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小区景观环境规划理念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 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 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 城市居民住区环境规划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层 面。从这个生态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 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 市居民区环境发展演化过程的必然。主要功能以绿色经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范区, 物流业及配套居住集中发展城区为主。南地块规划以商业贸易、物 流集散、文化娱乐、教育、休闲公园及配套居住为核心的城市功能 区为主。项目地块虽位于昆明官渡区,但是交通体系非常发达。快 速路北京路途经本案西侧、昆曲高速路直接让本地块与曲靖相连, 真正打造大昆明1小时生活圈;正在拓宽的丰元路(原7204省道)横穿 地块内;汀东商业大街与地块南侧相连。现阶段城市配套及其设施。 如大型购物中心、重点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及医院医疗单位、城市 休闲广场、娱乐餐饮等精神性消费有待随着新城建设来完善。 拟完成图纸目录: ⑴、居住区区位图 ⑵、土地利用现状图 ⑶、景观系统规划图 ⑷、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⑸、总平面图 ⑹、竖向规划图
第四阶段:定稿阶段(2020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依据指导 老师的意见,对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修改,进行定稿。 第五阶段:答辩阶段(2019年4月下旬)。根据安排学院统一安排, 进行论文结题答辩。
五、完成研究(设计)所需条件及落实措施 (一)阅读大量文献,丰富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 (二)多次实地考察。 (三)规划合理的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四)整理资料,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使其合理化 (五)与论文指导老师交流探讨。 六、参考文献资料 [1]陈卫元.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浅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4) [2]官文娟.现代开放式居住区规划探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罗正敏.居住区改造规划[D].南京林业大学,2015 [4]赵茜.南京市居住区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 2016(8) [5]王丝.基于生态视角下居住区规划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华东科 技:学术版,2015(2) [6]徐艳芬.北方居住区建设管理中常见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 2015(13) [7]孙斌,李亮.小居住区的定位及规划原则[J].城乡建设,2016(5) [8]李春萍,翟国勋.居住区景观规划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 院学报,2015(3)

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城市规划策略

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城市规划策略

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城市规划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房短缺问题日益凸显。

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城市规划策略成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城市规划策略,以期为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

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可以有效解决住房短缺问题。

首先,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分布。

其次,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推动城市垂直发展,加大高层建筑的建设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住房供应。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边缘地区,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缓解城市中心住房供应紧张的问题。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强城市群规划,推动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通过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住房供应能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缓解城市住房供应压力。

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住房供应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小镇、休闲度假区等方式,吸引人口分流,减轻大城市的住房压力。

三、提高住房供应的多样性提高住房供应的多样性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进度。

其次,要鼓励发展租赁住房市场。

租赁住房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推动共有产权住房的发展,通过共有产权住房的模式,既解决了住房问题,又实现了居民的资产增值。

四、加强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更新和改造是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加强老旧小区的改造。

许多城市存在大量老旧小区,住房条件差,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要点分析摘要:住宅建筑是我国城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从本质上来讲,可以划入艺术的范畴,其可以反映文化、传达理念。

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和技术工艺的发展提高,建筑材料种类也日趋多元化,人们更加关注居住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舒适性,对建筑物的品质、外形、功用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需求,在此背景下,提升建筑物方案的设计水准就变得十分紧迫。

本文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户型;节能引言:住宅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

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对这些规律进行合理运用,严格遵循房屋设计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要点,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不断优化房屋建筑设计内容,制定完善的房屋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符合当地人们审美的房屋建筑,有利于充分展现出房屋建筑设计价值。

1、现代住宅建筑方案设计重要性住宅建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设施建设。

在住宅建筑设计过程中,用户对质量的追求,更加关注居住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舒适性,在这个过程中对环境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应充分掌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理念,充分了解用户的自身想法和追求,充分考虑到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周围环境情况等,不仅要注重建筑的品质和安全性,还要注重住宅的居住幸福感,住宅建筑构造体系中,需要明确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从多个实际环节入手,在满足建筑基础功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其外部观赏性,用以提升工程建筑的综合效益。

同时,住宅建筑的总体设计方案应当达到科学合理的标准,设计人员针对住宅建筑所在区域地形特征、建筑空间格局以及建筑使用需求都要进行前期调研,从而做到准确把握住宅的设计影响要素。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对工程设计人员的立体化思考和空间想像都存在着巨大的要求, 从而使得设计方法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但是只要能把握科学的设计思想和科学的设计方法,再加上正确的建筑功能解析,还是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方案。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改善策略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改善策略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改善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和改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合理规划住宅小区,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政府部门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改善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一、人性化设计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

首先,小区内的道路和交通系统应该合理规划,方便居民出行。

道路宽敞,交通流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应该建设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其次,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应该充足齐全。

例如,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应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方便他们的生活。

此外,应该建设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休闲设施,提供居民的娱乐和锻炼场所。

另外,小区内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环。

绿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景观价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应该合理规划绿地和花园,种植各种植物,打造一个宜居的环境。

二、社区管理和共享经济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和改善还需要注重社区管理和共享经济的发展。

社区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内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等进行管理和维护。

