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利尿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课件)利尿药课件

电解质紊乱
利尿药可导致低钾、低钠、低 氯等电解质紊乱,引发乏力、
心律失常等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
过度利尿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 毒,出现呼吸深快、恶心呕吐 等症状。
脱水
大量利尿可导致脱水,引起口 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耳毒性
某些利尿药如噻嗪类可引起耳 鸣、听力下降等耳毒性反应。
利尿药副作用的防治措施
监测电解质
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弱噻嗪类利尿药的 降压作用,合用时应调整剂量。
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影响肾功能,与利 尿药合用时应谨慎。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利尿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使用时应 咨询医生。
05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与剂量 调整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1 2
根据病情选择利尿药
针对不同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选择不同类型 的利尿药。
起始剂量不宜过大
初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 量。
3
联合用药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
利尿药的剂量调整方法
根据病情和疗效调整剂量
01
根据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的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利尿药的剂量。
02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与药理 作用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促进肾脏排泄,排除 多余的钠、钾等电解质, 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 衡。
调节体液平衡
利尿药能够促进肾脏对水 的排泄,减少水潴留,有 助于调节体液平衡。
保护肾功能
通过促进尿液的排泄,降 低肾脏负担,有助于保护 肾功能。
利尿药可以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 压,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利尿药可导致低钾、低钠、低 氯等电解质紊乱,引发乏力、
心律失常等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
过度利尿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 毒,出现呼吸深快、恶心呕吐 等症状。
脱水
大量利尿可导致脱水,引起口 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耳毒性
某些利尿药如噻嗪类可引起耳 鸣、听力下降等耳毒性反应。
利尿药副作用的防治措施
监测电解质
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弱噻嗪类利尿药的 降压作用,合用时应调整剂量。
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影响肾功能,与利 尿药合用时应谨慎。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利尿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使用时应 咨询医生。
05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与剂量 调整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1 2
根据病情选择利尿药
针对不同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选择不同类型 的利尿药。
起始剂量不宜过大
初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 量。
3
联合用药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
利尿药的剂量调整方法
根据病情和疗效调整剂量
01
根据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的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利尿药的剂量。
02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与药理 作用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促进肾脏排泄,排除 多余的钠、钾等电解质, 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 衡。
调节体液平衡
利尿药能够促进肾脏对水 的排泄,减少水潴留,有 助于调节体液平衡。
保护肾功能
通过促进尿液的排泄,降 低肾脏负担,有助于保护 肾功能。
利尿药可以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 压,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药理学 第13章 利尿药

第13章 利尿药
一、高效能利尿药 二、中效能利尿药 三、低效能利尿药
四、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1
~生理学知识学习~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约有 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 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利尿药 (Diuretics)
