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合集下载

心慌气短浑身无力是怎么回事

心慌气短浑身无力是怎么回事

心慌气短浑身无力是怎么回事
在现实生活中,心慌气短浑身无力的症状相信大家都出现过,很多人为此感到焦虑不安,也会到医院去跟医生咨询病情,为何人体会出现心慌气短浑身无力的症状,这些可能是身体疾病发生之前的征兆,如果时间过长没有得到调节的话,会诱发许多器质性疾病,人体的生命都可能毁在这里,因此一定要重视心慌气短浑身无力症状。

为什么会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呢?
首先,心慌气短也有可能是冠心病的症状之一。

冠心病是一种器质性心脏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患者随时面临着心肌缺血坏死的威胁,轻者出现心慌气短、浑身无力的症状,重者会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其次,心肌缺血是造成患者心慌气短、全身无力的重要原因
之一。

心脏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搏动无力,感到心慌,为全身输血量大大降低,四肢无力。

而冠脉是为心脏输血的主要动脉,冠脉狭窄或痉挛容易造成心肌缺血。

最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也会出现心慌气短、全身无力的症状。

这多数是因为心肌炎导致心室肥大、心功能受损有关。

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患者,其症状尤其明显。

此时可通过活血化瘀,加强心肌营养,控制血压等方法缓解。

在生活中,如果偶尔出现了心慌气短浑身无力,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可能是因为我们睡眠质量差、吃不好有关系,不能马上认定是某种疾病,应该保持和谐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如果频繁的发生了心慌气短浑身无力的情况,还是要去确诊,加强自身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身体。

心血不足的中医调理

心血不足的中医调理

心血不足的中医调理李娉婷 (东莞康华医院/邹旭东莞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广东东莞 523000)中医所说的心血不足即心血虚亏,是由于身体血液供应不足、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引起的。

心血不足患者进行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引发心脏不适,进而出现心绞痛。

当出现严重的心血不足时,很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转,甚至对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就心血不足的原因、致病因素,以及如何调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心血不足的高发人群心血不足的高发人群主要为分三类:(1)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出现便血现象的产妇。

(2)身体虚弱、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体虚者。

(3)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者。

心血不足的致病因素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常出现在与人发生口角、肢体争执时。

由于情绪激动,可导致气血失调,如果不能及时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脏功能,常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胸痛,并且情志失调还会影响肝脏,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不足。

失血过多血液是维持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血过多,将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比如进行大型手术、受到严重意外伤害的患者容易失血过多,可直接影响到心脏、肺部、肝脏等部位的血液供应。

久病体虚疾病长时间不能得到改善,很容易出现身体虚弱,会大大损耗人的正气和精血,进而引发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的症状心脏部位心血不足会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悸、胸痛、胸闷等症状。

当患者平躺于床上时,心脏的不适感会加重,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可伴随心跳加速、心慌不止的症状。

皮肤颜色心血不足会使皮肤表面失去光泽,导致皮肤黏膜受损,出现脸色发黄、发暗、口唇没有血色,还会伴随一定程度的手脚发麻、冰凉等。

睡眠状态中医认为,心脏血液不足和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有很大关系。

长期精神紧绷、压力过大,会使人出现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失眠、多梦、易醒。

由于睡眠质量严重下降,使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出现心血不足。

中医对心衰的说法

中医对心衰的说法

中医对心衰的说法一、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心衰是一种比较复杂且严重的疾病,在中医里也有它独特的一套理论和说法。

中医认为心衰主要是由于心脏的气血阴阳失调所导致的。

比如说,心气不足,心脏就没办法很好地推动血液在身体里运行,就像一个发动机动力不足,车子就跑不起来一样。

二、心衰的病因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1. 外邪侵袭像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邪,如果侵入人体,并且长时间没有被清除出去,就可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比如说,风寒之邪可能会导致肺气失宣,进而影响到心脏的气血运行,因为肺和心在生理上是相互关联的。

2.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问题,比如过度的愤怒、悲伤、焦虑等,会对人体的气血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些不良的情志变化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就像一个人长期处于愤怒的状态,气血就会往上冲,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

3. 饮食不节过度的饮酒、暴饮暴食,或者长期吃一些肥甘厚味、生冷油腻的食物,会损伤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的生成就会不足,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就容易出现问题。

