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字书法
柳体书法口诀

柳体书法口诀《柳体书法口诀一:基本笔画》小朋友们呀,要写好柳体字,先把笔画来认清。
横画呢,就像一根小扁担,要写得平稳又有力。
起笔轻轻顿一下,就像小蚂蚁停下来歇脚,然后慢慢地向右行笔,到了结尾呀,再顿一下,就像到了目的地又歇会儿。
竖画像个小柱子,直直的,起笔也要顿,像小火车出发前加油,向下行笔时要稳稳当当,不能歪。
撇呢,就像一把小梳子的齿,从粗到细,轻快地撇出去,捺画就像小滑梯,捺脚要舒展,像小脚丫用力踩地。
点就像小雨滴,轻轻落下,可要有小顿笔哦。
掌握了这些基本笔画,就像搭房子有了小砖头,这可是写好柳体字的第一步呢。
《柳体书法口诀二:笔画顺序》小朋友们,写柳体字有个笔画顺序的讲究呢。
一是先横后竖,就像盖房子先搭横梁再立柱子。
比如说“十”字,要先写横,这横就像小床的床板,平平稳稳的,然后再写竖,竖就是床腿,把床板撑起来。
二是先撇后捺,就像小鸟张开翅膀,先左边的小翅膀(撇),再右边的大翅膀(捺),“人”字就是这样。
三是从上到下,就像小猴子从树上往下跳,一层一层的,像“三”字,先写最上面的一横,再中间的,最后下面的。
四是从左到右,像小朋友排队,从左边开始排起,“林”字,先写左边的“木”,再写右边的。
记住这个笔画顺序呀,字就写得又快又好看啦。
《柳体书法口诀三:结构之重心》小朋友们,柳体字的结构里重心很重要呢。
重心就像小娃娃站在地上,要稳稳当当的。
比如说写“中”字,中间那一竖就像小娃娃的身体,要写在正中间,就像小娃娃站在跷跷板的正中间,这样字才不会倒。
如果重心偏了,字就像喝醉了酒的小老头,歪歪斜斜的。
再看“田”字,四个小方块要分布均匀,中间的十字交叉点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像四个小伙伴手拉手围着一个中心点。
我们写柳体字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个重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扎实、稳定。
《柳体书法口诀四:结构之对称》小朋友们,柳体字好多结构都是对称的呢。
就像蝴蝶的翅膀,两边是一样的。
比如说“日”字,左边和右边就像照镜子一样。
柳体书法特点八个字

柳体书法特点八个字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八个字:字字严谨,一丝不苟。
柳公权书法特点:笔法多藏锋,沉稳大气。
柳体笔法多回锋逆入,引而不发,尽显沉稳大气。
字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
字体修长,与欧体近似,而与颜体肥硕、赵体宽扁的字体差异较大。
横竖之间粗细较颜体小,瘦硬挺拔,有英武之气。
结体中宫收紧,线条尾端伸展怒放。
柳字腰部纤细,呈现中宫收紧状;笔画尾端伸展怒放,与中宫形成鲜明对比。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
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丹州刺史柳子温之子,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
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
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
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
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体字书法字帖

柳体字书法字帖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
《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
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柳体楷书间架结构口诀一、整齐平正1、平正:间架布置要平正,笔画长短要参差,要求平正为主。
如正、主、生。
2、中正:中竖要写在正中,上点和下竖应垂直,力求保持平正。
如定、帝、常。
3、横断:左右二横虽中断,但应力求平正安定,不失重心。
如垂。
4、竖断:上下二竖虽中分,但应垂直,以求平正,避免偏侧。
如平、年、辈。
5、让横:横画多者,务求长短各异,宜使中横较长,求其平正。
