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不足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元气不足的原因及症状

元气不足的原因及症状元气不足的原因及症状提要:元气是一个中医术语,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全身机体及各脏器功能健康状态的、综合的生理指标。
元气也可以说就是人体生命力的综合指标。
当人体虚弱时,人体的各个器官不一定会有器质性的改变,但会出现各个脏器功能下降的情况。
亚健康状态就是人体功能的下降而不是器质性的病变,用中医的话来讲就是“元气不足。
”1、喜食刺激性食品导致食欲欠佳:从中医角度讲,人的元气充沛,口中津液充盈,即使吃粗茶淡饭都会有滋有味,即使吃窝头喝米粥都会觉得香甜无比,这说明脾胃健运,中气充沛,消化能力强健。
如果人的中气不足,脾胃之气衰败,人的食欲就会降低,即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懒得动一下。
如果一个人不注意养生使体内津液(精液)过度消耗之后,人体的能量大量丧失,导致足阳明胃经的空虚亏乏,脾胃之气不足,食欲变的低下,吃饭不香,只有吃刺激性的食品,如麻辣烫、辣椒、烧烤等味道比较厚重的食物才会感到有嘴里滋味,胃口才会变得好一点。
经常泄津(精)的人,面色萎黄,口中干燥没有津液,口臭,甚至唾液都是有臭味的,没有食欲,只有吃非常刺激的食品才能勾起食欲,这都是脾胃之元气大衰的表现。
2 、忧愁思虑过度,反应、运算、智能下降:再从中医角度来看,肾主骨生髓,肾气通于脑气,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会高。
人的对周围事物的反应、思考、运算、处理、统筹能力都依赖于大脑,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
”。
根据临床经验,观察一般人在泄精之后的第二天,反应迟钝,很难提起精神进行深度思考,想问题往往想到一半就感到疲劳,没精打采,不再打算往下思考了。
写文章、工作计划、学习运算、复习考试、乃至于生活杂事等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是脑力下降,精力不足的表现。
3、邪淫者元气大伤,戒邪淫者健康长寿:恣意妄为,纵欲无度,就会造成元气损伤,最可怕的是手淫!其损最厉。
现代医学认为手淫是无害的,并广而宣之,最近在临床遇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因过度手淫阳痿早泄很多,这真是害人非浅!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凡是作风正派,一身正气的人,内心清净无染,肾水自然充足,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就比较强,工作学习就容易做出成绩,身体健康、无病且长寿,正如古人说的“贵格”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五脏辩证顺口溜

