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书法要诀
学习柳体楷书的诀窍

学习柳体楷书的诀窍柳公权是晚唐时期善于吸取和善于创造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继承了二王和初唐各家的传统,又重点吸取了颜体和欧体的特点,经过创造,写出了新的风貌,其字清劲峻拔,结构谨严,疏朗开阔,清秀方整.柳体传世的代表作主要有《玄秘塔》和《神策军碑》两种。
《玄秘塔》的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而《神策军碑》则结体峻拔,刚柔相济,骨肉停匀,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雄厚之中,被后人评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平生第一妙迹”。
这两本帖都是学习楷书的好范本。
要学柳字,必须了解和熟悉柳字的特征。
现以《玄秘塔》为例,将柳体的笔法结构特点加以分析。
一、柳体楷书用笔的主要特点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举的。
“方笔”是指笔划的起笔和收笔处都有棱角,呈方形。
如下面“十”、“生”、“太”、“右”等字的横画起笔就是方笔。
而这几个字中的竖画和长撇,起笔是方圆结合,出现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出一个棱角,这样用笔,字的笔画显得厚重遒劲。
分享图片而圆笔写出的字,画点呈圆形,既无折锋痕迹。
用笔方法是:起笔后裹锋运行,不使笔锋分散开,写到尽处,一顿而收。
这样写出的字显得格外丰润而圆浑。
如例字“之”、“道”、“者”、“欤”中的笔画。
分享图片二、几种最有特点的笔划1、长横与短横长横为主笔,一般用在字的顶盖、中腰或底托部分。
如例字“书”、“喜”、“真”、“业”中的长横画。
它们一般都伸左取势,中段稍细,两端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
这样处理,避免字形瘦长,显得字体舒展,生动多姿。
“昼”、“奇”、“丘”、“异”字中的长横也是如此。
分享图片分享图片短横的形态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异。
如居于左偏旁中的短横为了避让,横的右端稍尖,称为“右尖横”。
例字中“横”、“荡”中的草头,“符”字中的竹子头,以及“裴”字中左上的三横等就是这样。
分享图片数画并施的,要根据情况灵活变化。
如“达”字的四横,形态各异,上两横长短、肥瘦、仰俯对比明显,下两横长短不一;又如“寿”字,上两横长短相近,但笔势不同,下面横折钩外张,而字中的长横行笔趋右上,线形不雷同;又如“诸”、“议”两字中众多的横画,其长短、粗细、形态都各不相同。
柳体书法口诀

柳体书法口诀《柳体书法口诀一:基本笔画》小朋友们呀,要写好柳体字,先把笔画来认清。
横画呢,就像一根小扁担,要写得平稳又有力。
起笔轻轻顿一下,就像小蚂蚁停下来歇脚,然后慢慢地向右行笔,到了结尾呀,再顿一下,就像到了目的地又歇会儿。
竖画像个小柱子,直直的,起笔也要顿,像小火车出发前加油,向下行笔时要稳稳当当,不能歪。
撇呢,就像一把小梳子的齿,从粗到细,轻快地撇出去,捺画就像小滑梯,捺脚要舒展,像小脚丫用力踩地。
点就像小雨滴,轻轻落下,可要有小顿笔哦。
掌握了这些基本笔画,就像搭房子有了小砖头,这可是写好柳体字的第一步呢。
《柳体书法口诀二:笔画顺序》小朋友们,写柳体字有个笔画顺序的讲究呢。
一是先横后竖,就像盖房子先搭横梁再立柱子。
比如说“十”字,要先写横,这横就像小床的床板,平平稳稳的,然后再写竖,竖就是床腿,把床板撑起来。
二是先撇后捺,就像小鸟张开翅膀,先左边的小翅膀(撇),再右边的大翅膀(捺),“人”字就是这样。
三是从上到下,就像小猴子从树上往下跳,一层一层的,像“三”字,先写最上面的一横,再中间的,最后下面的。
四是从左到右,像小朋友排队,从左边开始排起,“林”字,先写左边的“木”,再写右边的。
记住这个笔画顺序呀,字就写得又快又好看啦。
《柳体书法口诀三:结构之重心》小朋友们,柳体字的结构里重心很重要呢。
重心就像小娃娃站在地上,要稳稳当当的。
比如说写“中”字,中间那一竖就像小娃娃的身体,要写在正中间,就像小娃娃站在跷跷板的正中间,这样字才不会倒。
如果重心偏了,字就像喝醉了酒的小老头,歪歪斜斜的。
再看“田”字,四个小方块要分布均匀,中间的十字交叉点就是重心的位置,就像四个小伙伴手拉手围着一个中心点。
我们写柳体字的时候,心里要想着这个重心,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扎实、稳定。
《柳体书法口诀四:结构之对称》小朋友们,柳体字好多结构都是对称的呢。
就像蝴蝶的翅膀,两边是一样的。
比如说“日”字,左边和右边就像照镜子一样。
柳体楷书笔法入门

柳体楷书笔法入门柳体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书法字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是学习柳体楷书的第一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柳体楷书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字体之一,因其流畅、柔美的笔触而得名。
