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矿山压力与冲击地压的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矿山压力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对采煤工艺的制约
02
矿山压力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决定了采煤工作面的支护方式和
采煤工艺的可行性。
采煤工艺与矿山压力的相互关系
03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矿山压力状态调整采煤工艺,以确保
采煤工作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04
矿山压力的工程应用
矿山压力在采煤工作面的应用
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
利用矿山压力监测技术,对采煤工作面的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顶板异 常,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采煤作业安全。
矿山压力在岩层控制中的应用
岩层稳定性分析
利用矿山压力监测数据,分析岩层的稳定性,预测采掘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岩层控制技术
根据矿山压力分布规律,采用适当的岩层控制技术,如注浆 、锚杆支护等,提高岩层的自稳能力,防止岩层垮塌和冒顶 事故的发生。
05
矿山压力研究的前沿问 题与展望
矿山压力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研究历史
矿山压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和采矿规模 的扩大,矿山压力的研究逐渐受 到重视。
发展方向
未来矿山压力的研究将更加注重 数值模拟、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等 方面的发展,以提高采矿作业的 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02
矿山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因素
矿山压力的形成机理
矿山压力是地下岩体在采动前所承受的压力,当采掘空间形成后,围岩就会重新分 布,形成新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就是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的形成与岩体的物理性质、地质构造、采矿方法、采掘空间尺寸等因素密 切相关。
矿山压力显现的实质是采场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过程,采场围岩应力的大小和分布 状态决定了矿山压力显现的程度和规律。
采掘空间尺寸是影响围岩应力分布和变形 特性的重要因素,采掘空间越大,矿山压 力显现越明显。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10章冲击矿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10章冲击矿压)
(1)对井下巷道的影响 (2)对矿工的影响 (3)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
第二节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
一、冲击矿压影响因素
(一)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分析 冲击矿压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 自然地质因素(应力) 开采技术(采动应力集中) 组织管理措施(防治措施) 。
(二)地质条件对冲击矿压的影响
距离小于 50m 面接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的
皱曲距离小于 50m 面接近煤层侵蚀或合层部分 开采过上或下解放层,卸压
程度
采空区处理方式
影响因素的定义
>60m 60—30m
<30m 留顶煤或底煤厚度大于 1.0m
<3.0m 3.0—4.0m
>4.0m >300m 300—150m <150m 无煤柱或煤柱宽小于 3m 煤柱宽 3-10m 煤柱宽 10-15m 掘进面 回采面 掘进面 回采面 老巷已充填 老巷未充填 老巷已充填 老巷未充填 掘进面或回采面 接近上盘 接近下盘 >15°
苏联阿维尔申教授认为,煤层内的弹性能可由 体变弹性能Uv、形变弹性能Ut和顶板弯曲弹 性能Uw三部分组成,即 U U v Ut U w
q 2 L5 U w 8EJ
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Uw与岩层悬伸长度的五 次方成正比,即L值越大,积聚的能量也越多。 一般,厚度越大的坚硬岩层越不易冒落,形成 的L值也就越大。
i 1
根据这两个指数,用下式就可确定出采掘工
作面周围冲击矿压危险状态等级评定的综合
指数Wt。
Wt max Wt1 ,Wt 2
Wt1 – 采矿地质因素确定的冲击矿压危险指数。 Wt2 – 开采技术因素确定的冲击矿压危险指数。
(四) 计算机模拟

煤矿冲击地压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董宇智

煤矿冲击地压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董宇智

煤矿冲击地压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董宇智摘要:冲击地压是矿山压力显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岩爆或煤炮,是地下采矿工程中最具威胁的动力灾害之一。

冲击地压不仅损坏支架和巷道,导致矿井不能维持正常生产,严重时会危及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而系统的、深刻的对冲击地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1冲击地压具有以下明显的显现特征1)突发性。

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发生,过程短暂(持续几秒到几十秒),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瞬时震动性。

过程急剧而短暂,伴有巨大声响和强烈震动,重型设备被移动,人员被弹起摔倒,震动范围可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地面有震感,但震动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十秒。

3)巨大破坏性。

顶板可能瞬间明显下沉,但一般不冒落;底板可能突然开裂鼓起甚至接顶;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损坏设备。

