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试验检测方案

合集下载

地基处理后质量检测方案

地基处理后质量检测方案

强夯地基质量检测方案1、检测项目(1)地基承载力试验:地基载荷试验数量:2栋不少于6点,取6点(2)地基均匀性检验:标贯试验数量:9700/400=24.25,取25点(3)压缩模量:通过载荷试验确定强夯地基的变形模量,以此来推算压缩模量,也可采用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来确定压缩模量。

2、技术要点:施工完成后14天进行。

3、地基静荷载试验方案载荷试验是各类原位测试中开展较早的、基本的测试方法,它基本上能够模拟建筑物的受荷条件,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应力状况和变形特征,是直接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等参数的最可靠的方法;它广泛用于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平板载荷试验是以刚性平底承压板模拟建筑物基础,将竖向荷载均匀传至地基土上,通过实测地基土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得到载荷试验P~s 曲线,然后根据该曲线推求地基土参数的一种方法,是获取地基承载力最好的直接方法。

同时还可以计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和预估实体基础的沉降量。

(1)实验原理平板载荷试验原理,一般是按布辛纳斯克土体应力分布计算公式、配合土的材料常数(变形模量EO 和泊松比υ)建立半无限体表面局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沉降量S 计算公式。

前苏联布塔耶尔曾推导出如下理论公式及刚性承压板的沉降量为: p E Dp E S 0202)1(79.04)1(υυπ-=-= (1)式中:D ——圆形承压板的直径(cm );P ——P~s 曲线中起始直线段内任一点的压力(kPa );S ——P 值对应的承压板的沉降量(cm );E0——土的变形模量(kPa );υ——土的泊松比。

也可通过该式从荷载试验P~S 曲线上直线比例段反求得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由载荷试验p-s 曲线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时,由于土的结构性能、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不同,各类土的地基破坏类型也不尽相同,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的标准值的标准也不全一样,这不仅与地基破坏特征有关,更受各类建筑物对变形的要求有关。

因此,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的标准值,既要控制强度,一般至少确保安全系数不小于2,又要用变形控制确保建筑物不致产生过大沉降。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智慧城站主体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1 编制依据(1)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智慧城站第一分册主体围护结构施工图。

(2)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智慧城站主体围护结构】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遵照的技术标准及规范如下:《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与验收管理办法》(穗建质[2011]357号)《广州市建筑结构实体质量监督抽测办法》(穗建质[2010]303号)相关国家、部颁发的相关其他规范和标准。

2 工程概况2.1 车站概况智慧城站南接世界大观站,北联神舟路站,是本线的第六个车站。

车站位于高唐大道,东西向规划路为规划五路,车站位于两条路的交叉口,现状小新塘村的西侧。

图2-1车站平面及周边环境示意图- 1 -智慧城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DK9+100.000,设计起终点里程为YDK8+947.700~YDK9+183.700。

车站为地下两层11米岛式站台车站,全长236米,标准段宽为19.7米,车站基坑开挖深度为16.41~18.91米。

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1、2号风亭均为敞口矮风亭,冷却塔采用下沉式冷却塔设在1号风亭旁。

2.2 地质水文概况2.2.1 车站地质情况(1)人工填土层(Q4ml),图表上代号<1>(2)陆相冲积-洪积砂层(Q3+4al+pl)根据勘察揭露,根据砂层的颗粒级配不同,该层共分为三个亚层:粉细砂层<3-1>、中粗砂层<3-2>、砾砂层<3-3>。

(3)冲积-洪积土层勘察过程中揭露到的冲积-洪积土层分为三个亚层,分别为软塑状粉质黏土<4N-2>(Q3+4al+pl)、可塑状粉质黏土层<4N-2>(Q3+4al+pl)、河湖相沉淤泥质土<4-2B>(Q3+4al)。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检测方案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检测方案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检测方案1 目的确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天然土质地基、岩石地基及采用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处理后的人工地基的承压板下应力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3 总则3.1《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340-20153.2基桩施工图3.3岩土勘察报告4 工作流程4.1 接受委托正式接手检测工作时,检测机构应获得委托方书面形式的委托函,以帮助了解工程概况,明确委托方意图即检测目的,同时也使即将开展的检测工作进入合法轨道。

4.2 调查、资料收集为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和现场实施的可行性,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尽可能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必要时检测技术人员到现场勘察,使地基检测做到有的放矢,以提高检测质量。

主要收集内容有: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设计施工资料、基坑平面图、现场辅助条件情况(如道路情况、水、电等)及施工工艺等等。

其中地基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类别、设计标高、检测时标高、施工基坑坑底标高、设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等等。