作用于肾脏(尤其是肾小管),抑制对水 和电解质(主要是NaCl)的重吸收,增加水 和电解质的排出,从而使尿量增多。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性 疾病,也可用于某些非水肿型疾病,如高血 压、肾结石等。
4. 消化道反应
可致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21
二、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Thiazides)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共转运子, 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有利于排尿。
22
中效利尿药
抑制Na+-Cl-共 转运子→抑制 氢氯噻嗪
NaCl的重吸收 →有利于排尿
肾对尿液的稀释功能: 当 尿液流向肾皮质时,管腔 内渗透压逐渐由高渗变为 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 净水。
Ca2+
Mg2+ K+ H2 O H2O H2O H2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 渗
髓质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间 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远曲小管近端
再吸收原尿Na+约 10%,通过远曲小管近 端Na+-Cl-共同转运系 统,主动重吸收NaCl。 不通透水,小管液机械 被稀释。Na+-Cl-共同 转运系统可被噻嗪类中 效利尿药所抑制。
一、高效能利尿药 二、中效能利尿药 三、低效能利尿药
四、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1
~生理学知识学习~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约有 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 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利尿药 (Diuretics)
作用于肾脏(尤其是肾小管),抑制对水 和电解质(主要是NaCl)的重吸收,增加水 和电解质的排出,从而使尿量增多。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性 疾病,也可用于某些非水肿型疾病,如高血 压、肾结石等。
4. 消化道反应
可致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21
二、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Thiazides)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共转运子, 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有利于排尿。
22
中效利尿药
抑制Na+-Cl-共 转运子→抑制 氢氯噻嗪
NaCl的重吸收 →有利于排尿
肾对尿液的稀释功能: 当 尿液流向肾皮质时,管腔 内渗透压逐渐由高渗变为 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 净水。
Ca2+
Mg2+ K+ H2 O H2O H2O H2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 渗
髓质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间 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远曲小管近端
再吸收原尿Na+约 10%,通过远曲小管近 端Na+-Cl-共同转运系 统,主动重吸收NaCl。 不通透水,小管液机械 被稀释。Na+-Cl-共同 转运系统可被噻嗪类中 效利尿药所抑制。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利尿药及脱水药

01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心力衰竭等疾病。 也可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辅助治疗。
02
03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高尿素血症、氮 质血症等。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高渗葡萄糖
药理作用
高渗葡萄糖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 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同时,它还能为机体提供能量。
脱水药
主要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产生脱水作用。这类药物多为高渗性溶液,如甘 露醇、山梨醇等。
临床应用比较
01
利尿药
02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03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尤其对于盐敏感性 高血压效果较好。
临床应用比较
• 某些利尿药还可用于治疗尿崩症、高钙血 症等疾病。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脑水肿、低血糖等疾病。也可用于补充能量 和体液。
不良反应
注射过快或过量可引起静脉炎、局部疼痛等。严重者可引 起高血糖、糖尿等代谢紊乱。
06
利尿药与脱水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
事项
用药前评估患者情况
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利尿药和脱水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用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确保药物能够正常排泄,避免药物蓄积导致 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脱 水药可分为渗透性利尿药、碳酸酐酶 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几类。