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4)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从薄到厚,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2对冲击地压产生的理论分析2.1强度理论早期的理论表示采场周围应力集中现象较严重,煤岩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极限时,岩体突然被破坏即产生冲击地压。

近代理论则认为,高应力的突然变大或阻力突然减小会使煤体产生突然的运动破坏,煤体发生抛射,形成冲击地压。

所以,煤岩体的应力大于等于其系统强度是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条件。

2.2能量理论能量理论认为矿体与围岩释放的大量能量是冲击地压所需要的能。

随着矿业活动的进行,整个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冲击地压形成的条件是释放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2.3冲击倾向理论煤岩介质具有破坏的能力叫作冲击倾向。

冲击倾向需要用一些实验测量得到数据,这些数据反映出的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度称为冲击倾向度。

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分析

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分析

煤矿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分析摘要:冲击地压是煤矿生产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伴随着煤炭开采逐渐往深部转移,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和频繁程度日益增加。

同时,生产实践也表明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前兆,而且在各种类型的煤层、地质构造、顶板条件下都发生过这种破坏力极大的动力灾害现象。

一旦发生,很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因此,研究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措施是急切的并且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引言:通常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都是有一些条件的,是煤层以及应力等共同影响的结果。

冲击地压出现的主要条件是煤岩体,具备较强的冲击倾向性。

煤岩体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可以释放的足够空间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前提条件,而出现冲击地压的诱发条件是煤岩体积累能量的应力加载。

必须要兼具以上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出现冲击地压。

结合煤岩冲击失去稳定性的物理特点,可以将冲击地压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岩爆型冲击地压,二是顶板垮落型冲击地压,三是构造型冲击地压。

岩爆型冲击地压主要是指煤岩体一直积累弹性应变能,在能量上升到煤岩的最大承载力时,煤岩就会出现瞬间爆炸的情况,其具体表现是弹射以及抛出媒体。

然后,顶板垮落性冲击地压,主要是指推过回采工作面后,上部较厚而硬度较高的顶板始终没有垮落,在悬顶面积达到规定的数值时,顶板瞬间出现折断而造成的冲击波强烈性损坏。

最后,构造型冲击地压通常出现在构造条件相当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因为构造应力过于集中导致的煤岩失去稳定性冲击损坏。

另外,结合不同的出现位置,能够将冲击地压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掘进冲击地压,二是回采冲击地压。

首先,掘进冲进地压通常出现在巷道掘进中,与巷道的布局位置以及布局方法存在联系。

其次,回采冲击地压出现在回采工作面的推进中,一般和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时间以及长度存在联系。

