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_第五章_脏腑辨证(一_心与小肠)

中医诊断学_第五章_脏腑辨证(一_心与小肠)

(七)瘀阻脑络证
(八)小肠实热证
概念:是指小肠经的实火证 导赤散 成因:心热下移 感受暑热 临床表现:实火证 + 小肠与心经热 实火-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实 小肠热-小便灼热涩痛,甚尿血 心热-口舌生疮,溃烂灼痛
【辨证要点】心火热炽与小便赤涩灼痛并见
复习题
1. 心病常见表现有哪些? 2. 心气虚、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是什么? 3.心脉痹阻证的特征性表现是什么?如何进 行病因辨证? 4. 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有何相同和不同? 5. 痰蒙心神证、痰火扰心证的临床表现及辨 证要点是什么? 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四)心脉痹阻证
概念: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年高体弱;久病正虚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 臂,时作时止 临床暗或有瘀点, 脉细涩 痰浊停聚-闷痛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 舌苔白腻,脉沉滑 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第二节、心与小肠辨证
概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心开窍于舌---舌痛、舌疮 在体合脉---脉结代促 外合小肠---小便淋漓涩痛

四君子汤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定位) 兼气虚证表现 = 心气虚证 即:以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为要点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到底怎么诊断?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到底怎么诊断?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到底怎么诊断?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定义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

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

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病机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

《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

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

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

因此《中医心病证治》认为:“凡因心系病日久,偶因感冒咳嗽,情绪激动,或妊娠与分娩造成极度气血虚损等诱因,更损心阴心阳,引起呼吸气短,咳嗽咯血,唇舌青紫,面色灰白,甚则呼吸极度困难,咯血如涌,冷汗如珠,终至昏迷气脱者,称为心气脱证。

心气虚及心阳虚的辨证论治

心气虚及心阳虚的辨证论治

心气虚及心阳虚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心气虚及心阳虚包括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休克等病症中具有下述证候者。

主证:心气虚者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心区憋闷、面色晄白、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

心阳虚除有心气虚证候外尚有形寒肢冷等,严重者心阳虚脱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机: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时,心的鼓动力弱,心博加快,故心悸气短,脉细弱。

心阳不振时阳气不通,心脉痹阻,故心区憋闷、面色晄白。

心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则自汗。

气来不匀,则脉有结代。

阳气不达于肌表,则形寒;心阳虚脱时,心液随阳外泄则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谜不醒;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安心神。

药物:1.补心气,黄芪、党参或太子参,重者用人参。

2.温心阳,附子、肉桂、干姜。

3.安心神,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牡蛎、磁石。

4.随症加减,心悸加磁石、远志,心绞痛加瓜蒌、薤白,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郁金,多汗加煅龙骨、煅牡蛎或五味子,失眠加酸枣仁,水肿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之类。

方例:心气虚可选用《和剂局方》之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加黄芪、柏子仁。

兼心阳虚加制附子。

心律不整可选用《伤寒论》之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麦冬、火麻仁、大枣。

心绞痛可用《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桂枝汤(枳实、厚朴、薤白、桂枝、全瓜蒌)加桃仁、红花、郁金。

心阳虚浮肿可用《伤寒论》之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加制附子。

心阳虚脱可用《伤寒论》之四逆汤(附子、炙甘草、干姜)加煅龙骨、煅牡蛎、人参。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中医朱旭阳06-28 · 哈尔滨市闻草堂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均是中医学心系疾病的病证名称。

应该如何辨证三者的关系呢?简言之,三种证型的相同点是心气虚发展为→心阳虚→发展→心阳暴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医理真传》《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一身之血脉”。

意思是健康人心气推动血脉在脉道内运行,周流不息上下循环,主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在多种病因刺激下,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一般始于心气虚,心气虚弱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营养心神和周身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诸多症状。