三、中医对心衰的辩证分型1. 心肺气虚型这类患者常常会有气短、乏力、自汗等症状,活动后会加重,还可能伴有心悸、咳嗽等表现。

就像一个人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感觉自己没有力气。

2. 气阴两虚型患者会有气短、乏力,同时还有口干、盗汗、心烦等症状。

这是因为气和阴都不足了,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

3. 阳虚水泛型会出现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比较明显,同时伴有畏寒怕冷、心悸、气喘等症状。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液,导致水液在体内积聚。

四、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会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心肺气虚型,可能会使用补肺汤合养心汤加减;对于气阴两虚型,可能会使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对于阳虚水泛型,可能会使用真武汤加减。

这些中药方剂都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来改善心脏的功能。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

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中医方法如何辩证论治气虚的出现,一般都是有一定诱因的,而人们在平时要想进行有效调理的话,也需要对气虚的原因查找清楚。

那么,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气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

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两方面。

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

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中医辨证施治气虚的方法:★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懒得动弹 医学术语

懒得动弹 医学术语

懒得动弹医学术语气虚为中医术语,通常表现为身体虚弱、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多是由于体质素虚或久痛而诱发的一系列病症。

通常情况下,气虚者分以下几种:1.普通气虚症状为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懒言少语、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脉虚无力等。

2.肺部气虚呼吸短促、懒言少语、语气低微,并有咳嗽、咳痰等症。

3.心气虚明显症状为气短、心悸、神情委顿等,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不良现象。

4.脾胃气虚一般多表现为脸色暗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并常伴有院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塘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不良症状。

5.肾部气虚症状为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性功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不良现象。

气短和神疲乏力是气虚质最大的特点。

即使没有剧烈的运动,也会觉得有点上不来气,深呼吸一下就舒服多了。

平时工作量也不算很大,就是觉得疲惫,浑身乏力,坐着想躺着,躺着想眯着。

整个人看上去懒洋洋的。

为什么气虚质的人总是懒洋洋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医学所说的“气”。

《黄帝内经》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化为气。

”气是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由精化生而来,在人体内周流不息,它具有激发身体各项机能,防御外邪人侵身体,传导感应等功能。

可以说气维系着我们的生命进程,《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类经·摄生类》也有“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的说法。

气虚,则是因为脏腑功能减退,致使体内的“气”短缺,身体的很多机能得不到充分的激发,自然也就懒得动弹了,这和机器动力不足的道理一样,燃料不足,机器运转自然也就减慢了。

“气”不仅是身体的动力,也是身体的防护网。

体内的“气”少了,身体的防御功能就降低了,抗病能力也差了,外邪就很容易侵人身体,致使身体生病。

感冒之类的小毛病是家常便饭。

气虚的人生病之后也不容易快速痊愈,一不小心就会发展成慢性。

中医心脏疾病的病因分类及辨证依据是什么

中医心脏疾病的病因分类及辨证依据是什么

中医心脏疾病的病因分类及辨证依据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对于心脏疾病,中医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辨证依据。

中医认为心脏疾病的病因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大类。

内因方面,首先是情志失调。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或持久,都会影响心脏的功能。

比如过度的喜悦可能导致心气涣散,而长期的忧愁思虑则容易使心气郁结。

再者,饮食不节也是重要的内因。

过度食用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或者饮食无规律,饥饱失常,都会损伤脾胃,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导致心脏失去濡养。

此外,劳逸失度也不容忽视。

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这些都可能累及心脏。

还有,体质因素也会影响心脏的健康。

有些人天生体质虚弱,心气不足,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而引发心脏疾病。

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气和疫疠之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风邪善行而数变,易侵袭心脏导致心悸、怔忡等症状;寒邪凝滞,可使心脉拘急,出现心痛;暑邪炎热升散,易耗气伤津,扰及心神;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影响心血的运行;燥邪干涩,易伤阴津,导致心阴不足;火邪炎热急迫,易上扰心神。

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感染,病情往往较为凶险,也可能损伤心脏。

不内外因包括跌打损伤、中毒等。

例如,胸部受到外力撞击,可能会损伤心脉;误食有毒之物,毒素侵入体内,也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在辨证依据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综合判断心脏疾病的类型和证候。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象等。