1、冲击地压具有以下明显的显现特征(1)突发性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发生,过程短暂(持续几秒到几十秒),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煤矿冲击矿压及其防治PPT学习教案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煤矿冲击矿压及其防治PPT学习教案
击倾向度的指标。这种方较为简单,经常用作辅助指标。其 指标的界限值须根据各矿井的试样进行试验确定。 钻屑法:
又称为钻粉率指数法或钻孔检验法。它是用小直径 (42~45mm)钻孔,根据打钻不同深度时排出的钻屑量及 其变化规律,来判断岩体内应力集中情况,鉴别发生冲击地 压的倾向和位置。在钻进过程中,在规定的防范深度范围内, 出现危险煤粉量的测值或钻杆被卡死的现象,则认为具有冲 击危险,应采取相应的解危措施。
弱冲击: 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破坏性不很大,对 支架、机器和设备基本上没有损坏,围岩产生震动,一般震 级在2.2级以下,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 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第3页/共16页
强冲击: 部分煤或岩石急剧破碎,大量向已采空间抛出, 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震动,震级在2.3级以上,伴 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和产生冲击波。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煤矿冲击矿压及其防 治
会计学
1
在我国,冲击矿压最早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矿。以 后,随着采深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抚顺、 枣庄、开滦、大同、北票、南桐等矿区的许多矿井,都先后 发生和记录了冲击矿压。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 压的危害将日益突出。
世界上几乎所有采煤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矿压的 威胁。1783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报导了煤矿中所发生的冲击 矿压。
第12页/共16页
地音、微震监测法: 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开裂破坏过程中,必然以脉
冲形式释放弹性能,产生应力波或声发射现象。这种声发射 亦称地音。显然,声发射信号的强弱反映了煤岩体破坏时的 能量释放过程。这样,地音监测法的原理是,用微震仪或拾震 器连续或间断地监测岩体的地音现象。根据测得的地音波或 微震波的变化规律与正常波的对比,判断煤层或者体发生冲 击倾向度。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研究与防治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研究与防治
人们通过煤岩流变的规律对电磁辐射的规律以及其特性造成一定的干扰这种方法是一种通过监测煤岩流变的破坏程序及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判断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出现冲击地压等煤矿中经常出现的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事件可能性的技术方法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研究与防治
李百 宜 王盛川 齐文跃 ( 中国矿业大学 孙越 崎学院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1 6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 2 6
增加而不断增高 ; d ) 冲击地压的震 级在构造带周 围往 往不会太高 , 但是其影响范围和破坏 能力却往往超出 人们 的 预计 。 ( 2 ) 冲击地 压 的破 坏形 式 。a ) 煤 出 现完 全 的位 移 : 这种形式会使得顶板 出现擦 痕, 并且会减小巷道 的规 模; b ) 煤的抛射 : 煤块被抛 出, 使得煤尘被扬起等 ; C ) 震动: 这种情况会使得棚子发生倒塌 , 设备器材发生位 移 。并且会 有 飓 风 跟 随 着 出现 : 如 果 冲击 地 压 强 度 比 较大时其 出现的冲击波很 强 , 可造成 人员伤 亡 ; d ) 底 鼓: 底 煤 因为发 生鼓 起 而造成 伤人 的 现象 。 4 、 煤 矿冲 击地 压预 测技 术 ( 1 ) 电磁辐 射 监 测 仪 探 测 法 。人 们 通 过 煤 岩 流变 的规 律对 电 磁 辐 射 的 规 律 以 及 其 特 性 造 成 一 定 的干 扰, 这 种方 法 是 一 种 通 过 监 测 煤 岩 流 变 的破 坏 程 序 及 在不 接触 的情况 下判 断煤 与 瓦斯 突 出 以及 出现 冲击 地 压等煤矿中经常出现的对 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事件 可能性 的技术方法 。当人 们在煤 矿 中掘进 或 回采 以 后, 工作面煤体的应力平衡就会 消失 , 导致煤壁里面煤 体 的变 形 或裂变 , 从 而可 以过 渡 到新 的 应力 平 衡 状 态 ; 煤 体 中 的瓦斯 也 会 在 这 时 出现 动 态 不 稳 定 , 从 而 会 因 为瓦斯压力梯度的作用而顺着煤体 中的裂隙向煤层 以 外扩散 , 电磁辐射均会伴随着这两种过程 出现。 ( 2 ) 煤岩变形监测法。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 , 围岩 难 免会 出现 位移 和 形 变 , 这 种 变 化 表 现 在 采 面 的 话 就 是顶 底 板会 向近 处 移 动 , 表 现 在 巷 道 的话 就 是 出 现 围 岩的形变。煤体质地越软 , 硬度越小 , 越容易产生巷道 形变 , 也 越不容 易 产生 冲击 破 坏 ; 如 果 巷 道没 有 足 够 大 的形变的话 , 那就表明煤体具有较大的刚度 , 这种情况 下就 很容 易 出现 冲击破 坏 。 ( 3 ) 煤粉钻孔法 。这种方法 是通过在煤体 中钻小 直径钻孔 , 然后再将不 同深度的钻孔使煤层排 出的煤 粉量 和标 准值 进 行 对 比, 如 果 排 出的 煤 粉 量 大 于 极 限 煤粉量的话 , 工作面出现冲击危险的可能性就大大增 加 。但研究 表 明 , 如 果 是 危 险 煤 粉 量 的位 置 比 3倍 采 高的还要大, 那么就不会 出现冲击地压 。 5 、 煤 矿冲 击地压 的 防治 措施