6、让竖:竖画多者,中间直竖要长,并应垂直勿斜,才能平正。
如寺、奉、喜。
7、偏正:结构正者,横画不宜过平,应稍倾勿侧,所谓正者偏之。
如天、安、其。
8、偏侧:结构斜者,务求斜中取正,勿失中心,所谓偏者正之。
如乃、勿、方。
二、上下平稳1、天复(上广下狭):天复者,要上面盖尽下面,宜上广下狭,求其平稳。
柳体书法字帖(精品)

* 长 而 细 * 腰
”* 是 说 写 横
宜因调甚必
紧字平至勒
*而稳欲其
首定*断笔
横主不**
与横失但逆
主*仪有锋
横主态劲起
、横。*笔 末应单收*
横长横笔铺
相有通处毫
背力常作右
零 叁
。*写顿行 如或成** “盖长显缓
聿下横质去
”、*。急
字或横短回
头中竖横。
*挑交微柳
第、*下楷
二或常凹的
横托把*横
为上横短多
之 啄 物 * 锐 而 且 速 * 运 笔 须 初 展 毫 而 急 敛 如 鸟 啄 ”“
边下
近笔
似时
水要
平如
。鸟
几嘴
撇啄
相物
重 * 撇 头 略 聚 * 勿 平 行 。
* 提 笔 蹲 锋 * 以 疾 为 是 * 但
撇
)* 古 称 “ 掠 ”*
撇
, 撇 头 有 三
用个
弩棱
法角
下*
引和
左竖
行头
*一
展样
笔。
和 右 向 垂 露 * 应 圆 收 * 露 珠 欲 滴 * 忌 如 骨 头 。 短 竖 分 断 竖 与 斜 竖 * 断 竖 有 上 仰 之 势 ; 斜 竖 短 而 斜 。
针 竖 、 垂 露 竖 和 短 竖 。 悬 针 竖 上 段 等 力 同 粗 * 收 笔 处 稳 重 * 力 达 笔 尖 。 垂 露 竖 又 分 左 向 垂 露 ( 在 字
组 成 “ 有 ” 字 头 * 撇 先 于 横 写 * 并 交 横 于 折 笔 处 。
似 钩 又 不 能 是 钩 。 曲 头 撇 逆 锋 入 笔 * 折 笔 重 顿 * 然 后 左 下 * 撇 头 呈 厚 重 的 点 * 弯 曲 有 势 。 曲 头 撇 通 常
书法柳体知识点总结

书法柳体知识点总结一、柳体书法的概述柳体书法起源于唐代,发源于颜真卿的“颜体”,其书风含蓄婉约、线条流畅,质朴淳厚。
后经过历代书家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柳体书法。
柳体书法在笔画上追求圆润流畅、柔美多变的效果,整体造型端庄秀丽,飘逸如柳枝摇荡,而且每一个字的结构都是十分完整合理的。
柳体书法在透视感、舒展力、纵横比例、装饰和点画技法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柳体书法中,讲究“劲柔相济”,勾、撇、点、横、斜等笔画都能够自由运转,使得字体虽然圆润丰满,但又不失其结构的严谨和稳健感。
柳体书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常用于各类字帖、寿联、横幅等书法作品。
二、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主要包括:“点”、“横”、“竖”、“撇”、“捺”、“提”、“挑”、“插”、“叉”、“拐”等。
在这些基本笔法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适宜的力度、速度和角度,搭配合适的用笔顺序,形成了柳体书法独特的风格。
1. 点点是柳体书法的基本笔画之一,一般用于书法作品中的装饰和勾勒。
点的书写时,要求笔尖用力轻,速度快,一气呵成,以便形成清晰可辨的点画。
2. 横横是柳体书法中的主要笔画,要求线条流畅、笔势圆润,书写时需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握,以及与其他笔画的连贯性。
3. 竖竖是柳体书法中的另一个主要笔画,与横相互配合,搭配成不同的结构,构成柳体书法作品中的字形。
4. 撇和捺柳体书法中的撇和捺是书写时最常用的笔画之一,它们的书写在保持圆润流畅的同时,还需要有起承转合的感觉,以形成优美的结构。
5. 提、挑、插、叉、拐这些是柳体书法中的一些特殊笔画,它们不仅丰富了柳体书法的表现力,也增加了书写时的趣味和挑战性。
柳体书法的基本笔法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从而在书法作品中运用自如。
三、柳体书法的技法要点1. 透视感柳体书法在书写字形时,要求遵循透视规律,使得字体在纸面上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透视感在柳体书法中十分重要,它使得书法作品更加立体饱满,更有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
