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章节课后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章节课后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章节课后题答案第一章课后题答案1.什么是矿山压力?矿山压力是地质层、地下水和矿山开采引起的应力和变形所产生的压力作用。

2.什么是岩层控制?岩层控制是指在矿山开采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措施来保持岩体稳定,避免岩层破坏和塌陷,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

3.列举矿山压力的主要来源。

矿山压力的主要来源包括地层的深度和覆盖厚度、地质构造活动、地下水、矿石开采等。

4.什么是煤柱?煤柱是指煤矿中煤层开采留下的煤炭矿柱,用于支撑上方地层的岩石和负荷。

5.煤层开采中会产生哪些岩层控制问题?煤层开采中会产生煤柱破坏、顶板下沉、底板塌陷等岩层控制问题。

1.煤层开采的主要压力问题有哪些?主要压力问题包括煤柱的变形和破坏、岩层的下沉和移动、煤与瓦斯突出等。

2.列举常用的煤层顶板支护方式。

常用的煤层顶板支护方式有液压支架、短牵引支架、长牵引支架、综放工作面支护等。

3.什么是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应力释放和煤层瓦斯压力差等因素,导致煤层中的瓦斯和煤与瓦斯一起迅速释放到煤矿工作面。

4.列举常用的煤与瓦斯突出预防措施。

常用的煤与瓦斯突出预防措施包括合理布置瓦斯抽采钻孔、设置冻结带、控制工作面推进速度、适时切割煤柱等。

5.什么是煤矿的地压显现?地压显现是指煤炭开采过程中,地应力释放引起的顶板移动和地表沉陷现象。

1.列举导致复杂岩层变形和破坏的因素。

导致复杂岩层变形和破坏的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动力作用、加大采厚等。

2.什么是岩层的软化变形?岩层的软化变形是指在岩层开采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岩层内部产生应力集中和岩石柔软化现象。

3.列举常用的岩层控制技术。

常用的岩层控制技术包括围岩加固、地下水控制、岩层预裂等。

4.什么是岩层顶板下沉?岩层顶板下沉是指岩层开采过程中,顶板发生沉降和下沉的现象。

5.列举常用的岩层顶板控制技术。

常用的岩层顶板控制技术包括钢支撑、锚杆支护、拱形支护等。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知到《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采矿工程的力学本质是A: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B:压力拱假说C:掩护梁假说D:铰接岩块假说答案:围岩的破坏及其控制问题2、下列不属于矿压引起的事故的是A:冲击地压B:冒顶事故C:透水事故D:火灾答案:火灾3、安全采矿最核心的问题是A: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B:冒顶事故C:透水事故D:冲击地压答案:如何保障采掘空间的安全问题4、以下属于矿压引起的问题的是A:巷道冒顶、片帮B:巷道两帮鼓出C:巷道顶板移近D: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答案:巷道冒顶、片帮,巷道两帮鼓出,巷道顶板移近,顶板下沉与支架承载5、下列属于有关矿压的理论中属于掩护拱假说的是A:自然平衡拱假说B:压力拱假说C:掩护梁假说D:铰接岩块假说答案:自然平衡拱假说,压力拱假说第一章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垂直应力都是压应力,且水平应力比垂直应力小得多B:垂直应力随深度增加呈正比例增加C:采动前岩层中任何点的垂直平面和水平面上都不存在剪应力分量D: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答案:垂直应力是由水平应力引起的2、下列不属于矿山压力显现条件的是A:采动B:矿山压力作用C:围岩运动和支架受力D:基本顶垮落答案:基本顶垮落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矿山压力的存在是可观的、绝对的B:矿山压力存在于采动空间周围的岩体中C:矿山压力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答案:矿山压力是显现跟矿山压力没有必然联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C:底板运动压力显现强力的部位一定在应力高峰位置D:支架明显受力没有条件限制答案:围岩的明显运动是有条件的5、下列属于矿山压力的来源的是A:原始应力场B:覆盖岩层的重力C:构造运动的作用力D:岩体膨胀的作用力答案:原始应力场,覆盖岩层的重力,构造运动的作用力,岩体膨胀的作用力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矿山压力显现一定有矿山压力B:有矿山压力一定有明显的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试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试题答案

