用是他律色彩的,有隐性强制惩戒的效果,这是其他道德建设方法不太容易做到的事。

(四)文艺陶冶法
文艺陶冶法是指文学艺术以其所塑造的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典型形象对人们进行间接的道德情操陶冶和情感渗透教育的方法。

列宁在强调文化、艺术和道德的阶级性的同时,认为许多格言和规则是超阶级超时代的,他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也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内容上偏向政治和伦理道德主题,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长期支配着古代文坛。

国家的兴亡,纲常的序乱,道德的背向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旋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唐诗宋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说岳全传》《杨家将》《包公案》等传记文学,这些艺术作品陶冶了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民众的道德水平。

文艺陶冶法与空洞说教不同,可以防止逆反心理,提高教育效果。

(五)自我践履法
自我践履法是指道德主体以行为本,在躬行实践中锻炼毅力、塑造品性、完善人格的一种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从来就有注重道德践履的传统,认为道德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要求人们必须亲身去践履。

如孔子讲“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宋代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录》)。

道德并不是仅体现在一些政治原则的大道理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人伦日用的实际生活中。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其作用与功能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指导,换句话说。

它的真理性与合理性也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得以强化的。

传统美德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所信奉与实践,就在于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紧密的联系。

自我践履法要求道德主体在实践中锻炼道德品格,践行道德理念。

自我践履法符合个体道德养成和道德建设的规律。

由于重视道德践履,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了实践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

(六)个体内修法
个体内修法是指道德个体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方法。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从而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在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个体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

道德主体要重视个人自身道德品行的修习和养成,不断调节自我行为,从而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人格。

首先,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

正如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次,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也就是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应,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的变化,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人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是历史的具体的,道德的内涵必然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