要掌握柳体楷书的笔法,首先要熟悉基本的笔画构造。
每个汉字由不同的笔画组成,而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就是学习如何准确地书写每个笔画。
在柳体楷书的笔法中,字形要求具有流畅的曲线和舒展的整体效果。
因此,每一个笔画都要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和书写的顺序。
例如,横画要笔势稳健,竖画要笔势从上向下,提筆时要轻扬而下。
这些基本的笔画技巧对于掌握柳体楷书的笔法非常重要。
除了基本的笔画构造之外,在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书写的节奏和韵律。
柳体楷书注重整体的美感和统一性,所以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每个笔画之间的衔接和平衡。
要通过多次的练习和观摩优秀的柳体楷书作品,逐渐培养对于整体布局和笔画的感觉。
另外,在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中,要注重每个字形的结构和比例。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比例,而正确地掌握这些结构和比例对于书写的准确性和美感至关重要。
因此,在练习柳体楷书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每个字形的构造,注意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长度比例。
除了对于字形结构和比例的掌握,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还需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和力度。
柳体楷书强调笔画的流畅和柔美,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平稳地运笔,并且控制好笔锋的压力。
这样才能保持字形的清晰和笔画的变化。
总之,柳体楷书的笔法入门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笔画构造、节奏和韵律、字形结构和比例,以及书写的速度和力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观摩优秀的作品,逐渐培养对于柳体楷书的感觉和理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柳体楷书的笔法,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希望本文对于柳体楷书的初学者们能够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书法技艺。
柳体字的学习方法

柳体字的学习方法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又学欧体挺拔劲峭、内紧外松的结构特征,学颜体的点画顿挫强烈、结体圆转外拓,但柳公权融会贯通,形成自家面目,下笔更为劲健。
清人刘熙载说他学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说他的《玄秘塔碑》出自颜真卿的《郭家庙碑》,说明了柳字的来源。
后人学柳体学的最多的便是《玄秘塔碑》。
此碑取欧体之方与颜体之圆,可称方圆兼备。
点画清劲峻拔,顿挫规整,结构谨严,有疏朗开阔的神情和方整清新的神采。
康有为说它如果缩成小楷,则'尤为遒媚绝伦'。
柳体的用笔特点:柳体用笔是'方圆并用',如'玄'字的首头用'圆笔','宇'字的首点用'方笔'。
圆笔:起笔裹锋,不使笔锋散形,收笔一回锋即可,点画呈圆形。
方笔:起笔要逆锋,比圆笔多一个转折,就是有两个转折,点画外形呈现出棱角,清刚的风格就形成了。
柳体的结构从'风'字就可以看出特点:风字如弓已开、箭在弦,张力极大。
柳字的'口'字上大下小,清奇有骨。
柳体字的点方圆兼备。
'宝盖头'点圆转中见方势。
柳字对称点圆润而取侧势。
顶上点对称点开合点柳字长点是在圆点基础上延伸而成。
呼应点要笔断意连。
右长点呼应点羊头点横三点呼应,要写出立体感。
柳字三点水下面挑点要用折笔。
横三点呼应三点水连贯横四点连排柳字平横起笔方整,全用折锋。
柳字长横平直而清劲,中段提笔而行。
平横长横腰细横柳字的挑非常劲力。
柳字斜挑顿笔而后挑出。
平挑提手挑斜挑柳字直竖起笔用折锋。
柳字弯脚竖起笔藏锋收笔回锋。
直竖中竖弯脚竖柳字垂露竖用圆笔。
柳字悬针竖收笔回锋。
垂露竖悬针竖弧竖柳字直撇用笔要干净利落。
柳字弧撇要裹锋而行。
直撇弧撇平撇柳字直捺遒劲有力。
柳字弧捺藏头而放尾。
直捺弧捺长捺柳字直钩用笔如欧体峻直有力。
柳字横折钩,折部用圆转之笔。
直钩弧钩横折钩柳字折弧钩,折处要换锋。
柳体书法,把细节写出“味儿”,才是高手!