良好的社区管理能够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共享资源和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可以建设共享停车场,减少停车难题;引入共享自行车系统,方便居民出行;推广共享厨房和洗衣房,减少资源浪费等。

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小区的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和改善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该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应该建设节能建筑,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浇灌绿化,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的规划策略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的规划策略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的规划策略于辉(吉林省辉南县城乡规划管理设计处吉林通化135100)i蘩一威用科学(擅要]城市街区型住宅区兴起十余年。

它的相关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住宅区本身,而有了更广阔的研究外延,特别是从城市、居住环境、资源环境角度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但并不完善和综合,而且很多研究成果,仅为纯理论分析或国外经验的借鉴,缺乏实践经验的反馈以修正。

因此有必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研究它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手法,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念,用于我国住宅区规划建{殳,促进我国住宅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市街区住宅策略中围分类号:T 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71--7597(2008)1020119—01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区规划设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此背景下,对城市住宅区的可持续性研究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近些年来,城市住宅小区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晕要因素。

因此,对我国街区型住宅区的发展及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策略(一)整体性的策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系统的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组成系统整体的单个部分(或元素)无质可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作为城市系统的子系统,其构成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因此,其必然坚持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策略,才能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住宅区更高效的配置资源,更利于居住环境宜居,促进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性策略包括以下内容:1.区域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前期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2.住宅区内部的整体需求性考虑。

住宅区内部的整体性考虑,不再像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住宅区设计思想仅仅局限于对居住空间物质环境因素及其经济、效率的关注,同时还要求对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交往行为、文化观念等进行多层次的关注与探求。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建筑方案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建筑方案设计分析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建筑方案设计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功能越来越丰富,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城市住宅小区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其规划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

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城市住宅小区设计原则和建筑方案设计进行探讨,并总结出规划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旨在打造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设计原则;建筑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重视人本理念的融入,提升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效果十分关键。

1工程概况本次规划地块位于怀化市东北方向,地块北靠月池路,向北直达娄怀高速,东边是怀北路,西面为规划道路,尚未建成。

南面为已建小区澳海澜庭;西、北现状均为空地,待开发建设。

规划地块地势有少许高差,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地块为矩型,东西宽约220米,南北长约320米,规划总用地91283.68平方米(约136.92亩)。

(1)本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91283.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5527.37平方米。

其中计容建筑面积129641.42平方米,不计容建筑面积45885.95平方米,停车位数量:1035辆。

(2)单体建筑总共26栋,6栋1+24层高层住宅、1栋1+25层高层住宅、10栋6层住宅、4栋5层住宅、一层地下车库以及沿街商业。

2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2.1小区绿化原则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普及,小区的绿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区的居住舒适性[1]。

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小区进行绿化设计时,需要解决住宅占地与绿化占地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美化小区住宅环境、净化空气、保障住宅面积的目标。

2.2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也是当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因此,在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重视生态保护原则,使住宅小区合理地融入周边环境并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为小区居民打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探讨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探讨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合理利用城市的有限资源,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其中,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一、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进行有序的布局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等。

二、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面积、形状等。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1.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城市规划中,可以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区、公园绿地等功能区域。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可以提高城市的功能性,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例如,将商业区和居住区相对独立,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优化交通布局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的交通布局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同时,应该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的位置,减少交通拥堵。

3. 保护生态环境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还应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绿地和湿地,提供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同时,应该合理规划工业区和居住区的位置,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三、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策略。

1. 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优化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的核心,应该注重提高其功能性。

可以通过改造老旧建筑、提升公共空间、增加文化设施等方式,吸引人们到城市中心区域工作、生活和娱乐,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城市建筑群落发展模式与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建筑群落发展模式与设计策略研究

城市建筑群落发展模式与设计策略研究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群落发展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议题。

城市建筑群落是由多个建筑物和空间组成的综合体,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还承载着社交、文化和环境功能。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筑群落的发展模式与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城市建筑群落的发展模式城市建筑群落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垂直城市发展和水平城市发展两个方向。

1. 垂直城市发展垂直城市发展是指建筑物在垂直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

在城市中,由于土地有限,建筑物往往向上拔地而起,形成高层建筑群落。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提供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然而,垂直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能源和社会交往的不便利等。

2. 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是指建筑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

在城市的郊区或周边地区,可以建设大规模的低层建筑群落,创造更为宜居和宜业的环境。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提供较好的居住环境、自然景观和社区设施,并且有利于降低城市交通压力。

然而,水平城市发展也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二、城市建筑群落的设计策略城市建筑群落的设计策略应考虑到人文、环境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1. 人文因素城市建筑群落的设计应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建筑物的布局和空间设计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创造一个融洽的社区氛围。

同时,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和艺术装饰也应凸显当地文化和历史特色,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 环境因素城市建筑群落的设计应注重环境可持续性。

应采用低碳、节能和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合理规划公共绿地和景观,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经济因素城市建筑群落的设计应考虑经济的可行性。