1、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形成的力。

2、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压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有形的变形。

3、矿山压力控制:为使采矿工作正常、安全进行所采取的各种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方法4、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5、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6、构造应力的特点:构造应力以水平力为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方向性,其基本特点如下①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②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④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7、圆孔周围的应力场:①r t σσ、分布与方向角无关,皆为主应力。

园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②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 E u 、无关,与距孔边距离有关t =51R r ;③双向等压时,园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④在园孔内3倍直径以远,应力接近原始应力(影响半径)。

⑤双向等压园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2。

8、砌体梁结构在上覆岩层中存在由断裂岩块组成的“砌体梁”,因岩块相互挤压,形成承载结构。

认为:①上覆岩层可以坚硬岩层为底划分若干组,其上软弱岩层为载荷;②随着工作面推进上方坚硬岩层断裂形成岩块,岩块间受水平推力成铰接关系;③铰接岩块在某些条件下可形成平衡体。

9、直接顶岩层破坏离散原因:①节理裂隙的切割;②初次放顶前直接顶的状态;③支架的影响;④工作面长度短时,⑤直接顶很容易离层;⑥分层工作面;10、离层原因:直接顶较软,易发生弯曲变形未及时支护或支撑力不足。

11、矿压显现指标:①顶板下沉 S (mm )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板相对移近量;②顶板下沉速度V (mm/h )单位时间顶板下沉量;③支柱变形与折损,观察喷液、下缩、压裂、折断等;④顶板破碎情况,单位面积中顶板冒落面积所占百分比;⑤局部冒顶,小范围顶板垮落;⑥大面积冒顶或顶板沿工作面煤壁切落;⑦支架载荷;12、支承压力: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2、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

3、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

4、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亚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5、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简称采场。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7、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8、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9、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21/ 1加大的现象称为老顶初次来压。

11、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之承压力。

1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3、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值。

13、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沿空掘巷:回采工作面采过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软岩: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

16、底鼓:底板向上鼓起的现象。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科技大学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科技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矿山压力控制是指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

()A:改变B:减轻C:调节D:利用答案:ABCD2.冲击地压就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的以急剧、猛烈的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

()A:错B:对答案:B3.矿井建设和开采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层冲击地压或岩层冲击地压就称该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A:错B:对答案:B4.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属性与特色包括。

( )A:采矿工程的移动特性B:采矿工程中围岩的大变形和支护体的可缩特征C:采矿工程中的能量原理和动力现象D:采矿工程岩体结构的本质(复杂性)答案:ABCD5.岩石的主要特征包括矿物成份、结构、构造三个方面。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岩石一般分为三大类。

()A:砂岩B:沉积岩C:变质岩D:岩浆岩答案:BCD2.岩体定义为自然界中由各种岩性和各种结构特征的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

()A:对B:错答案:A3.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应力。

()A:对B:错答案:A4.原岩应力的分布规律有。

()A: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比值相差较大B: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C: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D: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答案:ABCD5.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回采空间顶板管理方法(支撑状态)、回采空间尺寸及形状、顶板岩层及煤层岩性、采深、周围回采空间分布。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悬臂梁假说是下列哪位学者提出的。

()A:Gillitzer)B:吉里策尔C:施托克(K.Stoke)D:阿·拉巴斯E:哈克(W.Hack)答案:B2.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是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1~1.5m,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

()A:错B:对答案:B3.老顶梁式结构形成O—X型破断。

()A:对B:错答案:B4.老顶梁砌体梁结构失稳形式包括和。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矿光出现只存在于围岩中。

()A:错B:对答案:A2.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方法,均用于对矿山压力控制。