五脏辩证顺口溜一、心辩证心气虚来心发慌,就像鸟儿失了粮。
我有个邻居王大爷,他说自己老是心悸不安,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这就是心气虚的表现啊。
心阳虚时手脚凉,好似寒冬没暖阳。
我朋友小李,冬天的时候手脚总是冰凉冰凉的,穿多少都不暖和,去看中医说是心阳虚呢。
心血虚了难入眠,仿佛暗夜独划船。
我同事小张,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就是心血虚的症状,像在黑暗的夜里独自划船,找不到停靠的岸。
心火旺者舌尖红,好比火苗在舌中。
我见过一个人,舌尖红红的,老是心烦意乱,还容易口腔溃疡,就像舌头上有火苗在烧,这就是心火旺的表现。
二、肝辩证肝血虚了眼发花,犹如迷雾遮天涯。
我奶奶年纪大了,她说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的,中医说这是肝血虚,就像眼前有迷雾,把远处的东西都遮住了。
肝阴虚来胁肋痛,好似虫咬心难宁。
我表哥有段时间总是说胁肋那个地方隐隐作痛,他形容那种痛就像有小虫子在咬,去检查是肝阴虚。
肝郁气滞胸满闷,好像气球气太闷。
我妈妈有一次生了闷气之后,就感觉胸口满满的,很不舒服,这就如同气球打气太多,憋着难受,这就是肝郁气滞啊。
肝火上炎头胀痛,恰似雷在脑袋轰。
有一次我爸爸生气之后,就感觉脑袋胀痛得厉害,就像脑袋里有雷在轰一样,这就是肝火上炎的症状。
三、脾辩证脾气虚时腹胀满,就像皮球被吹扁。
我表弟有段时间老是感觉肚子胀胀的,鼓鼓的,这就是脾气虚,就像皮球不是被吹鼓起来而是被吹得扁扁的那种难受感觉。
脾阳虚者腹冷痛,好似冰块在肚中。
我家亲戚有个小孩,老是喊肚子疼,而且肚子摸起来凉凉的,这就是脾阳虚,感觉就像肚子里有冰块一样。
寒湿困脾身沉重,仿佛背着大石头。
我在南方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他老是感觉身体沉重,不愿意动,中医说是寒湿困脾,就像背着一块大石头一样。
脾胃湿热口黏腻,如同糊嘴胶黏漆。
我一个朋友,他说他嘴巴里老是黏黏的,不清爽,中医说是脾胃湿热,就像嘴巴被胶黏住了一样难受。
四、肺辩证肺气虚时声低微,仿佛蚊子嗡嗡飞。
我有个同学,他感冒之后,说话声音变得特别小,就像蚊子嗡嗡叫一样,这就是肺气虚的表现。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在中医理论中,心气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
那么,心气虚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调理和治疗呢?心气虚,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推动血液运行,也不能很好地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导致心气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的劳累、过度的思虑、久病体弱、年老体衰等。
心气虚的表现较为多样。
在身体方面,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气短,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甚至出现自汗的情况。
在精神方面,可能会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
此外,心气虚还可能导致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中医调理心气虚,首先会从生活方式入手。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至关重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每天尽量在晚上 11 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莲子等。
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于心气虚有一定的补益效果;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能养心安神、健脾止泻。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
适度的运动对于心气虚的调理也非常有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不可过于剧烈。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心气虚的状况。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心气虚的症状。
因此,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医治疗心气虚,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中药调理方面,常用的方剂有养心汤、归脾汤等。
养心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归脾汤则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
比如,如果心气虚伴有失眠多梦,可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如果自汗较多,可加浮小麦、煅牡蛎等敛汗固表。
气虚证症状

心气虚心气虚即“心气不足”。
为心气虚损,功能减退,致运血无力,心动失常的病理变化。
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
肝气虚肝气虚证的主症是,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
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脉沉弱而弦等。
脾气虚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
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
即肺的生理功能减弱。
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肾气虚肾气虚,是指由于肾气亏虚,生长生殖功能下降,摄纳无权等所表现的证候。
主要症状为气短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晃白、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四肢不温,脉细弱等,胃气虚胃气虚症状指胃的受纳和消化水谷功能虚弱。
主要症状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或食不消化,甚则食入反吐,大便稀烂,唇舌淡白等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心气亏虚所引起,临床以心悸、自汗、气短、胸闷、动则加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惊悸、不寐、胸痹、虚劳,以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心脏病、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讲心气虚证的多种辨证论治方法如下:心气虚证因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退,血运失常,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自汗,胸闷不舒为主症的证候。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
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心气虚证病因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均可以由先天秉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后天脾胃虚损,气血化生的来源匮乏,或劳倦久病,或年老脏气虚衰所致。
心气虚证日久可累及心阳,阳气渐损,形成心阳虚证,若阳虚生内寒,寒邪日甚,阳气愈衰,则易形成心阳虚竭,亡阳外脱的心阳暴脱证。
心气虚证病机心主血脉,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必须依赖心气的推动,因此心脏是推动血行的原动力,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黄帝内经·素问》)之说。
《黄帝素问直解》云:“诸血者,周身经络内外之血也。
心为君主,奉心化赤,故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又主神志,掌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说的那样,“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因此,心脏的病变可以突出地反映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的异常。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均可以表现为心脏功能低下,推动血液运行迟缓。
心气虚证是以心脏本身功能减退即无力推动血行为主,伴见气虚表现;心阳虚证除具心气虚证的血行迟缓等心脏功能减弱的征象外还伴有寒象,也可以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而形成诸如心肾阳虚证等影响全身功能的病理转归:血运障碍,水气内停,阴寒内盛及全身性机能低下;心阳暴脱证是因阴寒极盛,格阳于外,终致阳脱气亡,神随气散,形成神志昏迷等危证。
中医术语:心气不足