一般心气虚症状轻微,多呈阵发性,劳累紧张,情绪波动后加重,可见于心脏功能性疾病,例如神经症,植物神经紊乱表现的心悸胸闷等。

个别心气虚的患者可伴发心肌炎。

一般多无心的严重器质性损害。

若心气虚日久累及于心阳,就发展为心阳虚。

这个阶段属病情的进展加重,心阳虚弱,不能温煦激发人体,可引起继发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饮等复杂证候,表现为心悸胸闷,或伴有心绞痛,四肢不温,动则气短喘粗,尿频浮肿,头晕目眩,多见于心阳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冠心病。

心阳虚若调治不当或诱因刺激累及其他脏腑,往往就容易发展为致命的心阳暴脱的表现。

朱大夫遇到过心阳虚病人,在汗蒸房大量出汗后,出现心梗发作,这就属于心阳暴脱。

中医也叫“亡阳”“真心痛”,属心阳迅速外脱亡失,《内经》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心阳暴脱以突发的心悸喘憋,烦躁异常,剧烈胸痛,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甚至死亡。

一般多见于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等。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中医学基础8(辨证)

中医学基础8(辨证)
76
(2)审证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及气虚证。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痛及
阳虚证。 心阳暴脱: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
现。
77
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临床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
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 色淡白、脉细弱。
78
心阴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 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1
(1)常见的表证: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风湿表证、风燥表证、暑湿 表证等。
(2)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涕、 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等。
12
2、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气血、 骨髓所致的一类证候。多见于外感 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13
(1)常见的里证:里寒证、里热证、 里实证、里虚证。
临床证候,一般都可归纳属于阴或阳 的范畴,因而阴阳辨证是基本的辨 证大法。
27
1、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 所表现的证候。
28
(1)常见的阳证:如兴奋、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 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 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 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
29
50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甚 则血随气逆,而见咯血、吐血等。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等。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呕吐等。
51
(二)血病辨证:包括血虚及相应功 能减退,血液运行失常所形成的证候。
1、血虚证:即血液不足,滋润和濡 养机体的功能减退所形成的证候。
52
(1)常见的血虚证:心血虚证、肝 血虚证。
64
主要临床表现 有形之痰饮:咳喘、咯痰、呕吐痰涎等。 无形之痰饮:眩晕、梅核气、癫、狂、

辨心病证候

辨心病证候

【辨证要点】中焦虚寒+小肠分清别浊异常表现
病案分析
潘某,女,18岁,半月前因高考落榜,烦躁失眠 ,近日则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不安,终日 不眠,面红目赤痰多,小便黄少,大便干,三日 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作出脏腑辨证,并进行辨证分析。
证型:痰火扰心

分析: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灼液为痰,痰 火内扰,心神失常而致神志错乱。面红目 赤,溲黄便干是内热炽盛,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是痰热内蕴。
辨证要点: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
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之证候。
心阳 衰极
血行不畅,瘀阻心脉
心痛剧烈,口唇青紫
不能卫外
阳气衰亡
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 面色苍白 脉微欲绝
不能温煦肢体
阳 气 暴 脱
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 阳气外亡,温运血行无力,脉道失充
心失温养,神散不收
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阳气外亡
辨证要点:心阳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亡阳症状

病 机

临床 表现

病 机





心气 虚证
心 心阳 机 虚证 能 衰 弱
心气不足, 自汗体乏,面色无华, 不能鼓血脉 舌质浅淡,脉细弱 心脉失养
心阳 暴脱
心悸 心阳不足, 畏寒肢冷,心胸憋 气短 不能温通 闷,面唇青暗,脉 神疲 胸阳行血 结代 倦怠 乏力 活动 阴阳离绝, 四肢厥逆,冷汗淋 加甚 心阳不能 漓,气息微弱,脉 内敛浮越 微欲绝 外泄
小肠辩证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是指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 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
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鉴别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要刊出。

定义
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
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

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

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病机
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

《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

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

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
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
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

因此《中医心病证治》认为:“凡因心系病日久,偶因感冒咳嗽,情绪激动,或妊娠与分娩造成极度气血虚损等诱因,更损心阴心阳,引起呼吸气短,咳嗽咯血,唇舌青紫,面色灰白,甚则呼吸极度困难,咯血如涌,冷汗如珠,终至昏迷气脱者,称为心气脱证。


