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红《电工基础》公开课教案
《电工基础》优秀教案

中职学校《电 工 基 础》教 案教 案教学过程:第1章 电路的基础知识§1-1电路和电路图一. 电路的基本组成1.电路:电路是电流的流通路径, 它是由一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
复杂的电路呈网状, 又称网络。
电路和网络这两个术语是通用的。
2.电路的组成:电源: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设备。
负载:电路中吸收电能或输出信号的器件导线和开关:导线是用来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
开关是控制电路接通和断开的装置。
二、电路的基本功能三、电路图 (a )(b )R实际电路可以用一个或若干个理想电路元件经理想导体连接起来模拟, 这便构成了电路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电源负载,帮助学生理解电源、负载的定义。
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画出电路模型图称为电路图。
1.电路原理图用电路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电路原理图,简称电路图或原理图。
2.原理框图原理框图也简称框图,它是一种用矩形框、箭头和直线等来表示电路工作原理和构成概况的电路图。
3.印制电路图电路元件的安装图称为印制电路图四、电路原理图常用图形符号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器件加以理想化,只考虑其中起主要作用,理想电路元件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简称为电路元件。
电阻元件是一种只表示消耗电能的元件;电感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而可以储存磁场能量的元件;电容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而可以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等。
记忆表1-1常用图形符号安全教育,白露要到了,天气由热转凉,预防感冒。
作业,教材P5 2教学过程:§1-2 电流和电压(一)复习旧课:电路的基本组成讲授新课:电流和电压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电流电流的形成,简单阐述电流的本质,从物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1.电流的方向电流:带电粒子(电子、离子等)的定向运动, 称为电流。
电流的方向:习惯上规定正电荷运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电工基础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电工基础- 授课班级:[班级名称]-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课时安排:[课时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 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
- 了解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 熟悉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计算简单的直流电路。
- 能够识别和判断电路元件的连接方式。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电工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1.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 - 电路的定义和组成- 电路元件及其作用- 电路的连接方式2.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定律 - 欧姆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3. 第三章电路元件- 电阻元件- 电容元件- 电感元件- 电源元件4. 第四章电路分析- 电路的等效变换- 电路的稳态分析- 电路的瞬态分析5. 第五章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的分类-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电气设备的选择和使用---1. 讲授法:系统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元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路分析中的实际问题。
3.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实例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系统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元件。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电路分析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回顾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电工基础》教案

谐振现象与功率因数提高方法
谐振现象
01
当电路中的电感或电容与电源频率发生共振时,导致电路中的
电流或电压异常增大的现象。
谐振的危害
02
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需采取措施避免。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03
通过合理配置电路元件、采用无功补偿装置等措施,提高电路
的功率因数,降低无功功率的消耗。
04
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 路分析方法、电磁现象与电磁场、 电机与变压器、电气设备与控制
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 分析简单电路、使用常用电工工 具和仪表、维护电气设备等基本
技能。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掌握电路基本理论和电磁场基础知识, 了解电机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电气 设备的基本构造。
电压
电压是衡量电场力做功的物理量, 用来表示电场中两点的电位差。电 压的单位是伏特(V)。
电阻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 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欧姆定律及应用
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 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 成反比。即 I=U/R,其中 I 表示电流, U 表示电压,R 表示电阻。
端的电压相等。
混联电路
既有串联又有并联的电路称为混 联电路。分析混联电路时,可将 其拆分为若干个串联或并联的子 电路,然后分别进行分析和计算。
03
交流电路基础知识
正弦交流电基本概念
1 2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通过交流发电机产生,其电动势随时间按正弦规 律变化。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最大值、角频率和初相位,决定了交流电的基本 特性。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授课教师课程名称电工基础授课班级二O 一六年九月[引入](略)[板书] 1.1 电路[板书] 1.1.1 实际电路组成与功能1、什么是电路?电路:指一个基本电流回路称为电路。
2、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1) 电气设备电源<提供电能>负载<消耗电能>(2) 元器件开关导线①电源(供能元件):为电路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电池、发电机等)。
②负载(耗能元件):使用(消耗)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灯泡、电动机等常用电器),负载也常被称为用电器。
③控制设备和器件:控制电路通、断,保护电路安全,使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装置,如开关、熔断器、继电器等。
④连接导线:连接电源与负载的金属线称为导线。
它把电源产生的电能送到负载。
[板书] 1.1.2电路模型1.什么是电路模型?由理想元件组成的电路形式,叫做电路模型。
2.为什么要构想电路模型呢?因为实际电路的元件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对于电路分析极其不方便,为了便于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我们采用了"理想化"的科学抽象方法,将实际的电路元件近似化、理想化,忽略其次要性质,用能反映其主要电磁性质的“模型”来表示,即用理想元件来表示。
3.什么是理想元件?只考虑元件主要性质,忽略其次要性质的元件,称为理想元件。
具有两个端钮的元件,称为二端元件。
其中电阻、电感、电容属于为无源元件。
电压源、电流源属于有源元件。
[板书] 1.1.3 电路的工作状态电路的工作状态一般有三种:有载状态、短路状态和开路状态。
[引入](略)[板书] 1.2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板书] 1.2.1.电流电荷在电路中有规则的定向移动于是便形成了电流。
定义:电流就是指带电粒子在电源作用下所发生的定向移动。
产生电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导体内要有可作定向移动的自由电荷;第二:要有使自由电荷作定向移动的电场。
通常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实际方向。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2)掌握欧姆定律、功率公式及电能的计算;(3)学会使用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等电工测量工具;(4)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电工技术的兴趣和爱好;(2)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遵守用电规则。