()A:对B:错答案:A模块一测试1.矿压显现只存在于围岩中。

()A:对B:错答案:B2.岩石受单向压缩载荷时,试件在轴向缩短的同时产生横向压缩,其横纵应变与轴向应变的比值称为泊松比。

()A:错B:对答案:A3.某岩石试件相对密度ρs=2.60,孔隙比e=0.05,则该岩石的干密度ρd为()。

A:2.45B:2.46C:2.48D:2.47答案:C4.图中()可以表示岩石在三向等拉状态下的应力圆。

A:圆3B:圆2C:点1D:点4答案:C5.在岩石抗压强度试验中,若加荷速率增大,则岩石的抗压强度()。

A:不变B:无法判断C:减小D:增大答案:D6.岩体工程分类通常考虑()等方面的因素。

A:结构面特性B: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C:地应力D:工程规模E:施工条件答案:ABCDE7.地下煤层开采以后,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没有受到破坏。

()A:对B:错答案:B8.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A:对B:错答案:B9.对双向等压应力孔周应力分布规律描述不正确的是:()A:、分布与方向角无关,圆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B:双向等压圆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2C:双向等压时,圆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D: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和无关,和与距孔边距离无关答案:D10.弹性状态下,双向不等压应力场中孔周边的切向应力为最大应力,其最大应力集中系数()。

A:K=10B:K=1~3C:K=4D:K=3答案:D模块二测试1.煤柱支撑法处理采空区适用于极坚硬顶板。

()A:对B:错答案:A2.铰接岩块假说认为工作面支架存在给定载荷和给定变形两种工作状态。

()A:对B:错答案:A3.岩块的高长比越小,老顶初次破断后的“砌体梁”结构越不容易产生滑落失稳。

()A:错B:对答案:B4.若将老顶视为四边固支的板结构,则达到强度极限时首先将在()形成断裂。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题库及答案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题库及答案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试卷一(时间:100分钟)部门:姓名:工号:成绩: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10题10空,合计30分)1.锚杆等支护系统提供给顶板短时间内不发生渐次垮冒或离层的约束力称为(顶板临界支护强度)。

1.(设计预紧力矩)是指拧紧螺母使锚杆达到设计预紧力时,施加到螺母上的力矩。

1.锚杆的锚固部分或杆体在拉拔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极限载荷称为(锚杆锚固力)。

2.在掘进断面中,岩石或煤所占面积介于岩巷和煤巷之间(1/5~4/5)的巷道称为(半煤岩巷)。

2.在掘进断面中,煤层所占面积少于巷道断面(1/5)的巷道称为(岩石巷道)。

2.在掘进断面中,岩层所占面积少于巷道断面(1/5)的巷道称为(煤层巷道)。

3.以树脂锚固剂配以各种材料杆体及托盘(托板)、螺母等构件组成的锚杆称为(树脂锚杆)。

3.就锚杆与围岩的有效接触而言,管缝式锚杆属于(全长)锚固。

3.钢丝绳锚杆是指用水泥砂浆为锚固材料,(钢丝绳)为锚杆杆体的锚杆。

4.高强度锚杆是指锚杆杆体的屈服强度大于(335MPa)以上的锚杆。

4.等强锚杆是指锚杆杆体的屈服强度为(335MPa)的锚杆。

4.超高强氏是指锚杆杆体的屈服强度大于(600MPa)以上的锚杆。

5.锚杆支护的经典理论有(悬吊)理论、叠合梁理论和压缩拱理论等。

5.当前煤矿常用的锚杆为(左旋)无纵筋钢筋锚杆。

5.岩石的RQD值是指岩芯累计长度达到(10)cm及以上占取芯全长的比值。

6.兰德碎石带实验主要解释的是锚杆连续(成梁)原理。

6.通常而言,锚杆的临界预紧力矩应达到(250)N·m以上。

6.为提高锚杆的有效预紧力,应在螺母与托盘之间增加(减磨垫圈)。

7.无论是采用综掘还是炮掘,都应(减少)无效支护的迎头空顶距。

7.巷道底鼓的机理有(遇水膨胀型)、挠曲褶皱型、剪切错胀型等。

7.上一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与下一区段工作面回风平巷同时掘进的巷道布置方案称为(双巷掘进)。