脱水药作用机制
渗透性利尿药
通过提高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减 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 增加尿量。
碳酸酐酶抑制剂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 酶,减少H+和HCO3-的生成,降 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增 加水分排出。
《药理学》第24章利尿药

但并非通过对抗Ald,切除肾上腺的动物仍有效。 抑制远曲和集合管Na+重吸收。 • 阿米洛利高浓度尚可抑制Na+ -H+交换和Na+ Ca2+交换。
渗透性利尿药 osmotic diuretics
又称 脱水药 (Dehydrants),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iv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球滤 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甘露醇 Mannitol(脑水肿、青光眼,预防急性肾 功能衰竭等)。
临床应用
1. 各种与Ald升高有关的水肿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水肿
2.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久用可致高血钾,还有性激素样副作用(男子乳房女性 化,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喋啶 阿米洛利
triamterene amiloride
• 二药化学结构不同,但Effect相似。
• 保钾利尿剂(Potassium sparing diuretics),
5.保钾利尿药(potassium-retaining diuretics) 又 称 为 低 效 能 利 尿 药 ( low efficacy diuretics)。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 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有减少K+ 排出, 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4
1)
பைடு நூலகம்
Na+ 重吸收
* H+ - Na + 交换子:
尿排 Na + 、K + 、Cl-、水、*Ca 2+ 、*Mg 2+
* K + 重吸收 管腔液+电位 Ca 2+ 、Mg 2+ 重吸收
临床应用: 1. 各类严重水肿 心、肝、肾、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口服或iv 2. 急慢性肾衰 3. 加速毒物 (poison) 排泄 4. 急性高血钙、高血钾
渗透性利尿药 osmotic diuretics
又称 脱水药 (Dehydrants),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iv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球滤 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甘露醇 Mannitol(脑水肿、青光眼,预防急性肾 功能衰竭等)。
临床应用
1. 各种与Ald升高有关的水肿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水肿
2.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久用可致高血钾,还有性激素样副作用(男子乳房女性 化,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喋啶 阿米洛利
triamterene amiloride
• 二药化学结构不同,但Effect相似。
• 保钾利尿剂(Potassium sparing diuretics),
5.保钾利尿药(potassium-retaining diuretics) 又 称 为 低 效 能 利 尿 药 ( low efficacy diuretics)。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 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有减少K+ 排出, 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4
1)
பைடு நூலகம்
Na+ 重吸收
* H+ - Na + 交换子:
尿排 Na + 、K + 、Cl-、水、*Ca 2+ 、*Mg 2+
* K + 重吸收 管腔液+电位 Ca 2+ 、Mg 2+ 重吸收
临床应用: 1. 各类严重水肿 心、肝、肾、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口服或iv 2. 急慢性肾衰 3. 加速毒物 (poison) 排泄 4. 急性高血钙、高血钾
药理学25利尿药

利尿药及脱水药
一、利
尿
药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促进电解质和 水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原尿量
终尿量
乙酰唑胺
噻嗪类
CA
呋依 塞他 米尼 酸
CA
髄质高渗
氨阿 螺 苯米 内 蝶洛 酯 啶利
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20%以上
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 如氢氯噻嗪。
—
(保K+排Na+)
临床用途 1.严重水肿
2.急性肾功能衰竭
1.轻中度水肿 2.高血压 3.抗利尿作用(尿崩症)
轻度水肿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K+)1.电解质紊乱(低K+) 电解质紊乱(高K+) 2.耳毒性 2.高血糖、高血脂 3.高尿酸血症 3.高尿酸血症
二、 脱水药
脱水药又称渗透性利尿药,代表药
非噻嗪类:如氯酞酮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 5 ~ 10%