二、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电路的概念:电流、电压、电阻;(2)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2. 欧姆定律及功率公式(1)欧姆定律:I = U/R;(2)功率公式:P = UI。
3. 电能的计算(1)电能的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2)电能的计算公式:W = Pt。
4. 电工测量工具的使用(1)万用表:电压、电流、电阻测量;(2)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
5. 简单电路的分析与解决(1)串并联电路的特点;(2)串并联电路的计算;(3)故障诊断与维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电路的基本概念及组成;(2)欧姆定律、功率公式及电能的计算;(3)电工测量工具的使用;(4)简单电路的分析与解决。
2. 教学难点:(1)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的应用;(2)电工测量工具的选用与操作;(3)串并联电路的计算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2. 实验法:进行电路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电路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4.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2. 实验器材:电路实验套件、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开关等;3. 参考资料:电工技术相关书籍、网络资源。
电工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电工基础》——电路元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电路元件的概念,掌握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电路元件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工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1. 电路元件的概念及分类。
2. 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
3. 电路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 电路元件的识别和分类。
2. 电路元件在电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一、组织教学1. 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2.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电路的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 电路元件的概念及分类- 电路元件是指组成电路的基本单元,用于实现电路的特定功能。
- 电路元件的分类:电阻、电容、电感、半导体器件、电源等。
2. 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 电阻:表征电路元件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 电容:表征电路元件储存电荷的能力。
- 电感:表征电路元件对电流变化产生阻碍作用的大小。
3. 电路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阻:限制电流,实现电路的分压、限流等功能。
- 电容:储存电荷,实现电路的滤波、耦合等功能。
- 电感:产生电磁感应,实现电路的滤波、耦合等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识别电路元件。
2. 学生根据电路元件的特性,设计简单的电路。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路元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
2.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解释电路元件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工基础教案范例

电工基础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识别及电路图的绘制。
主要围绕电路的基础知识,对电路的组成、电路图的表示方法以及基本电路元件的特性和应用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2. 学会识别常见电路元件,并能正确绘制电路图。
3. 培养学生运用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路图的绘制,电路元件的识别。
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元件实物,电路图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电路元件识别卡片,绘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电路实例,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路的定义、分类及作用,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2)电路元件的识别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电路元件实物,学生对照教材和识别卡片,学会识别并了解各元件的作用。
(3)电路图的绘制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电路图的表示方法,示范绘制步骤,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绘制电路图。
3.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讲解一个简单的电路图绘制例题。
教学活动:教师逐步分析解题思路,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完成例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个简单的电路图绘制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2. 电路元件的识别3. 电路图的绘制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包含电源、开关、电阻、导线等元件。
答案:见附件。
2. 作业要求:正确识别电路元件,清晰绘制电路图,标注元件符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元件的识别和电路图的绘制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电路元件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电工基础教案

电工基础教案教案名称:电工基础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 学习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安全用电知识;3. 掌握常见的电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 电线的选用和安装3. 熟悉电路连接方式,如并联、串联、混联等4. 掌握常见的电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如灯具、插座、开关等5. 学习安全用电知识,如漏电保护、过载保护等教学准备:1. 电路实验装置和材料,如电线、开关、灯泡等2. 展示用的图片和视频,介绍电工基础知识3. 相关电器设备的使用手册和维护方法介绍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电工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介绍电线的选用和安装方法。
3. 实践操作:分发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进行电路连接和实验操作,如尝试连接灯泡、开关、插座等。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些电路连接和使用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整理归纳: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归纳出电工基础知识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6. 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7. 辅导提醒: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提醒,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和维护电器设备。
8. 课堂练习: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9.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电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连接正确性和操作安全性。
2. 针对性提问,检查学生对电路基本原理和安全用电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答题情况,评估他们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电路连接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参观电工学习资源,如电器实验室、电工工程现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化教学设计首页
审签: 2015年 5 月 13日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过程师生
活动
教学
方法
设计
意图
一、教学组织
二、复习旧知
三、任务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四、任务实施(新授上课前准备、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复习提问:
1、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
么?