4.3 制定检测方案在明确了检测目的并获得相关的技术资料后,技术人员应着手制定地基检测方案,以向委托方书面陈述检测工作的形式、方法、依据标准和技术保证。

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周期等等。

检测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4.4 前期准备4.4.1 检测的仪器设备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组织配套、合理的检测设备,如根据最大试验荷载合理选择千斤顶和不同量程的压力表或压力(荷载)传感器(满足在量程的30%—80%范围内)。

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系统调试,所有计量仪器必须在计量检定的有效期内。

另外,现场检测环境有可能受到温湿度、电压波动、电磁干扰和振动冲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满足仪器的使用要求,此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1.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和刮风下雨的影响,尤其在昼夜温差较大且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更应注意;2. 使用时应远离强磁场,传感器通信电缆采用屏蔽电缆线等),以确保仪器处于正常状态。

静载检测方案

静载检测方案

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甘肃建苑建筑工程检测中心2014年04月25日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案一、检测内容及数量1.检测内容: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静载荷测试.确定该工程场地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2.数量要求:结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天然地基承载力检测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以上工程,每100㎡至少应有一点,3000㎡以上工程,每300㎡至少应有1点。

二、试验方法本次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荷,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观测每级荷载下的地基沉降量,直到加载量达到设计荷载的两倍或达到规范规定的终止加荷条件。

试验设备及仪表为;重型施工机械加堆载、承压板、千斤顶、油压表、基准梁、百分表等。

以重型施工机械加堆载做反力,用50t油压千斤顶加荷,油压表测读加荷量,用百分表测读沉降量。

油压表、百分表,在试验前已经过标定校正。

分级加荷,最大荷载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沉降观测:每级加荷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 测记一次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记一次沉降量。

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当在连续2h内,每1h内沉降量小于0。

1mm时,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级荷载.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荷: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级荷载作用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的确定。

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C中的第C。

0.7条的规定: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可取比例界限对应荷载值;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

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

25~0.5㎡,可取s∕d=0.01所对应的荷载,且其值不能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静载检测方案

静载检测方案

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甘肃建苑建筑工程检测中心2014年04月25日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案一、检测内容及数量1、检测内容: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静载荷测试。

确定该工程场地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就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数量要求:结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图纸要求,天然地基承载力检测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以上工程,每100㎡至少应有一点,3000㎡以上工程,每300㎡至少应有1点。

二、试验方法本次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荷,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观测每级荷载下的地基沉降量,直到加载量达到设计荷载的两倍或达到规范规定的终止加荷条件。

试验设备及仪表为;重型施工机械加堆载、承压板、千斤顶、油压表、基准梁、百分表等。

以重型施工机械加堆载做反力,用50t油压千斤顶加荷,油压表测读加荷量,用百分表测读沉降量。

油压表、百分表,在试验前已经过标定校正。

分级加荷,最大荷载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

沉降观测:每级加荷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 测记一次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记一次沉降量。

每次测读值,记入试验记录表;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当在连续2h内,每1h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级荷载。

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荷: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的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级荷载作用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的确定。

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附录C中的第C、0、7条的规定: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可取比例界限对应荷载值;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25~0、5㎡,可取s∕d=0、01所对应的荷载,且其值不能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1. 简介地基承载力检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用于评估土壤的承载能力,并确定合适的地基设计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包括所需的设备和步骤。

2. 设备准备在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前,需要准备以下设备:•力学性能检测仪器:包括承载力试验机、位移传感器、应变计等。

•钻探设备:用于获取土壤样本以进行实验。

•土壤采样工具:如取样钻、取样器等。

•测试土壤的压力探测器:用于测量土壤的侧压力。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测试数据。

3. 检测步骤3.1 采集土壤样本首先,需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土壤点位进行采样。

使用钻探设备在土壤中取得样本,并记录每个样本的深度信息。

3.2 承载力试验将采集到的土壤样本放置在承载力试验机上,施加垂直载荷,持续加载并记录相应的荷载和位移数据。

根据测试要求,可以进行标准负荷试验或变荷载试验。

3.3 压力探测同时,使用压力探测器测量土壤的侧压力。

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在土壤样本旁边,并记录侧压力数据。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承载力试验和压力探测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计算土壤的承载力指标,如承载力下限、极限承载力等,并绘制相应的荷载-位移曲线。

4. 结果解读基于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可以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合适的地基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地基承载力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选择代表性的土壤样本,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承载力试验和压力探测时,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测试要求进行。

•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模型,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解读时,结合实际工程需求,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6. 总结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是评估地基承载能力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其中的设备准备、检测步骤、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内容。

在实施地基承载力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结果进行合理的地基设计。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