建筑物的功能和布局应兼顾效益和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规划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购物和生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住宅区规划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依据我国现行的城市住宅区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了科学的设计实践探讨,依据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了科学的城市住宅区规划策略,对构建居民良好、健康、环保、适应的住宅环境,促进我国整体住宅区域规划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字]城市住宅;规划;策略
1、前言
住宅小区是城市人口居住的基本形式与基础结构,涉及到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共同诉求,因此如何令城市住宅区的分布、设计、规划更合理、更能发挥环境建设的优势,使每一位居民均体会到居住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便成为当今我们应研究的主要问题。

2、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市住宅规划体现出结构设计混乱、组织模式不清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弊端。

例如由于一些小区建设规模过大,很容易造成整个小区面临较大的负载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在高峰时段发生拥堵现象、交通压力过大、生活秩序化效能不强的管理混乱局面。

而一些小规模的小区却缺乏必要的住宅规划设计,使居民毫无归属感可言,社区规划缺乏组织性,无法进行完善的配套管理与规划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
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居民、外来人口均产生了强烈的购房欲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成商业建筑、商业住房,使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使用压力。

面对居高不下的用地成本,开发商只能本着在有限的土地中多建住房、多盖高层建筑的原则,以牟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城市住宅规划的高密集度。

而楼层建设的越高越容易使居民产生压抑与恐惧感、并导致隐性的高层风及热岛效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降低了建筑享受日照的时间、使小区本应广阔的视觉空间被高耸入云的高层建筑严密遮挡、尤其给住户集中的小区造成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另外高密的住宅分布给城市的景观建设蒙上了阴影,使百姓的居住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曾几何时,我国的民用住宅中出现了商业建筑的身影,并使这种混搭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开发商将临街的住宅用作商铺,并在住宅区内建设宾馆、仓库、办公室等,体现了规划配建比例混乱、建设过度、没有正确处理商用及民用建筑的适应性关系,使居民住宅环境长期饱受嘈杂、混乱、污染等不良因素滋扰的私密性低、安全性能差的不良现状。

3、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策略
3、1注重对城市住宅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建设
一味的提高建筑容积率、重住宅建设质量、轻住宅使用环境建设是盲目发展的偏差思想,因此我们只有完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
学理念,在住宅建设的质量强化中综合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才能最终促进城市住宅区的科学规划与协调发展。

例如我们可通过对住宅、现有环境的科学布置,强化其享有充足的阳光条件及良好的通风环境,使水源更清洁、区域绿化面积更广泛、社区植物的种植面与造氧功能更完善。

同时我们还应尽量较少小区的裸露泥地面积,从而有效的杜绝因风力过大引起的尘埃污染现象。

同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小区原有的水源及绿化条件,不盲目破坏自然景观,更不随意砍伐树木,切实保证小区的绿化建设。

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的履行三废处理规划建设,有效的进行小区环境净化、无害垃圾处理与水源处理,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构建太阳能加热系统,尽可能多的采用低碳环保材料开展规划设计、整改建设,完善实施防风、抗尘及防晒的综合措施,为改善小区的气候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3、2依据功能需求开展城市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规划
依据城市住宅空间的功能需求我们可将其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用空间及私用空间几类。

在公共空间、公共绿地及公共设施的规划环节我们应本着富于内涵、渗透文化的建设理念,将空间与公园、广场、草坪、树木、雕塑、水池、曲桥、河流水系等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共同为居民构建舒适、美观、悠闲的公共空间氛围。

对半公共空间的规划,例如具有限制性的公共空间,仅对小区内居民开设的空间,我们可通过丰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设计、确
保场所的畅通建设,为居民的各类活动需求提供完整的绿地及开阔的视野场所,配备一定的健身器材,从而满足居民不同的锻炼、交流需求。

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小区的楼间区域、楼顶、阳台等半公共空间鼓励居民自主栽种喜爱的植物、自主进行空间的美化,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规划建设素材,使业主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将环境保护纳为己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3、3强化构建城市住宅区的安全规划设计
住宅环境的安全与否关系到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为居民创建一个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合理、强化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规划实践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居民们强大的合力防范效能,通过组建小区维保团队、合理划分安全空间等措施强化小区的自主安全防控能力。

首先我们应通过空间领域的明确划分、科学的控制小区及组团人口的方式强化小区的安全领域性与明确归属性。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小区院落空间的科学规范,从而为小区居民营造广泛的沟通、交流与理解的机会,使住户之间的视线交织触及,从而有利于小区内形成对外来陌生人的细致观察与宏观监控。

另外强化小区的交通网络顺畅性与组织合理性也是确保小区居民行车安全、避免引发交通事故的科学策略。

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应对小区级别道路进行曲线设计,从而有效的控制车流穿行的速度,并科学的实现安全控制、降低噪声污染的科学目标。

4、结语
小区规划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合理构建,因此我们只有从基础建设与规划方案完善做起,依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特色开展适应性设计与实践,促进住宅建设在新一轮消费热潮中完善的实现注重量变、更注重质变的跨越式提升,才能真正促进社区功能的完备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技能强化,并促进行业构建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人性化、功能完善的新时期城市住宅小区典范。

[参考文献]
[1]黄伟光.居住区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1).
[2]杨文博,董玉香.低碳城市之下的住宅区规划策略[j].城市建设,201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