8.顶板非连续面控制的模型有三种,分别是(斜交结构面)、平行层理面和垂直结构面。

标准版《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标准版《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课后习题答案

矿山压力与压力控制习题第0章绪论1、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答: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是:(1)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各个具体煤层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发生的时间和条件等),顶板控制设计缺少基础;2)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各种类型支架的特性,特别是在生产现场所能达到的实际支撑能力。

没有解决好针对具体煤层条件选好和用好支护手段方面的问题;3)没有更好地揭示支架与顶板运动间的关系,达到正确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2、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1)研究随采场推进在其周围煤层及岩层中重新分布的应力(包括应力大小及方向等)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该应力的存在和变化是煤及岩层变形、破坏和位移的根源,也是采场及周围巷道支架上压力显现的条件。

搞清分布在煤层及各个岩层上的应力状况,揭示它们随采场推进及岩层运动而变化的规律,是采场矿山压力研究的重点。

(2)研究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及其控制方法。

包括压力的来源、压力大小及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正确的控制设计方法等。

(3)研究在采场周围不同部位开掘和维护的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办法。

包括不同时间开掘的巷道压力的来源、巷道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架与围岩运动间的关系等。

(4)控制采动岩层活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从十分复杂的采动岩层活动中建立采动岩层的结构力学模型,从而展开对采场顶板矿压、采场突水、岩层移动及地表沉陷规律等进行系统描述。

(5)深部开采时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岩层结构及运动特点、围岩大变形的控制机制等。

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研究历史上主要存在几种假说?并叙述各假说的内容及优缺点?答:(1)掩护“拱”假说掩护拱假说的基本观点是:①采动形成的工作空间是在一种“拱”的结构掩护之下;② “拱”结构承担上覆岩层的重量,通过拱脚传递到煤层及岩体上的压力及由此在煤及岩体中形成的应力,是煤及岩层破坏的原因,也是“拱”结构本身向外扩展的条件;③采场空间的支护仅承受拱内已破坏岩层的岩重,支架是在由“拱”的结构尺寸所圈定的破碎岩石荷重下工作—即在一定的载荷条件下工作,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大小与支架本身的力学特性无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老顶:通常把位于直接顶之上对采场矿山压力直接造成影响的厚而坚硬的岩层称为老顶。

2、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顶底板的相对移近量。

3、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称为原岩应力。

4、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亚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5、回采工作面:在煤层或矿床的开采过程中,一般把直接进行采煤或采有用矿物的空间称为回采工作面,简称采场。

6、直接顶:一般把直接位于煤层上方的一层或几层性质相近的岩层称为直接顶。

7、矿山压力: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在巷硐周围岩体中形成和作用在巷硐支护物上的力定义为矿山压力。

8、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硐周围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9、矿山压力控制:所有减轻,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作用的各种方法,均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10、老顶初次来压:当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时,老顶断裂形成三铰拱式的平衡,同时发生已破断的岩块回转失稳有时可能伴随滑落失稳,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此时,工作面支架呈现受力普遍加大的现象称为老顶初次来压。

11、支承压力:在岩体内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之承压力。

12、关键层:将对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13、冲击能指数: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煤样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C前所积聚的变形能Es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Ex之比值。

13、沿空留巷:在上区段工作面采过后,通过加强支护或采用其他有效方法,将上区段工作面运输平巷保留下来,供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作为回风平巷。

14、沿空掘巷:回采工作面采过后,沿采空区边缘掘进的巷道。

15、软岩: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具有显著塑性变形的复杂岩石力学介质。

16、底鼓:底板向上鼓起的现象。

17、煤矿动压现象:煤矿开采过程中,在高应力状况下积聚有大量弹性能的煤或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破坏,冒落或抛出,使能量突然释放,呈现声响,震动以及气浪等明显的动力效应,这些现象通称为煤矿动压现象。

它有三种形式:冲击矿压,顶板大面积来压,煤与瓦斯突出。

18、冲击矿压:冲击矿压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爆炸性事故,产生的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振动和煤岩体破坏,支架和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灾难的一种现象。

