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整章复习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整章复习课。
教材章节包括: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学会使用放大镜和望远镜,了解其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放大镜和望远镜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光线演示仪、放大镜、望远镜。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知识讲解:(1) 光的折射: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讲解折射定律。
(2) 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对光线的作用。
(3) 放大镜和望远镜:介绍放大镜和望远镜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光的折射、透镜和放大镜、望远镜的例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透镜放大镜和望远镜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题(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
( )(2)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3) 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 )(4) 望远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2. 题目:选择题(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
A. 向正上方偏折B. 向正下方偏折C. 向垂直方向偏折D. 向原方向偏折(2) 下列选项中,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复习(教案)

举例:针对勾股定理证明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使用直观的图形和动画演示面积法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看到面积转化的直观效果。
-分步骤讲解证明过程,强调每一步的逻辑关系和数学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证明过程,加深理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证明过程时仍存在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存在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于勾股数的性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让学生尝试找出一定范围内所有的勾股数,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勾股数的规律。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示例来演示解题步骤。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的情况?”比如,测量一块三角形的草地面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回顾勾股定理的奥秘。
-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会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或判断一组数是否为勾股数。
八年级上册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教案

坤凡教育学科教师讲义讲义编号: ______________ 副校长/组长签字:签字日期:【考纲说明】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1)入射光线AO(2)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3)折射光线OB。
(4)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5)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6)折射角∠r: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知识梳理与例题】一、透镜:1、透镜的概念: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2、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3)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4)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透镜对光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发散透镜。
练习: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4、焦点和焦距(1)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练习: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于一点,叫 ,这一点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
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边。
凹透镜能使光线 ,凹透镜的焦点是 ,有个。
5、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4篇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八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物质分类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物质的变化第二单元: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反射与折射- 光学仪器的应用第三单元:电的传输- 电的产生- 电的传输- 电路的搭建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保护与改善环境教学方法:讲述、示范、实验、讨论、小组合作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光的传播原理,电路的搭建,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环境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掌握电路的搭建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思考2. 完成新知识的讲解和示范,解答学生问题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巩固知识点4.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讨论解决问题5. 总结本单元知识,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作业安排: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阅读材料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二)班务教学工作计划时间:八年级上学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每周组织一次班会,讨论班级事务和学习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每周安排一次班级集体讨论课,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观点和参与讨论。
4. 制定班级学习计划,包括每周的作业安排和复习计划,确保学生学习按时有序进行。
5.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困惑。
6. 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如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好关系。
7.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协助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教案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关系,构建方程模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方程组问题,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探讨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方程组的定义和求解方法上普遍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对于方程组的抽象概念,学生们往往难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将实际案例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来感受和理解方程组的实际意义。
另外,代入法和加减法是求解方程组的核心方法,但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仍显得不够熟练。我意识到,在讲解完方法后,应该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于运算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我需要总结并加以强调,帮助学生避免这些错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代入法和加减法这两个重点求解方法。对于如何判断解的情况这一难点,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构建方程组并求解。
