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合集下载

新型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护理措施

新型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护理措施

一、新型抗凝药物的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抗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新型抗凝药物具有作用方式明确、剂量方便、不需要定期检测等优点,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二、新型抗凝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新型抗凝药物可分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酶抑制剂和抗Xa因子药物等几类。

其中,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属于抗凝酶抑制剂,达比加裙、阿哌沙班等属于抗Xa因子药物,而达比加裙、依度沙班等属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三、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1.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术后患者以及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使用新型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2. 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性脑栓塞:心房颤动是导致脑栓塞的高危因素,使用新型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性脑栓塞。

3. 静脉血栓栓塞性肺栓塞的治疗:新型抗凝药物在治疗肺栓塞方面效果显著,而且用药方便,受到了临床医生的欢迎。

4. 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对于进行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物进行长期的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四、新型抗凝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剂量选择:根据患者的芳龄、性莂、体重、肾功能以及基础疾病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新型抗凝药物的剂量,并定期进行调整。

2. 不良反应监测:新型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凝血功能指标等,一旦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3. 药物相互作用:新型抗凝药物有较多的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需仔细查询患者的用药史,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4. 饮食禁忌:部分新型抗凝药物在使用期间需要忌口一些含维生素K 丰富的食物,如生菜、菠菜等,避免影响药效。

五、新型抗凝药物的护理措施1.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对使用新型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如凝血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以确保用药效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

心脏病患者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及使用说明心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抗凝血药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液凝结,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降低心脏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及其使用说明。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可用于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液变得更稀薄,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使用剂量通常为每天75-150毫克,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确保剂量不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可以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是一种处方药。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激活,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为每天75毫克,维持剂量为每天75-150毫克。

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该密切注意出血的迹象,如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必要时应及时就医。

3. 華法林:華法林是一种口服的抗凝血药物,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减慢血液凝结的速度。

使用華法林的患者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剂量,并经常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所需抗凝程度,剂量通常在每天1-10毫克之间。

因为華法林与其他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使用时需要密切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也逐渐出现在临床实践中。

其中,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是最常使用的两种。

与華法林相比,这些药物具有快速起效、作用稳定和无需频繁监测的优势。

但是,因为它们的用法和剂量略有不同,患者在使用之前应该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总结起来,心脏病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使用这些药物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抗凝药物的规范使用PPT课件

抗凝药物的规范使用PPT课件
抗凝药物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靶点不同,抗凝 药物可分为抗凝血酶药物、抗血 小板药物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等 。
抗凝药物作用机制
1 2
3
抗凝血酶药物
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凝血瀑布的级联反应,从而防 止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药物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减少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 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从而 溶解血栓。
随访与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 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出血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出血风险评估
在使用抗凝药物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出血风险评估,包 括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等方面,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 出血风险。
预防措施
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减少 药物剂量、调整用药方案、加强监测等,以降低出血风险。
新型抗凝药物研发
针对现有抗凝药物的不足,未来 将有更多新型抗凝药物问世,提
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智能化监测与管理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实现对抗凝治疗患者的智能化监
测与管理,提高治疗质量。
提高抗凝药物规范使用水平建议
加强医生培训
提高医生对抗凝药物的认知水平 和使用规范意识,确保药物选择 、剂量调整等决策的科学性。
出血风险评估
了解患者的出血史、手术 史、药物使用史等,评估 其出血风险。
患者需求评估
了解患者的治疗期望、生 活质量要求等,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选择合适药物及剂量调整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 险,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肝素,低分子肝素与华林法降低了血栓性事件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复发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

但这些药物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肝素、低分子肝素作用位点较多,须监测抗凝指标以调整剂量;另一方面,肝素类药物可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产生抗原,进而产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以致在部分患者中的应用受限。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制剂,虽然性价比较高,但其治疗窗窄,代谢受到饮食及药物的影响较大,增加出血的风险,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控,因此,亟需研发抗凝效果好、副作用小、经济效益比高的新型抗凝药物。

1. 新型抗凝药物概述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最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目前研发出的多种新型抗凝药物,针对凝血过程的特定环节,具有较高的靶向性,抗凝作用强且安全性高。

总体来说,分为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凝血活化过程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图1)。

图1:新型抗凝药物的作用位点2. 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当血管损伤后,TF(组织因子)可以和血液中的Ⅶ和Ⅶa因子结合,通过内源或外源性途径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因此,TF/Ⅶa复合物成为抗凝药物研发的靶点。