柳体笔法解析

柳体笔法解析
柳体笔法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常见字体,其笔画流畅、柔美,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
该字体的创始人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后世书法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柳体笔法。
柳体笔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优美:柳体笔画流畅圆润,横竖撇捺呈现出柔和的弧线特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2.结构稳健:柳体字形结构紧凑,构图合理,平衡感强,整体呈现匀称美。
3.运笔自然:柳体书法运笔自然,笔画间衔接紧密,不留痕迹,具有流畅的节奏感。
4.造型简约:柳体字形简洁,去繁就简,形似蒲公英般,寓意自由、轻盈。
以上是柳体笔法的主要特点,在学习柳体笔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书法创作非常重要。
2.注重基本功,柳体笔法的基本功是毛笔书法的基础,要注重笔画训练。
3.练习节奏感,柳体笔画间的节奏感是其美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提高。
4.形成自己的风格,柳体笔法的发展离不开各位书法家的创新和发展,要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总之,柳体笔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想写好柳体字体,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才能逐渐掌握。
柳体书法特点四句概括

柳体书法特点四句概括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柳体书法的特点。
柳体啊,那笔画简直是刚劲有力,就像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士兵,站得笔直笔直的!每一笔都透着坚定和果断,毫不拖泥带水。
你瞧那横,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路上;那竖呢,直挺挺的,好像能撑起一片天。
再看它的结构,严谨得不得了!就像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每一块都恰到好处地放在该放的地方,稳稳当当,错落有致。
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安排得极为巧妙,让整个字看起来既规整又不失灵动。
柳体的用笔也是很有讲究的哟!那笔尖在纸上的游走,就像是在跳舞,时而轻盈,时而有力。
提按转折之间,韵味十足,仿佛在跟你诉说着一个个故事。
最后说说它的神韵,那可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透着一种高雅和端庄,让人看了就心生敬意。
仿佛每一个字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在向你展示着书法的美妙。
怎么样,朋友,是不是对柳体书法有了新的认识呀?稿子二嘿,小伙伴!今天咱来唠唠柳体书法的那些事儿。
柳体书法,那可真是不一般呐!先来说说它的笔画,刚健挺拔,就像那悬崖上的苍松,坚韧有力。
每一笔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再瞅瞅这结构,紧凑有序,像排兵布阵一样严谨。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秩序之美,丝毫不乱,稳稳当当。
还有这用笔,那叫一个精妙!该轻的时候轻,该重的时候重,就跟唱歌一样,有高音有低音,起伏跌宕,好听得很。
最后讲讲它的气质,那真是高贵典雅,就像一位优雅的女士,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总之啊,柳体书法就是笔画刚健、结构紧凑、用笔精妙、气质高雅。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小伙伴们,要是有兴趣,不妨自己去写写,亲身感受一下柳体的魅力哟!。