19、浅埋煤层:通常将具有浅埋深,基岩薄,上覆厚松散层赋存特征的煤层称为浅埋煤层。

20、开采沉陷:(p177)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周围原有的应力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岩层的变形、破坏与移动,并由上向下发展至地表引起地表的移动,这一现象称为开采沉陷。

21、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177)。

22岩层移动角::地表下沉边界和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为岩层移动角。

23、锚固力:锚杆对围岩的约束力。

(1)根据约束力方式可分为托锚力、粘锚力、切向锚固力;(2)根据锚杆作用阶段定义锚固力可分为初锚力、工作锚固力、残余锚固力。

二、简答解析:1、研究“孔”周围应力对研究矿山压力有何实际意义?有那些重要结论可以借鉴?由于地下巷道和回采空间具有复杂的几何形状,以及巷道和回采空间周围岩体也是属于非均质,非连续,非线性以及加载条件和边界条件复杂的一种特殊介质,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用数学力学的方法精确地求解出巷道周围岩体内各处的应力分布状态。

根据采矿工程的特点,通过将巷道及回采空间简化为各种理想的单一形状的孔来近似的求出巷道和回采空间周围的应力状态,对了解巷道变形的机理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

重要结论:1)孔周围形成了切向应力集中,最大切向应力发生在孔的周边。

2)应力集中系数的大小,对于单孔来说,圆形孔仅与测压系数有关,对于椭圆来说,则不仅与测压系数有关还与孔的轴长比有关。

3)不论何种形状的孔,它周围的应力重新分布,分布从理论上说影响是无限的,但从影响的剧烈程度来看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半径。

4)孔的影响范围与孔的断面大小有关。

2、原岩应力分布的基本特点(43) 通过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资料,原岩应力分布的主要规律归纳如下:实测铅直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3煤柱下方底板岩层中应力分布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分布特点:在煤柱或煤体下方的一侧为增压区而在采空区下方的一侧为减压区,在集中力作用下,将岩体内铅直应力相等的点连起来则形成卵形的压力泡。

实际意义:由此我们可得到一些在底板中布置巷道时的规律,并且在实际工程中很少遇到集中载荷作用的情况,但通过这个解,可以知道应力在岩体内的传递规则,并且可以用积分的方法解决其它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问题。

4简述岩石破碎后的碎胀特征及其在控制顶板压力中的作用?岩石破碎后,杂乱堆积,岩石的总体力学特征类似与散体。

由于岩层破碎后体积将产生膨胀,因此直接顶垮落后,堆积的高度要大于直接顶原来的厚度。

影响碎胀系数Kp的重要因素是岩石破碎后块度的大小及其排列状态。

岩石破碎后,在其自重及外加载荷的作用下逐渐压实,碎胀系数变小,压实后的高度将取决于岩石的残余碎胀系数Kp。

随着老顶的初次断裂,老顶破断岩块的变形迫使直接顶变形方向支架方向加载荷,此时直接顶就不在可能形成放顶是可能发生的离层状态。

但是老顶破断岩层形成的变形失稳与滑落失稳将对直接顶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5原岩应力场的概念及主要组成部分。

天然存在于原岩内而与人为因素无关的应力场称为原岩应力场,它主要包括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6分析采场上覆岩层结构失稳条件(☆)上覆岩层的岩体结构主要由坚硬岩层组成,软岩层只作为载荷,坚硬岩层断裂成岩按后排列鳖齐并互相咬合,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势定的力学模型。

根据力学计算,岩体结构的平衡条件为:1)岩块间应有足够的水平推力,且不可过大。

2)岩块的下沉量Sl要小,厚度h较大,且Sl要远小于ho。

3)岩按闷的断裂角θ要小于岩块间的摩擦角ψ4)岩块间的剪切力Q要小于岩块问的摩擦力,即岩体结构上作用的载荷不易过大。

7分析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与改善顶板状况的关系。

(112)从实测的“s一t”曲线中可以看出,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实质上意味着减少了工作面的控顶时间,也减少了时间因素对顶板下沉的影响,无疑可以减少顶板的下沉量,改善顶板维护状况。

