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与集的分布特征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和城市聚落(共28张PPT)

类型少、数量少、 不够便利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小、农民
人口数量少、 人口密度大、工人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利于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度适中、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聚落的分布
平原多,高山、荒漠少
?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多,经济较发达, 因此聚落多。 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困难,因此聚落少或无
具有墙厚、窗小 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沙特阿拉伯 乡村民居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极度严寒
民居建筑特点 半球形冰 屋,门小、 墙体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冰屋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蒙古人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包用毛毡和毛 皮搭建,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宜移动。
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 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竹楼、窑洞、冰屋)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以种植业生产为主,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以畜牧业为生,是牧村
一、城市聚落的形成 二、城市聚落的定义: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三、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乡村聚落

高地上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充沛,地势低,河道排泄 能力差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资源不足
干旱地 水源充足且供水方 便的地方 区
看书本第9页,图1-17,1-18说一说平原和山谷村落的形态有 什么不同?
平原聚落: 聚落 密集,一 般呈团状 分布
山谷聚落: 一般沿山 谷呈带状 分布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 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团Βιβλιοθήκη 条状高地水源充足
方便通风、光照。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布 形态 在山区为了避免洪涝威胁,许多村 落建在高地上;在旱区,许多村落 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平原的村落规模较大,房屋密 集且较集中;山区的村落规模 较小,房屋稀疏且分散。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形态 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
影响乡村聚落形态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水源
环状 散落状
三、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 傣族民居 沙特民居
房屋建筑特点 云南傣族民 居
竹木搭建而成,往 往悬离地面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沙特阿拉伯 具有墙厚、窗小的特 乡村民居 点
影响房屋建筑的的自然因素是气候
沙漠地区的村庄
牧
游牧的碉房聚落
游牧的帐篷聚落
团状
团状:接近圆形或多边形,在东部 平原和盆地地区常见
条状
呈条带状的村落:沿河道或道路方向延伸
•散落状:山区、牧区常见
环状
环状:多分布在山区或湖塘畔,较少
因纽特人的住所——雪屋
热带雨林地区 的民居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
七年级的地埋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笔记
七年级地理第三节:聚落
一、聚落的形成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也有一定规模的工矿
企业形成的聚落。
3.城市聚落的形成:乡村人口流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
变为城市。
二、聚落的分布
1.聚落的分布:有的沿河流分布,有的沿公路分布,有的镶嵌在山
谷里。
2.影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交通等。
三、聚落的发展变化
1.传统聚落:保留历史时期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聚落。
2.传统聚落的价值:具有重要纪念或教育意义。
3.如何保护传统聚落?答:保持地方特色,合理利用开发,发挥地
区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聚落的分类
1.乡村聚落:人口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2.城市聚落:人口规模较大,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五、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比较平坦的高地,以
平房或楼房为主,交通便利。
而丘陵地区则不同,往往分布在地势较为开阔的低地,交通不便。
2.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寒冷地区聚落的房屋多采用厚墙、小窗的设
计,以抵御严寒;而在热带地区,房屋则多为通风设计,以保持通风和降温。
3.水源对聚落的影响:许多村落形成的原因与水源有关,如水边人
家多形成河谷型聚落,而沙漠地区的绿洲也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地。
4.自然灾害对聚落的影响: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会影响人
们的居住环境,进而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乡村聚落与集的分布特征

