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和城市聚落(共28张PPT)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乡村和城市聚落(共28张PPT)

类型少、数量少、 不够便利 人口数量多、 人口密度小、农民
人口数量少、 人口密度大、工人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利于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温度适中、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聚落的分布
平原多,高山、荒漠少
?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多,经济较发达, 因此聚落多。 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生存困难,因此聚落少或无
具有墙厚、窗小 的特点
自然环境特点
降水丰富,地面潮湿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沙特阿拉伯 乡村民居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房屋建筑(传统),往往体现出 当地自然环境 的特点。
当地气候特点 极度严寒
民居建筑特点 半球形冰 屋,门小、 墙体厚 黄土深厚, 凿成窑洞,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冰屋
黄土高原窑洞
比较干燥
蒙古人过着游牧的生活,蒙古包用毛毡和毛 皮搭建,搭建和拆卸都非常方便,适宜移动。
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窗户大小与气温的关 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竹楼、窑洞、冰屋)
观察图121乡村生活照片,说一说不同乡村聚落人们的生产 和生活的差异,并给每幅图片拟一个标题。 A图人们从事耕种耕作,以种植业生产为主,是农村 B图人们从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业工作,是渔村 C图人们从事培育、管理、采伐森林工作,是林场 D图人们从事放牧,以畜牧业为生,是牧村
一、城市聚落的形成 二、城市聚落的定义: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 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三、城市聚落的特点: (1)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有很大不同。 (2)城市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特色与功能各异。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 (1)、列举几种你知道的各地的特产。 ❖ (2)、我们能买到各地生产的特产商品,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
❖ (3)、那么区域之间为什么要联系呢? (必要性)
1. 区域间有差异,正因为有 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一个区域 的优势,可能正好能弥补另一个 地方的劣势,因此,我们应该进 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不同 区域的共同繁荣。
(为满足人们生活多种多样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29至图 1-31的内容,想一想,除物产联 系之外,区域之间还有哪些方面 的联系?
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 才等。
城市农村之间的联系
城市
农村
2 交流的区域可以包括:
a城市----乡村
b乡村----乡村
() A.纺织业 B.饮食服务业 C.畜牧业 D. 耕作业
2.下列属于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 A.耕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服务业 C. 渔业和林业 D.副业和建筑业
3.下列有关乡村和城市聚落景观的描述, 正确的是 (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医 院多
c城市----城市 d国家----国家
……
说一说下面分别是什么联系?
❖ 农民:一到丰收的夏季,我们河南的收 割机就要开到河北去,帮助他们收割小 麦。 技术
❖ 老师:我们嘉兴市的老师到甘肃省的一
个贫困县支援教育。 人才
❖ 王阿姨说: 各种通信手段,很容易查询
某个区域的信息,从而促进不同区域间
的了解与合作。
A.经济联系 B.文化联系 C.信息联系 D. 技术联系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少 少 少有 有 有 多 多 多无 无 无
小 大
好 方 便
城市聚落的功能
(1)住宅区
(2)商业区
形状:点状或条状 区位: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街角路口等 中心商务区特点: ①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 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水平,垂直)
乡村聚落Biblioteka 城市聚落什么是聚落?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settlement)。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 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 不同的景观特色。

乡村聚落: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 为主的聚落。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 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 建筑各有什么特点?从事的生产活动 有何不同?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 路 密 高 修 集 度 建 情 度 况 乡村 分 低 散 矮 城市 密 高 集 大
差 不 方 便
商 店 的 多 少
学 校 的 多 少
医 院 的 多 少
有 无 农 田
有 无 果 园
有 无 鱼 塘
城市的起源
①灌溉农业发达地区 ③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②农业技术得以创新
④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的起源:
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
村落----市井----集市----城市
城市聚落的景观
城市聚落的景观
城市聚落的景观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 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看上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 的人口分布各有什么特点?