柳体书法,把细节写出“味儿”,才是高手!
柳体书法,是一种字体风格突出的字体。
换句话说,柳体字仙风道骨、棱角分明、铁骨铮铮、遒劲有力,特色十分明显。
而这些柳体字的明显特征,也是与其他字体区分的关键,是柳公权书法独特的“柳味儿”。
有些书友每天都在练字,但写上几笔之后,就开始烦躁,拿起笔来随意乱写一通。
前几个字还是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写几分钟之后就开始“笔走龙蛇”,这样的时间投入,必然没多大作用,进步也非常缓慢。
在日常练习时,写一个字、每一笔一划,都需要谨慎细致。
柳体是否好看,能否写出其中的骨力,笔画的精确是重要因素。
同时,学柳体你下了多少工夫,有多少功力,看细节也至关重要。
书法最后的高度,就取决于这些细节,只有把这些细节写出“味儿”,才是高手!本文中作品,为本平台书友”王继敏“书写供稿,供各位书友参考品鉴。
如何写好柳体?一位书法老师的真诚建议!

如何写好柳体?一位书法老师的真诚建议!公众号简介:经相关部门批准,30位对柳体书法兴趣浓厚的书法人,成立了柳公权书协。
30位成员年龄最高的已经73岁、最小仅27岁。
钻研书法,收获心灵的快乐。
其实书法分两种境界:一种是把字写好;一种是成为书法家。
把字写好,柳体比较好,就是不容易掌握用笔的方法,学不好,一身毛病!我带过不少学生,其中有一些学生在跟我学书法以前,在别人那里学过书法。
看得多了,就发现不少毛病。
只说一点,就是如何学习柳公权的骨力。
书法界有句行话:颜筋柳骨羲之神。
是说:颜体以丰筋胜,柳体以健骨奇,王羲之的神采古往今来天下第一!那么学柳体的有什么毛病呢?最大的毛病:不是枯干,就是牛骨,再就是柴担;简言之,就是顿笔过多,每个笔划头尾都顿笔,可以想见,字会写成什么样。
而许多师范类教书法的老师都学颜柳,又学的不到家,教出来的孩子,钢笔字也写出很多顿挫来,肩部凸出,一个横划也要起笔顿、收笔顿,简直就像捺笔的一波三折。
书法是讲究“逆入平出”,但不是这个样子。
真的很想到师范类教教书法课,让那些将要当老师的人,不要误人子弟。
要是做书法家,写不写柳体,就另当别论了。
不是说柳体不好,是很多人学的不得法。
下面说说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陕西)。
元和初年擢进士第。
因为字写得很好,唐穆宗见到他就说:“我在佛堂见过你的字,早想见你了。
”拜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其地位同祀神的役夫相等,为缙绅所耻。
此官历穆、敬、文宗三代。
一日,穆宗约见柳公权,问其用笔的方法,柳公权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心正则笔正,乃可法矣”,此话为中国书法史上盛传的“笔谏”,可见其为正直之人。
柳公仕五代皇帝。
武宗时已老态龙钟;懿宗咸通初年去世,官至太子太保,年八十八。
书法最忌:状若算子。
就是像算盘珠一样大小。
明清之际的台阁体就是如此。
但那是说书法,如果说写字,就很漂亮了,毕竟整齐也是一种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有:尊碑卑唐之说。
碑是指汉碑、北朝墓志(北碑)、隋碑;卑唐就不用多说了。
柳体楷书临帖的3个步骤,别再错了!