半聚集型
不大 较为松散 10—20户
山区、地广人稀 的新开发区
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总体特征
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地形地貌、气候、水源)
(二)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1、特点:4点 2、原因: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生产方式、交通、商贸、宗教、旅游等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比较多 从地势地貌看: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山少 从气候条件看:温暖、湿润的地方多,干旱缺水的地方少 临水指向:靠近水源丰富的地方多 交通运输指向:比较大的乡村聚落,许多是靠近交通运输干 商贸指向:一些乡村聚落是因为地方性商贸活动形成的 历史文化指向:在宗教活动地、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 聚落的形成。
3、干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乡村: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大地域
集
集
街市
集镇
街市
集
集市
街市
街道式村落
浙江兰溪诸葛八 卦村民居
环 形 村 落
分散型乡村聚落
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密 集 型 乡 村 聚 落
乡村聚落的比较
规模 格局 人口
分布
密集型
大 大而紧凑 稠密
北方旱作农业区 平原
分散型
小
点状松散 一户或几户 起伏较大的山区 水稻生产区
带的黄土层特别厚,有的地方挖土深至10米以下还不见岩石。 因此,这里的居住建筑,多用挖窑洞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 做法是在一片黄土高地上,先在中间挖出一个院子形状的空间 (往下挖),然后沿着这院子四面向土壁内挖进去(水平方向),作 为房间,有的一直向内挖进去达两间房间的深度。外面可作堂 屋,里面是卧室。院子四周都挖这种洞屋,但人们多喜欢住在 朝南的几间,这里住起来冬暖夏凉。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高中地理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
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
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⑤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⑥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⑦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⑧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点睛提示] 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2.1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四合院
地形
窑洞
竹楼
气候
水源
毡房
1、临近水源丰富的地方
2、多分布地形较平坦,气候、土壤、植被
条件较好的地方
3、临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4、靠近集市和宗教活动的地方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
1、靠近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
2、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3、靠近乡、镇政府驻地 4、靠近宗教活动场所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特定地点举行的一些节庆 四个“靠近”和一个特定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 六个集镇,如图2所示(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 回答1~2题。 1.该地区( ) 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 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水上集市
临街集市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阅读思考
欧洲西部的古老村落、西欧东南部的村庄和阿拉伯 的传统村落从空间形态上来看分别属于哪类?
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类型、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1.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 二楼起 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目的是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 2.该种骑楼的建筑反映了当地 A.夏季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 B.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 C.常年降雨平均的气候特征 D.冬季降水较多的气候特征 3.我国的蒙古族人民摸索出了“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 蒙古包迁徙原则,下列叙述中,与这些迁徙原则主要成因相吻合 的有 ①“春洼”-大风 ②“夏岗”-洪水③“冬阳”-低温 ④“秋平”大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梯级评价(教师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聚落的形态1.定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城市与乡村比较:聚落形式人口建筑特点产业活动交通状况A城市密集密集、多高层建筑非农业发达B乡村稀疏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多低层建筑农业不便3.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4.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聚落大多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2)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
(3)在河流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5.聚落的建筑:(1)特色民居。
(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
地区民居特点墙体窗户屋顶寒冷地区厚小尖顶湿热地区薄大尖顶干热地区厚小平顶【知识回顾】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稠密,相应的聚落规模也大。
【质疑判断】1.聚落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2.城市发展越快越好,人口规模越大越好。
(×)3.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
(√)4.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完整地、丝毫不变地保护下来。
(×) 【名师点睛】(1)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
一般情况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降水决定屋顶的平尖。
②气温决定墙体的厚薄与窗户的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以及古代的宫殿、神庙、园林和陵墓等。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教材
自然资源的涵义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 特性分类 矿产资源问题,石油资源耗竭与应 对措施 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 地资源为例
备注:以必修1第4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和必修3第2章《区域可 持续发展》联系为主
本节教材一共出现了15幅图,大致可以分为照片 景观图(11幅)和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4幅)两大类.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作用:一是为学生理解文字教材 提供直观的形象支持;二是为教材阐述的理性知识提 供了例证和事实;三是利用地图设置活动题,要求学 生对图象信息作出理性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如何利用这些图很有讲究.通过景观图的 观察要给学生一个有关聚落或集市的基本印象,而 教材的4幅示意图很值得分析,因为大致与考试提 供的示意图相近.其分布特征和原因需要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和思考.
高中地理选修Ⅵ:环境保护第二章《自 然资源保护》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关联
必修教材
必修1自然资源的概念 必修1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 自然属性和自我再生的性质) 必修1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3: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 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必修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 的开发与治理、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Ⅳ 、Ⅵ第二章
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对策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 冯灿明
高中地理选修Ⅳ:城乡规划
第二章《城乡分布》
一、 《城乡分布》知识结构
城乡分布
乡村聚落与 集市的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 与分布特征
区域城镇体系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 分布特征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三、 《地理学科教学指》中关于 本章的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选修Ⅵ:环境保护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
一、 《自然资源保护》知识结构
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与主要 的资源问题 非可再生资源 的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 的利用与保护
自然资源的涵义 我国主要的资源 问题(水资源.土地 资源.矿产资源)
阅读二(P27)“中国古代的原始聚落”,介绍中国古 代的原始聚落,并非是主要内容,但请老师们注意其中 的要点——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河流 阶地上,地势高,无洪涝之患,且土地肥沃,有利于农 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较方便)。
三、《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本 章的教学要求:
三、《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本 章的教学要求:
三、《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本 章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教学的感想
1 、思维定势深刻,观念转变困难; 2 、课标学习不足,教材处理困惑; 3、考试范例缺乏,教学方向不明.
关于教学的实施策略—以选修Ⅳ第一节《乡 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为例
关于教材阅读材料的定位(专家建议)
第一节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阅读一(P25)“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这是说明乡村聚 落空间形态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很重要。
拓展与充实了正文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 更进一步地理解三种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其中密集型 乡村聚落在阅读材料中仅提到不规则的密集型,其实无 论在正文、插图还是P25的活动题中,着重强调了规则 的密集型乡村聚落.需要让学生明确以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合理规划和建设乡村聚落.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和土地荒漠化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 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二、本章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 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1 、善联旧知, 以旧促新 2、巧用图表, 活学知识 3、研读标准, 把握教学 4 、注重实际,精选案例 5、提升能力, 接轨高考
必修教材Ⅰ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分类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 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选修教材 1.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2.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 其形成原因 3.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区域城镇体系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第三章内容不作要求的专家解释
1、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减少知识的量; 2、本节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要完全掌握, 难度不小; 3、本节内容在必修Ⅱ第二章第一节中已有涉 及,若高考要就“中心地理论”命题,此处所 述已足够。
二、本章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1、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 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 及其变化趋势。 4、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 局和协调发展。 5、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 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选修Ⅳ 、Ⅵ 其它章节与必修教材之间的关联
必修教材
选修教材
必修2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必修2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空间布局 和城镇分布) 备注:以必修2第2章《城市与环境》 、第3章第4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联系为主
变通:1 、化繁就简,例举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分析.缩小观察的范围. 2 、利用相关示意图(如地形图、人口分布图等)作为铺垫,更 便于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3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最后归纳小结.
阅读教材的处理 阅读教材与正文教材的相互关系:
1、正文教材概括结论和观点,阅读教材给予详细的阐 述和论证; 2 、阅读教材给出一个案例,正文教材进行归纳、提炼 得出结论和观点; 3 、阅读教材对正文教材中得出的结论和观点进行拓 展性说明; 4 、正文教材给出一个观点,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分 析思考,让学生学会围绕论点进行思辩和论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