如心阳虚者,面色往往苍白或青紫,舌淡胖或紫暗;心阴虚者,面色可能潮红,舌红少苔。

闻诊,留意患者的声音、呼吸、气味等。

如心气不足时,声音低微;心火旺者,呼吸急促。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比如,是否有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因,以及睡眠、饮食、二便情况等。

中医元气书

中医元气书

1.冠心病中医解释: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的一种病证。

其中原因:(1)年老体弱:肾元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气之温煦鼓动,则气运行滞涩不畅而痛;也因有肾元阴亏虚,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为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云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致心脉痹阻;或痰郁化火,火热炼液为痰,灼血为淤,痰瘀交阻,痹阻心脉;或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元气亏虚,心脉气血郁滞。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云化失司,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心脉痹阻;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

(4)寒邪内侵:素体元阳亏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胸痹。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

”可见胸痹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的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有以为气虚、阳虚多见。

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最为多见。

故其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宣通血脉为主。

“气为血之帅”元气可推动血行,因此,扶正当以补益元气为先。

元气相关的冠心病可大概分为元阴虚和元阳虚两类(1)元阴虚者表现为:心痛憋闷时作,虚烦不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可选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2)元阳虚者表现为: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光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四肢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而迟。

治宜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方选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2.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解释:属于中医“虚劳”病范畴内中医认为病机有以下几方面。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思维导图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思维导图

心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证候表现】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六)心火亢盛证【证候表现】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舌上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

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证候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血瘀、痰阻、寒凝或气滞症状共见。

痰蒙心神证是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及痰浊症【证候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见面色晦痰火扰神证是指火热痰浊交结,扰乱心神,以狂躁、神昏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甚或神昏谵语,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发热口渴,面红目赤;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证候表现】头晕不已,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健忘,失眠,心悸,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以小便赤涩疼痛、心烦、【证候表现】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尿血,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脐腹胀痛,舌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宣肃、卫外功能减退,以咳嗽、气喘、自汗、易于感冒【证候表现】咳喘无力,咯痰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怯,动则尤甚;神疲体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滋润,清肃失司,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口风寒犯肺证是指由于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寒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表现】咳嗽,痰稀色白,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无汗,苔薄风热犯肺证是指由于风热侵犯,肺卫失宣,以咳嗽及风热表证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表现】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燥邪犯肺证是指燥邪侵犯,肺失清润,肺卫失宣,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及口【证候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咯血,口、唇、舌、鼻、咽干燥,或见鼻衄,发热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苔薄干,肺热炽盛证是指热邪壅肺,肺失清肃,以咳嗽、气喘及里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w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心气虚证典型症状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 一、 有关心脏问
题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
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
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二、 其他,如肾经、心包经、
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
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
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
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
表现为心痛。 三、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
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大动”的象,比
早搏、间歇都严重。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
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
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
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
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四、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
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
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
是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
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
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
. .. . .
. .. . .w
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
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
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
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五、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
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1、胃经
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
“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
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
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
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
意自己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
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
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
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
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
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
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
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
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
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2、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
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
. .. . .
. .. . .w
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
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
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
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
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
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心里总是慌慌
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
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
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
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
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 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
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
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
疯狂。这些病症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
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
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
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
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
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
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
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人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就在
. .. . .
. .. . .w
“节”,人体有节,天地之间也有节,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可以正常,人的肺气是否正常,
也要通过节来表现。心气、心阳失调 心气、心阳失调主要
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个方面。 ①心的阳气偏
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 心气不足:心气不足
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
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力,心气不
足,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心脏本身主血脉功能减退。由于血液
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
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
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 心
阳不足: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
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
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阳虚则寒自内生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
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
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
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
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阳
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
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
. .. . .
. .. . .w
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碍。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
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
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
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
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
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
候。 ②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称心火,即心的阳气偏盛。;火热之
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晶,久而化
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均可导致心火亢盛。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其
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
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
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
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
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
痛、口舌生疮等。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
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
理现象。 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
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
. .. . .
. .. . .w
扰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
熬津液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
或外感温热之邪,挟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
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