2、电阻串联、并联电路有何特点?
提出问题:
比较以下两个电路图,是否都可以用我们
所学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关系来分
析和计算呢?
(显然,左边电路图可以用前面我们学过
的串并联来分析计算。
右边电路图我们无
法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电路的
分析计算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寻找可以分
析和解决复杂电路的方法,这就是这次课
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基尔霍夫定律)。
(一)电路的常用术语
1、支路:由一个或几个元件组成的无分
支电路
图1
如图1所示,有3条支路acdb、ab、aefb
2、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
如图1所示,有2个节点a、b
教师:了解班级情况
学生:调整状态、准
备上课
教师:☺提问,引导
学生复习旧知识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教师:☺设疑
☺引出本次
学习任务课题
学生:☺思考
☺明确目标
教师:☺传授新知
☺提问
学生:☺知识点学
习。
☺思考并回
答问题
提问
法
任务
导入
法
讲授
法
尊师重教
☺温故知新,
承上启下。
☺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循序渐进,
展开教学内
容,调动学习
积极性,培养
自主探究、自
主学习的能
力。
课)
3、回路:电路中的任一闭合路径
如图1所示,有3条回路acdba 、abfea 、cdfec
4、网孔:回路内不含有支路,是不可再分的回路
如图1所示:有2个网孔acdba 、abfea 注:
网孔一定是回路 回路不一定是网孔!
图2
图2中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条回路、几个网孔
以上是第一节内容
(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 内容:在任一时刻,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即 [提问] 你能写出图中节点A 的电流方程吗?
[讲授] 流入有:I 1、I 3
流出有:I 2、I 4、I 5
所以根据定律:I 1+I 3 = I 2+I 4+I 5
教师:☺例题讲解 学生:☺聆听
☺思考
教师:☺精讲
☺提问 学生:☺学生带着
问题学习。
☺学生学习
新知识。
练习法 讲授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
入I I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第二种表述:
在任一瞬间通过电路中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
即:
【例】电路如图3所示,求I1、I2的大小。
图3
(三)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推广应用
(1)对于电路中任意假设的封闭面来说,电流定律仍然成立。
如图4中,对于封闭面S来说,有I1 + I2 = I3。
图4
(2)对于网络 (电路)之间的电流关系,仍然可由电流定律判定。
如图5中,流入电路B中的电流必等于从该电路中流出的电流。
图5
若两个网络之间只有一根导线相连,那么这根导线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若一个网络只有一根导线与地相连,那么这根导线中一定没有电流通过。
生活常识:电工维修时,要与地面绝缘,且尽量单手操作。
教师:☺例题讲解
学生:☺聆听
☺思考
教师:☺难点讲解
学生:☺新知学习
讲练
教学
法
讲授
法
☺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
对知识点推
广应用能
力。
∑=0
I
【例】如图所示电桥电路,已知I1 = 25 mA,
I3 = 16 mA,I4 = 12 A,试求其余电阻中的电流I2、I5、I6。
1、归纳小结本次任务学习内容;
2、布置课外作业和知识拓展思考题。
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点评
学生:☺学生练习
☺自评
☺互评
教师:☺总结、评价
☺布置作业。
学生:☺学生展示学
业成果。
练习
检查
法
☺检测教学
效果,对尚存
问题及时进
行纠正,巩固
所学知识。
☺加深对本
次学习任务
知识点的理
解
任课教师签名:2015 年 5 月13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