目前,针对此靶点研发的药物包括重组TFPI(替法可近),线虫抗凝肽(NAPc2)等。

2.1 替法可近(TFPI):是内皮细胞上发现的生理性TF抑制剂。

动物实验已证实,TFPI可以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存活率,提示其预防急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能力。

有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替法可近可显著降低败血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但其出血风险并无增加。

但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2.2 重组线虫抗凝肽(NAPc2):是一个由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NAPc2首先与Ⅹ因子及Ⅹa因子结合,然后抑制TF/Ⅶa复合物中的Ⅶa,达到抗凝的作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引言:抗凝和促凝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药物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液凝块相关的疾病。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减少或阻止血液凝块的形成,而促凝药物则用于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一、抗凝的临床应用: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块相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1. 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起到抗凝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肝素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它们在抗凝效果和用药方便性上有所不同。

低分子肝素相对普通肝素来说,具有剂量更稳定、监测更方便等优点。

2.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来达到抗凝效果。

华法林的剂量需要经过严格监测和调整,因为其使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

3.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药物具有抗凝效果稳定、用药方便等优点,但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

二、促凝的临床应用:促凝药物主要用于止血和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常用于手术、创伤和出血等情况。

常用的促凝药物包括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1.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促进血液凝块形成和止血的重要蛋白质,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

在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可以通过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

2. 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一种含有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制剂,可以用于急需促进血液凝块形成的情况,如严重出血。

优缺点和注意事项:抗凝药物和促凝药物在临床上都有其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抗凝药物的优点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块相关疾病,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然而,抗凝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中。

此外,抗凝药物的用药监测也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概述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概述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概述血栓栓塞性疾病室友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外周动脉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是抗栓的基础治疗。

传统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已经得到临床证实。

目前新型抗凝药物上市的口服Xa因子和^a 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

一、目前,已经上市的新型抗凝药基本信息二、最新发布的2017国家医保目录中,将三种新型抗凝药纳入了医保目录,但并非所有适应症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具体内容如下:三、与传统抗凝药比较,新型口服抗凝剂的优、劣势1.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作用机制、、临床用药处方等方面与华法林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劣,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表: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特点对比特征参数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杜沙班华法林抗凝作用机制作用方式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维生素K拮抗剂作用靶点凝血因子II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 凝血因子Xa凝血因子II、X、加、IX其他位点无无无无蛋白C,S,Z(促凝)实验室监测指标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无需特殊监测监测INR药物代谢特征 达峰时间 1.25-3h 2-4h3-4h 3-4h 4h 生物利用度 3%-7% 剂量依赖性(66%) 50% 60% 99%-100% 半衰期 12-17h 5-9h12h9-11h 20-60h 清除途径尿液80%尿液66%;粪便28%肾脏27%;粪便 主要经肾脏尿液:92%临床用药处方 常规剂量 150mg/次,2次/d20mg/次,1次/d25%5mg^,2次/d60mg/次,1次/d1-10mg/d,INR:2-3剂量调整依肾脏功能 依肾脏功能 不依肾脏功能 依肾脏功能、体质量 依INR 调整 特异性拮抗剂idarucizumab无无无维生素K起效最快-慢: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华法林半衰期短-长: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华法林清除:肝功不全-使用依度沙班、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肾功不全-使用阿哌沙班2. 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房颤预防卒中的适应症比较 优势:1):欧洲心脏病学大会(ESC )NOACs 与华法林在预防卒中方面的效果类似,但是在绝对颅内出血风险方面,利伐沙班等NOACs 更加安全,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

房颤新型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和评价

房颤新型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和评价

Warfarin
6022 71.6 63.3 2.1
30.9 37.0 32.1 19.8 16.1 31.9 40.6 51.4
Stroke or Systemic Embolism
Dabigatran better
Warfarin better
Cumulative Hazard Rates 0.0 0.02 0.04 0.06 0.08
p 0.005 0.67 0.05 0.66
*Net Clinical Benefit includes vascular events, death and major bleed
Common Adverse Events
Adverse events occurring in >5% of any group
• 生物利用率为6.5%,半衰期为12-17小时,经肾脏 排泄率为80%
• 临床应用中不需要严密旳剂量监控 • 虽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不宜用于精确量化达
比加群旳血浆浓度,但在紧急情况可用于判断是 否抗凝过分
RE-LY: A Non-inferiority Trial
Atrial fibrillation ≥1 Risk Factor Absence of contra-indications 951 centers in 44 countries
p < 0.002
p < 0.001
Stroke Incidence (%)
2
0
AFASAK 58% 7– 81
SPAF
67% 27– 85
BAATAF
86% 51– 96
CAFA
42% -68– 80
SPINAF