深部岩体冲击地压灾害致灾原因及防控措施

深部岩体冲击地压灾害致灾原因及防控措施

深部岩体冲击地压灾害致灾原因及防控措施冲击地压是当矿井的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产生的剧烈的动力现象。

一般冲击地压和严重冲击地压是地压冲击的两种主要类型,一般冲击地压表现为矿体、岩体振动并产生粉尘和裂隙;严重冲击地压规模较大,表现为矿体震动和冲击波,岩体严重破碎,常导致顶板事故,破坏井巷,并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毁坏,污染作业环境,影响生产。

标签:冲击地压;瓦斯;防尘;防火1 引言我国煤矿自1933 年在抚顺胜利煤矿首次发生冲击地压以来,目前已有超过5% 的大型煤矿存在冲击地压危险。

对冲击地压发生的研究,表明覆岩运动造成的煤岩应力扰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多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及防治技术。

姜耀东分析了冲击地压、岩爆和矿震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建立了煤矿冲击地压的 3 种力学模型;杨随木等认为只有同时满足内在条件、结构条件和应力条件时才会发生冲击地压;齐庆新等指出断层的构造应力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这些现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煤矿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从而避免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可以顺利的进行煤矿开采工作。

2 冲击地压灾害治理的必要性为了工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我国工业及人民对煤炭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煤炭的开采量逐年增加,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煤炭的开采规模和矿井的深度也逐年增加,深部矿井的出现使得冲击地压灾害的发生频率也逐年增加,随着矿井开采规模和深度的逐年增加,以冲击地压等为代表的深部开采诱发的灾害事故更具突发性,冲击地压发生时突然、急剧、猛烈,使得造成的灾难成破坏性,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冲击地压的发生还可能伴随着瓦斯爆炸,顶板突水的严重事故。

不正规操作以及不认真的检测或者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都会是重大事故发。

由此可见,开展冲击地压灾害治理工作,建立较完善的防冲技术体系极为重要。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矿井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赵斌;李秋;李新元
【期刊名称】《煤炭工程》
【年(卷),期】2005(000)011
【摘要】论文总结了开滦矿区唐山煤矿矿井冲击地压发生的一般规律,将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按照力源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构造应力和构造应力大是发生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坚硬顶板断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导因素.
【总页数】3页(52-54)
【关键词】煤矿;冲击地压;构造应力
【作者】赵斌;李秋;李新元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河北工程学院,河北,邯郸,05603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324
【相关文献】
1.开滦煤炭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监测技术研究 [J], 张绍忠; 张振国; 刘长水
2.深部开采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及钻孔卸压技术分析 [J], 贾承海
3.深部矿井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分析[J], 王业常; 欧钦; 陶领; 吴成贤; 万恒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井矿山压力与冲击地压的关系 摘 要:随着各国煤矿开采越来越趋向深部,矿山压力和冲击地压对深井煤矿开采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在研究分析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压与冲击地压的成因以及深井矿山压力和冲击地压对深井煤矿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做出了简略归纳。

关键词:深井 矿山压力 冲击地压 Abstract:As countries coal mining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ep, the mine pressure and impact pressur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eep well coal mining is more and more big,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the rock pressure and the cause of impact ground pressure and deep well mining pressure and impact pressure on the influence of deep well of coal mine and made a brief induction solution. Keywords:Deep well mining; The mine pressure; The impact pressure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各国矿井的不断开采,采深的增加属于自然规律,人为的改变其采深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努力改变其开采技术条件,则是可以实现的。

根据现代勘探技术及美国、波兰、苏联等主要采煤国家的资料记载:有用矿物资源在下地的埋藏深度达20km,将来有开采价值的,有条件实现的开采深度2000m。煤层的最大埋深可能超过1800m到2000m。目前西德煤矿为的最大采深达1443m。苏联很多煤矿正在1200~1500m深度上开采,同时正在进行1500~1700m深井的开采设计。波兰、比利时等国家的不少矿井采深已达千米以上。南非有44个金矿采深达1000m~3500m,还达不到这一开采深度。(平均为400~500m,最大采深为11有的正在向4000m延深。

而我国目前的最大采深1000m左右,所以深井开采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将直接影响着我国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