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5%以下
碳酸酐酶=CA
Na+在近 曲小管 的再吸 收,主 要通过 H+-Na+ 交换, 原
尿中 65~70% 的Na+在 近曲小管 被再吸收
+
CA
H2CO3
(二)体内过程: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应用,作用快,维持时间6~8小时,以原形通过肾脏 排泄,反复给药不易在体内蓄积。
(三)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表现为四低(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 低血氯碱中毒),应注意补钾。
一、利
尿
药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促进电解质和 水排泄使尿量增加的药物
原尿量
终尿量
乙酰唑胺
噻嗪类
CA
呋依 塞他 米尼 酸
CA
髄质高渗
氨阿 螺 苯米 内 蝶洛 酯 啶利
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20%以上
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 如氢氯噻嗪。
—
(保K+排Na+)
临床用途 1.严重水肿
2.急性肾功能衰竭
1.轻中度水肿 2.高血压 3.抗利尿作用(尿崩症)
轻度水肿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K+)1.电解质紊乱(低K+) 电解质紊乱(高K+) 2.耳毒性 2.高血糖、高血脂 3.高尿酸血症 3.高尿酸血症
二、 脱水药
脱水药又称渗透性利尿药,代表药
非噻嗪类:如氯酞酮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 5 ~ 10%
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 最大排钠量为肾小球滤过Na+量的5%以下
碳酸酐酶=CA
Na+在近 曲小管 的再吸 收,主 要通过 H+-Na+ 交换, 原
尿中 65~70% 的Na+在 近曲小管 被再吸收
+
CA
H2CO3
(二)体内过程: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应用,作用快,维持时间6~8小时,以原形通过肾脏 排泄,反复给药不易在体内蓄积。
(三)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表现为四低(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 低血氯碱中毒),应注意补钾。
药理学-利尿药解析

2019/4/6 18
髓袢降支 Descending Limb of Helen’s Loop
具有水孔蛋白AQP, 借助渗透压被动吸收水
2019/4/6
19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 科学家彼得·阿格雷,1991年克隆 了首个水通道分子。
种类 •肾脏 AQP1 • • • •肾脏 • AQP2 • • • •肾脏 • •肾脏 • 位置 功能
【药理作用】
2.抗利尿作用: 可因排钠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改善 口渴感,并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尿量。具体 机制尚不明。 3.降压作用: 早期 :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降压 后期:扩张外周血管降压(钠钙交换机 制、缩血管物质脱敏、扩血管物质释放)
2019/4/6
41
【体内过程】
1、吸收:脂溶性高,口服易吸收。 2 、排泄:主要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 以原形排泄,因而与尿酸排泄形成竞争。 3 、氯噻嗪脂溶性低,用量大;吲达帕胺主 要胆汁排泄,但利尿作用仍通过肾排泄 发挥
2019/4/6
30
二、常用利尿药
袢利尿药 特点
类噻嗪类 利尿药
渗透性利 尿药 代表药 结构 呋塞米 碳酸苷酶
抑制药 布美他尼
噻嗪类及 磺胺衍生物
较常用,引起耳毒性
磺胺衍生物
耳毒性最小,仅为呋塞 米的1/6
耳毒性常见
31
托拉塞米 磺胺衍生物 保钾利尿药 依他尼酸
2019/4/6
苯氧乙酸衍生物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作用部位: •作用机制:①②③④ •作用特点: • 强大、迅速、短暂 •尿中电解质排泄增多,接近等 渗的尿液 •排钾利尿药
2019/4/6
32
【药理作用】
髓袢降支 Descending Limb of Helen’s Loop
具有水孔蛋白AQP, 借助渗透压被动吸收水
2019/4/6
19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 科学家彼得·阿格雷,1991年克隆 了首个水通道分子。
种类 •肾脏 AQP1 • • • •肾脏 • AQP2 • • • •肾脏 • •肾脏 • 位置 功能
【药理作用】
2.抗利尿作用: 可因排钠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改善 口渴感,并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尿量。具体 机制尚不明。 3.降压作用: 早期 :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降压 后期:扩张外周血管降压(钠钙交换机 制、缩血管物质脱敏、扩血管物质释放)
2019/4/6
41
【体内过程】
1、吸收:脂溶性高,口服易吸收。 2 、排泄:主要经近曲小管有机酸分泌机制 以原形排泄,因而与尿酸排泄形成竞争。 3 、氯噻嗪脂溶性低,用量大;吲达帕胺主 要胆汁排泄,但利尿作用仍通过肾排泄 发挥
2019/4/6
30
二、常用利尿药
袢利尿药 特点
类噻嗪类 利尿药
渗透性利 尿药 代表药 结构 呋塞米 碳酸苷酶
抑制药 布美他尼
噻嗪类及 磺胺衍生物
较常用,引起耳毒性
磺胺衍生物
耳毒性最小,仅为呋塞 米的1/6
耳毒性常见
31
托拉塞米 磺胺衍生物 保钾利尿药 依他尼酸
2019/4/6
苯氧乙酸衍生物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作用部位: •作用机制:①②③④ •作用特点: • 强大、迅速、短暂 •尿中电解质排泄增多,接近等 渗的尿液 •排钾利尿药
2019/4/6
32
【药理作用】
利尿药的药理学基础

利尿药的药理学基础