柳体楷书临帖的3个步骤,别再错了!一直以来,学习书法大家都知道临帖,然而临帖的方法却各有不同。
其实,很多书友临帖的方法都是错的,往往费了很大劲,要么效果不好,要么一段时间之后忘了,还有的混乱不堪,东一头西一头在临帖。
柳体楷书临帖的3个步骤,别再错了!一、初次临帖首次临帖,也就是没有临帖经验的,或者说临帖效果很差,想要重新开始临帖的书友。
第一次临帖,要通临一遍。
很多朋友会很困惑,很多书法老师都是让我们把字帖上的字逐个击破,在进行全篇临写的。
其实这样的方法会很费力,而且打击自信心。
为什么刚开始玩全临一遍,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这本字帖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临写全篇了解我们临写的字帖,进而再从局部入手比较好。
二、逐字临写刚刚说了,我们第一步临写的方法是全局临写,目的是为了对字帖增加字帖全局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对字帖进行逐字深度把握,各个击破!大家都知道,我主张这个过程需要“死磕精神”,学习一个字就要一笔一划的临写,写到很优秀为止,再进行下一个字的临写。
这种临写方法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且会很熬人,但是一定要稳下心来去学习,不要半途而废,因为这个过程是学习好字帖的最重要的阶段。
进步也是飞速的!三、记帖背临。
到了这个阶段,所学的书法,要变成自己的“存货”了,而不再是别人的东西。
这次临帖是逐字临帖的升华与提高,所以上一步的逐字临帖,一定要认真完成。
记帖背临阶段,不能再看一笔写一笔,而是要一次完成一个字的临写,甚至一次写出好几个字,而不需要看帖。
这样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字的特点熟记于心,对字帖的熟悉要求很高。
四、背临创作创作是我们的最后一步,也是最考验我们书法功底的一步。
创作的意思是,在写一件书法作品时,不需要再去寻找原帖原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取其笔法,或者取其章法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笔意。
这个过程,才是真功夫,说明我们对临写的字帖已经很是熟悉,已经能够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练字方法知识讲解柳体结体和笔法

练字方法知识讲解柳体结体和笔法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专长楷法。
他的书法先学唐初书家,后学颜真卿。
他的楷书,既继承唐初诸家侧媚取态,又吸取颜真卿雄强气度,形成具有特点的“柳体”,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他的楷书,笔力劲挺,结构严密,中心攒聚,四边伸张。
柳公权留存下来的碑版很多,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著名,是学习柳体的好范本。
1.柳字结构柳字的结构,一方面稍稍改变颜体完全方正体势,采用“二王”以来侧媚取姿的意趣,结构呈现左紧右舒,右肩稍稍抬起,横画大多是处理成左低右高。
另一方面又基本保持了结构的方正,正面视人,吸取了颜体的雄强气势。
结体中宫部分点画安排严紧,突出了四边笔画的伸展,如横竖画、撇、捺笔的起笔收笔时,不时地有意超过长度,出现或左伸右短、或右伸左短的笔画。
线条粗细较一致,不出现粗细悬殊的横轻竖重的现象,这都是为了表现柳书挺拔刚健的特点。
线条用笔以出锋棱的方笔为主,转折处稍有圆转的笔意。
偏旁和主体部分结构变化较多。
有偏旁重而主体轻的,如“依”、“彼”、“馀(餘)”、“弥”等字,有意强调偏旁的位置和力量。