由于世界不少国家的开深大大超过了我们,所以多年来,他们在深井开采技术的研究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非常可贵的成果。

我国五、六十年代建成投产的矿井,已经多次延深,采到最终水平,进入中老年时期,现保有储量不多,如何提高深部储量的开发强度,确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我国个别矿井采深较大 (800~1100m左右),开采过程中的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采掘工艺,而在于深度增加后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直接限制了我国深部储量的开采,例如:深部地温、地压、冲击地压、巷道的支护形式,支护强度、软岩支护措施瓦斯、水等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以解决。

我国自“一·五”到“五·五”期间,平均每年降深12.55m,“七·五”后达到15m/年。而原苏联、波兰、德国的开采年降深速度与我们相当,例如:顿巴斯矿区15m/年,鲁尔矿区12m/年,而且随着采深的增加,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带中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也相应增加。

两矿区中,对于围岩强度为30 MPa的不稳定岩石,当采深由300m增加到700m时;煤壁边缘至支承压力峰值距离增加63%,(平均增量为2.54m/100m),

煤体内支承压力带总宽度增加37%,(平均增量为6 m /100m) 支承压力带内最大压力增加一倍,(平均增量为2.4 MPa /100 m) 沿煤层法线方向,顶板强烈破坏带的高度增加77%,(平均增量为4.6 m /100 m)由此可知,随采深的增加,矿压参数急剧变化,给开采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特别是如果用浅部的矿压特点及规律进行深部的管理,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事故隐患。必须引起各层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足够重视。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影响深井巷道、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因素很多,且大多数因素交叉关联,互相制约,大致分为地质、采矿两大类:

地质因素主要有:围岩成份、性质、厚度、结构、强度、构造、含水性、巷道埋深、直接顶与老顶的垮落、来压步距,等等。

采矿因素主要有:巷道的掘进方式、断面形状及尺寸、工作面回采顺序、推进速度、巷道支护滞后时间及相对于回采面的位置、采空区的处理方法、巷道服务年限,支架的力学性能及架设质量、护巷方法等等。

1.3 深井开采极限深度的确定

近年来,国外对深部巷道矿压理论的研究进展较快,许多学者依据本国国情推算出了自己国家巷道的极限深度。

(1)苏联 该国的研究认为:当巷道状态由中等稳定向不稳定过渡时,可以认为巷道所处的深度为极限深度,其表达式为: γ·H/Rc=0.4 即:H=0.4Rc/r,为不稳定状态时的极限深度 式中: r ——覆岩重量,γ/ m3; H ——极限深度,m; Rc ——单向抗压强度,kg/cm2; 极限深度确定为:H=800m (注:不同的岩性有不同的容重及单向抗压强度) (2)德国 该国对深部开采的研究着重于实际应用,注意从实际观测入手,他们认为,巷道围岩的弹性变形量可以忽略不计,当岩层压力超过一定的极限值时,围岩开始产生塑性变形,产生这个压力极限的深度就是巷道的极限深度。

结合实测数据及实验室实验,计算所得的极限压力值与极限深度值为: =3.6

H=138 式中: ——极限压力 MN/ m2; ——底板岩层强度MN/ m2,岩性不同, 值也不相同;

H ——极限深度,m 为此得出德国煤矿的极限深度为800~1200m,1200m为超深度或大深度开采。

(3)英国 英国一些学者认为,深部岩石的原始压力状态视为静水压力状态,可由弹性理论分析计算极限深度(公式略),其极限深度为750 m。

总之,各国计算极限深度的方法、研究思路各不相同。 根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波兰煤矿的极限深度为750 m,日本煤矿的极限深度为600 m。

(4)我国煤矿极限深度的确定: 我国煤矿极限深度的确定考虑的因素较多(根据研究成果,可作一定的假设)。 ①确定侧压系数“”值 侧压系数“”值是水平压力与垂直压力之比。当岩层处于塑性变形阶段时,即认为µ=0.5,纵向应变横向应变ad,15.015.01=-=-=

