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古诗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课题。
2.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1正确读词。
%1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访隐者不遇》和《所见》两首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诗歌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含的哲理。
2.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访隐者不遇》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寻找某个人却未能找到的经历?那种心情是怎样的?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访隐者不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访隐者不遇的情景,展现了隐者的高洁品质和诗人的遗憾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松月清辉照,云烟入眼空”中的对仗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仰和遗憾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隐者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访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所见》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请用诗句描述一下。
2.诗歌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所见》,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中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赞美之情。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夸张和意象。
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中自然景象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熟读并背诵《所见》。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诗歌欣赏请同学们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解读,分享给同学们。
2.诗歌创作请同学们以“访友不遇”或“所见”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明白得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画的情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预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明白得“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预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爱好,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明白得“寻”、“隐者”、“遇”二、听录音,明白得。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摸索: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什么缘故作者拜望朋友没能遇上?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明白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摸索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明白得古诗,不明白的地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明白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明白得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期望——败兴——一线期望——完全败兴,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所见》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
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说课稿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
诗句虽然浅显,但耐人寻味。
这首诗第一句交代“寻隐者”,第二句说明“不遇”,三四句直中有婉。
“只在”说明走得不远,容易找到,让人在找寻不到的失望中萌生一线希望,“不知”说明隐者在白云深处,难以寻踪,又使人怅然若失,无可奈何。
这首是语言精练,第一句以“问”开头,后两句省略了“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句十分巧妙。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学会写2个生字,正确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过程和方法:借助书中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及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寓问于答的写法。
三、说教学方法1.品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
2.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诗人访问的过程。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选择课件、课外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质疑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贾岛。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定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看图想象,教师引导,品读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1.同桌互说诗意。
先自由锻炼表达能力。
2.集体汇报。
3.解决重点字词意思,再完整地说说古诗的意思。
在这里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就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意了。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
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
下面是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一: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反思二: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展示学习步骤:
(1)明诗题 (2)知诗人 (3)解诗意 (4)悟诗情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所见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松树下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说 只是
只在此山中, 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云雾迷蒙 何处
这座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
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 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 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 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 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 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 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 底 了。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所见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
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唐)贾岛
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 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 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苏教版《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苏教版《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设计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
下方是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经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甚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甚么时分的人。
是干甚么的。
(引导先生捉住儿童的穿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甚么?(指点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领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因而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预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本人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先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精确,读迟滞。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留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一想每句诗说的是甚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先生读全诗。
要求先生边听读,边看图,考虑: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甚么?后来呢?(指名让先生试着回答成绩。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去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本人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经过观察图使先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全部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
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
下面是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一: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反思二: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
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
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
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
纠正字音后,读正确。
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
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
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
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
)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
)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
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三: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
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
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
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