偏旁与主体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显示结构上的变化,如“接”、“议(議)”、“烬(燼)”、“源”等字。
左右两部分并列结构的字,联系较密切,通过笔画的穿插、呼应,形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
如“”、“雄”、“亲(親)”、“既”等字。
上下结构组成的字,一般呈纵势,长方形,上下呼应,联系紧密,如“皇”、“智”、“响(響)”、“惊(驚)”等字。
但是,柳字有的结构也不严密,或过于空虚疏散,如“符”字;或过于偏扁,如“超”字;有的失调,如“待”字等。
在临写时,要有所选择。
总的讲,临写柳字《玄秘塔碑》,在掌握结体方面,要注意:第一,《玄秘塔碑》字体的结构可分三种。
一是处纵势长方形结构;二是呈横扁方形结构;三是又小又扁的一些特殊结构。
在临写时对结体应有一个大的概念,注意纵横的比例,点画的横斜、长短、竖直都是在这大的比例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体体点,在古代叫做“侧”,因为楷书中的点不同于篆书中的圆点和隶书中的方点,关于书写点的方法,更有古人言:“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以中指挫锋,须按笔收锋在内,审其势而侧之。
”方点,行笔中锋,有顿有挫,求劲。
圆点,圆而转之,显柔,稍呈长条形,忌如篆点。
点是“字之眉目”,故须点与点,点与其它笔划相呼应。
单点通常不露锋,几点组合时,互相呼应,至少有一点要露锋。
点变方与圆,呼应有藏露。
零壹单独一点,通常左高右低斜置。
两点及以上组合,通常各点同指一心,这个心常为字心。
三点四点排列时,呈弧,各异。
两点三点相重,各具形态,笔断意连,非直中线上的重点亦应指字心。
竖两边各有一点时,右点距竖近,高于左点,且右点较左点稍趋平。
“火点底”四点偃仰向背,各有变化,中点似竖非竖,边点外展,弧度小。
“三合点”弧上凸,势右斜上,末点变为撇点。
点千变万化,但须因字而变,不可千篇一律,牵强而变。
单双多各异,变形须随字。
零贰横,古人称“勒”,是说写横必勒其笔,逆锋起笔,铺毫右行,缓去急回。
柳楷的横多用方笔,即头方似刀切。
长横稍上拱,长而细,腰甚至欲断,但有劲,收笔处作顿,显质。
短横微下凹,短而粗,可圆转收笔。
每一横取势右斜上,但整体协调平稳,不失仪态。
单横通常写成长横,横竖交,常把横竖分成左长右短、上短下长各两部分。
几横相重,因字而定主横,主横应长有力,或盖下、或中挑、或托上,其余各横略短,不等长,不平行。
竖插重横,横宜紧,首横与主横、末横相背。
如“聿”字头,第二横为主横,以下几横逐渐伸长。
头方腰细横,单重主为长。
零叁竖,古人称“努”,即直划必须逆锋落笔,欲下先上,欲竖先横,中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努两端之势。
竖之笔法是“弩弯环而势曲”。
柳竖多强调方笔,起笔常两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字体的竖多一个棱角。
竖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短竖。
悬针竖上段等力同粗,收笔处稳重,力达笔尖。
垂露竖又分左向垂露(在字之左时)和右向垂露,应圆收,露珠欲滴,忌如骨头。
短竖分断竖与斜竖,断竖有上仰之势;斜竖短而斜。
其状见“口、白”字。
“口”旁,左竖稍长略细,出框;两竖组成约40度的角。
当居上(或下),两竖斜度相对,当居两边时,外竖稍斜,居左“口”偏上,居右“口”偏下。
柳竖多棱角,类别悬垂短。
零肆双竖,常左竖短细,右竖稍粗长,相向。
如“冂、囗”部。
但“门”的两竖取相背,亦左短右长,但有时左粗右细。
“冂、囗、门”三框内的笔画重心偏左。
几竖相排,边竖有向有背,竖短时,左竖变斜竖,右竖相对;竖长时,左竖可内偃也可外偃而下,右竖直挺。
排竖,左短右长,左细右粗,但有时差异较小,几竖间距离大致相等。
字中之竖,有“柱”之作用,特别是主竖要写得壮、挺、有力,不歪不斜。