城规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城规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
3)水源:
---
湄公河景观
繁忙的湄公河
3)水源:
---
湄公河畔的水上村庄
3)水源
地处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乡村聚落 沿河道呈带状分布; 干旱缺水的地区,乡村聚落多分布在供水方便 且充足地方,分布较密集; 多水的地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庄,或在 水中建高脚屋.
---
社会经济-----生产方式: 农耕地区多固定的乡村聚落、 草原地区多活动性的乡村聚落,规模小
---
影响乡村聚落分布因素及分布特征 (一)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
交通运输、 商贸活动、 其他方式
---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与其所处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 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
四运用已学知识,解说:




1这些景观所在的地区,景观形成的原因。
廿五等。
温州瞿溪老街鸟瞰
店 铺
赶集
1集市和集镇的概念 2集市分布特征及成因
农村供销社
---
二月初一物质交流
1集市和集镇的概念

街市 集市 (集与街市的统称)
集镇
2集市分布特征及成因
趋向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地方政府驻地、 靠近宗教活动场所的地区,也与风俗民情有 密切的关系。
---
学习小结和板书
街道式 环形 棋盘式
2这些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 ---
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说说:
瞿溪历史上是温州西部泽雅、小虞、湖岭、陶 山、青田、温溪等地区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汇集地, 由此名声惠于内,上海街道就有瞿溪街名字。
乡村历史上的商品买卖,每月有约定俗成之日期, 逢五逢十、逢三六九不等(如虹桥每月逢三、六、九) 清早开市,午前高潮,午后即散;货物以农副产品、 生活日用品、农具为主,多为农民自产自销。全市各 县均有几个乡镇为集市,点如 乐清白石三月初十、 乐清蒲岐九月初一、大荆五月十三、金乡九月半、上 塘二月十五、虹桥正月二十、南塘三月初五、白溪十二月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聚落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分类:乡村和城市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 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 活动的场所。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思考:乡村聚落的分布 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说一说乡村聚落的 形态有什么区别?受哪些因素影响?
A、北极圈的极寒天气
我国云南的傣族竹楼
陕北窑洞适应了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 特点。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具有直立性强的特点,建造窑洞省料 省钱; 这里全年少雨,冬季来自西北的风非常严寒,夏季又非常 炎热。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不愧是居民的明智选择。
便于拆卸,适宜游牧 生活;顶部呈圆锥形, 包身近似圆柱形,能 抗风、保暖、防雨雪。
B、内蒙古风沙干燥的天气 E、沙漠地区
C.、黄土高原
D、云南西双版纳炎热雨水充沛天气



④⑤Leabharlann 传统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各有特色,与当地自然 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气候高温多雨,竹楼有利 于防酷热和湿气。民居的 建筑屋顶坡度陡,分两层, 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 畜,上层住人,因上层风 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下部通风隔潮。
安居才能乐业,任何聚落不论怎 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 个聚落最有特色的代表,而这些各具 特色差异的民居正反映了不同聚落 当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农 村
牧 村
乡村聚落的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
渔 村
林 场
自 然 影响聚落 因 素 特征 的因素
人文 因素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自然资源丰富(林、渔 等)…… 政治 交通 经济 宗教 文化 生活习俗……

乡村的聚落特点和原因

乡村的聚落特点和原因
乡村聚落的
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乡村: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与相关的生产和 生活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 其中的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
分散型
思考:请说说三个乡村聚落 有哪些直观区别?并偿试用 一个简单的词语对其空间形 态进行概括。 分散
松散 半聚集型
密集
密集型
乡村聚落的地域分布特点 地域分布特 点 密集型 分散型 特 点 分 布
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的 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 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平原 集。 地区。 规模小,呈点状,松散 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特 布局。 殊的生产类型区。 规模较小,住宅彼此排 山区或地广人稀的新开 列保持一定的距离。 发区。
半聚集型
总体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人口密集,乡村聚落比较多; 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人口稀疏,乡村聚落一般比较少。
利于形成短期集市。
手工业产品的产 地
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手工业生产地会形成相关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的交易集市
分布:交通便利、地域开阔的地方。
集市
集 街市
水上集市
临街集市
活动: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出二者的差异,
并总结出两个集市的共同特征。
活动:对比两类不同的集市: 水上集市 邻街集市 河流纵横交错,水网稠 所处环 密,集市既分布于水上 集市位于街道两旁。 境 也分布在岸上。 以自行车、三轮车、农 区 交通工 别 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用拖拉机、农用汽车为 具 主要交通工具。 贸易形 多在船上进行贸易。 在街道两旁进行贸易。 式 以农民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为主。购物者可 共同点 以是销售者,销售者也可以是购物者。
具体区域的分布特征:
1、临近水源所在地;
2、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能够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环境的认识和尊重。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