柳体字书法的特点

柳体字书法的特点柳体字书法的特点1、方笔圆笔并用。
方笔指在起笔收笔和转折之处有棱角,而呈方的形状。
用笔方法是以折为主。
圆笔则是指那些圆浑丰润的笔画。
柳字用笔往往方圆并用。
比如横画起笔方,棱角分明。
收笔圆,含蓄圆润。
垂露竖也是如此。
捺画则起笔圆,捺脚外方。
要注意柳字竖画、撇画起笔之处的方与一般楷书不同的地方,柳字往往二次转锋折笔,因此在起笔之处比一般楷书多一个棱角。
2、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
横与竖并不象颜体《勤礼碑》那样横轻直重有明确的定式,柳字的横与竖轻重悬殊不太大,有的短横甚至常常比竖画粗重。
3、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这一点跟颜字一样。
结构特点:1、两竖相向。
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两面三刀竖,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之势,这种写法也出自颜字,不过柳字的竖画比颜字瘦劲,虽然写法一样,但结构的趣味也就有所不同。
2、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
在一字之内,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
比如“言”、“其”、“者”等字中的横画长短是很悬殊的。
如果一个字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那么柳字非常注重这几个部分在宽窄、长短方面的对比,使字有的地方留白多,空间疏朗;有的地方留少,显得格外紧凑。
这一点柳字跟颜字不同,颜字是力求匀整,两面三刀肩齐平,而柳字追参差变化,如“街”、“孰”、“智”、“辫”等字就是典型例子。
3、与上述一点相联系,柳字因为有向外格外舍展的笔画,字内往往注意紧凑,是内紧外疏的字,这是跟颜字的又一大区别。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
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
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
“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
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撇上部作竖势,下部作撇势,故称竖弯撇。书写时上半段同竖画写法,自右下侧势落笔,顿而向下行笔写竖,至下端向左下方略弯曲而快速撇出。竖弯撇一般用于和横、捺相交叉的汉字中,如:‘史、太、更、大”等字。
(五)曲弯撇
形似月牙状。与竖弯撇不同的是上半部直中带曲势,下半部弯度大。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即向左下方行笔至下端约三分之二处,再由按笔逐渐提笔向左下方运笔撇出,常用于左上包围或上三面包围结构的字中。如“周、月、咸、屋”等字。
点
是形态上最小的笔画。古人非常重视“点”,“倘一点失所,犹美人之眇一目”,可见写好一个点的重要。任何一个笔画,均可看作是点的延伸。点的形态很多,主要可分为左点、右点、竖点、挑点等。
左点落笔轻,自右上方起笔向左下方行笔,由轻到重,顿笔,然后转笔向左上方收笔。如“小、军、性、示”等字。
(二)右点落笔轻,自左上方起笔向右下方行笔,由轻到重,顿笔,然后转笔向右上方收笔。如“主、京、立、方”等字。
(二)竖钩先写竖,至钩外向左下顿笔,再向左上方钩出。如“到、剑、利、刘”等字。
竖
犹如房屋的栋柱,在字中起支撑作用,书写时,写得挺拔劲健,并直中见曲势,富力感。
竖大体可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三种。
(一)悬针竖
竖下端尖而不圆,似一根粗针向下倒悬着,故称这种竖为悬针竖。又称下尖竖。具体的写法是侧锋向右下落笔,稍顿转笔向下用力疾行笔,要求边行笔边提笔,由重而轻,先粗后细,最后顺势出锋收笔。书写不能过于僵硬,应求直中见曲的笔势。常用于一字中最末端的竖画,如“中、千、佛、津”等字的竖画。悬针竖多数系主笔,要垂直向下,否则,主竖画一斜,字就要倒。
(二)短横