②确定巷道周边围岩压力集中系数k 1.4 深井采场的矿压显现特点分析

开采深度的增加,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情况有别于巷道,其不同点主要是工作面上方岩层(老顶)断裂后,通常情况下,能形成“梁”和“拱”的结构,上覆岩层的重量由“传递岩梁”传到前后的煤体上及堆积的直接顶碎矸上,或者,由“拱”将重量转嫁到前后的拱角处。对于工作面来说,一般不受上位岩层重量的直接威胁。因此,工作面支架的载荷及下缩量无明显增大。但是由于工作面前后方支承点承受较大的载荷,结果导致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升高。由于煤及直接顶的自身强度所限,有可能使直接顶超前煤壁发生破坏,而且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又为超前移动支承压力,所以这种破坏既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周期性的,而是连续不断的,而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倒是与生产管理联系不大。(两侧的固定支承压力也随开深的增加而增加,故巷道顶板的完整性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维护巷道的困难。)

工作面前方的这种屡遭破坏导致工作面煤壁的屡次片帮,由于片帮的出现,顶板失控面增大(直接顶由于高支压的存在已被破坏),漏顶现象严重,台阶下沉现象比较突出,所以深井采场矿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煤壁片帮,新暴露顶板的管理。因此应对煤壁、顶板的管理、支架选型、上方垮落高度、压力峰值距煤壁的距离、固定支承压力的分布范围及压力集中程度、回采工作面上、下出口的支护形式等问题加强研究。

1.5 深井巷道、采场的支护措施与存在的问题

1、深井巷道的支护措施 由于深度大、支承压力也大,岩石强度由于承受不了较大支承压力的影响,巷道周边一定范围内产生围岩松动圈,从而形成松脱地压。导致巷道支护物折梁短腿,冒顶塌方,巷道周边的碎体向采空间移动而形成断面收缩;另外,由于地温、地压及水的影响,岩石强度变低,出现膨胀现象,若底板岩石遇水易膨胀,出现底臌,导致四面来压,深井开采中这种变形导致巷道失稳的现象比较普遍。

总之,巷道难以支护的主要变形是以上两种,即碎体压力(松脱地压)及膨胀压力,而膨胀压力又可归纳为软岩巷道支护问题。 对以上两种变形情况,就支护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支护要及时。因碎体及软岩来压较快,特别要尽快封闭暴露面,减少围岩的弱化时间。

(2) 因以上两种变形量大。应当采用可缩性支架。 (3) 必要时进行二次支护等联合支护措施,因软岩变形时间长,一般具有流变特性。

(4) 支架结构应当合理,一般应当采用封闭式支架(底臌量常超过顶板下沉量),(可缩性支架常用于顶压,顶部变形量较大的围岩中)。

(5) 支架的力学特性应充分考虑有限可缩量增阻式的特点,即先柔后刚,柔刚适度,既要适应软岩初期变形量大,又要满足后期承载能力大的要求。

(6) 因软岩具有遇水易膨胀的特性,应当使围岩保持干燥。 (7) 软岩巷道支护应当以加固围岩为宗旨(内强或外撑都可以)。对于底臌严重的巷道可以试行对底板采取弱化岩石的切割卸压措施。

2、工作面的支护 由前述可知,深井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及其支护特点与浅部相比是不同的,与巷道的矿压显现也不相同,主要是采场上覆岩层“梁”和“拱”的结构形式决定了采场支架的受力,通常情况下,工作面支架受力不是太大,不与采深成正比,但超前支承压力的应力集中系数倒是与采深成正比,就此原因,采场受力及支护有以下特点:

(1) 由于应力集中系数随采深的增加而增加,工作面前方的煤体与直接顶的强度承受不了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破坏,其破坏是连续的,导致煤壁片帮及顶板破碎严重。

(2) 煤壁片帮易造成超前回采及早暴露无支护顶板,为顶板的离层、脱落、漏顶提供条件,解决方法可通过超前回采注浆,提高煤体强度,确保煤体完整,严格控制无支护顶板的面积过大。

(3) 破碎顶板易在割煤后,移架与支护前,随采煤而冒落,造成顶板出现抽空,冒空现象,使支护物无法接顶。不能充分发挥支架的支撑作用,更难以控制上覆岩层的运动,致使支承力前移,使前方支承压力进一步提高,增加煤及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