3.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特点。

第二课时:乡村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对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乡村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三课时:城市聚落的环境影响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对环境的影响。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城市聚落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第四课时:可持续发展与乡村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五课时: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聚落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2. 讲解:介绍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城市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2. 地图:提供中国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分布图。

3.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案例资料,供学生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建议。

乡村聚落(2016,10)

乡村聚落(2016,10)
聚落:
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农 村
牧 村
渔 村
林 场
乡村聚落
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 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村落的分布、形态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平原上的村落
山谷中的村落
1、村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 在山区为了避免洪涝威胁,许多村落 布 建在高地上;在旱区,许多村落建在 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竹木结构,通风防潮
适宜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的骑楼,便于遮阳避雨
北极的冰屋, 低矮,无窗户,保温
福建土楼 多分布在福建西部,多为客家人居住。这是
一种很奇特的建筑,建筑是圆形的,很巨大,一般高达四层, 底层比较潮,不住人,多用做仓库之类。二层以上住人,大 房子中间是院子,每层的内圈都有走廊相通,整个建筑有好 几座楼梯上下连通。
林业
林 场
牧 村

牧场

林场
牧 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的 农村 生产活动各不相同,生活各具特色。 渔
渔村
团状
接近圆形或多边形, 在东部平原和盆地地区常见。
带状
沿河道或道路方向延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散 落 状 山区、牧区常见
环 状
多分布在山区或湖塘畔,较少。
因纽特人的住所 ——雪屋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团结御敌的浓厚文化氛围
沙漠地区的村庄
游牧的帐篷聚落
房屋建筑特点
云南傣族 民居 沙特阿拉伯 民居 竹木搭建而成, 往往悬离地面 墙厚、窗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乡村聚落分类
乡村聚落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乡村聚落类型。

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如经济职能、村落形态、房屋建筑形式结构等)均有明显差异,聚落类型也不相同。

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村(农业聚落)、山村(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拥有较多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的中心村和乡村集镇,或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兼业村落。

在农区和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

按其形态特征分为点状聚落(又称散漫型村落或散村)、线状聚落(路村、街村)及块状聚落(又称团聚型村落、团村或集村)。

在牧区,除定居聚落外,还有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聚落;在水乡和江河,有以舟楫为家的水上人家。

聚落分类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以便采取不同的村落整治措施和科学地制订村落规划,协调村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村落建设服务。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乡村居住人口占50.32%
在地理分布上,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另一个区别在于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

乡村人口以农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同一个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存在着几乎正比例的关系;在各种自然因素中,受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制约最为明显。

此外,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特点的作用,乡村人口地理分布上的变动比较缓慢,有时甚至近于凝固化。

城镇人口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他们以第二产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与一个地区工商业生产的发达程度有着几乎是正比例的关
系,而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则较为次要。

在各种自然要素中,受矿产资源和天然水体的制约最为明显。

此外,城镇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动也远较乡村人口活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少鲜明的特点。

在城镇人口的地理分布上,除了
乡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或农村聚落的总人口。

以农民为主,亦包括教师、医生、商业人员等为他们服务的农村其他人员。

与城镇人口相比,其特征为:人口生育率较高;年龄构成中的少年儿童比重较大;早婚比较普遍;出生婴儿死亡率较高;分布零星分散;职业构成简单,以务农为主;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文盲率高。

随着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乡村人口正不断流入城镇,乡村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也不断受到城市的冲击,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评论|
统计局:中国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国际在线消息: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四、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与上年相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增加2100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

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3423万人。

五、流动人口继续增加
201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中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30亿,比上年增加828万人。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