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临床应用护理观察论文

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临床应用护理观察论文

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临床应用护理观察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心内科,辽宁沈阳110002【关键词】磺达肝癸钠;临床应用;护理【中图分类号】r969;r6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24-02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商品名安卓)2008年在中国上市,该药分子结构是人工合成的单纯戊糖结构,药理特点为特异性结合抗凝血酶ⅲ(atⅲ),选择性作用于xa,对因子xa 的中和作用阻断了凝血级联反应,并抑制了凝血酶的形成和血栓的增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起开始临床应用磺达肝癸钠,现将应用该药的疗效、安全性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1年03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使用磺达肝癸钠患者累计63例,acs诊断标准依据:①2007年ua和nstemi指南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②符合stemi指南[2]。

诊断依据:①缺血性胸痛持续大于30分钟;②至少2个相邻的胸导联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③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12小时;④心肌酶学肌钙蛋白(ctnt或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增高。

1.2药物使用:所有入选患者均使用磺达肝癸钠(商品名安卓,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5mg日一次皮下注射。

1.3观察指标。

1.3.1出血。

①主要血管通路并发症:大血肿(≥5cm或需要干预的),需要治疗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血管通路处相关的手术;②小出血:任何其他的明显出血以致输血1单位或抗栓治疗中止;③大出血:颅内出血,腹膜后出血,眼内出血以致视力丧失,需要外科干预hb下降≥3g/dl,输血>2单位rbcs。

1.3.2院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

1.3.3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3]。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作者:邓文宁, 马长生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心内科,北京市,100029
刊名:
中国循环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年,卷(期):2013,28(6)
1.Connolly SJ;Ezekowitz MD;Yusuf S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009
2.Patel MR;Mahaffey KW;Garg J;et at Rivaroxaban versus warfarin in nonvalvulac atrial fibrillation 2011
3.Granger CB;Alexander JH;McMurray J J Apixab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011
4.Connolly SJ;Eikelboom J;Joyner C;et at Apixaba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2011
5.Connolly SJ;Wallentin L;Ezekowitz MD The long-term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abigatra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RELY-ABLE) study 2013
6.Camm AJ;Kirchhof P;Lip 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2010
7.Fuster V;Ryden LE;Cannom DS2011 ACCF/AHA/HRS focused updat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fce guidelines 2011
8.Camm AJ;Lip GY;De Caterina R;et al 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an update of the 201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2012
9.Heidbuchel H;Verhamme P;Alings M EHRA practical guide on the use of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executive summary 2013
10.Eriksson BI;Dahl OE;Huo MH Oral dabigatr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RE-NOVATE Ⅱ*).A randomised,double-blind,non-inferiority trial 2011
11.Eriksson BI;Dahl OE;Rosencher N Oral dabigatran etexilate vs.subcutaneou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the RE-MODEL randomized trial 2007
12.Ginsberg JS;Davidson BL;Comp PC Oral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etexilate vs North American enoxaparin regimen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knee arthroplasty surgery 2009
13.Eriksson BI;Borris LC;Friedman RJ Rivaro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hip arthroplasty 2008
ssen MR;Davidson BL;Gallus A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ixaban,an oral,direct factor Xa inhibitor,as thromboprophylaxis in patients follow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2007
15.Schulman S;Kearon C;Kakkar A 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2009
16.Bauersachs R;Berkowitz SD;Brenner B Oral rivaroxaban for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2010
17.Goldhaber SZ;Leizorovicz A;Kakkar AK Api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in medically ill patients 2011
18.Schulman S Extended anticoagulation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2013
19.Schulman S;Kearon C;Kakkar AK Extended use of dabigatran,warfarin,or placebo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2013
20.Cohen AT;Spiro TE;Būller HR Extended-duration rivaroxaban thromboprophylaxis in acutely ill medical
patients:MAGELLAN study protocol 2011
21.Agnelli G;Buller HR;Cohen A Apixaban for extende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2013
22.Kearon C;Akl EA;Comerota A J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WrE disease: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9th ed: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012
23.Mega JL;Braunwald E;Wiviott SD Rivaroxaban in patients with a recent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2012
24.Oldgren J;Budaj A;Granger CB Dabigatran vs.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on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a randomized,double-blind,phase Ⅱ trial 2011
25.Alexander JH;Lopes RD;James S Apixahan with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20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xhzz20130600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