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方案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检测目的 (4)1.2 检测背景 (4)1.3 检测意义 (5)2. 检测依据与标准 (6)2.1 国家标准 (6)2.2 地方标准 (7)2.3 行业规范 (8)3. 检测内容 (9)3.1 地质条件分析 (10)3.2 基础类型分析 (11)3.3 承载力分析模型 (11)3.4 承载力极限状态分析 (13)4. 检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4)4.1 常规检测方法 (15)4.2 特殊检测方法 (16)4.3 技术要求与参数 (18)5. 检测设备与工具 (19)5.1 主要检测仪器 (20)5.2 常用工具 (20)5.3 设备校准与维护 (22)6. 检测程序与流程 (23)6.1 准备工作 (24)6.2 现场勘查 (25)6.3 数据采集 (26)6.4 数据分析 (27)7. 承载力评估与报告 (28)7.1 评估方法 (29)7.2 报告内容 (30)7.3 报告格式与提交要求 (32)8. 风险评估与安全措施 (32)8.1 风险识别 (34)8.2 安全措施 (35)8.3 应急预案 (36)9. 实施与监督 (37)9.1 方案实施 (38)9.2 监督与管理 (40)9.3 记录与存档 (41)10. 结论与建议 (42)10.1 检测结论 (44)10.2 改进建议 (44)10.3 展望与未来工作 (46)1. 内容概括复合地基在建筑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承载力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

对复合地基进行承载力检测是必要的工程实践,本检测方案为明确这一需求,以确保施工质量及项目安全。

通过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获取准确的承载力数据,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工程风险。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如静载试验、平板载荷试验等。

具体检测步骤包括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试验后的结果分析和评估等。

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总括

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总括

地基承载力试验方法总括地基土载荷实验地基土载荷实验用于确定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等,包括:载荷实验;现场浸水载荷实验;黄土湿陷实验;膨胀土现场浸水载荷实验等。

检测内容:天然地基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少于3点;复合地基承载力抽样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0.5%~1.0%,且不少于3点,重要建筑应增加检测点数。

CFG桩和素混凝土桩应做完整性检测。

1.地基土载荷实验要点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1)基坑宽度不应小于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应注意保持实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宜在拟试压表面用不超过20mm厚的粗、中砂层找平。

(2)加荷等级不应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不应少于荷载设计值的两倍。

(3)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少于3点,基本值的极差不得超过平均值的30%,取此平均值作为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2.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用于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和浸水时的膨胀变形量。

依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附录三“现场浸水载荷试验要点”。

其操作重点:(1)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

(2)分级加荷至设计荷载,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或等于塑限含水量时,每级荷载可按25kPa增加。

每组荷载施加后,按0.5h、1h 各观察沉降一次,以后每隔1h或更长时间观察一次,直到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

(3)连续2h的沉降量不大于0.1mm/2h 时,即可认为沉降稳定。

(4)浸水水面不应高于承压板底面,浸水期间每隔3d或3d以上观察一次膨胀变形。

连续两个观察周期内,其变形量不应大于0.1mm/3d,浸水时间不应少于两周。

(5)浸水膨胀变形达到相对稳定后,应停止浸水按规定继续加荷直至达到破坏。

(6)应取破坏荷载的一半作为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值。

3. 黄土湿陷性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湿陷起始压力、自重湿陷量、湿陷系数等。

有室内压缩试验载荷试验、试坑浸水试验。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建筑规范》(GBJ25)附录六“黄土湿陷性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
检测方案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
检测方案
编 制: 校 核: 审 批: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试验目的 ...............................................................................................................1 三、检测依据 ...............................................................................................................1 四、试验工况加载参数 ...............................................................................................1 五、检测设备 ...............................................................................................................1
5.1 载荷试验主要仪器设备.................................................................................1 5.2 设备仪器的连接.............................................................................................2 六、试验前准备工作 ...................................................................................................5 6.1 检测数量.........................................................................................................5 6.2 加载量和堆载量.............................................................................................5 6.3 试坑要求.........................................................................................................6 6.4 承压板要求.....................................................................................................6 6.5 基准梁的设置.................................................................................................6 6.6 预压.................................................................................................................7 七、检测方法 ...............................................................................................................7 7.1 反力装置.........................................................................................................7 7.2 荷载测量.........................................................................................................7 7.3 沉降测量.........................................................................................................8 7.4 加卸载方式.....................................................................................................8 八、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9 8.1 检测数据的处理.............................................................................................9 8.2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析.........................................................................9 8.3 单位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析...................................................10 九、试验检测报告 .....................................................................................................10 十、安全保障措施 .....................................................................................................10 10.1 安全保证措施.............................................................................................11 10.2 安全处置应急措施.....................................................................................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