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3版(含反思)).docx

【2020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表格式教案3版(含反思)).docx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掌握13个字的写法。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学生能够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请看这张图片。

(播放天门山图片)2.老师:这是哪里?这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称为天门山。

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学生抽答。

4.诗人XXX曾经去过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老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诗文解释:长江浩荡东流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老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老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了深秋山林的美景,赞美了大自然的壮丽。

这首小诗不仅仅是描写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志向,给读者带来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送给好友的一首诗。

诗人用比喻的方式,鼓励朋友在壮年时珍惜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放弃自己。

《夜书所见》描绘了客人在外旅游时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通过对灯火和蟋蟀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深秋的美景,我创造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为课堂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还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描述秋天的美景,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总结交流时,我引导学生了解古诗中描写秋景的方式,进而引入本课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古诗的研究中。

2.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和“傲霜枝”这两个词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了“擎雨盖”和“傲霜枝”这两个词语,并使用图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以及什么样的枝条叫做“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我发现学生们将“生”误认为“升”,我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让他们明白“生处”是云的源头,给人一种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也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这样的表达更符合诗歌的语言。

2.在教学XXX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让他们有了真实的体验,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山行》这篇诗歌时,我只注重引导学生研究诗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以发现优点、改进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对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
优点:
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与古诗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问答、朗诵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三首古诗的重点内容。

不足:
教学深度不够:尽管学生能够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对于古诗中的一些难点和深层次含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需要加强
对于古诗的深度解读。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在课堂中,尽管有一些问答和讨论环节,但是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运用不够充分:在课堂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改进措施:
加强古诗的深度解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古诗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深层次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课堂互动性:可以增加一些讨论和问答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韵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的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磨的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问:“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
从诗中找答案。

我应该让学生细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

这样,学生不就很好地理解了吗?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今后我将作如下改进:
本课三首古诗,作者是三个不同朝代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难度很大。

我应该让学生按作者,分类搜集,做一些记录,这样交流起来,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课后可以布置学生继续搜集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打破课内外的界限,延伸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和情感的积累,升华课文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