鉴别要点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

以心悸怔忡(心病特异性表现)和气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症状外,还有形寒肢冷,心痛,浮肿,面色晦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以心气虚证的常见症状和虚寒证并见为临床特征。

心阳暴脱证:形体衰弱,爪甲青冷,胸闷胸痛,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衰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甚者昏迷谵妄;水肿,舌淡或暗,脉沉细结代,或浮大无根。

以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气脱亡阳证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动不宁,故见心悸怔忡;
心气不足,宗气运转无力,故见胸闷不舒,气短;汗乃心之液,心气虚不能摄敛汗液,故自汗,正如《张氏医通》所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则自汗出。

”“动则耗气”,故活动则诸症加重;心气不足,不能将气血营养运行于周身,故见懒言乏力,面色白,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无力鼓动血行之症。

心阳虚证:除心气虚证候外,若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形体,则形寒肢冷;心阳不足,阴寒内生,寒凝血脉,气机不畅,胸阳痹阻,故病发心痛,痛势剧烈,此即《医学入门·丹台玉案》所云:“平素原无心痛之疾,卒然大痛无声,面青气冷,咬牙噤齿,手足如冰冷者,乃真心痛也。

”若阳虚血运不畅,水气内停,则可见浮肿,舌淡胖,苔白滑;阳虚生内寒,血运滞缓,则面色晦滞,脉沉迟。

心阳暴脱证:心阳虚衰,寒凝瘀血,阻塞心脉,则爪甲青冷,面色苍白,胸闷胸痛,口唇青紫;阳气外亡,正气暴脱,卫外不固,故见冷汗淋漓,汗液清稀,正如《医略六书》所云:“亡阳汗者………每每病笃虚极之人,多有头面汗淋,口鼻俱冷,而手足青色,气促不止者,急宜温补以追欲绝之阳。

”阳亡,四肢不能温煦,故四肢厥冷;心阳衰败,宗气大泄,故见呼吸衰弱;神随气散,涣散不收,故神志模糊或昏迷或谵妄;舌淡脉沉细,为虚寒之象;舌暗脉结代,为血运不畅,
瘀阻血行;脉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有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懒言乏力,舌淡等共同症状,缘由心气不足,功能减退所致。

但因病变的程度不同,故可有各自特异性的表现可资鉴别。

心气虚证,还兼有面色白,苔白,脉虚等特点;心阳虚证,还见有形寒肢冷,心痛等阳虚血行瘀阻证候;心阳暴脱证,除心阳虚证候外,还有阳衰气泄,血瘀神散的大汗肢厥,息微唇青,神昏的证候。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均有心气虚、推动血行无力的病机特点,心阳虚证有阳虚内寒的证候;心阳暴脱证,有阳气外亡的证候。

具体言之,心气虚证,是运血无力,功能减退,血运失常;心阳虚证,是阳气亏虚,温运无权,鼓动无力,阳虚寒凝,血运滞缓,心脉痹阻;心阳暴脱证,是心阳日损,虚损亡阳,阳气衰败,寒凝血瘀,神随气散,宗气大泄。

三证病位均在心,属虚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

心气虚证可因病情发展而形成心阳虚证;心阳虚证,也可累及他脏而出现心肾阳虚证;心阳暴脱证是心阳虚证的最后转归。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与心阳暴脱证,是心脏功能由减退到衰竭的三个不同阶段,心气虚证是初期,心阳虚证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心阳暴脱证是心功衰竭的极期阶段,病重势
笃,预后极差。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均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久病、重病耗气所致,但心阳虚证,多有心气虚的病史,如自汗,气短,心慌等;心阳暴脱证,多有阳虚寒盛的病史,如手足不温,畏寒肢冷等。

心气虚证,治疗宜益心气,安心神,方用保元汤(《景岳全书》);心阳虚证,治疗宜温补心阳,通脉益气,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党参、五味子;心阳暴脱证,治疗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汤,“凡遇脱证,法在不治,惟大进参附,或可冀其万一”(《世医得效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