双排细粗向,主竖撑大梁。
零伍撇,撇头有三个棱角,和竖头一样。
写撇运笔要稍快,但须力送其端。
撇可分为长撇和短撇。
长撇(含竖撇),古称“掠”,用弩法下引左行,展笔为掠。
长撇常为主笔,应伸展。
短撇(含平撇),古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运笔须初展毫而急敛如鸟啄”“下笔时要如鸟嘴啄物,提笔蹲锋,以疾为是,但力须贯注”。
长撇细而柔,但不娇;短撇粗、锐、直;平撇底边近似水平。
几撇相重,撇头略聚,勿平行。
运笔稍快撇,长短有各异。
零陆撇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柳叶撇、回锋撇、曲头撇。
柳叶撇空入空出,两头尖,中间肥,但整体偏细。
撇似钩又不能是钩。
曲头撇逆锋入笔,折笔重顿,然后左下,撇头呈厚重的点,弯曲有势。
曲头撇通长横组成“有”字头,撇先于横写,并交横于折笔处。
框上有一撇时,这一撇一定要撇入框内,最忌在框外。
零柒捺,捺古称“磔”(正捺)和“波”(平捺)。
柳楷的捺通常短肥,但捺脚却细长,锋芒毕露,平展,挑或下压。
捺“三折一波”即须颔首。
捺分正捺、平捺和反捺。
正捺,通常是主笔,外展;头圆,捺大,捺脚底边内凹。
与撇交时,撇细捺粗,撇低捺高,捺较撇趋平。
平捺,划之难者,写好它,遵循:(并颔)、细颈(不过细)、肥腹(但不可凸,略平直)、脚细长(感之无限长,末稍略上拱后平伸)。
,似长点,非长点。
一字中有几捺,或几个字连续有捺,应有反捺;一个字中只有一个正捺(或平捺)。
零捌挑,也称提,古人称之为“策”。
笔法是:仰笔铺毫,轻抬而进,有鞭策之势。
用笔是“鞭之稍极柔,而用之者,刚出其中,其上下左右,疾徐轻重,非如法度不为功,策笔之道,当细参之”。
其易,是因变化少,运笔简单(但难掌握)。
写挑时,应力注笔尖,送至挑巅。
写挑还应注意位置与方向。
“扌、土、王”三旁的挑和横画都较粗,挑头外伸,挑向右部的起笔或字的右上角或右部中心。
横用右尖横为宜。
“扌”的挑交于竖钩的中点,横不长。
“土”旁的竖仰头,有时横长,挑内收,如“场”。
“王”旁的第二横显平。
挑者尤为易,但须力送端。
零玖折,实际上是其它笔画的连接方形转角。
折分横折、竖折、撇折。
写折要多次折锋提按,帮棱角分明,常显两角,但有时弯转而成,便无所谓双角了。
折划折后要加粗变斜,以横折为例,当所包笔画少时,折又粗又斜,反之则显竖直。
另“勹”所包笔画的重心应在撇头正下方。
“弓”部,几折相重,所以应有一弯转(第三折),左边横头逐渐外伸,首横粗重,末折不内超过首折。
折处有两角,折后粗且斜。
壹零钩,古称“剔”。
如人之踢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贯注脚尖。
钩常与不同笔画结合,万化,这里只介绍几种:竖钩,竖直挺,钩左平出,内侧呈直角,如“刂”旁,两竖相背,左短。
竖,弯而不媚(弯得匀称,钩脚对竖头),亦左平踢(或稍左上)。
右向钩,写法同竖钩,方向右上角。
,横细,角度小,似“鸟视胸”,写法是,横梢顿成点后回锋向字心踢出。
乙钩(竖右弯钩、横折右弯横折斜弯钩),如弧上钩出,前二者竖直上钩,后者可斜上钩(向右);前二者的钩不是最低处。
横折钩与回锋撇组成“几”部,内含划多时写宽,下略收,勿直敞;反之写窄些。
两钩相重,上不踢出,出。
壹壹“亠”部,点斜置中,指点的中心在横的中间,因点向左背右,所以,如以交点算左长右短,横宜盖下。
“人、登”字头(含“祭”字头),撇捺外展,盖下,斜度相对,组成80至90度的角。
“人”头交点在直中线,撇超过交点勿高。
“登、祭”头撇捺无交点,虚交点在直中线偏左,“登”头的左点撇的中间。
壹贰“宀穴党雨”头部,起笔重,为竖点(“雨”头是短横);左点亦为竖点,稍外展;横钩的横部细,,应写长,盖严;竖点(或中竖)将横钩分成左短右长的两部分,但所盖笔画以竖点(或中竖)为正排。
“穴”头盖内两点左点外撇,右点成竖弯,右点高于左点。
“党”头的三点为“小”字头,中点(竖高,正中;左点短,趋竖斜;右点成撇点,趋平斜。
“雨”头的四点成对点,聚于一心。