利尿药是用于增加尿量和排泄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肾脏,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以下是利尿药的常见药理学基础:
1. 利尿药分为抗利尿药和利尿药两大类。
- 抗利尿药(利水剂):通过减少尿液排出,减少尿量,如抗
利尿激素类药物。
这些药物作用于肾小管,减少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 利尿药: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增加尿量,如噻嗪类、噻唑类、酮噻嗪类、排钾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作用于肾小管,增强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2. 利尿药作用于不同部位和途径,有多种机制。
- 抑制肾小球滤过:一些利尿药可减少血液进入肾小球滤过的量,减少尿液的生成。
例如,利尿酮、缬氨酸利尿剂抑制肾小球滤过。
-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某些利尿药能够阻止肾小管对尿液中物
质的重吸收过程,使其通过排尿排出体外。
例如,噻嗪类利尿药通过阻止钠和水的重吸收来增加尿量。
- 促进尿液分泌:部分利尿药通过增加肾小管分泌尿液的过程
来增加尿量。
例如,酮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激活钠和水的分泌来
促进尿液排出。
- 调节水盐平衡:一些利尿药通过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减少体液潴留。
例如,排钾利尿剂能够通过增加钾离子的排出来减少体液潴留。
3. 利尿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
总而言之,利尿药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肾脏的不同部位和途径,来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达到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在药理学基础上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药理学》利尿药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作用特点:迅速、强大、短暂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作用机理: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 运载体,使Na+、Cl-重吸收 ,从而影响 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
65–70% Na+被重吸收 5–10%Na+被重吸收
H+
NaCl Na+
肾皮质
由于此段髓质高渗,水被渗透压驱 动,通过水通道蛋白被重吸收。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2)髓袢升支细段:
此段,对NaCI通透性高,对水几乎 不通透,肾小管中Na、CI离子顺浓度差 扩散至管周组织液。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3)髓袢升支粗段:
原尿中约35% Na+在此段被重吸收。 ① 此段,对水不通透,水不被重吸收。 ② 此段管壁细胞基底侧膜上有大量的 Na+泵,Na+泵依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 胞内的Na+泵出至组织间液。使管壁细胞与 小管液之间形成Na+的电化学梯度。
3.降压作用(基础降压药之一)
作用机制:
(1)初期用药,主要通过排Na+利尿,使 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Bp下降。
(2)长期用药(3-4周)后,因利尿排Na+: ①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减少,膜Na+-
Ca2+交换减少,导致肌细胞内Ca2+含量减少, 使血管扩张,Bp下降;
② 胞内Na+含量减少,又致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 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Bp下降;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较多见。
2.代谢异常:
3.偶①见血过糖敏升反高应。:抑皮制疹胰、岛皮素炎的、分粒泌细,胞以 减及少组、织血利小用板G减.S少减、少溶→血血性糖贫↑血,等糖。尿病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22 22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远端和集合管 • Na通道 • 醛固酮调节Na/K、Na/H 交换(上游排Na↑时,K、 H分泌增多) • Na出>K入产生的管腔负 电位驱动CL吸收 • 对水通透性高 药物作用方式 • 阻断Na通道,保钠排钾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钠 2019/2/22 排钾
23
3、分泌功能
1.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都有泌 H+ 作用。 通过排泌 H+ 和 NH3 重吸收 HCO3 - 达到 排酸保碱的作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 有机酸分泌作用。存在特殊的载体。
2019/2/22
24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2019/2/22
25
高效能利尿药
呋塞米 依他尼酸 髓襻升支粗段 布美他尼 托拉塞米
29
利尿药
Diuretics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概
述
利尿药(diuretics)
是作用于肾脏,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电
解质的重吸收,增加水的排泄产生利 尿作用的药物。
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及某些非水肿