但是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却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增加了工序的影响次数,即缩短了相邻两个工序的时间间隔,同时也必然使顶板的下沉量加剧。

当工作面推进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出现前一工序影响的顶扳下沉还未稳定,后一个工序的影响却已来到。

这样,会使工作面顶板始终处于剧烈活动的情况下。

显然,这种信况对项板的渠护是非常不利的。

在工作面推进速度很慢的情况下,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对于减小顶扳的下沉虽,改善顶板曲维护状况显然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已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再提高工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不但不能减小顶板的下沉量,反而会使顶扳活动更加剧烈。

从理论上来讲,用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方法来减小顶板下沉量,改善顶板维护状况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而企图用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来甩掉矿山压力的想法更是不现实的。

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还远没有达到不能再提高的地步。

从矿山压力的观点出发,即使是年产百万吨的采煤队,再提高工作面的推进速度以减小质板的下沉量也还是可能的。

8回采工作面测定的“S-T”曲线说明了什么?工作面推进速度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用顶板下沉量s与时间t的坐标关系表示。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时间t本身包含有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因素,在实际的测定中也常常反映出顶板下沉量是时间的函数。

在有些工作面中,当推进速度比较慢时,容易出现局部冒顶等不利与生产的矿山压力现象,而此时当工作面的推进速度时,则顶板状况明显好转,当工作面推进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顶板下沉量变化将逐渐减小。

但同时,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加快,顶板下沉速度也明显加快。

由“s-t”曲线可知,在工作面中进行落煤与放顶时,顶板下沉表现最为剧烈,平时则比较缓和。

9试分析开采深度对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的影响?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值。

因此,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

但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不尽相同。

在一般条件下,一定的开采深度是出现冲击矿压的一个必要条件,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可能比较明显。

但开采深度对采场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尤其是对顶板下沉量的影响并不突出,因为顶板压力大小主要受煤层采高、直接顶和老顶的力学性质、厚度等因素而定,因而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也不明显。

11解释:支撑式,掩护式,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支撑式:指在结构上没有掩护梁,对顶板的作用是支撑的支架称为支撑式支架。

掩护式:指在结构上有掩护梁,单排立柱连接掩护梁或直接支撑顶梁对顶板起支撑作用的支架。

支撑掩护式:具有双排或多牌支柱及掩护梁结构的支架,支柱大部或全部通过顶梁对顶板其支撑作用,可能有部分支柱是通过掩护梁对顶板起作用。

12分析采场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P-△L”曲线关系支架工作阻力与顶板下沉量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P-△L曲线可以得出一下结论:①不同的顶板条件,P-△L曲线的斜率不同,但都呈双曲线关系。

②在一定工作阻力以上,支架工作阻力增加对顶板下沉量影响较小,但低于此值则提高支架工作阻力将减少顶板下沉量。

③支架的工作阻力并不能改变上覆岩层“大结构”的总体活动规律。

④回采工作面支架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性: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可缩量;二是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支撑性能,即一定的工作阻力。

因而在支架选型与支护设计中,最主要是确定支架的最大可缩量与最大工作阻力。

13简述采场支架与围岩关系特点?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的一对力。

在小范围内,围岩形成的顶板压力可看做一个作用力,支架可以视为一个反力,两者应相互适应,使其大小相等,而且尽可能的作用在一个作用点上。

2)支架受力的大小及其在回采工作面分布规律与支架的性能有关。

3)支架结构及尺寸对顶板压力的影响,在实际生产中证明,在支架架型选择合适时,可以用最小的工作阻力维护好顶板。

14简述开采后引起的上覆岩层的破坏方式及其分区?根据采空区覆岩移动破坏程度,可分为“三带”垮落带,裂缝带,弯曲带。

1)垮落带。

破断后的岩块成不规则垮落,排列也极不整齐,松散系数比较大,一般可达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