-对求解过程中涉及的代数运算的熟练掌握,包括分数、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解方程时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举例解释:
(1)判断解的情况:讲解如何通过计算行列式或观察方程系数来判断解的情况,如方程组:
x - y = 2
2x - 2y = 4
这个方程组实际上是同一个方程的倍数,因此有无数解。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复习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基础知识测试一、基本概念1、天气:。
2、气温:。
表示当地空气的。
是天气的基本要素。
3、风:。
风从气压区流向气压区。
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和。
4、风向:。
5、湿度表示空气中的多少,空气的湿度一般用表示。
6、等压线:。
7、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和。
8、气候:,它包括天气的状况和状况。
9、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读作。
10、季风:。
11、季风气候区:。
二、基本知识点系:。
3、对流层的最大特点是:,所以在这层中天气现象:。
它集中了地球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
4、天气的主要要素有:、、、和。
5、测量气温的工具放在,它一般距地米。
6、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气象观测中百叶箱内应有、三种温度计来测量。
7、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的方向:(2)在同一深度的大气压:(3)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直接与有关。
它随海拔的升高逐渐。
(4)大气压与天气和季节都有关,一般:晴天阴天、冬季夏季。
8、标准大气压的值:帕,相当于厘米汞柱。
9、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测定标准大气压值的实验:。
10、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1、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区多天气,低压区多天气。
12、大气对人体的影响:(举二例)13、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升高,液体沸点;气压降低,液体沸点,高压锅就是利用:来工作的。
14、风向的符号可以用一短线段来表示,如东北风可表示为,西北风可表示为。
风向可以用来测定,指向代表风的方向。
(箭头或尾翼)风速可以用测定。
风速的大小常用来表示。
15、实验表明:,空气中的水汽就越多。
16、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
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它由一支和组成,它的使用方法是:先读出刻度,再读出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最后通过查表,得出相对湿度。
17、相对湿度表表明:干湿差越大,相对湿度越。
18、相对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
“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的科学道理是:由于大雨前空气中的较大,蜻蜓的翅膀不能高飞。
八上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理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性质和组成。
(2)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教学难点:(1)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2)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3)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回顾与导入:(1)回顾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导入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讲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讲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演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讲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完成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 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水的性质和组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的实践操作。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水的沸点是____,凝固点是____。
(2)溶液的分类有____、____、____。
2. 简答题:(1)请简述水的分子结构。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1章-数的开方》复习课教案

《第11章数的开方》复习课教案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中学严光霞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2、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3、会进行实数大小比较与运算,能估算无理数。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本章知识,让学生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
2、通过考点分析,错例剖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和勇于克服困难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的运用及实数的概念与运算,形成本章的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概念解析及解题思想方法的点拨。
教学过程:一、知识引领:(一)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本章的知识脉络。
学段:小学初一初二初三、高中数:正数和0 有理数实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要点:知识要点:1、平方根与立方根:,其中a0。
= =、实数:(1)无理数: 叫无理数。
常见形式: 。
223.14157π-、这5个实数中,无理数有 。
(2)实数: 和 统称实数。
(31 实数2 实数3、 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有理数的相关概念与性质及运算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知识要点,让学生理清本节的知识脉络,对知识加深理解。
二、考点分析:(一)求平方根与立方根例1、(1)9的平方根是 ,算术平方根是 , 278-的立方根是 。
(2)327-= ,()72--= 。
(3)()52-的平方根是 ,16的平方根是 ,±64的立方根是 。
例2、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立方根是2,则 a+2b= 。
(二)a 的非负性的运用()=+=++-+-z x ,z y x 、y 求若例0331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第一章:基础知识测试一、基本概念和原理1、叫做化学变化,叫物理变化。
2、叫密度,符号。
3、叫压强,符号。
4、阿基米德定理内容:。
字母表达式。
5、叫溶质,溶剂,叫溶液。
6、、的溶剂里称为、的饱和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7、是浓溶液,是稀溶液。
8、溶解度的定义:。
符号。
9、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符号。
10、叫混合物,叫纯净物。
二、基本知识点1、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___________形式存在,而在寒冷的极地和高山上,水常常以________形式存在,在空气中,水则主要以__________存在。
水的主体是水。
淡水的主是水,人类目前利用较多的是、、。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约需水。
3、地球上各处的水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和转化中,即水在循环。
水循环的动力是和。
按空间区域分为、。
4、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试举三例:。
5、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中的氧和氢气中的氢是从水中来的, 所以水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6、试说出水的一些性质(三条):。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物质密度,同种物质密度。
密度一般不变,但并非绝对不变:试举两例:。
8、压强是用来表示的物理量,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是和。
9、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10、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关和。
11、影响物体受到时浮力大小的因素:和物体浮沉的条件:.力的角度:。
密度的角度:。
12、物体浮沉的原理:说出下列实例实现浮沉的方法。
轮船:潜水艇热气球13、密度计工作的前提:工作原理:密度计刻度的特点:、。
14、物质在水中会分散的根本原因是,分散后形成具有、特点的溶液和、三种。
15、溶液中,若是固、气分散到液体中时,是溶质是溶剂。
若是液液分散,是溶质是溶剂。
若有水则。
若溶液中没有指明溶剂则是溶剂。
16、是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是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液饱和的一定比不饱和的质量分数要。