短横一般多用于横较多的字中,以求变化,如:“金、佳、生、非”等字。短横的变化很多,有仰横、平横、左尖横、右尖横等。仰横用于字的上部,微微上弯呈上仰之势,如“至”字的上横,书写时主要用指力,不用腕力。左尖横,书写时,从左至右,用笔由轻而重,由快而慢地运笔,至横端顿而回锋收笔。右尖横的写法似挑,从左向右下落笔后,顿而由重而轻,先按后提,自左向右上行笔,顺势出锋。如“上”字的短横。平横的写法同长横,稍短略粗。
捺
是向右下方伸展的画,是一种重要笔画,捺画一般包括斜捺、平捺和反捺三种。
(一)斜捺
斜捺往往与长斜撇结合在一起,笔画约呈45°左右斜度与撇相呼应。因角度较斜,故称斜捺。斜捺一曲三折,故又称画。斜捺的具体写法是,顺着撇画的收笔笔势落笔,稍横行即转向右下行笔,边行笔边按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驻,向右方徐徐出锋。如“人、木、含、效”等字的捺。
(二)短撇
短撇的特点是短而略斜,短撇又类似撇点。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顿而用力向左下撇出。短撇一般用于一个字的首笔,如“名、休、生、铭”等字。
(三)平撇
形短而势平的撇画称为“平撇”,平撇一般在字的上面,且下面有一横,写时为第一笔。书写时宜短、平。要平斜得宜。用平撇的,绝不能用短撇,它和短撇的形状,写法虽相似,但比短撇平些。采用平撇可以让出一定的空间,留给下部的笔画,使字比例更协调、更匀称、更美观。如“千、重、乎、德”等字。
(三)竖点横落笔,稍顿,然后转笔向下行笔,稍驻收笔。如“宗、宝、守、宁”等字的第一点,这是柳体字的写法。
(四)撇点撇点类似短撇。具体的写法是向右下侧势落笔后,顿而提笔向左下撇出,撇锋亦短而有力,不可写成短撇。如“兆、等、金、善”等字。
横
因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横、短横。又因倾斜度不同,又分为平横和斜横。
撇
有长短之分,平斜之别,大体可分长斜撇、短撇、平撇、竖弯撇及弧弯撇。
(一)长斜撇长斜撇长且斜,斜度约为45°左右,在一个字中一般为主笔或副主笔。长斜撇的具体写法是:侧势向右下落笔,顿而转笔向左下,由按至提,
由重而轻,由慢而快顺锋撇出,力送撇尖。整个撇画向左上微弯,撇尖富有仰意,笔势能带出下一笔。如“九、令、文、及”等字的撇。
挑
可分为斜挑、平挑等。
(一)斜挑从左上至右下起笔,稍顿,然后转笔向右上方挑出。如“清、河、冰、冷”等字。
(二)平挑写法同斜挑,但方向略平。如“地、坎、习、现”等字。
钩
画,可分为横钩、竖钩、斜钩、弯钩、竖弯钩、卧钩等。
(一)横钩自左向右写长横,然后顿笔转向左下方向钩出,刚劲有力。如“、定、宝、空、宗”等字。
(二)平捺
平捺和斜捺相比,由于角度较平正,故称平捺。平捺同样呈一波三折之态,笔画舒展流动。具体写法是逆势落笔,向右稍行,即转笔向右稍偏下行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停,最后向右方劲疾出锋。平捺笔势要平,捺尖不要翘。平捺形似平放的斜捺。一般用于走之底。如“之、道、徒、赵”等字。
(三)反捺
反捺似长点,是捺的变化写法。在有些用斜捺、短捺不合适的地方,或一字双捺时,可用反捺或将其中一捺改为反捺,以求笔画的变化。反捺用得好,会使写出的字更美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的写法是露锋落笔,用力向右下按笔,然后向左上回锋收笔。反捺的笔势不宜太长,顿笔要适中,收笔也可用驻锋。如“次、欲、食、途”等字。
(二)垂露竖
竖下端不尖而圆,似一颗露珠垂着,故称垂露竖。具体的写法是,侧锋向右下落笔,稍顿转笔向下行笔,至竖端顿而向左上回锋收笔,行笔过程中,中段略提,两头用按笔,垂露竖两端较重、粗,中间稍细。垂露竖坚韧挺拔,极富力感,显见精神。如“下、不、信、臣”等字的竖画。
(三)短竖
短竖和垂露竖相比,其书写的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侧势向右下起笔后,顿而转笔向下行笔,至竖端回锋收笔。短竖较短,一般不垂直,多数短竖笔势向右下,微向左斜。如“日、西、南、而”等字。也有向左倾斜的,如“五”字之竖画。
(一)长横
长横的写法:露锋从左向右下按下落笔,略顿后转笔向右行笔,行笔时边行边提笔,至中央,再边行笔边按笔,至横端向右下略顿,提笔向左回锋收笔,或向左方空中收回。长横的特点有三:一是势态呈左稍低右略高,约6°—7°左右。10°以上为斜横,如“七”字的横;二是稍呈拱形;三是两端略粗,中间稍细,视觉上劲挺而富有弹性。长横在一字中多为主笔或副主笔,有用在字首的,如“言、不”等字,有用在字腰的,如“寺、安”等字,有用在字底的,如“五、三”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