中医术语:心气不足
中医术语:心气不足
中医术语:心气不足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心气不足为心脏机能减退,运血无力,伴有气虚表现者。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症见心悸短气、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咣白、体倦乏力、舌淡胖嫩、苔白、脉虚等。
造成心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身体虚弱长期气血不足造成的心肌不够强劲所致的心脏病!二是由于血脂造成的血管内壁长时间杂质和饱和脂肪酸堆积造成的心血管内径变窄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
前一种多为女性和先天身体虚弱者,后一种大多数城市人都会有,主要是跟因是习惯和饮食结构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经常手脚冰凉,抵抗力弱,很容易生病,这也是心气不足的体现。
平时多按摩按双手小指的少冲穴,两个手同时按能有效的缓解心气不足。
治理五虚自查自纠

治理五虚自查自纠五脏虚弱是中医学术中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五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易感受外邪侵袭,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五脏虚弱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乏力无力、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得五脏虚弱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要治理五脏虚弱,首先要进行自查自纠,了解自己的五脏状况,找出其中的虚弱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理。
下面将从五脏各方面进行自查自纠。
一、心心为人体的主脏,主管着人的精神活动和情感表达。
心气虚弱会导致人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易疲劳,失眠等症状。
对于心气虚弱的人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查自纠:1. 情绪调节:平时多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于焦虑、紧张或过度悲伤,遇到问题要及时排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 调理饮食:多食用一些有助于调节情绪的食物,如乌鸡汤、枸杞子、桂圆等,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 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
4. 定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5. 冥想养心:进行冥想和呼吸练习可以帮助放松心情,提升心灵状态。
二、肝肝主疏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维护脏腑功能正常,肝气虚弱会导致人体疲劳、易怒、情绪不稳、头晕眼花等症状。
对于肝气虚弱的人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自查自纠:1. 调理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适当的锻炼和放松可以帮助舒缓压力。
2. 合理饮食:多摄入含有维生素B、蛋氨酸和甜味的食物,如大豆、核桃、菠菜等,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油炸。
3. 注意调节作息:保持充足睡眠和规律饮食,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肝脏功能。
5. 合理休息:每天定时进行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做瑜伽等,帮助肝脏排毒。
三、脾脾为后天之本,主管消化吸收和营养输送。
心气不足的原因

心气不足的原因人们常说,“要有信心,才能成功。
”这话一点也不假,但是有时候,我们的心气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足,影响我们的表现和成就。
那么,心气不足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一、自我怀疑自我怀疑是心气不足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做得很慢,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或者我们可能会犹豫不决,因为害怕失败。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二、缺乏经验缺乏经验也是心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就会感到不安和不自信。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和能力。
三、环境压力环境压力也会导致心气不足。
当我们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时,如果感到无法胜任,就会出现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克服焦虑和恐惧,积极应对挑战,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四、受到批评和打击受到批评和打击也会导致心气不足。
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中遭受到负面评价或失败时,就会感到沮丧和失落。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接受事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继续前进。
五、身体疲惫身体疲惫也会导致心气不足。
当我们身体疲惫时,会感到精神不振和情绪低落。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休息和健康,充分恢复自己的体力和精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心气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勇敢面对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迎接更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一、有关心脏问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
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二、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
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
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
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
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
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
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
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
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
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
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五、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1、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
“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
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
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
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
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2、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
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
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
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
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
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
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疯狂。
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
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
“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也要通过节来表现。
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
①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
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
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
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
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阳虚则寒自内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
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
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
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
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
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碍。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
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②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
;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晶,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其一,火扰心神。
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
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
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象。
其四,热象显著。
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
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为痰。
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