性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尿崩 症、高钙血症等。
2019/2/22 2
概 述
• 按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可分为:
增加肾小 球滤过率 氨茶碱
扩张肾血管 增加血流量 多巴胺
10
控制终尿量的球-管平衡机制
• 球管平衡机制使终尿量增加不会过多。 • 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吸收量不固定,随着滤 过率的变化而改变,滤过率增加时,对 Na 、 水重吸收增多;反之减少,定比重吸收,始终 占滤过率的 65%-70%左右。 • 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滤过率增 减出现大幅波动。 • 作用于肾小球的药物:利尿作用有限
•减少向房水、脑脊液分泌 HCO3-,并减少房水脑脊液 生成量 Acetazolamide
2019/2/22
28
一、碳酸酐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 • 青光眼 • 急性高山病 • 碱化尿液:泌H减少,排HCO3增多,促 进弱酸性物质排泄 • 酸化体液,纠正代谢性碱中毒(注意低 血钾)
2019/2/22 29
19
2019/2/22
20
(2)髓襻升支粗段
【药物及作用方式】 – 高效能利尿药:速尿 – 作用方式: • 抑制Na+-K+-2Cl-共转运子 • 增加Na+、K+ 、Cl-、Ca2+、Mg2+的排出 • 影响尿浓缩、稀释功能 – 利尿作用强大(高效)
2019/2/22
21
(3)远曲小管近端
【作用及机制】 • 10%Na,对水不通透 • Na-Cl共转运子 • PTH调节的Na-Ca交换 • 药物作用方式 – 抑制Na-Cl共转运子 – 中等利尿作用,只影响尿 液的稀释功能(因为减少 NaCl重吸收) – 噻嗪类利尿药
2019/2/22
16
(1)近曲小管
【药物及作用方式】 • 低效能利尿药:乙酰唑胺 • 利尿药的作用方式 – 碳酸酐酶抑制剂 • 抑制Na+—H+交换 • 抑制HCO3-重吸收 – 利尿作用微弱 • 代偿性增加了其他部位肾小管对水、钠的 重吸收,抵消了本效应 • 不影响浓缩稀释功能
2019/2/22 17
2019/2/22
7
1、肾小球
•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含大分子。 – 水、电解质、氨基酸、葡萄糖等 – 肌酐、尿酸、尿素氮等 • 原尿量:180L/日
2019/2/22
8
肾小球及其功能
2019/2/22
9
影响原尿量的因素
原尿量 肾小球滤过压 肾血流量 增加心肌 收缩力 强心苷
2019tics
呋塞米(furosemide,呋喃苯胺酸)较常用 布美他尼(bumetanide,丁苯氧酸)耳毒性最小
磺胺衍生物
依他尼酸(etacrynic ,利尿酸)弱于呋塞米,损听力,较少用 托拉塞米(torsemide)半衰期长,利尿作用强
本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利尿药。 化学结构不同,但药理特性相似。
【作用及机制】
• 吸收所有的糖、氨基酸;65%左右的Na+ ;85% 的HCO3-,是物质吸收的重要部位。 • Na重吸收的方式是:
①顺浓度梯度吸收 ②Na+/H+交换
• • • •
HCO3-重吸收方式: Na+/H+交换及碳酸酐酶参与 驱动力是Na泵:使细胞内液Na浓度不断降低 对水通透:被动吸收60% 主动分泌作用:H+、肌酐、某些药物青霉素、 利尿药 2019/2/22 15
– – – – –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袢利尿药(呋塞米) 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 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 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
2019/2/22
3
第一节 利尿药生理学基础
2019/2/22
4
2019/2/22
5
肾 脏 解 剖 图
2019/2/22
6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尿液的生成 – 滤过 – 重吸收 – 分泌
2019/2/22 11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原尿180L 99%重吸收
1% 终尿(1-2L)
2019/2/22 12
肾小管上皮细胞
• 基质侧:Na泵(重吸收的驱动力) • 管腔侧:转运载体、通道等(分段)
2019/2/22
13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髓襻
集合管
2019/2/22
14
(1)近曲小管
中效能利尿药
噻嗪类 氯酞酮
远曲小管近端
低效能利尿药
2019/2/22
螺内酯 保钾利尿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
26
一、碳酸酐酶抑制药
• Acetazolamide乙酰唑胺(醋唑磺胺)
2019/2/22
27
一、碳酸酐酶抑制药
药理作用和机制
•抑制HCO3-吸收,尿中 HCO3-、K+、H2O排出增加
2019/2/22 30
苯氧乙酸衍生 物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作用部位:髓袢升枝粗段的皮质部和髓质部
•作用机制:竞争 Na+-K+-2Cl- 共同转运系统的 Cl结合部位,抑制 NaCl再吸收,而发挥强大的利尿 作用。同时促进了Ca、Mg、K、Cl、HCO3-排泄
(2)髓襻升支粗段皮质髓质部
【作用及机制】 • 重吸收Na占35%, • Na+、Cl-的重吸收方式 – Na+-K+-2Cl-共转运子 • 驱动Ca2+、Mg2+等重吸收 • 对水通透性低不伴水的吸收 – 尿液稀释功能(直接) – 尿液浓缩功能(间接)
2019/2/22 18
2019/2/22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远端和集合管 • Na通道 • 醛固酮调节Na/K、Na/H 交换(上游排Na↑时,K、 H分泌增多) • Na出>K入产生的管腔负 电位驱动CL吸收 • 对水通透性高 药物作用方式 • 阻断Na通道,保钠排钾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钠 2019/2/22 排钾
23
3、分泌功能
1.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都有泌 H+ 作用。 通过排泌 H+ 和 NH3 重吸收 HCO3 - 达到 排酸保碱的作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2. 有机酸分泌作用。存在特殊的载体。