壹叁“羊、春”字头,三横的长短粗细差异不大,但并非无异,中横斜度稍大。
“羊”头的两点上开下势指字心。
“八”字头,左点可露锋,右点或藏锋收笔或锋没横中。
“春”字头的撇捺斜度相对、外展。
,撇头出横勿高,捺的起笔不在撇上。
“土、立、丰”字头,末横细长,主横上面的笔画应粗重,竖或首点(“立”)置于正中。
“丰”中横较第一横左略伸,右不出。
“立”的中间两点成对点,左点可成竖点,也可指第一横头,右点顺之势转锋撇下。
当“立”作左旁时写大致相同,上点极靠右,左点指第一横头,底横斜度大,左伸出。
壹肆“禾”字头,首撇用平撇,横依字定长短,竖粗、挺、直。
(以上也是“千”字头的写法)撇捺组成的角度宜大,即捺(平捺)趋平。
当横长时,捺右伸出横稍,当横短时,捺脚在横稍下方。
“艹、竹”头,横和竖都变成尖头,双竖下尖,斜向字心。
“艹”的横成左右对尖,右高左低。
“竹”字头的横皆为左尖横,亦右高左低,左撇粗重横短,右撇短横稍长。
禾头捺出横竹横竖尖。
壹伍“疒、广”旁,“亠”见前文字头写法,撇在横内部分起笔,可挨横也可不挨。
“广”的撇用正撇或柳叶撇,斜外伸。
“疒”的撇用正撇或回锋撇,趋竖行,撇外两点成对点,挑点指向内部起笔,上点在横头下方,挑点在横头外。
“厂”的撇就勿在横内起笔而在横头下方或在外有一定距离处起笔,勿生着横。
只用正撇,外展,横可长可短。
总结之,当“厂”的横上方有笔画时,撇都在横内起笔;无论横上有无笔画,撇脚都要出于横。
疒广撇收内,厂撇休效仿。
壹陆“虎、尸”字头,都是左上包右下,且含撇,但各有不同。
“尸”的撇宜长,外展,“ュ”部常扁。
“虎”字头的撇短小,半空悬,似“厂”撇,横钩上面的笔画应粗重;“七”部应小,两竖在一条竖线上。
“载、气”字头,都是右上包左下,且含钩,但各不相同。
“载”字头的“十”部粗短有质;“戈”钩显直、趋竖向,钩脚在横梢下方或稍外,点常轩于斜钩头与横梢的连线上,所包笔画有一笔稍左出横头,撇与所包笔画相融。
单用“戈”时,钩亦直、斜,起笔正中。
“气”的“乙”显曲、有内压之势,把整字分成几乎相等的上下两部分,短撇与首撇约交于直中线,三横距离相匀、第三横较长。
虎尸撇各异,载开气钩收。
壹柒“山”宜写斜、小、窄。
但中竖在直中线上,斜中求正。
左竖应趋右倒。
“山”为左旁时,显正、修长,以适右部。
“山”为底时(见“幽”),正、两竖外拱。
“日”当头,勿成“曰”,须瘦劲、轩置于正中,有时上开下合。
“日”作底,亦高瘦,右竖外拱,瘦中见胖。
“日”为左旁更瘦劲、两竖相背,右竖脚向左弯向,末横常成提画。
“日”三横间距是上稍窄。
山顶少有正,暑日在两头。
壹捌“亻”旁,撇短(不过短)、重、直,有劲;竖或长或短,可内偃外偃,见细。
“亻”的大小向背依字而定,以谐整字,通常是右划多时竖长而外拱。
“彳”旁,撇亦短、重、直,有劲。
首撇短而稍平,第二撇稍长、斜。
两撇头相重。
竖常短小,稍左斜。
人旁撇强竖,双人头相重。
壹玖“见、贝、页”旁,都有“目”部,且写法相同:两竖相向,右粗长,显胖(单用“目”旁时稍瘦),横折不搭竖头,四横匀布,中间两横不碰右竖,第四横左出,亦不挨右竖。
“目”下一撇起于横右半部,“页、贝”的撇短,点在竖下,“页”的首横粗短;“见”的撇稍长,“レ”起于撇与竖脚的中间,两不碰,外伸。
“示、衣”为旁,主体一样,“衣”旁比“示”旁多一点。
上点指横梢,横撇勿短,竖对准上点中心。
“示”旁的下点在竖头起笔;“衣”旁的下面两点交于竖头稍下,撇点稍长出横梢,两点勿同向。
见贝页同宗,示衣旁共主。
贰零“言、石”旁,皆以“口”为底。
“口”勿方,折后延长交左竖于梢成三角形。
“言”的三横第一横长、第三横短,在点下方左右收笔;点近第一横梢,二三横紧,“口”的竖势指第一横头,折对准上点。
“石”旁“厂”部写法前“厂”部,竖倚撇而写,折对准第一横梢。
“金、食”旁,皆以“人”为头。
撇重、直、有劲,点插右。
“金”旁三横距离勿匀,上下之比为一比三,底横较长,左出右不出,左点指第二横头。
“食”旁中点对准撇头;右边两点上下相对或下点稍左;“レ”两笔完成,“彐”不可大,折不出点。
言石定折位,金食头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