17、根据下的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划分为四种等级,请用数轴图表示:1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
19、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用、来表示。
20、溶解度曲线图中:(1)曲线上的点表示:(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3)陡升型曲线表示:例:。
(4)平缓型曲线表示:例:。
(5)下降型曲线表示:例:。
2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有:、。
22、物质结晶的方法有(它主要适用于的物质)和(它主要适用于的物质)。
2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时空特点:。
24、水的净化方法:、、。
25、物质的分离方法:适用分离。
适用分离。
适用分离。
三、基本实验及其现象1、水的电解实验(1)水中通电,仔细观察会发现,极上气体比极上多,两极上气体体积比为。
产生的气体为和,实验的结论是:。
(2)氧气能,氢气能。
(3)该变化为变化,文字表达式。
2、物质密度测量实验(1)测定物质的密度要先用测出,再用测出。
然后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可用直接测量。
(3)测量血液的密度可利用来测量。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4、精盐的精制(1)实验步骤:、、。
三步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操作分别是、、。
(2)过滤操作的要求是:、、。
四、计算公式及其变形1、密度公式:,密度公式的变形式:2、压强公式:,压强公式的变形式:3、液体压强公式:,公式的变形式:4、浮力四种求法公式:称重法:压力差法:浮体法:原理法:5、溶解度计算公式:或6、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质量分数计算式的变形:、7、饱和时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式:8、溶液的稀释和浓缩公式:五、物理量及其单位和单位换算1、物理量及其单位符号。
2、单位换算1米3= 分米3= 升= 厘米3= 毫升;1毫升= 厘米3= 升= 分米3= 米3。
1克= 千克= 吨= 毫克1毫克= 克= 千克= 吨1秒= 分= 时 1时= 分= 秒1米/秒= 千米/时 1千米/时= 米/秒1克/厘米3= 千克/米 3 1千克/米3= 克/厘米3六、基本知识的应用1、铁的密度为×103千克/米3,读作,表示的意义是,合克/厘米3。
2、有一质量为900千克的冰块,它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这块冰的体积是米3;如果将冰全部熔化成水,水的质量是千克,水的体积是米3。
3、一杯水和一桶水哪个密度大4、某实心的长方体的质量是×103千克,体积是米3,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质量为,体积为,密度为。
5、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1)图中各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是:①②③④⑥⑦(2)图中环节使陆地上水得到不断的补充。
6、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____________, 如果你的体重为60千克, 则你体内约含水_____________千克.7、两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球A和B,在天平右盘中放两个A球,在左盘上放三个B球,天平刚好平衡,则A、B球的密度之比为_______.8、一块砖重24N,三边长分别为20cm,10cm,5cm.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最大压强是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后,则剩余半块砖对地面压强是______Pa.9、一个图钉帽的面积为1厘米2,图钉尖的面积为毫米2,若用4牛顿的力把图钉按入墙内,则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力为_________牛顿,压强为__________帕斯卡.10、实验表明,液体压强随着_________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__;液体压强还跟液体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11、一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____牛;如把它全部浸在酒精中称时,弹簧秤的示数是牛,该石块所受酒精的浮力是______牛;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有关。
12、一艘轮船的排水量为3×105千克,它满载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g=10N/Kg)13、密度计是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
把它放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它排开的液体体积__________ (填“较大”或“较小”)。
14、在河边有一打在水中的木桩,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10分米3,露出水面部分体积为2分米3,木桩受到的浮力是牛。
15、木块的密度为×103kg/m3,冰块的密度为×103kg/m3,若它们等重,且都漂浮在水面上,则木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冰块所受到的浮力,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______冰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作用在图钉帽上的压力是20牛,压强是2×105帕,则图钉尖作用在墙上的压力______20牛, 图钉尖对墙的压强______2×105帕.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研究表明, 阳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产生压强,其值约为9×10—6帕。
科学家制造出“太阳帆”,在太空中利用太阳光的压力来推动航天器的航行。
上海市宇航学会曾设计出边长为110米的正方形“太阳帆”,该“太阳帆”在太空中所受阳光的压力约为_____________牛. 18、用重20牛的铁桶从井中打水,在桶未露出水面时,匀速提起这桶水所用的力_____________20牛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9、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
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到底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__________.20、2001年6月3日,CCTV在云南扶仙湖第一次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过程,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下潜和上浮是靠_________来实现的, 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的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____, 水对它的压强______(填”增大, 不变或减少” ).21、将木块的一半浸入水中时, 木块排开水的重力是牛, 则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若将木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其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牛.22、测金属块的密度有很多方法. 某同学用一大弹簧秤和一大盆水进行实验, 测定某金属块的密度的具体方法是: 先将弹簧秤调零, 再将金属块自由悬挂在弹簧秤挂钩上,称得金属块重为牛; 然后将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 称得读数为30牛.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 金属块受到水的浮力是_____________牛, 金属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23、碘酒是由__________分散到________中制成的混合物,其中_______是溶质,________是溶剂。
打开可乐瓶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可乐中溶解了________。
泉水中因溶入__________,饮用对人类有利。
干洗店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而不用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它表示:。
25、在盛有相同质量水的3支试管甲、乙、丙中,分别加入3种不同的物质,充分振荡后观察到:甲试管的液体中有分散的小液滴,乙试管的液体中分散有固体的小颗粒,只有丙试管中看不到所加入的物质,但试管中的液体呈蓝色透明。
试判断:(1)甲试管中是__________液,乙试管中是_________液,丙试管中是_______液。
(2)若其他条件不变,3支试管静置片刻后,看到的现象是:甲中______________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3种液体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
26、为了解宇宙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某中学科技活动小组利用在太空飞行两周后(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返回地面的油菜和美国芦笋种子,进行萌发实验。
实验分两类:空间类(S类),即选用遨游太空后的种子;地面类(G 类),即选用自然条件下保存的同种种子。
在各类中又分加O 2和不加O 2两组实验。
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回答:(1)从实验结果看空间类的发芽率比地面类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