2019/2/22
24
第二节 常用利尿药
2019/2/22
25
高效能利尿药
呋塞米 依他尼酸 髓襻升支粗段 布美他尼 托拉塞米
29
利尿药
Diuretics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概
述
利尿药(diuretics)
是作用于肾脏,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电
解质的重吸收,增加水的排泄产生利 尿作用的药物。
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及某些非水肿
性疾病。如:高血压、肾结石、尿崩 症、高钙血症等。
2019/2/22 2
概 述
• 按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可分为:
增加肾小 球滤过率 氨茶碱
扩张肾血管 增加血流量 多巴胺
10
控制终尿量的球-管平衡机制
• 球管平衡机制使终尿量增加不会过多。 • 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吸收量不固定,随着滤 过率的变化而改变,滤过率增加时,对 Na 、 水重吸收增多;反之减少,定比重吸收,始终 占滤过率的 65%-70%左右。 • 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滤过率增 减出现大幅波动。 • 作用于肾小球的药物:利尿作用有限
•减少向房水、脑脊液分泌 HCO3-,并减少房水脑脊液 生成量 Acetazolamide
2019/2/22
28
一、碳酸酐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 • 青光眼 • 急性高山病 • 碱化尿液:泌H减少,排HCO3增多,促 进弱酸性物质排泄 • 酸化体液,纠正代谢性碱中毒(注意低 血钾)
2019/2/22 29
19
2019/2/22
20
(2)髓襻升支粗段
【药物及作用方式】 – 高效能利尿药:速尿 – 作用方式: • 抑制Na+-K+-2Cl-共转运子 • 增加Na+、K+ 、Cl-、Ca2+、Mg2+的排出 • 影响尿浓缩、稀释功能 – 利尿作用强大(高效)
2019/2/22
21
(3)远曲小管近端
【作用及机制】 • 10%Na,对水不通透 • Na-Cl共转运子 • PTH调节的Na-Ca交换 • 药物作用方式 – 抑制Na-Cl共转运子 – 中等利尿作用,只影响尿 液的稀释功能(因为减少 NaCl重吸收) – 噻嗪类利尿药
2019/2/22
16
(1)近曲小管
【药物及作用方式】 • 低效能利尿药:乙酰唑胺 • 利尿药的作用方式 – 碳酸酐酶抑制剂 • 抑制Na+—H+交换 • 抑制HCO3-重吸收 – 利尿作用微弱 • 代偿性增加了其他部位肾小管对水、钠的 重吸收,抵消了本效应 • 不影响浓缩稀释功能
2019/2/22 17
2019/2/22
7
1、肾小球
•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含大分子。 – 水、电解质、氨基酸、葡萄糖等 – 肌酐、尿酸、尿素氮等 • 原尿量:180L/日
2019/2/22
8
肾小球及其功能
2019/2/22
9
影响原尿量的因素
原尿量 肾小球滤过压 肾血流量 增加心肌 收缩力 强心苷
2019tics
呋塞米(furosemide,呋喃苯胺酸)较常用 布美他尼(bumetanide,丁苯氧酸)耳毒性最小
磺胺衍生物
依他尼酸(etacrynic ,利尿酸)弱于呋塞米,损听力,较少用 托拉塞米(torsemide)半衰期长,利尿作用强
本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利尿药。 化学结构不同,但药理特性相似。
【作用及机制】
• 吸收所有的糖、氨基酸;65%左右的Na+ ;85% 的HCO3-,是物质吸收的重要部位。 • Na重吸收的方式是:
①顺浓度梯度吸收 ②Na+/H+交换
• • • •
HCO3-重吸收方式: Na+/H+交换及碳酸酐酶参与 驱动力是Na泵:使细胞内液Na浓度不断降低 对水通透:被动吸收60% 主动分泌作用:H+、肌酐、某些药物青霉素、 利尿药 2019/2/22 15
– – – – – 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 袢利尿药(呋塞米) 噻嗪类利尿药(氢氯噻嗪) 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 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
2019/2/22
3
第一节 利尿药生理学基础
2019/2/22
4
2019/2/22
5
肾 脏 解 剖 图
2019/2/22
6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尿液的生成 – 滤过 – 重吸收 – 分泌
2019/2/22 11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原尿180L 99%重吸收
1% 终尿(1-2L)
2019/2/22 12
肾小管上皮细胞
• 基质侧:Na泵(重吸收的驱动力) • 管腔侧:转运载体、通道等(分段)
2019/2/22
13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髓襻
集合管
2019/2/22
14
(1)近曲小管
中效能利尿药
噻嗪类 氯酞酮
远曲小管近端
低效能利尿药
2019/2/22
螺内酯 保钾利尿药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碳酸酐酶抑制剂 乙酰唑胺
26
一、碳酸酐酶抑制药
• Acetazolamide乙酰唑胺(醋唑磺胺)
2019/2/22
27
一、碳酸酐酶抑制药
药理作用和机制
•抑制HCO3-吸收,尿中 HCO3-、K+、H2O排出增加
2019/2/22 30
苯氧乙酸衍生 物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作用部位:髓袢升枝粗段的皮质部和髓质部
•作用机制:竞争 Na+-K+-2Cl- 共同转运系统的 Cl结合部位,抑制 NaCl再吸收,而发挥强大的利尿 作用。同时促进了Ca、Mg、K、Cl、HCO3-排泄
(2)髓襻升支粗段皮质髓质部
【作用及机制】 • 重吸收Na占35%, • Na+、Cl-的重吸收方式 – Na+-K+-2Cl-共转运子 • 驱动Ca2+、Mg2+等重吸收 • 对水通透性低不伴水的吸收 – 尿液稀释功能(直接) – 尿液浓缩功能(间接)
2019/2/22 18
20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